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最好的课本——学习与推介《浅谈文化》 (阅读 12470 次)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最好的课本

    当我阅览《区文伟文集 浅谈文化》一书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啊,我的孩子有了真正的课本了”。如果我这样说,你可别以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这是一本适合亲子共读的真正的“有营养”的书籍。父母读之,懂得教育之道;孩子读之,懂得求学之道;亲子共读懂得做人之道。

 有人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让孩子阅读神话、寓言故事开始,所以,我就曾经买过中外神话、古代童话以及民间故事的鉴赏书籍。而《浅谈文化》中辑录的《盘古的传说》,可以说,这是我看到过的有关盘古的传说中最详尽,最有鉴赏价值的版本;也是最悲壮感人、最令人景仰的盘古的传说!所以,如果有爸爸妈妈希望我推荐神话、寓言类书籍的话,我首先推荐他们亲子共读这篇《盘古的传说》。

 我的孩子自小读了一些古书,但听推广诵读中华经典的教授讲,对于十三岁以前的孩子只要求背诵,不开讲。眼看孩子就快到要开讲的年龄了,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和《浅谈文化》相遇,不可不说幸运!因为这本书中的第二部是专门论述中国古文化的精华的章节!读来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感,要知道面对当下日益繁荣的出版业,想选择贴近原文原意的评注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就经历过这样的苦恼,在亚马逊网上书店只要一输入书名,就会出来一大堆的同名书籍,让我不知选择哪个版本好。

 据区文伟老师在《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一文的篇后语中介绍,他细读了五套古籍才成此文!稍有历史知识常识的人都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前提是后人必须了解真实的历史,而区老师所作此文不仅还原历史真相,而且还拨开历史迷雾,精准地归纳出“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最辉煌的精髓!这个结论,对我今后如何选择书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还有,书中对“尊卑”、“天下为公”、“知足常乐”、“致虚极,守静笃”、“天地不仁”等古语的正本清源的层层释义,让我不得不被区文伟老师深刻、严谨的论述所折服。细览各篇章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就更加丰富多彩:尧帝‘禅让’的故事,商汤王‘桑林祈雨’的故事,宋太宗‘开卷有益’的故事等等,如此丰富的史实和精彩点评真是非一般教科书可比。毫不掩饰地说,如果不读此文,我的确不可能一下子就知道诸如中国朝代的更迭,中国语言的变迁,古人的“天道”观念等等如此之多的历史真相。因为我读过的教科书中没有哪一本对此作过介绍。

 记得我与孩子共读《天地人和--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文后,她若有所悟地对我说:“要善待大自然,前提是人和,人和的前提是自身的灵肉相和,也就是每一个人自己要身心健康,就是要做一个平静、宽容的有修养的人”。此前,我也带孩子参加过一些热爱自然的活动,但如果不是读此文,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如此透彻的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告诉孩子!

 《浅谈文化》的第三部讲述的是信仰和修养的奥秘。但凡一见到“奥秘”二字,一般都很能吸引我。我先粗略地浏览其中各篇的标题,关键字分别是信仰,道德,修养,善,爱,美.......,而“信仰”二字是其中最令我迷惑的词,我从来没有专门读过关于信仰方面的书籍。信仰是心灵的寄托道德的依归,修养是人生最重要最实在的法宝,“克己适众”是最实在、最高效的修养方法。区文伟老师在《修养》一文中写道:“很难苟同没有道德依归信仰的人竟可具备好的修养,也很难确认一个缺乏修养的人也可拥有高尚的信仰!”这句话让我记得很牢很牢。

 自古以来,但凡有良知的父母,都会把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可什么是“德”?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德是良好的行为和习惯,那真的有点太浅薄了。且看区文伟老师关于“德”与“得”的论述:当人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时,心中的善美收获就越来越多,而贪、馋、妄、骄之杂念就会越来越少。这样,心怀就会越来越博大,就能装载更多的对人对物有利而无害的宇宙与人生的真理。有了如此良好的心灵素质,身体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健康长寿,而且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会达到最高效的境界。如果我说,人活一辈子求学是求真知,身体是求健康快乐,应该不会有人反对。但我们的实际做法是否如此呢?孔夫子说:“听其言,观其行”。在越来越重的学业压力下,有几位老师,几位家长,几个孩子将《大学》中的“明明德”和“止于至善”作为读书、做人的目的?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和老师都会为孩子讲一些古圣先贤抑或名人的少年时期的故事以励志。而《我的修养之路》就记述了区老师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信仰和修养的故事。童年时代的故事有挨饿的故事,逃学看古书的故事,面对疾病的故事,鼻梁上的横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明白了什么叫相由心生,什么叫与人为善,什么叫做人的尊严;我看到了童年时代就懂得修养,对人的一生所产生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我读了半部《浅谈文化》就真切感到古人所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非虚言也。所以,我非常乐意以《浅谈文化》作为我的孩子的课本,而且我也想好了如何与她一起亲子共读,教学相长。

 你愿意吗?

后记:当吴同学让我给此帖起个标题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孩子最好的课本。一旁的淑颖说话了:“这不是仅仅给孩子看的书,应去掉“孩子”二字,就叫最好的课本“。我欣然接受。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22, 2015, 05:10:21 上午 作者 伟瑶 »

mandy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420
淑颖说得好极了!赞一个。
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3879109969
微博名字是:Mandy_Huang0404

吴忠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487
  • 湖南长沙
    • 盘古文化伴我成长
谢谢志红的分享,更谢谢淑颖对标题的修改意见,为我们宣传《浅谈文化》提供了一篇好文章。

我这里也说说我对标题的意见。我想若是在网络,特别是微信中发布时,可否考虑这个标题:哪里找这么好的课本?
无所谓无,无所谓有,诚心实践,无中生有。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3 一道小学数学题的启示
八月 25, 2015, 12:57:23 下午
    近日和女儿一起学习数学,遇到一题:一人以1小时5千米的步行速度,走了15分钟,问走了多少距离?女儿列出了分步计算算式:5÷60=0.083(3循环),再用0.08*15=1.20千米。以下是我俩的对话及学习过程:
    女儿:算出来了。
    妈妈:不行哦。你只算出了近似值,并没有算出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
    女儿:因为是无限循环小数,所以我保留了两位小数计算,只能是这样的结果,没法算出准确值。
    妈妈:如果是这样,那你只能如实地说,我未算出准确值,我只算出近似值。所以,你的计算结果不能用“=”,只能用“约等于号”。但是,你知道怎样能更接近于实际值吗?
    女儿:小数保留的位数多一点。
    妈妈:那你就可以多保留几位小数来计算。
【女儿将小数点保留到4位,又算了一遍。得到结果0.0833*15=1.2495千米。此时,妈妈希望女儿再多保留几位小数再作计算时,女儿有些怕麻烦了。】
    妈妈:如果你是一个认真负责而又勤奋的人,当你知道小数点位数越多,计算结果就越逼近实际值时,就应该不怕麻烦,采用多保留几位小数的方法计算,使计算结果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值。
【此时,妈妈拿出《数学五千年》一书,和女儿一起阅读’割圆’的故事: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发现用“周三径一”(即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三比一)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不是圆的周长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其数值要比实际的圆周长小得多。所以,刘徽就想:如果圆内接正十二边形,这个正十二边形的周长不就要比正六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周了吗?,也就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按照这样的思路,刘徽把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一直算到了正3072边形,并由此而求得了圆周率 为3.1415和 3.1416这两个近似数值。这个结果是当时世界上圆周率计算的最精确的数据。到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刘徽的这一基础上继续努力,终于使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1600年,英国威廉.奥托兰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圆周率,并一直使用至今。】
【读完这个故事,女儿惊叹连连】
    妈妈:刘徽和你碰到了相似的问题。因为按照刘徽的思路,无论他怎样做,也无法得到圆周长的实际数值。但是他非常勤奋,不怕麻烦,竟然算到了正3072边形,使他的计算结果越来越接近圆周长。你看,他计算的圆周率就比前人又进了一步。
    妈妈:对于你的这道题目,研究新的计算方法,是可以算出准确值的。
【在妈妈的提示下,女儿又列了算式,通过约分的方式计算:5/60*15=1.25千米。终于算出准确值。】

感悟:
我俩在学习这道数学题的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数学科目本身的学习,学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也为我俩理解《浅谈文化》这一章书,落实区老师的殷殷寄语带来了启示。
1、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2、文化的作用:
    ——便于认识和记录人生和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态与内涵。
    ——便于传达、交流情感和信息。
    ——便于更有效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及提升自我的素质。
    ——便于更高效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3、从其起源及作用来说,文化实际上是一切科目的母体。换一句话说,任何科目都从文化衍生出来。所以,文化又可称为是一切知识的总和。

    当然,对于读过《人生的道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理解的更多更深远。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25, 2015, 01:05:55 下午 作者 韩志红 »

cfy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02
很有启发的教学小案例,传道、解惑、授业合一的教,知行合一的学。

淑颖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39
谢谢Mandy!还要谢谢区老师为我们写出了最好的课本!

珊灵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71
谢谢志红的分享!《浅谈文化》确实是“最好的课本”,一道简单的课题能引申这么深奥的话题。我要好好向你们学习。

伟瑶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Sr. Member
  • 帖子: 412
  • "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
    • Pangu
非常感谢志红和淑颖的精彩分享。你们开创了用《浅谈文化》指导课堂学习的先河! ;D

我把你们的这两篇文章正式刊登到盘古文化的网站上:http://chinese.pangu.org/archives/965http://chinese.pangu.org/archives/969,以方便大家转载给亲朋好友,让更多人获益!
祝你健康快乐!
伟瑶

mandy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420
#8 优质的练习指导
八月 29, 2015, 07:48:51 上午
                                                   优质的练习指导
   
志红和淑颖的数学练习,灵活运用《浅谈文化》的基础理论,使枯燥的数学练习变成了有灵有体的鲜活的练习。这是优质的练习指导!

优在收效于练习外,优在收获于习题外!

指导者(妈妈)始终循循善诱,适当地以近似值和准确值为导引,以古人刘徽的故事激发练习者(女儿)自觉求得准确值。

本来这样不强迫、不施压,只是以榜样作导向的引导已经堪称好的指导了。难能可贵的是在练习后,理出练习过程中的感悟、收获,并结合区老师最新的著作《浅谈文化》来认识,加深对《浅谈文化》理论的理解。

如果我们每一个盘古文化的学生都能这样做,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运用《浅谈文化》的理论,衡量自己一点一滴的行为、思想、变化、收获,我想,个人的修养、学识都会有飞跃的进步!

谢谢志红和淑颖的数学练习,更谢谢你们的感悟。
                         
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3879109969
微博名字是:Mandy_Huang0404

谭淑贤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58
    谢谢志红和淑颖的分享,很受启发,想想自己过去辅导孩子功课时思维太狭窄了,经常仅仅完成作业而已,错过许多教育的机会,其实是自己做家长的懒惰,没有好好思考,没有抓住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惭愧! :'(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非常感谢Mandy、伟瑶及各位同学给予的鼓励!
      上周,有一个家长问我:“淑颖周末在家做什么?”,我开诚布公地说,她在家读我指定的课本。我这学期指定的课本是《区文伟文集 浅谈文化》。
      虽然我和孩子对最好的课本《浅谈文化》的学习才刚刚起步,但我已预感到这本珍贵的课本,必将给心诚意善的学习者带来特殊的价值。所以,我会继续有计划地和孩子一起研读这本课本,也会继续分享这本课本带给我俩的收获。同时,我也非常乐意和其他的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寓教于乐的《浅谈文化》学习方式。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11 Re: 再谈一道小学数学题的启示
三月 01, 2016, 04:28:23 下午
     这是一道小学数学题--“距直线外5厘米处可以画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小学四年级的课程中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两条”。当我看到这道题目后,我感到这道题目表达得不够严密,因为题目中并没有说明空间范围,若在平面内而论,答案是两条直线,但若在立体的空间范围来思索,就不只两条直线,而是无数条了。若我这样说,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思索超出了小学的教纲。
    但我认为,作为老师、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更全面的去思索。我们只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就不得不承认茫茫宇宙何其大,人类的认知与其相比何其少,而这少之又少的认识中还有一些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剩下的真知就更加少之又少。人类面对天地,有什么资格自高自大呢?所以,我认为引导孩子在幼年阶段就突破标准答案的框框,从小养成以博大的胸怀,宽容、谦恭的品格求学,是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有人说:“老师只有一桶水,要指点给孩子一条河”。以下从《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一书中摘录的智慧话语,恰似为我们指点了通向海洋的河流。
    愿您也能从中受益。

摘录一:

怎样叫做学会思维?——宽容,学会宽容地思考各种问题,不人为地设置条条框框,全面而客观地思考,在此基础上提高思维的速度,同时思考很多问题及其内在的联系。--(摘自《浅谈文化》p306)

摘录二:
“我教给你们的方法,不只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而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什么方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方法呢?我们不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的了解,都要力求了解,得最全面。了解得越全面,越能够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它。当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选择到最好的方法,而是通过这样的锻炼之后,起码学会全面了解事物的方法了,逐渐向这个目标靠近,这样就会选择到比较好的方法,比过去所用的方法都要好一些的方法(这就是一种进步),然后我们一步一步地向全面这个目的前进,将来就会有最好的方法。要把握这种全面的知识,要使自己做到全面认识事物,就要解决本身的思想基础问题,这个思想基础,就是平静和宽容。这几个字可能很抽象,很难理解,但是这几个字所包涵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这是个基础。如果你不能够解决这种心境的基础,想全面去了解世界的一切是不可能的。”(摘自《浅谈文化》p308)

摘录三:
一个人,无论对任何问题的认识,总是希望得到简单明瞭的,明确的答案,遇到什么问题,希望越简单、越快解决越好。这就是人的惰性的表现,我们要力戒这种懒惰。由于我们长期所受的教育,再加上这些惰性的表现,我们总是将自己所学到的某些书本的理论知识看作是全面的、正确的,或者将别人一些成功的经验看做是全面的、正确的。出于我们懒惰的本性,也出于我们急于追求个人利益这种自私的心理,我们可以很快地照本宣科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或书本知识,这同样陷入片面性,就不可能根本全面、更丰富去了解他人的经验或书本知识,就不可能理解的更好。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是需要跳出过去的框架,宽容些、冷静些,想多些,这样,认识事物就快得多,全面得多。” (摘自《浅谈文化》309)

摘录四:
用今天人类所有的知识(比如科学的知识),能不能完整地解答宇宙的一切呢?不行,不可能。可能的话也不是科学了,因为科学的核心是发展。(摘自《浅谈文化》p315)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12 可发人深省的问题
四月 01, 2016, 12:28:45 下午
                                                         可发人深省的问题

志红的《再谈一道小学数学题的启示》引述了一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距直线外5厘米处可以画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又罗列了教材里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两条。

这样出题就可以得出“标准答案——两条”!真让人哭笑不得!

没有“在同一平面上”这个限制条件,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就应该是“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因为立体空间都可以考虑)。
如果说小学四年级还未接触立体空间的概念,那也应该把“在同一平面上”这样的先决条件用四年级的孩子可以理解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孩子从小学会概念明确、条理清楚的推理方法啊!

而且,谁不是从小就生活在立体的时空环境里?可能从懂事的时候开始,就可以数得清一张床上能够平躺几个人、一间房里可以站立多少个人了吧?

若然愿意尊重孩子的智慧,为何不能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编写一些简单明瞭的平面与立体的知识呢?

在概念含糊、条理不清的状态下,就可强行推出“权威”性的“标准答案”,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教育特色吧!而且,因是“权威”而不准异议,因其“标准”而不容置疑!这样蛮横的教风,也就必然培养出片面、极端、刁蛮、任性的学风了。

可能当今社会上那些自以为知、自以为是、自以为大的种种丑陋表现就是这样被调教出来的!

哀哉——曾经延续几千年的“尊道贵德”、深思缜密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早就荡然无存了!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不知道韩同学的女儿的数学教科书有没有对“平行线”作出定义?如果有,很可能是其定义已包含了“在同一平面”的设定的,那就无需在题目再设定这个条件的——因为这“平行线”已经隐含条件。若是这样,韩同学就是“说些又不说些”而误导老师和同学们。

如果该教科书没有定义“平行线”或定义中没有“在同一平面”的设定,那么这样的教科书或教学,真是误人子弟。

伟瑶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Sr. Member
  • 帖子: 412
  • "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
    • Pangu
看来,高仔还没有看懂区老师的文章。也没有看清楚志红的文章。
« 最后编辑时间: 四月 03, 2016, 02:17:07 下午 作者 伟瑶 »
祝你健康快乐!
伟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