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据导游介绍,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位于澳洲东北海岸,北从托雷斯海峡起,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绵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宽处161公里。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里,北端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
大堡礁约有2900个独立礁石以及900个大小島屿,分布在约344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內。在礁群与海岸之间是一条交通海路,风平浪静时,游船在此间通过。船下连绵不断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观赏的最佳海底奇观。
礁群与海岸之间的交通海路
大堡礁由400多种绚丽多彩的珊瑚组成,造型千姿百态,堡礁大部分没入水中,低潮时略露礁顶。这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活珊瑚,它的分泌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质构成了今天的珊瑚礁。大堡礁是生物建造的最大物体,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珊瑚虫是非常古老的生物,最早出现在约4.7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中期)。珊瑚虫对水质和水温要求极高,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的水域里,水质必须洁净。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集体生活。珊瑚虫与一种叫做虫黄藻的微生物共生于石灰质外壳中,虫黄藻会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氧。珊瑚虫吸收碳水化合物和氧,向虫黄藻提供硝酸盐和其他排出物。所以,珊瑚礁只能在有阳光的地方生长,即海水清澈且深度不超过40米处。第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日积月累,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骸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在一起,逐渐堆积成巨大的珊瑚礁体。
珊瑚分为软珊瑚和硬珊瑚两大类,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有的珊瑚像鹿角,有的像鞭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像灵芝,有的像海草。有的很结实,可以禁得住浪涛冲击,有的则只能生活在最平静的水域。表面看去珊瑚礁美丽平和,其实里边经常发生食物和空间的争夺——有些比邻居生长得快,遮掩、抢夺邻居的阳光;有些会用含毒的触须,或向水里施放致命化学物质,清除其领域内的对手。
珊瑚礁
大堡礁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曾被美国CNN选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
虽然大堡礁大部份区域都在大堡礁海洋公园的保护之下,减少了人类对该地区的影响(如捕鱼业、观光业等),但仍然有其它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大堡礁,而气候变化、污染、棘冠海星和渔业是对大堡礁生态系统健康危害最大的因素。其它的威胁还有海运事故、油外泄和热带气旋。
骨骼侵蚀带是一种发生在骨状珊瑚上的由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可以感染31种珊瑚。
根据一项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自从1985年来,大堡礁已经因为上述危害因素有75%的珊瑚礁已经死亡。一份2016年三月的报告显示,因為海洋暖化引发第三次全球白化事件,导致中北部的珊瑚礁可能全数摧毁。
海水温度上升也是珊瑚死亡的因素,因为海水每上升一度,一星期内珊瑚就会死亡。 海洋学家、曾是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查利·沃隆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在短短20年时间内让大堡礁这一世界遗产荡然无存。他表示:“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大堡礁将在20年左右时间内消失殆尽。”
沃隆并不是唯一作出这种可怕预测的海洋学家,他的预测也并不是最为极端。在今年7月举行的世界野生动植物专家会议上,大卫·艾登堡爵士就曾警告说:如果不能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水平,全世界所有热带珊瑚礁将在不久的将来遭受“毁灭”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