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阅读 9136 次)

pgjerk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85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七月 25, 2014, 10:31:25 上午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详细讲解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其中讲到了古粤语(即我们称之为雅言)的来源及发展。转贴于此。
   该文较长,请慢慢欣赏(该文转之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0639282)

         详细讲解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

    之前看到有卡友发贴讨论说香港电视台的粤语与“广东电视台”上讲的粤语有不同,当时睇到大家的讨论都比较热烈,但并无人能够指出此粤文化差异的关键。作为一个土生土长且比较了解广东文化的历史与现在的人,趁这几日得闲详细写了下文,等大家能够全面认识粤文化!
    下文较长,先贴出一个最权威的粤语发音网站:香港语言学会自2003年起制作的粤语音网站,里面包括了目前的主流粤语发音、及香港“粤语正音运动”之后推出的“复古粤语音”这两大流派的标准发音。例如“构”字,只需要在该网站上输入其繁体字“構”,就可以查出其分别读为“KOU3(“扣”字音)”(主流粤语)、“GOU3(“救”字音)”(复古粤语)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一、广东的历史。
    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些外省人会奇怪,为何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为何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何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些都涉及到汉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地一直发展到如今!以下详细讲述!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起*义军“楚汉双雄”(刘邦、项羽)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史书中记载当年赵佗率领50万大军征服百越的过程中,曾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丛林地区惨烈厮杀。当然,当时装备、人数、科技水平都明显占优的秦军仍然顺利地征服了百越。由此开始,现两广地区第一次归属中原政权。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此政权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因此当时的主要陆上交通工具是“马”,但两广地区本身并不产马匹,必须从中原引起,因此社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中原。到汉武帝时中原稳定,武帝逐派大军南下歼灭了“南越国”,自此两广地区一直嫡属于中原政权,也成为了以后历史长河中,中原汉人的南下逃难的世外桃源。而中原汉人的南下,也最终形成了当今的中国,此是后话。
      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可以进墓参观)。
 
    另外,几十年间就经历了两次中原大军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后,原百越的少数民族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至于这些“百越诸部”究竟去了哪里,史书中并无记载。现越南人认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两广地区为逃避中原军队的征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诸部,因此之前竟然有越南人以此为依据荒唐地要求中国将广东、广西交还给越南!因此1979年中越战争时,当时越军的口号就是知名而搞笑的“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而中国历史学家则认为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是向西逃到了广西、云南一带,而成为了现在壮族、侗族的祖先。
     还有,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是广俯文化的起源地。
    二、广东人的由来。
     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地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为何会在广东出现这三大群体?先要继续上文的广东史: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强大民族“汉族”。
     之后是较短时间的三国演义,再到西晋。期间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一直没再变更名字。
但从西晋开始,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这场始于宫廷内权力斗争的“八王之乱”虽然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而结束,但已经极大地破坏了中原地区,也导致汉民族力量的急剧衰退。接下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民族衰退而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个知名的战乱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
    这时中原的汉人已经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有一块物产富裕、虽然嫡属于中央政权但山高皇帝远的乐土“广东”!所以从“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
  以当时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长途南迁是多么的艰辛。因此当这些南下的汉人族群在终于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不会再受战乱影响时,就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县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南迁汉人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就又大多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这与之前提到的“封开县”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广东的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并安葬在那里的“太公”。
  这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则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作为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且广东地区到唐朝末年其汉语也由汉朝时期的汉语也逐步演变为唐朝的汉语(尽管两者并无好大区别)。唐朝四百年安稳岁月,也使得前述的来自中原各地的汉人在广东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西江分布的“广府人”,语言文化上也趋一致。
    另外,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使得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终于彻底湮灭,全部被赶光、杀光。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平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越”了。
     三、广东古汉语的稳定与中原汉语的胡化简音
     李唐之后,中原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及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占领,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因为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知名的情诗也是古汉语文学的代表作,不直接表达而运用了古汉语内“语意双关”的表述手法,用天气的“晴”的有无,来代表男女之间的“情”的有无。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粤语里“亲、人”是同韵母的,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从这首诗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东人说的也是与粤语一样的古汉语。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古汉族是男耕女织的农耕型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面交谈,而当时的“文言文”都是很简短的,所以需要多达九个音调,这样保证了大多数字之间的读音都有差异,从而不会有过多的“同音字歧义”,所以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北方少数民族则都是游牧民族,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是坐在马背上较远距离地沟通交谈,所以音调必须最少,仅有四个调,这样才能达到不同音调之间差别很大,让较远距离的人都能听明白发的是什么音调,但这样就会导自同音字的大量出现。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
      四、南宋开始的再次汉人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宋后,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明显区别,音调有所减少。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
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从而又引起了一系列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后面将会讲述。
     五、粤语与普通话的最终形成
   广东省内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260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的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现在的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相一致。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西关地区就是现广州旧荔湾区,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有钱人的聚集地,清朝时期全中国唯一的外贸口岸“十三行”即位于该处。
      六、广东史上的“土客之争”及广东华侨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
其中珠三角东岸因为离省城广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迁往当地客家人与当地的广府人能够和平相处。香港在开埠以前,也就是几十户客家人的小渔村。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的由来,因为当地客家人的粤语发音将“香港”读成“康港”。
     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也不愿留在当地。在此带领下,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皇朝后,竟然有大量北京当地的人(无论满、汉)在故宫前跪拜哭诉,要求皇帝快些回来统治!可见当时内地的人已经完全被臣民化了,根本不可能有推翻满清皇朝、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与行动。
  以下就是知名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牌坊大门,其上面有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该次为推翻满清皇朝而进行的广州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历史大潮及中国现代史的序幕,广东华侨是这次起*义的绝对主力,国民*党也由此创立。并且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同盟会”的众多创始人也安葬在那附近,连接这些陵墓的路也被命名为“先烈路”!
 

    七、香港粤语的发展与争议极大的“粤语正音运动”
       前面讲过,香港在开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渔村,但开埠后因为大量广府人的进入,再加上当时广州、广府文化的绝对龙头领导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汉语迅速变为粤语,港英政府也认同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是标准的汉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
49年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直接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腾飞就更是远远把广州抛在了后头,两千多年来广州第一次不再是两广大地区的龙头老大!自此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广州的影响。
      本来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带的有钱人举家南迁香港,大量的上海话口音使得香港的粤语发音已经有些混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内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粤语区的人进入香港,香港的粤语就更为混乱。大量不发鼻音的“粤语懒音”现象出现,例如将“恒生银行”读成“痕身银行”,将“朋友”读成“贫友”等。
      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这一正音运动一度很好地纠正了上述粤语发音混乱的局面,但之后又有反复。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大量中青年人要忙于工作而必须请家佣照顾小孩。七十年代时香港曾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妇女去香港做家佣,因为广东人与香港人“同声同气”,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尼、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国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
这时一个非常重要而具争议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何文汇”!
      八、何文汇与粤语复古音(病毒音)
      前文讲过,粤语在清朝晚期正式形成后,其读音相比起汉唐时期虽然大部分保留,但肯定会会有一定的改变,且改变是以语言的表达更为流畅、清晰为前提的。其权威的发音是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音,其权威的音韵书籍是1979年广东省出版的《广州音字典》。
但香港中文大学的何文汇教授并不认同这点,他认为标准的粤语发音应该是严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广韵》的音!例如“构、购”两字应该读为“救”音,而不是“扣”音;“塑”字应该读为“素”音,而不是“索”音;“纠”字应该读为“九”音,而不是“斗”音等等。
     于是他藉着香港政府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台、电视节目,推广他的复古汉语,并成功让香港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发音更改为《广韵》的音。结果粤语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广州话为代表的现代粤语,一派就是复古粤语。
     何文汇的举措引起了包括广东、北美等地大部分粤语语言学家的反对,并称其发音是搞乱粤语的“病毒音”。相当一部分的香港语言学家也不认同按照《广韵》来发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说的都是现代的粤语。因此现在香港是两种发音并存(但新闻播报则以复古粤语为主),中学生毕业时按规定要用粤语流利朗读一段文字,也是随便采用那种发音都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与广东的电视台在发音上会有一定区别的根本原因。
      九、粤语相比起普通话的优势。
      前面已经说过,粤语有声调更为丰富、朗诵古诗词时更为符合韵律美的优势外,更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近义字的区别。
古汉语对于近义字的发音特点是:声母相同,但韵母不同。这样近义字的读音相近但又有区别,才能够正常表达。
普通话最大的问题是文字完全继承自古汉语,但读音却被“胡化”,从而出现很多常用的近义字读音完全一样的情况,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极大混乱。例如“的、地、得”,“做、作”,这两组常用的近义字,在粤语里完全符合“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粤语的人完全不会搞混淆“的”与“地”与“得”,也不会用错“做”与“作”。但北方地区的人经常会搞乱这两组近义字。因此要想汉字能够正确地使用的话,让北方的人学一些粤语非常有意义!
另外,就是前文曾提到了,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区的人也经常搞混淆的
“z、c、s”与“zh、ch、sh”这三对对应的、卷舌与不卷舌相区别的声母的正常使用问题。所以粤语的表达往往能够比普通话更为清晰、明确.
      十、总结
     综观整个广东人文的形成、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中原汉人为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断迁徒、奋斗的血泪史篇,并由此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在此过程中,语言、文字、宗族等是维系着广府人的最重要纽带,因此几乎所有广府地区乡村的家庭,屋里都会摆放一块红色底的“祖先牌位”并定期给祖先上香的。也因此广东人“宁丢祖宗田,莫丢祖宗言。”的观念也远比内地要强,粤语成了保留古汉语最好的现代汉语!


 
      再举个例:宋词中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时、几多”这两个古代词汇只有粤语才完好地保存下来,且是日常用语,胡化的普通话根本不会这样表述的。另外粤语中“愁、流”同韵,但普通话就不同韵了。

  粤语(Cantonese)也是除普通话(Mandarin,洋人认为是:满大人的语言)外,唯一拥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汉语,即所有粤语发音均有对应的文字,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记录发音,这是沪语、湘语等其它地方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广东人走向世界,粤语也被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现在粤语除了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外,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洲的第四大语言。因此粤语在海外的地位明显高于普通话。现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为此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而非“方言”。
  相信以后广东人及广东文化的发展史,也必将继续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全文完。
文章来源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0639282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1 你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吗?
八月 04, 2014, 07:35:12 上午
你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吗?

pgjerk转载的这篇文章说了一个既简单又重要的史实——粤语直接来源于雅言,而雅言是唐宋以前的中国通用语言。

请冷静地观察、了解、思索一番,你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有多少个人知道这个简单的史实呢?在知道的人之中,又有几多个人愿意尊重这个史实呢?

语言是文化的两大支柱之一,中国辉煌灿烂的古文化是语言与文字高度结合的产物。但若其中一条支柱折断了,还能完整地支撑吗?

连这样简单而重要的文化历史事实都不知道、或不尊重,谈何愿意学习、继承乃至复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样一连串的想下去,真的冷汗涔涔。你、你、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在八十年代古籍解禁前,要了解这样简单的历史事实的确很困难——因为客观条件的局限!但古籍解禁后,又有多少个人愿意自觉地去阅读古书,寻找历史的真相呢?

何也?

原因可能有一大堆:
功利主义严重,着重于眼前利益的人,可能不愿意花时间钻进难啃难明的古籍里,而且那“废旧”的纸堆能转化成几个响嘡嘡的现钞?
在“火红”年代里锤炼出自以为知、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却偏认为自己满腹经纶(理论一套套)且一贯正确的人,更会不屑一顾于这些封建主义的糟粕。

如此等等,便造成了在茫茫人海中(十几亿的人流中)没几个真正懂得这么简单的史实的人了!

可悲吗?可怜吗?可耻吧?

你遇到过乍一听到雅言朗诵、吟诵时,便表现出惊诧、怀疑、不屑、抗拒、否定等负面的表现吗?可否在我上述的思索中已找到答案!

感谢pgjerk转载了一篇令我产生许多联想与感慨的文章!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04, 2014, 07:36:34 上午 作者 区文伟 »

永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52
#2 Re: 你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吗?
八月 04, 2014, 06:24:49 下午

老师这篇短文,只有600余字,却有15个问号,真的越看越“冷汗涔涔” :-[ :-[ :-[

对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真的要好好思考。

感恩老师的心灵指引!

李成坤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09
#3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4, 2014, 09:32:23 下午
感谢同学的转载与分享,感谢老师的真情教诲,我要细细地思考与领悟。

pgjerk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85
#4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4, 2014, 11:56:47 下午
谢谢老师的鼓励。

其实,世上的问题就是灵与肉的问题。

建国初期,着重于灵的改造(破四旧、文革)。
改革开放,着重于肉的探求(猫论)。(世界之争,也是意思形态、资源之争)
可惜都无法(灵肉)一碗水端平。
因为灵肉的矛盾,历史,成了统治者的画卷,随意涂鸦。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盘古文化就如一江的春水,冲洗污泥,一路东流。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05, 2014, 12:11:41 上午 作者 pgjerk »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5
#5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5, 2014, 01:00:13 上午
中国时间很晚了,明天还有N多工作,但忍不住还是拿起笔先回贴了。


“你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吗?”,开篇第一句,已经重重敲在我灵魂深处!!
历史,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全人类,国家,民族,宗族,个人的历史,你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吗?
夜深了,不展开了。


高考的时候,各科成绩里,我的语文科是最高成绩的,估计作文占了高分,但基础分没丢。其中就有文言文的那些难啃的词语解释。那是我高考那一年冲刺时每天6;30准时死记硬背半小时的结果,我一点都不喜欢古文。以至我成年后对古文一直都不感兴趣,且小时候我读了什么古文都好像没什么记忆,包括《岳阳楼记》(其实高考好像有考的)。但因为父亲的原故,童年家里放着一本发黄的禁书,就是李清照的宋词,我很喜欢,但也是似懂非懂只是觉得文笔好优美。这就是我过往真实的历史!!

我很感谢互联网,在2004年之后的期间,在网上阅读了较多的优美古诗词,《岳阳楼记》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我小时候根本不懂什么是庙堂及江湖,人到中年,通过互联网及人生的阅历,我才恍然大悟。
夜更深了,也不展开了。

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先努力学会完成这个递进关系吧。我常常不高兴的时候一笔抹掉历史……。且大多数的人和我一样,所以,很多人常说历史是吃人的。别人吃了我,我也吃了别人。


感谢区老师!!………

匆忙的打字,还望见谅!!
淡然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10
#6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5, 2014, 10:03:54 上午

夜更深了,也不展开了。

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先努力学会完成这个递进关系吧。我常常不高兴的时候一笔抹掉历史……。且大多数的人和我一样,所以,很多人常说历史是吃人的。别人吃了我,我也吃了别人。


我仿佛有点理解飞絮的“夜更深了”是什么意思,故此也体会了一下“不展开了”是什么原因,所以,觉得“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这个递进关系也好像更加清楚一点。

是啊,要不是今天的开放政策和互联网技术的一日千里,对于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恐怕对活在中国的人来说是很难搞清楚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常常是被编造出来的故事,而非真实的历史。我常常感叹我们伟大的祖先,他们为了如实记录哪怕是皇帝的不当言论,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前赴后继,誓不乱写,从而我们才有可能看到真实的历史。这是一种多么高尚、伟大的人格啊!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05, 2014, 11:51:39 下午 作者 Franco Zhu(诸先东) »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5
#7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5, 2014, 11:38:22 下午
先东对雅言吟诵努力传播和身体力行的推广让我佩服,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热情地投入盘古文化的事业中。积极、阳光应是盘古文化的主旋律,呵呵。

历史虽然”吃人”,愤青基本是在一个大背境环境下因才华、性情的锋芒毕露而产生,在错位的人生下有人演译得鸡飞狗跳,有人逃逸于风月山水桃花源涧,更有人演译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有人演译出亦庄亦谐的故事。可能亦庄亦谐间更符合所有人的意愿和人性?

在“吃人”的背后,无非也是锻炼格局,撑大容量,所有的肚量都是在委屈中撑大的。
“左列钟铭右谤书, 人间随处有乘除”, 风轻云淡后,历史也没那么复杂吧。岁月静好中,已经变得慈祥!

呵呵~~~题外了,还是讨论雅言吧。
淡然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10
#8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5, 2014, 11:55:36 下午
问题在于,今天我们已经开放了,也可以有条件地看到、听到“真实的历史”,但却由于“不愿意”、“不尊重”这样的心态,而置“真实的历史”于与不顾,仍然或夜郎自大、或大言不惭,这恐怕比没条件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更加可悲!
« 最后编辑时间: 八月 10, 2014, 11:30:28 下午 作者 Franco Zhu(诸先东) »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5
#9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6, 2014, 02:13:18 下午
问题在于,今天我们已经开放了,也可以有条件地看到、听到“真实的历史”,但却由于“不愿意”、“不尊重”这样的心态,而置“真实的历史”与不顾,仍然或夜郎自大、或大言不惭,这恐怕比没条件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更加可悲!

嗯,努力努力,努力了解历史,平和地走在善美的道路上,直至走向真实的永恒!
淡然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10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9, 2014, 01:27:54 下午
先东:
很欣赏你坦诚地针砭世人的恶习!事实上,在我们熟悉的亲朋戚友里,能有几个真的愿意花点时间去“求真”、“求知”呢?但却偏偏一个个都表现出“或夜郎自大,或大言不惭”,不懂装懂,自以为正确!民心如此丑陋,实在是愧对祖宗啊!

是以,我真挚地希望盘古文化的学生,要带头改正这些恶习,要真实地敞开心怀,自己不懂的就承认不懂,自己未学过的就坦承未学过,不要像世俗之人那样虚伪、那样附庸风雅!要抽出点时间静静地去阅读古籍原著,一时看不懂也不要紧,看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理解了。而且看古书,最好的方式是在心里平静地以朗诵(特别是吟诵)的方式来阅读。这样,可能效果更佳。

顺告之,你的文内有一个字打错了,“与”应是“于”吧?
                                2014.8.8

李淑燕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02
#11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09, 2014, 09:25:48 下午
     历史,在我记忆中的课本都是讲述朝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却从未有提及“中国有史以来的通用语言”,这就是我们所受的教育的缺陷,实在是可悲!

   而我自己从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被灌输“全国统一语言——普通话”,我十分努力学习“汉语拼音”“普通话”,乃至到现在我与北方的亲友或陌生人交谈,他们都怀疑我不是南方人,曾几何时我深感“自豪”心中“沾沾自喜”!可笑!

    很久以来我都认为朗读只有用普通话才容易表达情感,而粤语很难,读起来也不好听。这种固有的思想障碍着我学老师的雅言吟诵。记得在2011年我参与公司“推广雅言吟诵音疗”的工作,当有同学请我吟诵“霜叶知秋”时,我只会诵不会吟,我表里不一就暴露无遗了!

    在校读书时我就很怕文言文,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会看古籍书,甚至老师的吟诵CD出版后,我这个读了12年书却对“晏子使楚”“大风歌”“赤壁怀古”等内容都不会解释,我们有位70多岁只读过一两年书的老阿姨却解释得头头是道!真是惭愧!

    虽然老师在2012年就对我们提出要学习传承优秀的中国古文化,可是我的懒惰致使我一直没有自觉去阅读古文化。现在老师再次向我们提问“连这样简单而重要的文化历史事实都不知道、或不尊重,谈何愿意学习、继承乃至复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啊,作为盘古文化的学生都不学习古文化又如何传承?幸好老师又给我指引了“要抽出点时间静静地去阅读古籍原著,一时看不懂也不要紧,看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理解了。而且看古书,最好的方式是在心里平静地以朗诵(特别是吟诵)的方式来阅读。这样,可能效果更佳。”我会尝试的,谢谢老师!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10, 2014, 09:58:57 上午 作者 xiaoxuesheng »
要靠水滴石穿式的韧性磨炼,在痛苦艰辛的磨炼中改造,在刻骨铭心的改造中升华!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10
#12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14, 2014, 12:20:17 上午
顺告之,你的文内有一个字打错了,“与”应是“于”吧?

感谢老师的指正!已修改。

老师的回复又引起我诸多的思索,以至于一下子有点抓不到头绪。关于阅读古书的事情,我真正完整的阅读古籍原著,有两个时段,一个是高考之后的那个假期,阅读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读这两本书纯属好奇心,当成故事书读读而已,那时还不知盘古为何物,对书中所透视出来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古人的那种高尚的道德品行并未有特别的体会和触动。第二个时段是随着女儿开始上学读书,跟着女儿一起读四书五经,这时,我已经学习盘古文化多年,第一次读到真正的孔孟之道的原著,猛然发现我们的古圣先贤所说的话,怎么和老师给予我们的教诲那么的吻合!而之前我大脑里面有的,就是儿童时期所经历的“批林批孔”运动,和极力歪曲、丑化过的“孔孟之道”的教育,不知道孔子,只知道孔老二。历经几十年后,才发现自己被洗过的大脑是如此的可怜、可悲!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老师开始在讲话中逐渐提到古籍原著的教育思想,正是一场场的及时雨啊!

前一段时间,重新阅读了《三国》,感觉又经历了一次中国古文化的洗礼,对古人体现出来的高修养、高学问、高素质佩服不已!

其实,就古圣人孔子而言,他的历史地位应该可以与耶稣、释迦摩尼等相提并论。孔子所传播的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影响几千年而不衰,让中国拥有人类历史上最长时间的长治久安,他应该拥有这样的地位。最近看了一本洋人写的书,他用了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一个石破惊天的论断: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乃是受到了中国的古文化的影响而开始的!!!

关于雅言,我在《论语· 述而第七》中看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可见,孔子在世时,就是用雅言来交流和记录的。

我曾经问过一些人,“关于《三国演义》,可能大家都看过书,或者看过电视剧,没看过的起码也知道个大概,有没有人知道三国时代,各个国家的人相互交流的时候是用那种语言来实现的?” 到目前为止,我问过的人中,还没人能给出答复。很多人甚至说:普通话!我们所看到的关于三国时代的书籍记载中,不论是各国皇帝之间的直接对话,还是下面的将军在两军阵前的相互对骂,甚至是抓来的小兵的招供之语,没见到是哪位带了翻译上阵的。那么在三国时期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江东,如此广阔的疆土上,他们是用那种语言来直接对话呢?那时候的官方语言是什么语言呢?

在没有听到老师解说雅言的时候,可能我和一般人一样,连想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简单了:雅言!

雅言和粤语很接近,哦,要是我出生广东该多好啊!呵呵。这样一说,我那个长期盘踞在心中的计划:学习粤语,又开始跃动起来。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由自在地讲雅言,并可以“心里平静地以朗诵(特别是吟诵)的方式来阅读。”

孙煜华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14
#13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14, 2014, 11:54:00 上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好为人师乃人之好也,若能坦然坦诚,温故而知新,倒也能如愿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cfy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02
#14 Re: 关于粤语(雅言)来源的文章
八月 16, 2014, 11:40:56 下午
    《详细讲解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确实是一篇难得的比较系统全面讲解粤人与粤语来历的好文章,让我们更清晰了解了为什么说粤语最接近中国古代雅言的历史脉络。前一段时间,我也在微信群里转发了这篇文章,对于这样一篇长文,在功利浮躁的今天,能静下心来看完的人可能很少,能有所触动的估计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在一两百号人的朋友圈里,还是有4、5个人做了转发。虽然这样一些微小的举动暂时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只要不断地累积,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历史,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历史
    这几年,随着雅言吟诵的学习,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达和可读书籍的丰富,也随着自己开始有些用心,才慢慢了解了一些虽然很有限,但当我用理性与逻辑联系起来时,却觉得是比我读书时代所学到的更加可信的历史。再仔细读了老师的文章《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后,我才开始逐步了解什么是真正优秀的中国古文化。
    确实,“传承中国优秀古文化”成了当下中国一个很时髦、很流行的话,也成了政府、企业、学校、团体乃至整个社会凝聚人心的理念和手段。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或愿意真正去了解什么才是真实的中国历史,哪些才是中国真正优秀的古文化,或者起码了解一下何为“中国”呢?我深深感到了我们中国当代人的可悲,我们可悲的不仅仅是对真正历史的不知,不仅是不知自己的不知,更大的可悲是,我们居然把一些扼杀了我们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当作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谈何去传承?谈何去弘扬?
前几个月,高雅文化邀请岭南汉服研究会副会长给大家做了一个关于汉服的讲座,听完讲座,我又联想到了这几年老师致力推广雅言吟诵的用心良苦和何等艰难,不胜感慨,于是在朋友圈里发了如下一段感想:
    “周六刚刚参加了一个岭南汉服研究会关于汉服文化的讲座,这几年也开始接触学习雅言吟诵,深感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浅薄无知!居然把被胡化满化的被华夏文明视为胡言乱语的语言当作我们的国语,把旗人的袍当作我们的传统服装。其实,几千年来,雅言才是中国的国语,粤语可能是遗留雅言元素最多最接近雅言的语言,有九个声调,所以更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而汉服才是中国人穿了几千年的传统服装,现在日本的和服很接近中国唐朝的服装,韩服与中国明朝服装基本一样。有兴趣的朋友可自己去了解一下中国人是如何被改语言、删文字,剃发易服的。我也是一知半解,但我觉得作为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现在国民素质全球排名倒数第二,值得反思,更应猛醒!我们都应努力了解中国真实的历史,努力传承中国优秀的古文化。中国古文化精髓“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共勉!”
    很高兴,我的感触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共鸣,但也有调侃这是“典型的大汉族主义”的,当然我想更多的是无动于衷。
不过,我看到了现在大环境一些令人可喜的变化,前段时间,习总特派的全国巡回宣讲团优秀讲师到我们单位做了一个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讲座,虽然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但最让我高兴的是,其中的一些观点开始接近老师已给我们讲了20多年的盘古文化的一些核心观点,在此也分享一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要纠正一直以来基本认识观念的错误
    要纠正近100年来中国人对自己历史责任认识和祖先认同的错位:一是我们不是为了推翻旧中国而建立新中国而是为了救旧中国而建立新中国;二是我们的祖宗不是姓马而是姓炎黄、姓周、姓孔。
    二、执政党要有一个重新明确定位
    是现代民族国家执政党,是超大现代国家唯一执政党,是二千五百年文明的守护者,是儒家精英集团现代继承人。
    三、要改变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思维
    首先要承认人性中半是人性半是兽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不可能,应该提倡利己又利人,这样的文化才是通情达理的、现实的。
    二是对事物的认识要实现从三维空间向四维空间的跨越:眼见未必为实,眼不见的未必为不实,可能眼不见的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三是文化要有道德归依、要有信仰才能延绵不断地传承。
    四是要有承认宿命的文化,人才能有敬畏,有底线,有分寸,而落后国家却太相信科学。
    五是文化要以制度与人心为载体,文化的理念要渗透到制度,深入到人心,否则只是空谈。
    遗憾的是,这样令我颇感兴趣的讲座,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很无聊,或是出出入入、或是谈天说地、或是闭目养神、或是低头玩手机,更有甚者只是开始放了个笔记本在桌面便从头到尾不知所踪。“愿意>>尊重>>真实的历史”的路真的还很漫长,中国优秀古文化要恢复元气更是道阻且长啊!
    还是先从自己做起吧,老师已给我们提示很好的途径:“要带头改正这些恶习,要真实地敞开心怀,自己不懂的就承认不懂,自己未学过的就坦承未学过,不要像世俗之人那样虚伪、那样附庸风雅!要抽出点时间静静地去阅读古籍原著,一时看不懂也不要紧,看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理解了。而且看古书,最好的方式是在心里平静地以朗诵(特别是吟诵)的方式来阅读。这样,可能效果更佳。”我开始实践了,虽然可能真的只能抽一点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