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QQ每周讨论整理贴10:如何做好自己的家庭角色(三) (阅读 10987 次)

April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22
主持人:

记得我看过一本书,是美国的最佳老师”雷夫“写的,是他本人从事小学教育几十年的经验之谈。
书名是《第56号教师》
我发现,在上海有很多的家长都看这本书
居然还想成立一个沙龙,来讨论。
后来,我和这些家长说到,
他们在网上讨论,
说要成立一个讨论组。
我和他们说我的观点:
我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教育人的文章和书籍,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教育,故此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上下五千年。
而西方的教育,虽然比今天的中国的教育要好,但是还是无法和我们古人的教育相比啊!
那还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为什么,不去研读研读我们古人的教育方法呢?
雷夫的教育经验的确不错,
不管雷夫也才几十年啊。
5000年和几十年,这个能比吗?
你看,说文解字,就把教育二字,解释得非常好。
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
父母亲怎么做、大人长辈怎么做,小孩子就怎么学、怎么模仿。
这就是教啊。
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懂得这个原理和道理了。
而今天的西方人,在近几十年,用现代做实验的方法,无非是验证了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明白的道理而已。
 “育”呢?就是“养子使做善也”,多么好啊!
要孩子做善,根据前面对教的定义,当然就是自己先要做善了。



同学们:

首先从自身做起,懂得如何为“爱”和为“善”

现在的教育已经异化为只注重学知识,考大学,拿文凭。那还重视上施下效?

这样其实也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表现来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喜欢追求物欲,

导致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以功利行头

是呀,学会了大善,孩子就成才!可是,不是每个父母都愿意付出那么多去教好自己的孩子, 自己也不是很懂如何为人。

April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22
主持人:

所以,把“教育”二字连起来,就是要通过用自己的善良的言行举止来影响自己的孩子进而达到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目的。
所以,要谈教育孩子,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先要教育自己”。
自己不受教育,如何谈得上教自己的孩子?
关键是,自己不受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很难教好的。因为孩子就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啊。
今天的父母亲,很少的认识到,他们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同学们:

这里就需要有老师说的,平静和宽容了

自己提高了,才可以影响别人。


既然自己不懂的话,就学会平静和宽容,多点思考自身和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细细地去体会个中的利弊,慢慢就会有一个较全面、较好的方法
努力向自己心中善良的部分学习

孩子的模范能力很强 可塑性很高

那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做好自己,影响下一代,家长应有这份责任心和使命。 

的确如此,现在好多发达地区的家庭都有钱了,所以 好多时候反而就觉得用钱可以买回好的老师,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不是问题了

从而疏于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April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22
主持人:

有句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非常精辟!
这句话,说的就是父母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老”在文言文里面有“死”的意思。
也就是3岁可以看到一个人将来长大了以后的样子。
7岁则可以看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了。
一个人,7岁之前,都基本上是在家里面生活的。
那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是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呢?
但是,现在今天的父母亲,99%的不是这样想的,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么名目繁多的什么培训班上,寄托在某个名校上。
最常听到的是:一旦孩子有了什么问题,马上就怪这个老师、那个老师,
从来不怪自己的。



同学们:

是啊,这样孩子就从父母身上又能学到了委过于人了

有部分是13,14岁才看出本质



主持人:

从小学会了“不负责任”!!!
今天的中国人缺乏责任感,很大程度是从父母亲身上学到的。
而学校的老师呢,很多自己也是父母亲,也一样不懂得教育之道,
也就是除了家庭教育之外的第二个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学校,又是一个不能进行正确教育的地方。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同学们:

是啊,而且这些家长经常会发脾气,而且是当众发脾气,在我们看来这样不是跟你的小朋友一个不好的示范吗
原来只要发脾气就能得到你希望得到的结果的
现在老师只看升学率

我年轻时期就接触盘古文化了,却没有好好把握,认真领悟。至今常常为没有教好孩子而郁闷。其实就是自己没有教好自己。自己没有学好。

整体问题,从上到下

我儿子不叫他,他就不想看书,

说来惭愧啊,的确做不到老师所要求的




主持人:

回到,父子关系上——父慈子孝。
说了父母亲长辈,再来谈孩子,也就是我们每个人。
作为孩子,晚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长辈呢?
也许可以作为下周讨论的话题。
那就下周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