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感叹《浅谈文化》Q群的高水平讨论! (阅读 6641 次)

伟瑶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Sr. Member
  • 帖子: 412
  • "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
    • Pangu
感叹《浅谈文化》Q群的高水平讨论!
八月 30, 2015, 02:34:55 上午
随着《浅谈文化》的正式出版,我们也在八月中旬开办了“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Q群读书讨论活动。经过管理员们一周半的精心筹备,终于在本周一(8月24日)开始了正式的读书讨论活动。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参与其中,我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Q群读书活动的发言水平真高!

我们这个星期学习讨论的主题是第一章“浅谈文化”。管理员们为本章归纳出14个要点,然后引导着我们逐个要点学习讨论、联系实际、发表感受。参与的书迷都非常认真地反复阅读全文和要讨论的部分,并热烈地参与讨论。而讨论的过程中,更时刻不忘用文中的理论检视自己的发言。因此,每天讨论下来,很多参与者都觉得对文章的理解深刻了,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的认知也加深了。

书迷的发言中,有不少理论水平、联系社会实践水平和联系自我实际水平都很高的感受和理解。例如,志红、文维、智勇、何准,以及其他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书友的发言都是颇为精彩而实在的。我希望你们能把你们在Q群里的发言整理发表到论坛上来让更多人可以受惠于你们的体会和理解,也是向区老师汇报你们看书实践的成果的好方法。毕竟,区老师一直都在关注我们学习《浅谈文化》的成长过程。

至于对还没参加我们Q群读书活动的坛友们,我们诚意邀请你们加入!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30, 2015, 02:42:03 上午 作者 伟瑶 »
祝你健康快乐!
伟瑶

mandy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420
期待着《浅谈文化》读书Q群的书迷们的分享!
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3879109969
微博名字是:Mandy_Huang0404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2 浅谈细悟
九月 01, 2015, 02:53:54 下午
      最近,我和QQ群的书友一起“细嚼慢咽”式地学习区老师的《浅谈文化》一文,让我对“文化”一词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也纠正了我对“文化”一词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使用。
     
     我上小学时,班级里有的同学的父母不识字,我们就会把这些同学的父母称为“没文化”的人。所以,那时我也自然地认为:不识字=没文化。工作后,遇用人单位提出学历要求,我又认为:高学历=高文化水平。故此,我常常看见有的同事,不顾工作的实际需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凭,一则装点自己的门面,二则以备加薪进爵之需。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也为自己没有象样的学历而寒碜。如今,学习了文化的本义,文化的作用,文化素养的层次后,让我明白学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便于更有效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及提升自我的素质”,真正能证明自己是不是具备基本文化素养或者较高文化素养的是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而这一点是任何学历、职称、职务所不能掩饰的。所以,细细辨析自己的思想言行,分清自己的思想言行达到哪一个文化素养层次,并努力提高之的做法,才能说自己是在学习文化,运用文化了。我将之归纳如下:

      1、识字≠有文化,高学历≠高文化水平;
      2、学习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便于更有效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及提升自我的素质”;
      3、真正能证明自己是否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高文化素养的是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

      我的父母在新西兰参加了一次他们的小外孙的公开课。上课前,女教师和小朋友们说,如果她拉拉自己的耳朵,就表示要小朋友们保持安静,如果捏捏自己的鼻子,就表示**,如果拍拍自己的肩膀就表示**。上课开始后,遇小朋友们不够安静时,女教师拉了拉自己的耳朵,果然课堂上立刻就安静下来。
      当时,我听完这个故事,觉得这位女教师很有教学经验,同时也很爱孩子。如今学习了《浅谈文化》,我觉得这位女教师的做法不仅体现了文明社会中的一员的文化素养,而且体现了女教师尽了做教师的本分,我也将之归纳如下:
      1、女教师采用了以行为来体现出文字和语言所蕴藏之意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此做法当属文化范畴;
      2、女教师带着诚实、平等的心意与孩子交流,悦己怡人,快捷高效,达到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之目的;
      3、女教师以自己的优雅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出示范,不可不说她是在传承文化,在尽为师者之本分;
      4、女教师的优良的文化素养表现,非一日之功,应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

    关于文化传承,《浅谈文化》一文中写道: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何以传承?
    一方面是由文字汇成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一代一代的先人以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言行举止为后人作出示范。
   
      这段话,为我解答了为什么有的长辈虽然不识字,但他们的家风家道传承优良;同时,也让我明白,在世风日下,家风家道衰败的情况下,若自己坚持以高的文化修养标准来要求自己,就有可能如圣贤虞舜一样,即使家境不顺,也能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以前,区老师在讲课中,谈到他只身来到美国传功讲学和他考驾照的经历,我非常惊羡区老师的高超能力。而我们普通人,如果要踏出国门去求学、求职,恐怕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和文字。如今我学习了《浅谈文化》一文,联想到文中所述:
     
       地球人类存在着众多种族,说着不同的语言,使用着不同的文字,也就构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体系。
      但组成每一种文化体系的两大要素:语言(声音)和文字(符号)的作用及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期创造健康美好的生存、生活素质。
     
      我想,区老师谙熟文化本义和作用,又具有超高水平的文化修养,所以他在不懂当地的语言,不懂当地的文字的情况下,也能一个人自如地生活了那么多年。

      以上是我学习《浅谈文化》一文的点滴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01, 2015, 03:08:00 下午 作者 韩志红 »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QQ群书友连续两天对《盘古的传说》进行了交流,虽然大家在两天之内的交流,是你一言,我一语,但最终汇聚起来,书友们对“《盘古的传说》与盘古文化”话题的感悟,却脉络清晰,似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之感。以下是对这次交流的简略记录(相同的感想在此未做重复记录):

      伟瑶:了解盘古的传说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和学习盘古文化的敲门砖。所以,我们要使自己明确地知道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所包含的积极意义是什么。书中有写到两个重要意义,有哪位书友愿意把答案抄写到群里来?

      正红:我们引以自豪的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已经很清楚了:
       一、这个传说体现了宇宙的基本规律;
       二、盘古为了不𣎴负混沌的重托而献身于造物育人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仰!,令人敬仰!(摘自《浅谈文化》14页第6行。)

       志红: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一下这个意义。

      字怡:我们学习了引以自豪的盘古开天地的传说,传说体现了宇宙的基本规律,这基本规律就是:“世间上,宇宙里任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本质关系,都是相对而存在、相容而稳定、相和与共鸣的!这才是最自然的辩证法。是宇宙的基本規律。”——《浅谈文化》

      字怡:在《浅谈文化》——盘古的传说中有这样一段:“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好好地了解清楚天地间(宇宙里)的种种事物的真相及内在关系,从而顺应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越来越安定、美好、长久的生活。”

      志红:盘古为了不负混沌的重托而献身于造物育人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仰!所以,在中华大地上,从古至今,盘古的传说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发扬!人们按照盘古的传说的指引,在顺应宇宙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福于人类。

      字怡:我们从这传说中如何理解盘古文化呢?

      志红:字怡提到的盘古文化,正是区文伟老师在认识了世间上种种事物的规律后而创立的。我们先来一起学习了解盘古文化的主张。

【志红粘贴了盘古文化官方网站上对盘古文化的介绍】

      字怡:从书中,我理解到作者主张我们先学会家庭上的和睦,家庭成员相亲相爱。

      志红:作为盘古文化的创始人,区文伟老师自己是如何做的呢?请看:区文伟老师是个温和、仁爱的人,他奉行的是“宁被天下人所负,我不负天下人。”他的心愿是“愿天下人都身体健康,愿天下人都仁慈友爱”。所以,我们就不难看出,盘古文化的主张为什么是那么的高尚!所以,我非常乐意学习盘古文化。

      志红:在盘古文化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盘古的子孙,人类应对大自然“常怀感恩之心,恭谨之情,崇敬之意”,自觉地把“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作为一切行动的标准,努力学会以宽容博大的情怀去对天、对地、对人、对物,与其相容相和、共存共荣 ,以期进入天地人和之最高境界。我觉得果真这样去要求自己,才配称是盘古的子孙。才不负盘古献身自己,创造人类和万物的苦心。

      字怡:又回过头来再来学习:"我们引以自豪的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已经很清楚了:一、这个传说体现了宇宙的基本规律;二、盘古为了不负混沌的重托而献身于造物育人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仰!"作者区文伟老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志红:是的。区文伟老师历数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钻研与实践后,创立了盘古文化,所以,让我们这些学习者走上了捷径。颇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感。

      字怡:是的,“常怀感恩之心,恭谨之情,崇敬之意”,自觉地把“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作为一切行动的标准,努力学会以宽容博大的情怀去对天、对地、对人、对物,与其相容相和、共存共荣 ,以期进入天地人和之最高境界。为了他人,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为了他人,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和谐美好!”

      志红:我学习后的体会是:盘古的传说--盘古文化--盘古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三者)是一脉相承的。

     字怡:还有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以盘古精神开创未来!

      志红:我还要替声宇分享一点,他今天上午不能参加我们的交流,但他分享了一首雅言歌曲《盘古之歌》。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NDM3MzA2MA==.html?qq-pf-to=pcqq.c2c

      志平:各位书友的肺腑之言令人动容,催人反省!

     字怡:请书友们不负重托,以盘古精神开创未来!

     志红:字怡 ,响应你的倡议!

     志远: 听盘古之歌雅言版,理解盘古文化。 老师在现场唱歌时,背景显示的蓝色星空和地球非常美丽!

     云清:多谢志红转出盘古之歌,骓言版!

    志红:要谢谢区老师!还要谢谢声宇的提供!

感谢所有参与交流的书友!

阿姜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10
真的,“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Q群上的讨论,真是高水平的讨论,而且,还风趣又热烈。

先旁边看,我只能旁边看,他她们的反应怎么那么快,脑袋转的快,键盘也敲的快。

他她们是做了功课的,在上Q之前做足功课的。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昨天QQ群书友与《浅谈文化简介》的作者何准同学、《<浅谈文化>感赋》的作者智勇同学一起交流他俩写作推介文背后的故事,现分别摘录如下,与同学们分享,并向何准、智勇两位同学致谢!

何准同学:十几年前,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我读了不少书,也尝试过一些修心养性的方法(比如太极拳),但收效甚微。后来有幸跟随区老师学习盘古文化,才渐渐明白内心的不安源于本性中善与恶的冲突,源于心灵与肉体的不和谐。十年过去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认识到自己心灵与知识的浅薄,认识到因浅薄而造成的患得患失是我内心不得安宁的一个重要原因。区老师说:“知浅薄而能丰厚”,这是十年来我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古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体会到:知浅薄才能虚心受教、诚意悔改,才能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向茫茫浩宇真正敞开心灵之窗。《浅谈文化内容简介》,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诚意写的,写完眼含热泪。我知道:那是我心底被埋藏已久的良知迸发出的强烈共鸣。我相信,世人皆有良知,只要诚心拜读《浅谈文化》,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师恩浩荡,如海如山!每念及此,我都会热泪盈眶。唯有化感恩为动力,努力学习——“要学蓝天的深邃博大,要学大地的深情脉脉,要像山那样挺拔高昂,要像海那样宽容豪迈……”老师说:“识感恩而能猛进”,现在我有点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了。《浅谈文化》引领我们走上正心修身的捷径,就我个人而言,正心修身的实践最显著的成果是:从2012年2月至今,没有再发过脾气。今后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很难预料,但我每天都会坚持这样要求自己。虽然做不到区老师那样优雅,我也努力与人为善,做一个温和有礼的人。

智勇同学:当初试写之前,面对区老师的如此内涵丰厚的著作,确有压力。既然能力有限,无法把握得更全面就想到找一个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点,然后围绕着它来写了。经几天时间的不断思考,酝酿,最后找到两个关键词:“以身载道,知行合一”……算是安心些,全篇开始围绕关键词去写,但还觉有意犹未尽的地方。于是在后面需要加强表述的地方,用了更具体的“以身载道,践行仁爱”。写这篇推荐算是我写的文章中最辛苦的一次,几天都在酝酿,无法动笔。但当想到“以身载道”这个词就似乎豁然开朗了。因我认为“以身载道”四字,有概括区老师“因异于常人的特殊经历而成就非凡的生命境界”之意。当我写完后,过两天准兄的另一篇《浅谈文化》简介也写出来了。我看完就莞尔,为两者表现默契之“互补性”而莞尔,但我们之前从来未有沟通过。因为我的圈子接触到的所谓“知识分子”较多吧。所以其实这些年来,我心底里一直埋藏着一个愿望,就是要告诉那些装满条条框框的老学究们,真正的文化集大成者,真正的大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与生命状态!……尤其第二部“我的修养之路”,展示了作者于无比艰难困苦的人生道路中,砥砺品格、磨炼魂灵,感悟宇宙真谛,从而成就非凡的人生境界。其情可歌可泣,其人可敬可亲!老师是知道文字、声音的内里终极奥秘之人。尤其是完美破解了文字与声音如何完美结合而生发最大能量!老师的书法更是信息的集大成……。“推荐”与感赋不同,前者是命题,后者是“随笔”。之前也没写过什么四字韵文的长诗,原来才写了两组句,增补到四组,开头一组是“追索文化,寻根信仰”,不甚满意,老是感觉缺少了一些最重要的东西,又一下子想不到……翻到“盘古的传说”里《五运历年纪》的“首生盘古……”心里就又豁然了。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今天,书友们交流了陈之泉同学所作《推荐区文伟老师文集》,我也趁势与书友们分享了我写读后感《最好的课本》的体会。我将自己在QQ群的发言摘录如下,与同学们分享。

    其实,在《最好的课本》--浅谈文化出版前,差不多两年前吧,我的确把自己平时读到的区老师零星发表的文章,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所以,这次看到《浅谈文化》出版了,而且里面收录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非常好的课文。所以,我就写了《最好的课本》这篇读后感。现在孩子大一些了,小学高年级了,我觉得熟读《浅谈文化》各篇章的时机已到。另一方面,写此读后感,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能为孩子找到学伴。如果孩子从小读这么好的书,比我们要少走多少弯路啊。作为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生活、教育上最优的环境,最优的资源。现在我读到了这本最有营养的书,当然首先会推介给自己的孩子读。这大概也是做父母的本能吧。中国自古以来,文化是靠传承,师承的模式一代代传递下来。我体会,师承是非常好的教育模式。父子同门,同受师训。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着一个衡量所有人的最客观、最公正的标准。在《浅谈文化》里,我读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天道。最重要的是,区老师讲的天道的内容,崇高而又实在。我认为,求学的本质,就是拜师。亲其师,信其道。我为孩子拜到了真正的老师而欣慰。我还常和孩子讲,学校是学习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哪里有老师,哪里就是我的课堂。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7 书友们对《常与无常》诗词的理解
十月 14, 2015, 03:20:31 下午
        10月12日,QQ群书友交流了各自对《常与无常》诗的理解,以下摘录三位同学的发言,供同学们学习交流。对同学们积极参与QQ群的交流学习表示由衷的感谢!

黎智勇同学的发言:
        区老师的《常与无常》诗于不同层面都有其的丰厚内涵,如果从人生这一层面去理解:

        我感触深刻的是“宽容”与“平静”重要性,这是区老师常常勉励他的学生的两组词。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够宽容(甚至是心胸自私狭隘)又不够平静客观的话,那么就总会围绕着个人的得失私利来衡量事物与处理问题。理所当然地把合乎个人私利的都称作好的、正常的;而把似乎不符合个人私利(常常是暂时的不符合)的都统统斥之为坏的、无常。

        “常常受煎逼,煎逼岂常常?”于是,在这样的人生观指导下,我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在自身的灵与肉关系中,就停留在相对而存在的低层次里,由此而产生了很多已认是“常态”矛盾与痛苦。

        “常里有无常,无常亦如常。”我们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好坏、常与无常,并不是以个人利益为惟一衡量标准的。其实如果人的心怀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由个人狭隘的私愛转向利己利人的宽容博愛,能感受与学习效法天地之无私大愛,那些所谓的生活中的对与错、身体上的好细胞与坏细胞,生命中的无常与有常是可以转化的。

       要跳脱生命中无休止的矛盾纷争,就要明白人类世界里,对抗不是最终目的,“和”才是人类最好归宿。我们判断事物的对错好坏,不要以是否符合个人利益为惟一衡量标准。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施利己利人又利物的行为,并使之成为生命的常态,就会“跳出无常圈”,达至与自己、与别人乃至整个社会相容相安、共生共荣的“幸福始常常”境界!

      (以上这些是我对《常与无常》诗,停留在某个层面上的粗浅理解。 )

刘德富同学的发言:
       常里有无常

        常里:老师生活在平常人的环境里。
        无常:老师体内的神奇现象是不平常的,前所未有的,闻所未闻的奇特现象!
        常里有无常:老师做为一个平常的人,生活在平常的人的环境里,体内却出现不平常的奇特的现象!

        无常亦如常:虽然老师体内有着不平常的、奇特的现象,遇到了盘古,但是其他人并不知晓,老师的生活并没有改变,还是如同一般的、很平常的人那样过着日子,还是要去拉板车,铺公路,住牛棚。

        常常受煎逼
        老师常常被强制磨炼,感到很难受!

        煎逼岂常常
        煎逼:痛苦的磨炼。
        岂:不、不会、怎能、怎么可以。
        常常:永远:永久。
        痛苦的磨炼,怎么可以无限期的磨呢,是会有结束之期的,敞开心怀,尽心磨炼吧!

        无常本常常
        老师遇到盘古,及盘古讲的宇宙真理,人生真谛,看来是不平常的、难以置信的,甚至有人认为是谎唐的、虚假的、骗人的!而这些真真实实的故事、真理本该是正常平常的!

        常常恨无常
       老师被强制承受痛苦的心灵的痛苦的磨炼,感到很难过,所以常常埋怨盘古,埋怨盘古给他制造那么多难忍的前所未有的奇特的痛苦!

       跳出无常圈
       跳出:通过、超越。
       无常圈:这套全新的天地人学说。
       跳出无常圈:通过学习、领悟这套全新的天地人学说,从而修正、改造人性中的丑恶,提高学问、修养、素质!

       幸福始常常:达到了高学问、高修养、高素质,就可以过上真正美好的、幸福的日子了,幸福的日子是长久的,永恒的!

梁永红同学的发言:
        常里有无常---老师平常的身体里蕴藏着超常的灵动力量。(并展示着、产生着不平常的作用……)

       无常亦如常---这看似无规律的超常的灵动力量所展示其存在及作用的现象,其实也是平常、理智、规律的。

        常常受煎逼---平凡的身体因为不明宇宙、生命的真相而经常受到煎熬、逼迫而痛苦。

        煎逼岂常常---承受如此煎熬痛苦的岂止是这辈子的身体?更是心灵(宇宙之灵)为了创立人类永恒美好的世界,一直以来的痛苦与艰辛磨炼。

        无常本常常---这无形的、超常的灵动力量啊,本来就存在了,也是真正的正常人(永恒人)所拥有的。

        常常恨无常---当未能全面认识宇宙的本相、生命之灵与肉的本性时,就会经常怨恨超常的灵动能力的种种作用表现。

        跳出无常圈---如果将心怀扩阔,真正包容接纳一切,包括接受超常的宇宙之灵的注定与编排,努力抑恶扬善,真正做到只有爱、没有恨,即跳出了人本性善恶共存的圈圈,就超越自我、超越世俗了。

        幸福始常常---如人人都能这样,人类真正的幸福就开始恒定且恒久常新了。

        (以上是我反复看《人生的道路》,感悟恩师几十年的人生艰辛求索奉献历程,反思自己学习盘古文化二十多年发生的身心变化,对这首诗的片面理解。相信随着与大家一起学习,修养的深入, 理解会不断加深、丰富。)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12月8日,书友们一起学习分享了《如何理解“众生平等”》的第一部分,分享了自己对“众生”、“众生平等”、“先进与落后”等概念的理解。书友们的主要观点:
    1、万物被创造(赋予)同样的生存权利、同样的生存环境、同样的生存元素。这三个同样的就注定了众生平等的基础,谁也不可否认。
    2、造物者(不管是大自然或是造物主)不会剥夺任何种类生物的这些生存的必需品,那被创造的生物之间也没有权利剥夺互相之间的生存所需。
    3、作为最高等生物的人类,理应发挥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抑恶扬善,与天地万物相容相和、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共同生活在美好的人间。一切当从点滴修养做起。关键是在心中真正应有“众生平等”的认识,还应有使“众生平等”力所能及的作为。
    4、尊重与爱护“众生”的生存环境(大自然),是衡量慈悲与善良的标准,而不可狭隘片面的理解为不杀生。
    5、在“我可以做些什么”的讨论中,书友们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平时在家里也要尽量少用污染环境的洗洁精,洗衣粉,沐浴露,家里的用水可以多用途,尽量少开车,减少汽车尾气对大自然的污染。少制造塑料垃圾,少用一次性物品,少用污染水源的化学品,少用私家车,多用公交,少制造噪音,少发负面的情绪……。这些好办法不是都来源于教科书,而是来源于书友们心灵中善美的那一部分。这些良好行为习惯,是利己利人利物的好行为,做的过程就是修养的自己心灵的过程,提高心灵中的善和爱的过程。
    6、我们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言传身教给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注重心灵修养,让他们的明天更美好。

    12月9日,书友们一起学习分享了《如何理解“众生平等”》的第二部分,分享了自己对“生生不息的循环”、“人类的先天优势”、“科技与科学”、“真正有用的知识”等话题的认识。书友们的主要观点:
    1、生生不息的循环就是在告诉人们,生命是永恒的,带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获得真正永恒的资格,这个宇宙的创造者就是在为人类争取永恒资格而创造出来的,因而人们要加倍珍惜当下的时间。
    2、人类的先天优势是造物主所赋予的,目的是用好先天优势,认识和改造自我,认识和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心灵素质。
    3、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门学问,他并不代表全面的,唯一正确的含义,不能盲目崇拜科学,那是真正的迷信,不要做科学的迷信信徒。
    4、学习知识要学习有利于尊重人类,尊重大自然的道德伦理知识,提高心灵修养。
    5、万物皆有灵,人们只要真正从心灵深处来尊重和爱护自然万物,同样会得到万物的尊重和爱护,要学会先付出爱心和努力,才能得到爱的回馈。

    欢迎同学们对书友的观点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二月 09, 2015, 04:38:53 下午 作者 韩志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