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玩手机所想
近一两年在乘地铁或公交车时都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些未满周岁到几岁大的小孩都会有台智能手机,早些时候看到的是与父亲或母亲共用一台手机,现在好像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专用手机,可能现在手机淘汰的频率比较高,小孩有台手机已是常事了。
我听闻成年人由于长时间玩手机,手机辐射或致骨质疏松或伤眼睛的,在百度上看了下“孩子爱玩手机的危害”,各国专家的忠告不胜枚举:“破坏神经系统、影响生长发育、影响思维模式;还有儿童使用手机,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等等。
这些父母(都是年轻的一代)大都怕小孩吵着要“聊天”、讲故事、抱抱什么的,于是让小孩自己拿着手机,跳着小苹果,就能安心看着手机做自己的事。当小孩拿着手机,边看边笑,其稚气童真的笑容理应感到可爱才是,但这时我却不忍心看,为什么现在养儿育女会养成这样子?
这个时段的小孩是练习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积累阶段,无论从人的生理角度或伦理道德来说,我觉得幼儿期极需要父母的关注、聊天等细微处的加倍关爱,特别是在学说话、学走路、学会与人交流这个人生的起点时,良好温和的关怀也是帮助其丰富语言、建立健全的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那种让小孩独自玩手机,特别是怕小孩嘈而让手机的图像和音乐吸引其注意力,让其忘记了与爸爸妈妈的肌肤亲密接触和柔情温馨的喃喃细语,其实这已经是对孩子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回想下我们自己,不管在哪个年龄段是否都有一份埋藏在心底的柔情渴望:那就是渴望能与家人温馨的、柔柔的、暧暖的相处?我想这情感需求是一种本能,一种本能的温馨美好的愿望,与生俱来,作为父母如果在满足了小孩和自己的情感需求之余,值此引导小孩爱爸爸、爱妈妈、爱他人,这是多么美好、意义深远的一件善事啊!
有些父母更甚,连吃饭时也要手机辅助的,那对孩子的伤害就更大了!
最近,我拜读了区文伟老师的文集《浅谈文化》,其中一段有这样的描述:“不容忽视当你咿呀学语时,常看到父母食饭时只夹靠近自己的菜肴之作用,也不可忽略年幼时母亲平心静气地一口一口喂养你之滋润。这些看似细微的言行表现,正是‘把温饱让给儿女,把饥寒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艰难留给自己’的善良厚道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过程。”(P5)原来这样的举措就是善良厚道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过程。
我相信大多数作为父母的朋友也曾经有过如此这般的喂养,只是这种平稳温和的情绪经常会被自己的不良情绪所左右,以至不能平稳持续。回想起自己廿十多年前养育小孩的经历,尽管也努力地尽心喂养,但也因工作、生活压力导至情绪烦躁,幸好那时还会尽力劝自己尽量克制心里的狭隘、急燥、强调自我感受等负面情绪,把抚养小孩成人作为努力工作、生活的动力,才不至于因嫌小孩诸多需求而推开不理。现在社会上更多了五光十色的元素左右,工作、生活的压力令人产生狭隘、急躁等负面情绪以至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用手机这种玩具打发小孩的注意力,躲避与小孩的接触也就变得无可厚非了。
关于人本性中狭隘、急躁、强调自我感受等负面情绪等问题,也是在拜读了区文伟先生的文集《浅谈文化》后得到认识:“有知识的人应该知道,负面情绪的发泄及负面意识行为的表现(负面意识行为是指贪婪、懒惰、狭隘、蛮横、急躁、强调自我利益、强调自我感受等),都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于人于己都不利。因此,心灵素质高的人会选择平静、谦和、亲切、乐观和耐心细致的待人处世的态度。”(P158)
我们应如何理性地养育小孩,更好地尽父母的责任?我想还是从认清人本性中的善与恶开始吧。区文伟先生在他的文集《善美之花》中有这样的论述:“善与恶在人诞生时就表现出来,婴幼儿的善良表现在爱妈妈、对妈妈的眷恋--小孩子哭时,妈妈抱住就不哭了。随着年纪的增大,这种爱扩展为对同学、对别人、对朋友的爱(这是博爱的萌芽),如把自己的食物、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人的恶首先表现为贪婪,小孩子表现为贪吃,你伸出手指给他,他照样张开嘴巴来嚼,而这种行为是没有经过后天的思维的,这是一种本能,当孩子会玩时,就想把所有的玩具占为己有,当吃过甜的食物时,对食品的贪就会增加,小孩子就会选择这种增加。贪与爱的增加是同步发展的。
在小孩后天的路中,父母亲不能把握好孩子这种本性的双向发展的话,就会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就会纵容了他向恶方面的发展。”
可想而知,作为小孩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们在孩子的幼年塑造期的教育如果是冷漠、孤独、缺少情感交流、任由自其发展的话,那么这种形态一但形成,那对小孩、父母、家庭将是一个多么悲哀的、不可预测的人生开局啊!作为父母一但错过了其最佳教育期,当想再扭转时,又不知要花费多大的努力才能扭转其态势啊!
我想年轻一代的父母与长辈们也会像我及我的朋友们一样,在了解、认识了负面情绪的发泄及负面意识行为的表现,并解读了人性善恶并存的本性后,当能辨其轻重而能至力于学会保持平和的情绪和学会提高心灵素质,学会选择平静、谦和、亲切、乐观和耐心细致的待人处世态度来养儿育女,共同培育、和谐、健康、温馨、美好、幸福的新家庭!
2016-3-11初稿
2016-3-2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