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自知之明——读“浅谈文化”一文后感之一 (阅读 14905 次)

巧洁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6
志红: [admire]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其他的,还没有什么本事。 :)

佩仙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2
拜读老师《自知之明与精益求精》后,才真正明白“自知之明”和“明本分,尽本能”的意思。

“人贵有自知之明”经常挂在唇边,也以为自己已做到“明本分,尽本能”,但一对照老师的教导,与巧洁同学比较,差距就原形毕露,方知自己的浅薄。就以处理家庭事务这么简单的事情,自己都没有做到实实在在的“明本分,尽本能”,时常强调自我感受,缺乏耐心。要“成本事”,还需要努力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老老实实地践行老师的“平静、宽容、谦恭、勤奋、坚定”的教导。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17, 2015, 11:10:40 下午 作者 Xindy »

gengyun2626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52
      伟瑶的文章从《浅谈文化》中的“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表现,都是某种程度的文化素养的表现”这句话思考到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自知之明”的问题,既要知己,也要知人。而首先是要知己。“能够比较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感受和言行,以及这些思想感情和言行背后的成因”而要做到这样的知,就要“吾一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区老师在《浅谈文化》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的:我们应该学会随时随地的“修”和无时无刻的“养”!伟瑶的文章层层紧扣,让我们更好地把对《浅谈文化》的理解变成修正自我的实际行动。特别是伟瑶在文章中提到的那段话令我感受很深“人的思想感情是很微妙的,不是知道错了就会愿意去改。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心底深处是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或面子上过不去、或骨子里那股顽固的倔劲作祟,总是不愿意让步。”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细想起来实际上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恶念在作怪。所以区老师在《自知之明与精益求精》中指出:对“自知之明”和“精益求精”词义的认识与运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与向往的层面,而应实实在在地内化成自己的心灵素质,并以此来指挥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才有实际的人生意义。老师接着指出:“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刻刻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内蕴(即内在的素质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又愿意以更高的要求来鞭策自己的为人、处事和做学问,就必然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我们既要在知道自己的内蕴上下功夫,更要把信仰内化成自己的心灵素质,以更高的要求去为人处事,多学一些有益的知识,使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意义。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895

 重温区老师的文章《自知之明与精益求精》,深感此文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实在有效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老师提到的“明本份,尽本能”的深刻内涵。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很想让亲友也能像自己一样投入学习盘古文化,一起努力学习做人的道理,一起完善自我。然而,当自己的心意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没有适当地把握好分寸,没有如老师说的“明确自己此时此地此环境所处的位置”,自己就很容易讲一些过头话而让对方产生误会。同样,在单位里上班,“明本份”对处理事情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尽量不要表现出来比对方高明,让人难堪;有些话能少说,就应该提醒自己学会克制等等。其实,如果自身的修养提高了,灵活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可以在待人处事方面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而“精益求精”,是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感觉在做事或求知方面,容易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而缺少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与实践,让事情做得更好、更高效,或求知方面更深刻、丰富一点。“精益求精”启发了我真的要向心中浅薄的“自我感觉良好”告别,学会多思考、多实践,从而更好地提高心灵修养与文化修养。
正心修身 善良美好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10
巧洁以自身的转变为契机,带来了家庭的转变,看了让人一起跟着高兴!

在同学交流时,某同学(已退休了)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她的爱人一直不支持她学习盘古文化,甚至在此之前,她念经拜佛也受到爱人的反对。虽然她本人已经学习盘古文化好几年了,但是她爱人非但没有像她一样来学习,反而越来越反对她这样做,这使她她非常烦恼和伤心。

我和她交流时,建议她多想想爱人的优点是什么,最好拿起笔来,把爱人身上的优点逐一记录下来,记录的优点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夫妻一场几十年,到现在双方都退休了,不可能是没有感情的。之所以现在爱人对她学习盘古文化持反对态度,原因不在于她学习盘古文化这几年是时间,而是之前几十年下来所累积的原因。而要解决这些累积的原因,只能先从自己身上先找原因,也就是先审查自己,是否有“明本分、尽本能”了。在把爱人的优点统统罗列出来之后,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罗列自己身上的缺点。也许列出爱人的优点(虽然对爱人有一肚子意见)还不算难事儿,但要列出自己的缺点恐怕不太容易,“自知”不易啊。如果我们在家庭里面能做到“自知”的话,那么在处理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时,就不会轻易出现对立的状态,从“相对而存在”进入“相容而稳定”,需要我们不但能“明本分”,还要“尽本能”。

夫妻在一起,总是有不同的地方,但既然成了一家人,就要坚信“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个定律。在一家门里,如果总是强调自我,不克己适众的话,处在“相对而存在”的时间恐怕就大大多于“相容而稳定”的时间了。尤其是当我们学习了盘古文化,自认为是掌握了宇宙真理,很容易对家庭成员“言之以理”,而忽视了“待之以礼”,缺少了“动之以情”,从而导致家庭成员的对立状态,不能“成本事”——“行之以果”。这可能也是我们没有“自知”所造成的吧,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处在哪个层次上——能做到哪些事情、应该做好哪些事情。

故此,这次我们重新学习老师的这个帖子,希望给自己多一份提醒!
« 最后编辑时间: 四月 28, 2016, 11:59:02 下午 作者 Franco Zhu(诸先东) »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去年某日,我家先生做了我认为他不该做的事,我大为火光,喋喋不休,怒气难平。先生对我说:“你知道你生气的样子有多难看吗?去照照镜子吧。”轻描淡写两句话,就像一盆冷水兜头泼下来,把我的火气全浇没了。我无言。继而羞愧。更无勇气去照镜子。我何尝不知,有哪一个人生气的样子是好看的呢?又有哪一个有修养的人会像我那样不能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呢?“平静、宽容、谦恭、勤奋、坚定”、“仁慈善良,坦率友爱”、“修心养性”——老师的教导,我是用来说的,而不是用来做的。

相由心生。每一个人的相貌,喜怒哀乐,善恶美丑,皆源自内心精神世界,而“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表现,都是某种程度的文化素养的表现。”(摘自《浅谈文化》p4)我为自己虽受教盘古文化多年,然文化素养却仍旧低下如斯而深感愧对老师!

老师在《自知之明与精益求精》中指出:“一个人如果真的拥有了自知之明这个心灵法宝,就‘能清晰地确知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状态’属于‘某种程度的文化素养表现’。” “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刻刻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内蕴(即内在的素质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又愿意以更高的要求来鞭策自己的为人、处事和做学问,就必然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

如何做到自知之明?我想可以借鉴。古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忠对魏征之褒奖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都是提高心灵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极好途径。我忽地想到延伸——照镜,以镜为镜(鉴),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自律方法。从此,我每每见到镜子或玻璃门窗,甚或路边的车窗、橱窗,我都会照看一番,看看自己的面容,是喜,是忧? 是平静,还是急躁?是热情,还是冷漠?是坦荡从容,还是狭隘偏执?是慈眉善目,还是丑陋不堪?进而估量自己的心灵素质和文化素养达到哪个层次,思量哪些要改正,哪些要发扬。慢慢地,不失时机照镜,以镜为鉴,就成了条件反射,成了我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正心方法。

我坚信,日积月累修行,抑恶扬善不断,去心田之荆棘,植善美之花,便会相随心转。待文化素养达到高层次,心灵纯净了,学识丰富了,心怀宽广了,慈眉善目便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了。

海燕

2016-5-2
« 最后编辑时间: 五月 03, 2016, 06:56:56 上午 作者 hytan99 »

杏姬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53
伟瑶在文中提出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到每时每刻都有自知之明呢?知道自己的什么东西才算有自知之明呢?例如,当你不平静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自己不平静呢?”在没有学习盘古文化之前,我真的不敢说自己有自知之明,更不知道怎样才算有自知之明。自读了区老师的多本著作以后,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就不得不承认心中真的存在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区老师在《自知之明和精益求精》一文写到:对“自知之明”和“精益求精”词义的认识与运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与向往的层面,而应实实在在地内化成自己的心灵素质,并以此来指挥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才有实际的人生意义。我对这段话特别有感触和共鸣。

第一次知道自己有贪婪的行为是在十多年前,那时候我接触盘古文化已经有两三年时间了,有一次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拿了人家的东西,过后我觉得很不舒服,觉得不对劲,心想:我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属于贪婪呢?是什么东西支配我的行为做了这件事呢?我开始留意自己的心,我发现每一次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应该属于自己的,都会产生想得到的欲望,继而会想办法得到。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心中真的存有贪婪的恶念,开始认识到贪婪的行为是内心一种力量的使然,这种力量在某一种条件下就会冒出来。

于是,我下决心要改正这种不好的思想和行为,我在心里跟自己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贪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当然,怎样才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需要分辨)。但话虽这样说,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那种想得到的欲望还是很强烈地自然而然地冒出来,我开始意识到要改造贪念不是易事,必须要用心用力去严格要求自己,每一次产生这种念头时都要努力控制自己的心念和行为。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要控制自己没有那么困难了,两三年后,那种贪婪的欲望逐渐消退,至今,心中已很少受到因贪婪而引起的干扰了。

我想,如果那时候我没有发现自己的贪婪行为,或者发现了没有刻意去改造的话,到现在,那种贪婪的欲望一定会更顽强了。所以我觉得有自知之明很重要,知道以后严格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化作心灵素质更重要。

虽然我目前未能全面认识自己,还不能时时“自知”,但如果能知道一点,改造一点,心灵素质自会提高一点,相信就会有更多的自知了。
« 最后编辑时间: 五月 07, 2016, 12:29:29 上午 作者 杏姬 »

lvderong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17
谢谢杏姬同学的分享,虽然目前未能全面认识自己,还不能时时 自知,但如果能知道一点,改造一点,心灵素质自会提高一点,相信就会有更多的自知了。就应该按老师的教导:随时随地的修和无时无刻的养,从而提高心灵素质。

王璐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283
  • QQ:41115053
      在学习《浅谈文化》前,面对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会认为自己不是别人说的那样。特别面对较为熟悉的人,还会驳嘴。搞得双方都很不愉快,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后来通过对《浅谈文化》的不断学习,加深了对各种名词术语实实在在的内涵的了解,才认识到原来是自己的不自知,自己确实存在着别人指出的不足之处。

      本来在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别人能提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可以帮助自己提高的。但因为自己的不接受,所以将自己得以提升的机会拒之门外。

      自己为什么不接受?这又是一个需要自知的地方。

      其实这是自己太狭隘、不谦虚、缺乏修养的表现。现在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点,在大多数时候,遇到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会在心中思索对方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道理,能接受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即使对方的语气态度不太好,因为心里承认了自己确实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就没有了情绪,也不会反驳。

      如果觉得对方说的没有道理,当自己能做到不反驳,对方发泄完自己的不满后,就好像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不会像以前那样不断地翻旧账,搞得大家都闷闷不乐。这是我意想不到的,原来修正自己能有这样的效果。

      遇到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一时间不能想明白。也会放在心中慢慢思索,别人为什么这样说?一定有他的原因。随着自己不断学习、实践、思索,渐渐就能理解了。

      在这个过程中,牵涉自己的利益、感受、面子越大越难超越。从中也认识到,有了开始的一点积累,即使未必每次都能做到,但事后自知的能力也比以前提高了一点。

      也感受到不管面对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也好,面对大家的观点有分歧也好,面对被人误解,甚至面对被人指责、骂自己。都要学会承受、少计较,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论。这些事物是用来认识自己的心灵修养和文化修养达到哪种程度,是用来扩阔自己的心怀的。
我的微博:http://t.sina.com.cn/190567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