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知浅薄而能丰厚 (阅读 3903 次)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知浅薄而能丰厚
十二月 08, 2015, 07:42:27 上午
知浅薄而能丰厚

老师在《如何理解“众生平等”》一文中,详细阐述对“众生平等”的真知灼见后,告诉我们: “如果真的是想追求点真知,为何不把这些时间和注意力用来学点真正有用的历史知识,学点真正有用的能够尊重人类、尊重大自然的道德伦理知识呢?其实,只要我们真的愿意用心去想一想,就会知道摆在人类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认识、改造、提高自己的心灵素质,使之能够与‘众生’协调、和谐地共存!”(见《浅谈文化》P169)

实践告诉我,读《浅谈文化》,读古书,是提高心灵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窃以为,心灵素质的高低,老子提出的道德层次(道、德、仁、义、礼),可以作为一杆标尺。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认真思考《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里一段让人难明就里的话:“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现代译文,几乎都译作“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这种译法,我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它太离谱了。道既丧失,何来德?既缺德,哪谈得上仁、义、礼?!显而易见,这种译法,与该章前后意思自相矛盾!至于这段话应作何解?我却怎么也想不通。看不懂就不看,想不明白就不想——这就是长久以来我的读书态度。

随着近年来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古文中,看不懂就不看,想不明白就不想,其实就是一种自私、狭隘、浅薄、懒惰的表现。我既立志像老师那样追求真知,就不能依然故我!!

我再一次想起以上那段古文翻译,反复阅读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关于“道、德、仁、义、礼”的论述,一个灵感突至:现代译文翻译不妥,问题很可能出在那个“失”字!“失”字除了“丢失”、“缺失”、“失去”,应该还有别涵义。我翻阅汉语词典,终于发现,“失”字还有一个意思:“没有达到目的”。

如此一来,就可以读通了:“所以,达不到道的境界,后面还有德;达不到德的境界,后面还有仁;达不到仁的境界,后面还有义,达不到义的境界,后面还有礼”。这就是说,道是最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很难做到的),礼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做到的最低层次的道德底线。 “老子希望人们能够首先学会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道德标准处在哪一个层次,然后发挥自己的努力一个一个台阶地往上提升,最终达到‘道’的最高境界。”(见《浅谈文化》P39)

想来惭愧,在这世上活了几十年,我竟不清楚道与德,不懂得做一个真正的人的道理,甚而连礼——这个最低的道德底线也没跨过去!不尊重关爱他人他物,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享受和方便;任意责备家人,给脸色他人看,不考虑随之带来的不良后果;不耐烦别人的解释,打断别人的说话;与人相处,不懂得克己适众……我做了多少失礼缺德之事!

感恩幸遇盘古文化,让我从此渐明做人的道理,明白树立善美的信仰和良好的修养之重要,明白提高心灵素质之迫切性和重要性!

近日,看到清代清官邓钟岳(1674~1748)在一桩兄弟争家产案中写下的批文,很是感慨:“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罗网以为食,蝼蚁塞穴以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 雁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乎!”

我愿师法自然,师法古代圣贤,师法心灵导师区老师,自知浅薄,自认浅薄,这样才能真正谦虚和勤奋,自尊自律,自我更生,使自己的心灵素质(思想境界)一个一个台阶地往上提升,最终使自己能够与众生协调、和谐地共存!

海燕

2015-12-8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二月 20, 2015, 12:15:29 下午 作者 hytan99 »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1 Re: 知浅薄而能丰厚
一月 31, 2016, 04:13:33 下午

“还望同学们常常重温我在几年前提出的三句话:‘知浅薄而能丰厚,识感恩而能猛进,真奉献才有真收获!’”

这是老师在《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的结束语。(这三句话被收录在《浅谈文化》P 319)。如何才能使自己由浅薄而至丰厚,让自己的道德水平、文学修养有所进步?读书,尤其是读古文,就是途径之一。

近来读一九五九年版的《史记》,虽没有译文,没有注释,颇耗时费心思量,然能靠近古人、认识古文、接近历史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首先,我为古汉字之精炼、内涵之丰富、意境之鲜活而折服!

如“史记卷九”云:“四月,太后欲侯诸吕……封齐悼惠王子章为朱虚侯,以吕禄女妻之。”说的是,汉孝惠帝(刘邦与吕后之子)驾崩后,吕太后意欲封侯吕姓族人,其中封了齐悼惠王的儿子章为朱虚侯,并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在这里,今人不难理解“封齐悼惠王子章为朱虚侯”,但“以吕禄女妻之”,就不是今人都容易理解的了。因为,这里的“妻”作动词用,即“嫁给某人为妻”之意。说实在话,在没有读《史记》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妻”可作动词用,可谓浅薄无知得可怜了!

其二,我为古人之智慧赞叹!

“史记卷九”记载:“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疆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 辟疆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逎如辟疆计。太后说(读yuè悦),其哭逎哀。吕氏权由此起。逎大赦天下。”

汉孝惠帝驾崩后,吕后称制,年仅十五岁的侍中张辟疆洞悉吕后心思,为丞相等大臣想出拜将封侯于吕姓家族,取悦于吕后,众旧臣得以脱祸的权宜之计。如斯聪慧睿智少年,怎不令后人为之叹服!敬仰! 

读古文,困难之一是不解生僻字。如上面引述的“逎”字,我只能根据前后文字的字义,揣摩出它是“遂”的意思。是非对错,可否请老师和同学们赐教?多谢!

海燕

2016-1-31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2 Re: 知浅薄而能丰厚
二月 01, 2016, 12:01:23 下午
前面的问题,我在《广州音字典》(修订版)第15页找到答案了:

“逎”、 “廼”为“乃”( nǎi )的繁体,有五种意思,其中一种为“就”、“于是”,与我先前的揣测之意(“遂”)接近。

读古文真好,我那浅薄的知识库里又多了一个字!

海燕

2016-2-1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02, 2016, 06:05:36 上午 作者 hytan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