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阅读 99061 次)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5
#75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1, 2015, 08:05:20 下午
稼:从中国象型文字起源拆字理解,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家,有殷实人家之意,即现代人指的小康之家。也代表家和万事兴之象。禾我理解与和有共通之意。

另:这个稼字我第一次引起对它的在意,是辛弃疾,他的别字是稼轩,还有我敬重的邓稼先,也让我浮想联翩,觉得他父母帮他起这一名字,他的父母应是一个厚道中庸之人。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副坛主
  • Full Member
  • 帖子: 231
#76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1, 2015, 08:10:47 下午
解说赞美大耕家并指出小耕家的致命弱,译文替小耕家辩解。
bodsenkiran

kent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1
#77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1, 2015, 10:45:07 下午
“稼” 字,让我想起 “天地人和”。

“家”字的宝盖头代表天; 家坐立于大地上;家里有人才成家;“禾”字边旁代表和。  禾稻也代表生机勃勃的人间。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78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2, 2015, 11:33:21 上午
我似乎有些明白cfy的意思了。您是说,老师解说大耕家之所以富的原因,与译文表述的“原因”是完全相反的,对么?

老师在解说中,道出大耕家之所以富的秘密,是——因为他们懂得“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即懂得尊重与运用大自然的规律,懂得尊重与运用人和大自然相容、相和的关系),并以此道来驾驭适时合理的耕作之术而获得的!

而译文只强调 ,“富人因为地多而美,所以才能食足,才能进行轮耕,才能耕作不耽误时节,才能等到庄稼完全成熟后再收割。”

是这样吗?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这是苏轼《稼说——送张琥》原文的第一段,他只是在述说一种客观现象(论事)。那一段的译文也基本上是对的。

接下来,苏轼说到自家的耕耘与收获的状况,说到求学,修养,立业,成名,自责,勉励……

谢谢老师的导读!高修养、高学问、高素质的老师,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洞悉人心,洞明世故,洞晓文章,从《稼说》引申出“以道驭术的耕耘”的道理,引领我们“以平静、宽容、谦恭的心态来多读书”,认真领会与把握每部书(及文章)的精华所在,用以指导自己行文、办事、待人、做人,这是学生的幸事!

请让我再次尝试回答老师的“再提一问”:

译文只是对原著之直译(差错、偏见在所难免);老师的解说是在提炼原文的精华,让人获益——这就是解说与译文的最大区别。

说到学古文,我还是喜欢读古文原著,因其“文字精炼、流畅,内容丰富厚重、意蕴深刻而高雅”,古韵遗风,让人陶醉。

海燕

2015-8-22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24, 2015, 10:21:52 上午 作者 hytan99 »

cfy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02
#79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2, 2015, 12:41:56 下午
    海燕姐,真的不好意思,可能我没把自己理解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引你费解了。 很感谢老师通过一步步的提问,把我们的学习理解引向深入!通过讨论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知识,明白了更多道理,有了更多共鸣!

    对于苏轼的这篇《稼说》,我以前没看过,在老师提问前,我也没认真看原文和译文,只是看了老师的解说。看到了老师的提问后,我就去看译文,看了前面的两段,感觉怎么跟老师的解释好像意思有点相反?于是,我就去看原文,我古文功底一直比较差,可能有了老师的解说做指引,我把原文大概的意思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但没有逐字逐句地去译,感觉很顺理成章,但译文的逻辑就显得有点前后矛盾了。

    苏东坡先生的原文大概的意思:第一段是讲古代的富人是怎样种庄稼的,而且庄稼有好收成,第二段是讲现在的人种庄稼的方法与古代富人是相反的,怎么会有好收成呢?第三段分析了古代富人和今人庄稼收成的差别并非其才大过今人,而是因为他们“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由此引发了第四段对自己过早成就功名而未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遗憾,并勉励张琥应该学习古人的这种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治学处世态度,同时托张琥把这番话转告其弟弟。

    而译文的第一段说的是富人的庄稼收成好,是因为“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而第二段是说现在的人由于地少,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所以“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有好收成呢?单纯读这两段,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再读到第三段就感觉逻辑不通了,既然前面已讲了因果,为何又要进一步分析古代富人庄稼收成比今人好的原因呢?而且其阐述的古人收获大的因又是第一段讲的收成好的果。真是有点因因果果颠来倒去了。

    查了一下网上的译文,几乎都是这样毫无疑议的因果颠来倒去的翻译,我们以前的教育是这样,现在的教育仍是这样,偏颇的教育和我们自身的不求甚解造成了当下思维的乱象真是普遍存在。我又突然想起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们真的要努力按照老师的教导以“平静、宽容、谦恭、勤奋”的心态读书、阅人、待人、处事,才能不断地贴近真相、真知和真理。

    有点感觉读古文越读越有味道了。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80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2, 2015, 08:24:05 下午
我认为对于现代人的大多数人,译文是理解古文的必要途径,好的解说是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运用古人思想智慧的指引,它在忠实原文的同时,也能够在作者的原意上提炼和升华,甚至有所扩展。老师上述的解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说。

我窃以为此译文应该能够符合原著意思的。可能有一些同学误解译文了,原因可能是误将老师的一些扩展议论也归于原文意思,并从而以此来推翻译文。

我理解,无论从原文,还是从译文都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富人之稼之所以“..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是因为其底子厚,即田地肥沃又数量多,加之储存粮食粮食充足,所以能够不急于求成,也因为底子厚,所以能够实行轮耕,从而取得好收成。反观作者自己之所以没有“美稼”,是因为自己底子薄,即田地少,加之储粮不足,所以要急于求多,求成,反而不得。
作者并不是着意评论具体的耕种方法的优劣,而是强调底子厚这个因素,从而比喻人要真正成长和成才,也应该如富人之稼,要底子厚(打好基础)且不急于求成,从而引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观点。
老师的解说则还教我们耕耘方法。这是解说胜于译文之处。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23, 2015, 03:46:44 下午 作者 高仔 »

巧洁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6
#81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3, 2015, 07:09:26 上午
今早,再细看《以道驭术  学会耕耘》一文,再回看前面自己对老师提出问题的跟帖,发现自己有理解不当的地方,现修正如下:

老师对《稼说》的解说与海燕转载的译文,最大的区别是——老师道出了这些“富人”(即“大耕家”)之所以富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们“会耕作”,“懂得‘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即懂得尊重与运用大自然的规律,懂得尊重与运用人和大自然相容、相和的关系),并以此道来驾驭适时合理的耕作之术而获得的!”

也就是说,老师对《稼说》的解说,为我们“澄清了某些历史真相,更可教人学会以道驭术的耕耘,从而获得丰硕的成果。”

cfy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02
#82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3, 2015, 12:24:47 下午
    这样的讨论真是让我受益很多,不仅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高仔的意见很有道理,让我发觉自己读书还是很不平静、很有惰性。我对原文的理解主要依赖于老师的解说,而没有逐字逐句地去认真阅读再从总体上去分析理解,以致在理解上出现两个较大的偏差。一是苏轼说的富人应该是指当时的富人而不是古代的富人,我就仅从第二段的“今”字和第三段的“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就去判断第一段说的富人是指古代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于第三段我仅理解为是指出了第一、二段两种耕种收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而实际苏轼更主要的是要从耕种的差别引申到古人和今人治学的差别。

    我对原文具体应该怎样翻译才比较准确确实还不是很清楚,而对于译文,其实我的理解也跟高仔的差不多,但是这样的理解读来读去还是感觉跟老师解说的耕种和治学的因果、本末有点相反,就是说译文表达的意思是:富人是因为田美而多,食足而有馀才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从而有好收成,而自己是因为地少,没办法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所以收成不如富人。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为何第三段开头苏轼用了一句“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来承接呢?这样逻辑上好像很不顺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其实苏轼要表达的还是富人因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所以才能“田美而多,食足而有馀。”而自己家的田是因为没能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所以效率没有富人的高。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还想不明白,恳请老师和同学们指点。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83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3, 2015, 04:34:36 下午
我以为,原文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考究富人为何富裕,而是点出富人之稼之所以“..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是因为底子厚,心态不急。以此来比喻和说明古人(苏东坡时代之前的)之所取得水分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货真价实的成就,是因为古人底子厚且心态不急。


(删除原先不恰当的话。)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24, 2015, 08:34:11 上午 作者 高仔 »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5
#84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4, 2015, 01:07:19 下午
我古文基础也是相当薄弱,倒是这个“轮耕”让我感触良多!

特别在工作中,相信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不懂专业的的人管理懂专业的人,这样的情况比皆是,也是矛盾丛生的原因之一,加之懂专业的胸襟不够宽广,不懂管理的上级情商又极差,那就必然火星撞地球。

如果大家都能以道驭术,何为天时,何为地利,何为本分,何为配合,懂得横向纵向地思考,懂得轮耕。世界可能会安宁一些吧.........
淡然

cfy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02
#85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4, 2015, 02:38:11 下午
    谢谢高仔的提点!我再仔细重读了《稼说》的原文、译文和老师的《以道驭术,学会耕耘》,好像也想通了一些。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实,苏轼他本身是很懂得种庄稼要遵循“天时、地利、人和”之道才会有好收成的道理的,但同时也有慨叹自家地少而未能很好地遵循“天道”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此收成没办法有富人那么好之意,原文中也表达了这两重意思。而引申到古人与今人治学的差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实也有两重意思:因为古人在治学态度方法上做到了博观而且约取、厚积而且薄发,所以在治学成就上就能达到博观而能约取、厚积而能薄发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才有第三段开头和结尾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的表述。

    而我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则偏颇地强调富人的富是因为他们的剥削和厚积。现在的译文在表述上还是有这种倾向,很容易給人错觉庄稼收成好坏的根本原因就是地多、地少的问题,而且第二段还用了“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这样的字眼,很可能译者本身也是这样理解的,假如我们不求甚解就很容易接受这种误导。

    幸得老师在《以道驭术,学会耕耘》中点明了种庄稼收成好坏的根本原因,亦即““富人”(即“大耕家”)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懂得“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即懂得尊重与运用大自然的规律,懂得尊重与运用人和大自然相容、相和的关系),并以此道来驾驭适时合理的耕作之术而获得的!” ,进而以读书为例告诉我们“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核心就是 “以道驭术的耕耘”:“ 那就是应该从小就确立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情怀,以这样的品德、情怀来指导自己自觉地进行谦恭勤奋的学习,通过多读书来认识、了解、把握人和万物的存在、表现及其规律,从而获取丰富厚实的知识,并从中选取精确、精妙的好方法(术)来待人处事,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我感觉自己对《稼说》这篇古文的理解开始通透了一点,对应该如何读书和做人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感谢老师!感谢同学们!

cfy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02
#86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4, 2015, 03:49:23 下午
      还有,我觉得苏东波先生在这里讲的厚积应该主要是指耕耘的过程积累足够的长,而有没有指家底厚薄的意思呢?还需讨论。

珊灵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71
#87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7, 2015, 02:46:41 上午
那天看到老师谦虚试问“稼”字之含义时,我心想我自己是一个不愿动脑筋又没学历的学生,看着大家踊跃发言,自己也想写点什么吧!由于文化素养的缺失,加上即懒惰又贪婪,又不懂的何为尊重?所以上来看看又跑了。
但这几天我脑海都在想着“稼”字,那天在炒菜时脑海闪过的想法“稼”字是由“禾”和“家”  组成,“禾”就是稻谷或者农作物也可说代表自然,“家”是由人组成,有人才算是家。可不可以说'家“代表人?想要种出好的庄稼,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就如老师说【懂得尊重与运用大自然的规律,懂得尊重与运用人和大自然相容、相和的关系】并以此道来驾驭适合合理的耕作之术而获得的!
不管我想的对不对,还望指教。但那天我炒的那鸭子焖土豆超水平发挥,很简单的调料【酱油、盐、糖、油】做出美味好吃的东西,个个都说好吃。我明白了区老师说的“高品质"的生活,这种家人的快乐和自身的愉悦是金钱买不到的。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88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7, 2015, 01:29:28 下午
                                                     又发随想

   我很喜欢同学们敞开心怀的热烈讨论, 感受着参与者的迅速提高。

   相信同学们也喜欢这样的讨论吧! 是吗? 因此,希望未发言的,也来踊跃一下,即使三言两语也好!

   其实,只要能把心中所思、所感或想问的东西如实地写出来,就是好文章(起码是一种愿意提高修养、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良好行为)!  何乐而不为呢?

   苏轼这篇《稼说》,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但一读, 即有似曾相识之感, 并认为对于古文基础不怎么样的人来说, 若能认认真真地了解清楚此文的内涵, 举一反三,便可开启学好古文的捷径之门。 我认为,这种作用比学《晏子使楚》更大。

   于是, 我感谢杰岗的推荐与转载, 还为愿意借鉴与学习的人写下《以道驭术、学会耕耘》一文来解说,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致。
 
   及后, 见到海燕转载之译文, 细看之下, 觉其已可能代表了现代人翻译古文之风格及水准,不禁淡然一笑:“哦, 用功的同学又得到可资对比、引发思考辨析的资料了!”

   于是,我期盼着同学们能以《简说古文化》中最重要的观点来思辨、提高……

   参与发言的, 都令我欣慰!

   杰岗的《回老师》体现了他的领会与表达最为“达意传神”—— 符合我的期盼。 的确值得人借鉴。

   Kent对“稼”字的浮想很有意味。 接着的抒怀, 也是用语不多, 但都让我感知其有古文底蕴, 且推崇具有善美德行的人间生活方式。
 
   因时间关系, 不在此一 一评说。

   为让缺乏古文常识的人也能较容易理解我所推举的苏轼《稼说》, 故尝试详细讲解如下:

   若把《稼说——送张琥》这个题目译作现代文, 可译成《说稼 —— 送张琥》、《谈谈庄稼的耕种与收获 —— 送张琥》、《庄稼的耕种与治学为人之道 —— 送张琥》等许多个题目。 我只列出三个, 供人们选择、识别。 你认为哪个最好?

   《稼说》的内文, 第一段可说是引文。 从“古之人”起至结束,才是正文。

   在引文中, 苏轼罗列了两种人不同的耕作心态、表现及收获的差异,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 懂得以“道”、“德”为基础、为主导的勤奋耕作(懂得尊重与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规律来进行谦谨、适度、勤奋的耕作)之人, 才有资格获得“常美”、“多实”(又好又多)的成果。 从而引伸至做人的方方面面, 如求学、治学、办事等, 也应如此!这样, 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正文了。
 
   虽然在文中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文字和语句来阐释“道”、“德”的前提作用, 但其论述足以让懂得唐宋以前的社情、民风之人一目了然。

   它用了什么方法来突显“道”、“德”的重要作用呢?

   首先,是利用了人们的共识:那时候, 每一家庭都践行着“做人先立品”的家教,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 这方面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因此, 几乎所有的人都自小养成了共识 —— 做人、处事、说理、行文都必然以“尊道、贵德”为底线。于是乎, 在具体处事、行文时, 就不必先来一番道德为先的论述, 而只需通过言行举止或字里行间透示出来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取向, 就让人明瞭。
 
   正如《晏子使楚》, 不必先交代一番:“彼时, 东周各诸侯国都还是共同遵循比较高的道德底线的, 齐、楚都以“坐盗”为国耻。是故,晏子可据此而利用睿智的语言,据守道德的制高点来规劝楚王, 不辱使命; 而楚王也据此而自知德亏、痛快改正。”还有那个时期, 孔子退齐兵, 也是以道德的较量方式来实现的。决不是现代电影中表现为孔子利用群众扮成伏兵搅得沙尘滚滚而吓退齐兵的!(现代人的歪曲历史,又可见一斑。)
 
   可恨元、清两朝的统治者有意剔除、淡化中华民族曾延续几千年的优良美德与共识,使人们逐渐脱离良好的古风民情。 是故, 元清两朝几乎没有可资传颂的诗文。

   而吾辈中人更是几经波折, 既缺失“做人先立品”的家教, 又缺失忠实于古风民情的古文教育, 故面对古文时, 难免有难懂难明之处, 或似懂非懂之窘。 而那些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妄图以现代人之心态、观念去强加于古人身上的译著又多如牛毛, 为人平添许多困惑与无奈, 甚至以讹传讹。 谁敢说自己读书时所受的古文教育不是如斯!

   《稼说》的字里行间所显示的“道”、“德”状态是非常鲜明的。
 
   如“种之常不后时,敛之常及其熟”, 还有通过轮耕来保全地力, 就是“富人之稼”的以道驭术的耕作表现, 其平静、谦谨、务实、勤奋的品德不呼而出。

   而“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则把另一种耕作之人的贪婪欲望与躁动之情维妙维肖地跃然于纸上。

   其“道”、“德”的对比, 是不是很鲜明呢?

   看到这些精彩的描画, 我禁不住击掌赞叹! 接着, 看完全文, 更为苏东坡先生那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又谦虚又洒脱的行文风格而赞美。 于是, 催促自己匆匆写下《以道驭术、学会耕耘》, 与有缘人分享读书的体会。

   由于有引文的铺垫, 所以苏轼在正文中直接了当地指出古今人之别 —— 古人重德厚学, 致力于身心及文化的修养, 且不会轻率浮躁地随便使用, 待历经屈辱与曲折的磨炼, 使身心的修养达到高尚的刚强, 使学识才能达到异常丰厚之时,才适度使用(何谓适度, 主要是指符合高尚的道德规范和符合事物的规律)。故此,即使古人的才干不一定超过今人,但其以“道”、“德”来待人处事的效率、效果是超过今人的。 这也是今人比不上古人的地方了。

   苏轼还以“水流”和“射箭”为例来说明论点 —— “流于既溢之余, 而发于持满之末。” (用现代文译这两句话时,可译作: 水源充足,流淌得更多更猛;满弓之箭可射得更远更有力度。)

   (在此,顺回答何准:文中“信于久屈之中, 而用于至足之后”的意思是, 经过长期曲折屈辱的历练, 信念更加坚定, 能屈能伸的意志与能力更加强大;无论做什么, 当心理的准备和知识才能的准备都达到充足时, 收效自然而然就会最好。这里的“信”, 既有“信”的原义, 也有“伸”的意思。 “信”的原义主要是指信仰、信念、诚信、信用。)

   在文章结束前, 苏轼把古人求学、治学、待人、处事的长处总结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两句可译成:“经广博看书而精辟地选用,历深厚的积累而精确地发挥。”)并以此送给友人张琥共勉, 还委托其代转其弟辙。
 
   可能我这样的讲解比较符合苏轼的原意。

   而海燕转载的译文, 可能正是由于我前述的原因, 而把《稼说》中的“道”与“德”的内涵无声无息地剥离了。 所以, 译文一开始就给人以误导 —— “富人之稼”是因为他们的田多地好(以物质条件为基础、为前提了),所以, 才能“休耕轮作”, 才能“粮食充足而有余。”如此之“唯物”解构, 完全取消了“富人之稼”中“种之常不后时, 而敛之常及其熟”所体现的耕作之人的心志作用。 对于因贪婪、躁动、自以为是而不会耕作之人的心态也丝毫没有转译出来。 故此,使苏先生有“道”有“德”的耕作之说变成无“道”无“德”的田地之谈, 令其与后来正文论述古人的德、才修为也变成风马牛不相及了!

   在正文的翻译中, 亦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内涵。 如“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 以至于充。” 此处之“弱”, 不仅有身体之弱的含义, 也有心智之弱的含义; “虚”亦不仅有才智缺乏的含义,亦有德行不高的含义……

   讲解至此, 可能用心阅读之人, 已能明白一、二了吧!

   停笔。

注: 我实在不想写这么长的随想, 因担心浪费读者的时间。 但, 还是写了—— 因担心讲解得不够充分而令人迷惘。 看来,我的“约取”与“薄发”还不够精炼!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28, 2015, 01:06:10 上午 作者 区文伟 »

蓝天和白云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3
#89 Re: 自律是人性之美德
八月 27, 2015, 07:42:10 下午

            经过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解说、引导,不爱古文的我好像有一点明白了。

       做人做事要:先明道、立德;再有道德地做人,有道德地做事!


                 白云 201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