回顾
(一)
我是在北京长大的70后,从小到大一直过着安稳的日子,从未经历过大风大浪。读书的时候最不喜欢上政治课,也很少看哲学、宗教方面的书,“信仰”这个词,对我来说一直都很陌生。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一部小说打动了我,那是路遥先生写的《平凡的世界》。这部书深刻地展示了陕北农民在平凡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挫折与追求。其中有一段情节描写了主人公少安为了供妹妹读书,到城里做苦力拉砖,妹妹每天放学后到菜场捡些烂菜叶子煮给累得筋疲力尽的哥哥吃,兄妹两个在一孔破窑洞里相依为命、共度难关。那时我读到这里流了很多眼泪,虽然我从未体验过这样的贫穷和痛苦,但在我心里树立了人生第一个榜样,我暗下决心:以后我要做少安这样善良厚道、重情重义的人!
大学毕业后我还是一帆风顺,找了个好工作、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后来还当了个小官儿,名呀利呀接踵而来,可是我却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不开心。一向自视很高的我看不惯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阳奉阴违,我问自己:“再这样下去,我还能够做一个善良厚道、重情重义的人吗?”那时的我,常常感到压抑和苦闷,但从未想过关于信仰和修养的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华南理工大学读企业管理课程,遇到了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老师。这位涂教授身着粗布衫,手上挂着念珠,声音洪亮,身材高大。他上课只讲15分钟西方管理学,剩下的时间专讲儒释道。他痛心疾首地对我们说:“如今的中国人都忙着学英文,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学好中文啊!”现在我还记得他在毕业答辩时给我们的临别赠言:“为人心存宽厚,读书志在圣贤。”
在他的启发下,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找来很多古今中外哲学、宗教方面的书,如饥似渴地读,从那时起我对信仰和修养有了一点理论上的初步认识。书读多了,人就发晕,哪一家讲得都挺有道理,到底该信谁呢?我对《道德经》最感兴趣,但确实看不懂,想起古人说的“由技入道”,就报名去学太极拳。练了一年之后,气色好了很多,《道德经》还是看不懂。幸运的我这时认识了方老,他告诉我有一本天书,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重要的书(方老说必须用三个“最”字才能体现这本书的重要性),我应该好好读一读。出于对方老的敬重和信任,我毕恭毕敬地从他手上接过了那本将要把我从沉睡中唤醒的宝书---《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