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自知之明——读“浅谈文化”一文后感之一 (阅读 14906 次)

伟瑶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Sr. Member
  • 帖子: 412
  • "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
    • Pangu
“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表现,都是某种程度的文化素养的表现。”(摘自《浅谈文化》第一章“浅谈文化”)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觉得很震撼。这句话,实在、直接和清晰地指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一个大概每一个人都理论上认同的事实,却有可能多数人在实际行动上忽略或忽视的事实。同时,也带给读者无限深思。例如,有多少人能清晰地确知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状态?有多少人能够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地阐述自己归属的文化素养层次?有多少人能够准确的知道他人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表现,并据此而准确研判出他人的文化素养程度呢?

因此,每当我再次读到这句话时,依然觉得心头为之一震,不禁抚心自问:我此时此刻的思想言行表现,是哪个程度的文化素养的表现呢?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是否能做到每时每刻都有自知之明呢?知道自己的什么东西才算有自知之明呢?例如,当你不平静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自己不平静呢?当一个人不平静的时候,其实肉体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如心跳加速,心头一紧,头部发胀,脸部变红或发热,肌肉绷紧等。但是,这些变化可能比较细微,以致很多人察觉不了,但是却并不是难以察觉的。还有,不平静会让我们丧失该有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导致比平常容易误解他人和说一些过头的话。如果我们连这样都察觉不到,还算是有自知之明吗?

所以,这句话对我的第一个重要提示就是,我们一定要学会自知。

我自问是一个颇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够比较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感受和言行,以及这些思想感情和言行背后的成因,所以,我也常常能实时地判断自己此刻的或思想、或情感、或言行是属于有水平的、或是底水平的、或是没有水平的,是善的、是恶的,是恰当的、是谬误的,是真正为了他人着想的、还是为了出一口怨气的,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等等。

曾子说,吾一日三省吾身。我认为自省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清晰的了解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这一点,我做到了。自省的第二步是思考和实践如何提高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这一点,我还需要努力。人的思想感情是很微妙的,不是知道错了就会愿意去改。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心底深处是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或面子上过不去、或骨子里那股顽固的倔劲作祟,总是不愿意让步。但是,如果愿意稍微放宽一点想想,区老师面对恶意的诬陷、侮辱和造谣中伤都能保持平静宽容温和的态度,很多时候会选择不作辩解,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以这样呢?即使是真的是被人误解了,何不就保持平静宽容温和的态度去承受呢?要知道,即使是被误解了,有解释的必要,也要看时机;时机和态度不对,越解释越讨论越成问题。我就是常常这样开导自己。当然,还是有不成功的时候。这就是我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浅谈文化》第一章“浅谈文化”一文里面,几乎每一句每一段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学习、思索、对照实际。我在此抛砖引玉,把自己不成熟的感受发表出来,以期各位读者把你的读书体会也在此分享。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30, 2015, 04:59:01 上午 作者 伟瑶 »
祝你健康快乐!
伟瑶

weilan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64
    谢谢伟瑶引导。  "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表现,都是某种程度的文化素质的表现。”(摘自《浅谈文化》第一章“浅谈文化”)
   几十年缺失道德修养的我,常常不分场合大声说话;思考问题总是先从自己角度考虑;经常安排路途时间不足而要跑步赶路穿插于人群之中......。这些思想言行都是我文化素质低的表现,所以每时每刻都会流露出来。
  要认清 自己目前的现状,知道要改的地方有很多,我要加快脚步学习《浅谈文化》,修心养性,希望不要掉队。
     

伟瑶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Sr. Member
  • 帖子: 412
  • "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
    • Pangu
“引导”二字不敢当!我只是分享我的一点学习《浅谈文化》的一点体会而已。

还希望大家多分享。
祝你健康快乐!
伟瑶

永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52

非常感谢伟瑶的《自知之明——读“浅谈文化”一文后感之一》一文,当读到“当你不平静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自己不平静呢?当一个人不平静的时候,其实肉体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如心跳加速,心头一紧,头部发胀,脸部变红或发热,肌肉绷紧等。但是,这些变化可能比较细微,以致很多人察觉不了,但是却并不是难以察觉的。”时,联想到这两天,自己也曾有过以上的身体反应,而伟瑶的这段分享,帮助我认识到自己这样的身体反应原来是反映了此时的内心是处于不平静的状态。再细想,哦,原来自己是因为某事情而计较了,狭隘了……

也联想到这两天,读了《浅谈文化》中的《盘古的传说》,盘古“……进行着井然有序的育人造物的伟大事业,以使宇宙的时、空、物(微粒)有更为合理、更加美好的排列与共处。这才是‘盘古开天地’这个最古老的神话传说的真正含义!才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真正目的,才是宇宙的时、空、物(微粒)共同孕育盘古的真正目的。”我想,为了实现这些目的,盘古在创造我们每人的血肉之躯、赋予每人善恶各半的灵魂的时候,也同时创造了让我们认识善恶的标准,以及与此配套的因不同的心灵状态而引起的不同的身体反应……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

而盘古创造以上这些,只是为我们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供了条件,关键是自己是否愿意学习和利用这些条件去认识自我,改造自我……

盘古的传说,真实又神奇啊!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感谢伟瑶的分享!
如果没有你的分享,我大概不会把这句话如文化的本义、文化的作用那样记的很牢。
因为你的分享,我把这句话也记的很牢很牢。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895
  读了几遍伟瑶的文章“自知之明——读“浅谈文化”一文后感之一”后,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比如,《浅谈文化》一文提到的文化的作用之一“便于更有效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及提升自我的素质。”要“自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或许首先要认识自我吧?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为此努力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所引起不当的言行,从而提高心灵的修养。 

 在本文的第二段,伟瑶连续几个问句,就是很好地引发自己要在心灵的深处作一些自省。例如,“有多少人能清晰地确知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状态?有多少人能够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地阐述自己归属的文化素养层次?”

 生活在现代功利浮躁的社会里,如果没有平静的心境,我深感(包括自己)认识自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也就难以“自知”自身的文化素养达到哪个层次了。也难怪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平静”的重要性。这是文中给予我的启发之一。

 其二,文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当一个人不平静的时候,其实肉体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如心跳加速,心头一紧,头部发胀,脸部变红或发热,肌肉绷紧等。还有,不平静会让我们丧失该有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导致比平常容易误解他人和说一些过头的话。”细细想来,在生活、工作中还真有这么一回事。由此,我又联想到《浅谈文化》里的另一段话“又如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可能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不能及时地利用准确的语言或文字去与别人沟通的窘境。于是,就出现了难受的情绪:或尴尬、或不安、或痛苦、愤怒……”

 有时,我也会遇到以上这种难堪的场面,主要是因为自身比较急躁。另外,我发现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说话的人急于表达观点却没有讲清楚本意,而听者也没有正确领会到其意,这样彼此之间就容易产生误会了。可见,平静是多么地重要!温和、耐心地表述,可能就会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效果了。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03, 2015, 04:37:43 下午 作者 科 »
正心修身 善良美好

杰岗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9
      “人贵有自知之明”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在字面上似乎亦不难理解的俗语。但在伟瑶这篇很有深度的《自知之明——读“浅谈文化”一文后感之一》的启发和引导下,这句俗语马上就变得深奥起来了,而且是非常深奥!

      我们“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表现”主要是通过身体反映出来的(“思想言行”里的“行” -- 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如果按照伟瑶的引导“逆向思考”一下,“自知”的途径或者可以是:先留意肉体的微妙变化;后留意语言的微妙变化 (如语气、语调、语速、语言的表达时机、方式、方法等);再留意“想”的善、恶程度(“想为心之相” -- 思维到了“想”的领域时应该已经成型了); 然后再留意“思”路的历程(“思为心之田” -- 这几个字可以有多种解释,我的理解是:“思”是思维的培育、形成、修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田、耕、耕耘有相似之处,一个成型的想法应该要先经过“思”的过程,故先“思”后“想”)。

      “自知”是“自省”的基础,以我对“自知”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之肤浅,不想空谈“自省”了,非常感谢伟瑶和我们分享这篇读书体会。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03, 2015, 07:08:40 下午 作者 杰岗 »

巧洁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6
“我们一定要学会自知。”伟瑶的帖子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人为什么要自知?通过细阅帖子,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实际,我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如果对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没有准确清晰的了解,那么,言词的表达(传情达意)、以至作出的决定、办事的效果肯定会有偏差,失误率也会高。这是伟瑶的帖子带给我的思考。

最近两周,捧住新书《浅谈文化》,在第一章“浅谈文化”里面,指出了“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可能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不能及时地利用准确的语言或文字去与别人沟通的窘境。” 这个“不能及时地利用准确的语言或文字去与别人沟通的窘境”还是引起了自己的思考,我为自己经历过的窘境找到了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没有真正养成遇事平静的习惯,会错意,表错情,说了不该说的话;第二是明白对方的意思,但在表达时欠缺善意、诚意,或者说缺乏耐心细致。所以,言词的表达不准确、不恰当。因为不准确、不恰当,于是,就出现了让自己和对方难受的情绪:“或尴尬、或不安、或痛苦、愤怒……”归根到底,这都是自身的缺憾,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

这样的经历多了,自己也开始思考着如何去改变、提高,所以,相比以前多了一些积极。我想,能够与人快捷高效地沟通,让彼此心灵愉悦,是需要内心那种善念、正念的不断累积。所以,我提醒自己要多一些勤奋、谦恭、诚实,这样,就会离目标越来越接近了。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10
"当一个人不平静的时候,其实肉体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如心跳加速,心头一紧,头部发胀,脸部变红或发热,肌肉绷紧等。"

非常认同伟瑶的观点!

我们常说,人生最难做到的事情是战胜自己,我理解战胜自己就是改恶从善。而要战胜自己,必须先认识自己。于是,我发现,认识自己----这同样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事情!比如:如何才能认识自己?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中间要经历多少事情,在这每分每秒中,我们是否都认识了自己呢?

看了伟瑶的感受,再加上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我觉得细细把握自己身体的变化,可能是认识自己的方法之一,当自己感到“心跳加速,心头一紧,头部发胀,脸部变红或发热,肌肉绷紧”,还有大嗓门、或者支支吾吾等等这些身体变化的时候,迅速地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我的身体变化了?”,然后抓住不放,一路追下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往往总能有所收获。起码,可以触及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丑陋、肮脏、低级、懒惰、狭隘、浅薄、不宽容、死要面子、贪欲,等等的不良心理。这样的刨根问底多做一些,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我想可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一种实践之一吧。

找到了某个原因,就可以在心里告诫自己,“下不为例”!虽然可能会反复,但一直坚持这样做,反复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少。当发现自己连续几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等都没有红过脸、没有出现心跳加速、心头一紧、脸部发热、肌肉绷紧、大嗓门、喘大气的时候,可能也是我们的身体走上健康之路的时候了。




伟瑶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Sr. Member
  • 帖子: 412
  • "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
    • Pangu
#9 “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
九月 18, 2015, 05:53:04 上午
“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浅谈文化》第32页)的确是既直白又深奥的9个字。谢谢智勇、何准和文维在前天晚上(9月16日)的非常有深度的讨论!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

智勇:“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我的理解是,先了解明白自己的职责范围,再清楚把握自己的个人能力,才能成就上天赋予自身的使命!

刘文维:智勇,“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这九个字所包含的含义很丰厚,还需要不断体会,你的理解我也赞同。

智勇:文维, 这里有个重复的关键词“本”,每个人都清楚他的本份,本能与本事,那么这个世界就和谐有序了。

刘文维:智勇,关键词“本”,不容易理解。时刻不偏离“本”字,那就更难了。

智勇:这让人联想到《盘古的传说》中盘古开天地解说:“这样,空间就显得清明了,物质的排列就显得有规律了,不再胡混了……”“就等于我们把满屋子的东西有规律地摆放好……”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均在天道关爱下无比精巧有序地运行着。同样在天道关爱下的地球人类世界,若要和谐美好地生存与繁衍下去,同样需要“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

何准:这九个字关系到每个人的准确定位,内涵的确很丰富,要在修身养性的实践中渐渐领悟。令我想起区老师的歌——“靠恒久不变的坚毅定位,来超越世态的炎凉时空”。

智勇:何准, 这句话也是意味深长啊!这句话也老师的生命写照啊!

刘文维:我的体会是:实际中其角色和内容都在改变,这就很具体了,需要细细的品味,做有心人,时时反思,及时校正调整,不偏离太久和太远就很不错了。"超越势俗,顺势而为”的含义很深刻。若要修心,莫不如此。

何准:区老师有诗:“此心渐超脱/暗随云和月/意到空明处/方知真愉悦”。

何准:我觉得超越世俗先要修正自我的本性,平静到出智慧的程度后,才能顺势而为。


我觉得,这9个字的基础还是自知之明,还是回到了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与声音的体系总和。” (摘自《浅谈文化》)

我们学习文化,其中一个作用就是“便于更有效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及提升自我的素质”。(摘自《浅谈文化》)

可是,要真有自知之明,难啊!特别是具体面对和处理事情的时候。比如,智勇对明本份的理解是了解明白自己的职责范围。但是,如何理解才是正确的理解?笼统地回答,引用孔夫子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明本份了。可是具体地问你:总统的职责范围是什么,做父亲的职责范围是什么,做儿子又有什么职责?就不是那么容易简单地回答了。然后,再具体到特殊情况去问你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就有可能完全迷惑而回答不出来了。比如,假如你有一个天生就没有了双手的小孩,你会如何尽父母的责任呢?是把所有事情都包办,把他照顾得妥妥帖帖;还是引导他,有时候甚至是强迫他学会用脚去做常人用手做到事情呢?又比如,你面对一份处理得很差的关系(可以是婚姻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你是继续死守不放呢;还是愿意理智地去审视一下这是否是一个可以解开的结,如果解无可解,是否明白到放手也是本份之一?

可见,仅仅是“明本份”,一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了。

本分明不了,自然就会尽错本能,当然就不能成其本事了。

“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也包含了能够做到"超越势俗,顺势而为”。智勇、文维、何准总结得好:"超越势俗,顺势而为”的含义很深刻。若要修心,莫不如此。超越世俗先要修正自我的本性,平静到出智慧的程度后,才能顺势而为。

以上是我不大成熟的思绪,在此闲聊,继续“自知之明”的话题。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18, 2015, 07:07:02 上午 作者 伟瑶 »
祝你健康快乐!
伟瑶

蓝天和白云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3
      谢谢伟瑶!
     
      伟瑶说是“非常有深度的讨论”,这使我汗颜。
   
      区老师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异常深奥, “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 这九个字,读到后对我的触动很大,反复思量,感觉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很难理顺,更难以说清楚。也就星星点点的谈点认识。下面就把我在QQ群里关于对这九个字的认识的发言整理如下。

      我理解“明本份”是建立在“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在“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明白自己的本份。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的贪欲、懒惰的思想和行为,能力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欠缺,十分缺乏爱的情感等。明白自己来到世上就是来对自己进行抑恶扬善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相互帮助,共同抑恶扬善,孤军奋战连基本生存都难以实现,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自己个人的爱就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物相处中的相互之间,融入在你我他之中。
 
      当明白了大自然为人类的抑恶扬善创造和实现了最恰当的环境和生存条件后,进一步感受自然万物,感察各类具体事物,就能体会到,大自然还在指示着人类要学会的善良的具体内容,哺育、培养、丰富人们“爱”的情感,人们需要学会的正确的思想行为表现,这一切的内容大自然都在分分秒秒地演示着。

      由此可见,关于“本”的内容都已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大自然就是一本活着的天书,他的生命力就来自宇宙的深处。古代先贤们将他们所认识的天书中天道和在天道的指引下,符合天意的人的具体实践内容(人道)与人们共享,期望人间多一些善良、多一些爱。意思是让后人多明白一些本份,少一些懒惰,多尽一些本能,少一些贪婪,多一些付出与奉献。

      贤良朴实的祖辈们用他们的行为示范着善良和爱,默默地付出与奉献,让我们从小模仿学习他们良好的思想行为表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做着垂范,区文伟老师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如何学会真正的善良,学会真正的爱。

      难道这一切都不值得自己深深的感恩吗?每一个人天生都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就从感恩开始吧!不懂得感恩是不会真正爱他人的。这是说人们要学会的真正的“爱”是从感恩开始。

      难怪上古时期的古人对天地是那么的恭敬和虔诚,原来是有着深厚的感恩之情的表现啊!那我的“尽本能”就以感恩开始吧!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亲人、感恩他人、感恩一切事物,生命存在,感恩不止。

      这一切都在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本份”,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好本份,有错误的及时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在不断的矫正中更好的明本份,要更好地尽本能,不断提高心灵修养和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为自己和他人共同创造更健康美好的生活!为自己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正是正心修身,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我理解:这些都是围绕着“本”——开始、展开、推行、实践、向善、化恶、进步,逐步完成个人担当,成就自我。这是对“本”中无尽的爱的最好报答,是最本质的“孝”。“孝”就是顺应,顺应天意的指导来思想言行表现,这九个字就能说明让自己来尽孝的过程和要求。

      比如: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是“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这九个字在工作中的具体反映。但由于人本性之中的懒惰和贪婪,导致非常难以完成这个基本职责。

      如以感恩的心来做工作,不仅仅将其作为获得生存资料的途径,工作中就会少了抱怨、自责、推诿、拖拉、敷衍、粗心等一些列导致影响工作质量的问题。这样就会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内环境。

      对于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做得比较好的人,一般情况下单位都会给以肯定和奖励。其目的是,一则鼓励本人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二则激励他人,检查比较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内在的目的还是在引导人们积极向善,更好地促进人们向共生共存共荣的方向发展。

      对待工作,坚持不骄不躁,认清本份,尽好本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有益的价值,同时也丰厚自己的收入,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否就是在工作中体现着“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的内容呢?

      若是如此,是否说:在“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的过程就是实践“以仁慈善良为基本 以坦率友爱为胸怀。言之以理,待之以礼,动之以情,行之以果。”这32个字的过程呢?应用这32个字,又在指导自己更好地“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
     
      我理解:“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言之以理,待之以礼, 动之以情,行之以果。”是”本“中的总目标,宇宙的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而开创的,这可能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事情。
     
      可否理解是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而努力的必须经历的过程的具体体现呢?

      我觉得,现在可以查阅到的资料,不能不假思索地全听和全盘接受,要慎重理解,慎重也是恭敬组成部分。

      我需要用《浅谈文化》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来认识各类事物。
     
     以前形成的认识和做出的判断含有太多的时代的烙印,偏激和背离“本”的内容太多了,现在的学习需要在《浅谈文化》的指引下正本清源,还事物的本相、本质、本源、本来面目。这是我学习《浅谈文化》的目的之一。

      我读《浅谈文化》这本书,要求自己对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要看清楚、看准确,再反复体会,不求一朝一夕之间就领悟,但求不断思索,认识理解的更好一些。常怀于心,不急不躁,不断品味。其内涵是无极限的,理解也是无极限的,乐趣就在这个思索的过程之中。

      对“明本份、尽本能、成本事”这九个字的体会就体现了这个过程,每当认识到一点,就给自己一点惊喜,就有多一点感恩之情。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02, 2015, 08:20:45 下午 作者 蓝天和白云 »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11 自知之明与精益求精
十月 01, 2015, 01:06:58 下午
                                            自知之明与精益求精

      伟瑶在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浅谈文化》后,提出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真的拥有了自知之明这个心灵法宝,就“能清晰地确知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状态”属于“某种程度的文化素养表现”。这样,在提高修养的努力中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鞭策自己“从精益求精的角度”来“做得更好”。

      我认为,这些体会和准确的定位,对于获得高境界、高水平的为人、处事、做学问的好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然,对“自知之明”和“精益求精”词义的认识与运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与向往的层面,而应实实在在地内化成自己的心灵素质,并以此来指挥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才有实际的人生意义。

      怎样才能把“自知之明”和“精益求精”内化成心灵素质呢?这就需要日常努力保持平静、宽容、谦恭的心态来进行勤奋的练习,不管做什么事,都尽力做到“明本份,尽本能”,从而实现自己能够达到的高水平的事业成就(即“成本事”)。
      (顺解答“明本份,尽本能”的详细含义:“明本份”是指明确自己的心灵素质修养和文化修养达到哪种程度,也明确自己此时此地此环境所处的位置及所应承担的责任。“尽本能”是指尽量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素质修养和种种知识与能力。)

      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刻刻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内蕴(即内在的素质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又愿意以更高的要求来鞭策自己的为人、处事和做学问,就必然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

      伟瑶在翻译方面是发挥了这样的特点的。多年来,为了翻译好我的著作,不断进修了有关的课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经常与几个英文水平很高的美国同学反复商讨。有时为了能够贴切、完整地表达我书中的某个观点,常常来来回回地一再推敲才定稿。这样的努力多了,就能进入驾轻就熟的佳境。这次,我见她翻译此信,只是用了很短的时间,令我大为欣赏。

      翻译,也可算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能否如实地重现原著的原义、风格、文采,与译者的品格、修养和学识是息息相关的。

      且以我对古文的认识而言,就深深地体会到其间的奥妙。近来,又细看了几百卷唐宋以前的古文,越看越拍案叫绝,越看越明确各个朝代的行文特点。现在,已几乎达到随意翻阅任何一篇古文,不必看作者是谁,已可推断出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了。有了这些体会,对于梳理盘古的揭示,是很有意义的。

      希望同学们都来做一个既有自知之明、又愿意精益求精的人!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01, 2015, 01:18:23 下午 作者 区文伟 »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时常听到身边有人讲:“我这个人,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它做好”。
        我做事就很缺乏这样的想法,比较多的心态是:差不多就行了。很少愿意再付出一些心意,再付出一些努力,把事情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结果。
是不想自己做事的结果好吗?不是,很多时候当然也想自己做的事情有个好的结果。但只是想有个好结果而已,并不是想自己应该怎样再努力去提高能力,或者再多花些时间反复多加练习,以求把事情做得更好些。
        我婆婆只念过几年书,但我看她无论是带孩子,还是种地,做起事情来都很有样子。在我家里带孩子时,我眼看她给孩子织的毛衣或者做的鞋子快大功告成了,但若她发现有不满意之处,就会拆了重新做。我感觉她做事情很仔细。种地也一样,所以,在不大的自留地里,她种的蔬菜、玉米、豆类收成都不错。
        有这样的母亲的言传身教,她的孩子也有勤奋、认真的品质。
        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有和与他人分享自己创造的高品质的劳动成果。所以,在食品安全颇成问题的今天,我婆婆收获的劳动果实成为我分享给周围亲戚朋友们的最佳礼物。
        老师说:“不管做什么事,都尽力做到”明本份,尽本能””。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每天把时间花在练习“保持平静、宽容、谦恭的心态”,把时间花在练习精益求精的做事,无关事情大小,都算是勤奋。
        通过老师的教导和家人对我的良好熏陶,我看到自己心灵中的贪婪、懒惰和狭隘,是它们障碍了自己明本分,也障碍了自己提高处事能力。

巧洁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6
细阅老师《自知之明与精益求精》一文,思考老师此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感受着老师对我们的期盼。

老师在文中为我们解答了“明本份,尽本能”的详细含义——“‘明本份’是指明确自己的心灵素质修养和文化修养达到哪种程度,也明确自己此时此地此环境所处的位置及所应承担的责任。‘尽本能’是指尽量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素质修养和种种知识与能力。”老师教导并激励我们:“怎样才能把‘自知之明’和‘精益求精’内化成心灵素质呢?这就需要日常努力保持平静、宽容、谦恭的心态来进行勤奋的练习,不管做什么事,都尽力做到‘明本份,尽本能’,从而实现自己能够达到的高水平的事业成就(即‘成本事’)。”回想起自己在“明本份,尽本能”方面的一点经历和体会。

从社会的分工来说,对家庭而言,自己最重要的本份是照顾家人,操持家务,与家人和睦共处。当自己对“本份”不明、认识不深的情况下,也走过弯路。我曾因为儿子的教育问题和丈夫常起争执。在儿子的教育方面,我丈夫占了主导位置,但这种教育,更多的是体现在辅导儿子作业方面、成绩方面的教,目标是要考到在家附近的民办初中。记得从儿子三年级下学期开始,一到休息日、节假日,丈夫带着儿子到课外培训机构上课,孩子回来后,就是做作业,有时晚上做到11点左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区域,因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升学政策的不合理,不知有多少家长迫着孩子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参加各类课外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参加各类杯赛的考试,考得名次和奖项,才有资格报考当地的民校,又因公办学校实行派位招生并在民校招生之后,而且是好学校与差学校一齐派位,家长们不甘心等派位,宁愿自己和孩子辛苦都要挤,整个环境、风气都是这样)。

看着儿子单薄而瘦弱的身体,我心里面很担忧,时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无奈、焦急、郁闷、气愤常常充斥内心。为此,我和丈夫争执过很多遍,说了很多道理,比如我常常提起让孩子多看区老师的文章,勤练功,让孩子多锻炼等,我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丈夫的改变,可以让儿子减轻学习压力,不要为了成绩、考试牺牲了孩子的童年,但我始终未能说服我丈夫,让他有丝毫改变。后来,煮饭、送饭、煲汤这些家务都落到我身上,为了儿子的饮食健康,我一样样地去做;看到儿子体弱身体不适,我勤练功送给他;为了舒缓他的压力,我们晚上听歌音疗,这是我们一天里面,最感开心和舒服而又短暂的时光,我还和他讲论坛上的故事,他最喜欢听的了,有时我重复讲时,他也记得。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在无奈、忍耐、坚持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在这期间,我不断看老师的文章,参加同学的集体交流,也思考着如何改变现状。某次同学交流,和同学说起了儿子的事、自己的心情,同学说,你做好家务是对的,也是积极的表现,做自己该做的事,其他的你不用想太多,事情不会因为你的担忧而改变。同学的话引起自己的思考,想起了老师《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说到的“明本份,尽本能”的意思。这几年,我也自知和丈夫理论、争吵改变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问题,父子二人已经有了目标,下了决心,我横加阻止,只会造成家庭不和,这是自己不明“本份”啊,自己应该做好家务,勤向儿子输送能量,这才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一想,感到自己做事比以前更有动力了。为了让家人吃早餐吃得更健康,我不断变换着花样早餐,比如提前包好云吞,饺子(我每次包时,儿子也一起包,他包的饺子比我包的还美观),买了面包机,自己做面包、蛋糕,不久,小家庭有了幽默,有了笑声,又回复了和谐。

到了儿子六年级下学期,也是考试最多的一个学期,我感到丈夫的内心比以前柔软了,没有以前迫儿子做作业迫得那么紧,还令我感到意外欢喜的是,一些课外的杯赛考试,丈夫没有给儿子报名,还和儿子分析不参加的原因:集中考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不用什么杯都去考的,浪费钱和时间,有时间就早睡、练功,自己掌握。我心里面不知多高兴,儿子晚上可以早睡了,还有时间练功,看来自己做对了,有转机了。儿子最后提前两个月被附近民校初中录取,家人都很开心,我感到对“明本份,尽本能”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无论是与家庭成员的和谐共处,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平静、宽容、谦恭、勤奋”,去积累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智慧,提高能力。想到自己如果是60岁退休的话,距离退休还有整整20年,这是我人生中为社会尽一份绵力的一段最宝贵的时光。我珍惜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明白岗位赋予我的职责,尽自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

实际工作中,我是某集团属下公司的财务人员。从2011年开始,每年,我都有一段时间借调到上级单位工作,此外,还需兼顾着自己所在工作单位的岗位工作。在这4年多时间里面,我完成了几个项目的工作,包括:在分管财务工作负责人的带领下,组织一个5人小组,对被全面吸收合并的另一个单位实施债务核查,涉及债务金额近14亿,并出具报告);完成了700多亿资产的总账建立工作(原来在会计核算上是流水式的记账,在数据统计和分析上带来不便,后准备重建总账,在对数据进行初始化时,对一些重要的、常用的科目增设项目辅助核算,初始化结束、启用新总账后,系统对输入的数据,自动归集、排列,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了工程拨付台账与财务总账400多亿资金的数据核对工作;半年前,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准备变更在去年年底签定的一份对外投资协议,拟延长本金回收时间,增加利息收入。我从资金周转、资金安全及完成今年利润目标的角度写了一份建议,被公司领导班子采纳,最后让公司避免了投资上的损失。从实际工作中的经历,我体会到多些思考、细致谨慎是能够做好本职工作的。

通过学习老师的文章,结合生活的实践,我越来越明白这样的道理:对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修养与能力要自知,明确知道自己在集体中、家庭中、工作单位里所处的位置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并尽自己所能做好“本份”,这无论是对自己,对集体,对家庭,还有对社会的和谐进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而实在的人生意义!我期望着自己不断通过基础的积累,能够最终“成本事”。


                                                                                                                                                      云巧洁
                                                                                                                                                   2015.10.10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巧洁,你好!读了你的帖很受启发。我感到你处理问题的心态和方式的改变,符合老师提倡的“一旦未能获得意想的好效果,就应洒脱地先放下来,不让自己进入固执、偏激的状态。”我这方面就做的不太好,特别是处理孩子的求学问题时的表现没有你那么理智,经常表现出急躁,强求,不懂得量力而行。感谢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