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阅读 36712 次)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三月 24, 2013, 12:37:38 下午
                                                 德

    德,有些字典解释为: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我认为这种解释还不够丰满,应理解为:
    ——德,是指对人对物都有利无害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对于个人来说,那就是心灵善美的表现。

    德,通常与其它文字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道德”、“品德”;也可单独使用。但,不管放在哪里使用,其基本含义不变。

    德,在古文中,还包含了得到的“得”的意思。这层意思其实非常重要,可惜很少见到专门的论述。其含义是指,当人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时,心中的善美收获就越来越多,而贪、馋、妄、骄之杂念就会越来越少。这样,心怀就会越来越博大,就能装载更多的对人对物都有利而无害的宇宙与人生的真理(即老子所说的“道”)。有了如此良好的心灵素质,身体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健康长寿,而且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会达到最高效的境界(即老子所言之“无为”状态),于是要创造丰富的精神生活与丰富的物质生活就不困难了!这就是德所含“得”之全部含义了。

    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上,曾涌现过一批品德高尚的“圣人”(那就是老子和孔子反复赞颂的圣人),如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武、成、康等。他们的大“德”和大“得”永远令人景仰。

    唐尧的高尚表现在:“一人饥,曰:‘我饥之也’,一人寒,曰:‘我寒之也’;一人有罪,曰:‘我陷之也’。”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首先从深深自责之中来开始解决问题,这种责无旁贷的极其高尚的自我问责精神,当然可以成就最伟大的事业了。后来唐尧还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把虞舜培养成具有同样高尚品德的接班人,并把皇位让给了舜。

    商汤王在国家连续遭遇七年大旱后,心急如焚,求计于大臣。有些大臣说“可能是上天震怒了,看来我们要用活人来祭天。”商汤王说“祭天求雨,目的是为了爱惜老百姓的生命。我怎能利用百姓的生命来祭天呢!”于是,商汤王决定以自己作为祭品向上天求雨。斋戒沐浴后,商汤王把自己打扮成祭品的模样,虔诚地向上天祭祀禀告:“……若是因我一人之罪而惹怒了上天,请降罪于我一人;若是万民有罪,也请只降罪于我一人吧!”上天被感动了,方圆九千里,连降三日大雨。结果,举国同沐天恩。

    在这些圣人主政时期,都是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垂范于民,以礼乐教化为主,以刑政手段为辅(有时甚至不使用刑律,牢狱中没有犯人),使黎民百姓都以“尊道崇德”为荣,同心合力地创造和谐安乐、丰衣足食的生活。那时国家的储备常达到九年的存粮。故此,即使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也不难度过。那是人类历史上实实在在的因为人们具有了“大德”而收获“大得”的太平盛世的安逸繁华的社会!

    人类漫长的历史早已证实了在人的先天本性里已存在着贪婪的欲望,是以在后天的经历中很容易受到金钱物质和名誉地位的诱惑,因此在天地人三界中,人的道德品质是处于最低层次的,是故人不修德就不足以获得健康长寿的资格,也不具备获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资格。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人认为如果从小就注重修德悟道,人的品德修养就容易打好基础,心怀就容易放开,就能认识到一个人是不可能单独活在世间上的,因此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还应学会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利人利物的事情。有了这样明确的做人目的,无论是学习做人的道理还是学习求生的知识,都会有自觉前进的动力,都会把握得比较快、比较好。所以,《大学》开篇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以古人上学读书的时间远没有现代人那么长,但其学识却比现代人丰富得多,特别是做人的品德比现代人高尚得多!

    古时,虽然不少穷苦人家的子女没上学读书,但是因为有一代传一代的家庭品德教育,作为父母及长辈者多能言传身教,且又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熏陶,所以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养成了善良、厚道、俭朴、勤劳的美德,甚至连“盗亦有道”。因此,中国历史上大多时段都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逸繁荣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观点解释得了的。那是人们通过不断修德而获得的丰硕成果。

    反观现代所谓物质丰裕的繁华世界,却连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元素——空气和水源都被污染得不成样子了。为什么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拥有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到了拥有所谓现代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的当代却使其改变了颜色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人们太缺德了!不管黑的、白的,能抓到钱就是好的!故此,当官者贪、经商者奸、打工的懒、做贼的蛮……严重缺德的现象已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若让其发展下去,可能连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源都消失了!还谈什么现代文明!?

    君不见种种顽疾恶病已迅速向年轻化、年幼化蔓延?君不听争争吵吵、打打斗斗、怨愤难平之声充斥于世?君不知十里长街上已很难见到十岁之下的儿童单独逛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已经连续几代人从小缺失了利人利物的良好的品德教育!

    自从“五四”在知识界里摧毁了以崇尚品德为主的儒家思想,以倡导性命双修的道家思想后,谁还能从大、中、小学的教材里找到“尊道崇德”的做人基础课?疯狂的“文革”则从草根阶层,彻底铲除了古文化的土壤。谁还敢把代表着封建主义的“仁义礼智信”表现出来?于是,中华古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的传统的家庭教育也就失去了品德教育这一课了。相反,一句以阶级为界限的外来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倒很快成为了不少人用以去修饰和掩盖自己的丑行的口头禅!后来,蜂拥而至的争富大潮涌来,人们更是赤裸裸地把金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置。自此,什么“道德”、“品德”之类的词汇已很少使用了。偶有使用,那是用来针砭别人、抬高自己的!至于个人自我的品德修养嘛,那是自出娘胎以来,从未听谁说过要把它作为人生的基础课与必修课的!父母没说,阿爷阿嫲没说,阿公阿婆没说,老师也没说,课本也没说!但是学习成绩一定要争第一,个人利益一定要争、争、争、争、争……那几乎是家里所有的人异口同声的一致要求!

    你们说,这种现象存在吗?普遍吗?

    若不是老天爷在每一个人还未出世时,就在先天的本性里注入了善美的五分德性,真不知当今的世界已变成了什么模样!

    但,先天的五分德性,若没有后天的不断修持和保养,是很快就会消耗殆尽的。那就会走上老子所说的“不失其所者久”的反面“早失其所者夭”了!

    “德”与“得”的密切关系啊,一直都无形地存在于人类社会里,也无形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

    如果谁愿意稍为平静地去观察世事(包括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谁就会发现社会上因缺“德”而缺“得”、因失“德”而失“得”的事,其实是数不胜数的。虽然有时社会上某些人却因缺“德”甚至损“德”而暂时获得厚利(金钱或地位),但这些不详之“得”能长久吗?

    如果你愿意以平静的心怀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不是也不难发现“德”与“得”的关系已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了呢?

    我们还能够不重视“德”,不修“德”吗!
                                                                                                           2013.3.18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24, 2013, 02:04:15 下午 作者 区文伟 »

芳草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47
#1 Re: 德
三月 24, 2013, 04:05:59 下午
 :)学习阅读了

启斌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57
#2 Re: 德
三月 24, 2013, 04:55:36 下午
多谢老师又为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品德思想教育课!受益匪浅。

东梅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44
#3 Re: 德
三月 24, 2013, 05:44:57 下午
由衷的感谢区老师的教诲!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德”、以及“德”和“得”的关系! :)

aiping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31
#4 Re: 德
三月 24, 2013, 08:12:11 下午
谢谢敬爱的区老师!认真阅读了,我非常愿意把之前缺失的品德认认真真得修回来。从而努力做个有道德的人。

阿冠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17
#5 Re: 德
三月 24, 2013, 09:07:07 下午
   感谢区老师对“德”的含义的详尽解读,刚读《资治通鉴》的第一册,里面有句话“恃德者昌 恃力者亡”,可见古人对德的推崇。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09
#6 Re: 德
三月 24, 2013, 09:07:26 下午
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了几句古训:

“厚德载物”——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当我们不断地索取、争夺“物”的时候,不知道“厚德”才能载物。要是没有厚德,争来的物,很快就会消亡。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出自《易经》之《文言》。
用不善的手段去做事情,其实是在累积自己的不善,结果不仅仅自己遭殃,还会殃及全家甚至后代子孙。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出自《了凡四训》第四篇《积善之方》

没有得到中国古文化的教育,又错误地理解和吸收了西方来的东西,乃是错上加错!

敏(mango)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24
#7 Re: 德
三月 24, 2013, 09:25:15 下午
感谢老师的悉心教诲。

何雪梅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25
#8 Re: 德
三月 24, 2013, 10:45:46 下午
由衷的感谢区老师的教诲!学习中!

永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52
#9 Re: 德
三月 24, 2013, 11:03:33 下午


谢谢老师的教导!

为了获取进入永恒美好人间资格的“得”,我要努力修炼好当下的“德”。

余栩勇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22
#10 Re: 德
三月 24, 2013, 11:14:49 下午
感谢老师的教导。

何准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783
#11 Re: 德
三月 25, 2013, 09:36:08 上午
引用
  但,先天的五分德性,若没有后天的不断修持和保养,是很快就会消耗殆尽的。

读到这里,我感到非常震惊。再不能沾沾自喜,再不能随波逐流,再不能放任和纵容自己的贪婪和懒惰了!

感谢老师的教导!
心和 意善 气畅 体健

福甜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84
#12 Re: 德
三月 25, 2013, 02:45:54 下午
自学习盘古文化以来,发生在我身上的神奇事很多很多,我无法解释,也不想去追究。只想在老师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不断前进在健康快乐的道路上,一直到永恒美好的未来世界。学习老师的《德》加深了我对神奇与真实的理解。只有真真实实地进行六个实践,神奇的好事就会不断发生。

蓝天和白云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3
#13 Re: 德
三月 25, 2013, 03:56:02 下午
学习老师的《德》中,身边也发生着与德相关的若干事件:

一.百度了"德"的内容学习,并转载如下内容在论坛:

基本词义

1、“德”字是个会意字。   德字由甲骨文到现代字的演变。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 •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023.htm


二. 介绍“汉字叔叔”的网站给大家,亦可学到很多,同时也感惭愧。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CharacterEtymology.aspx?characterInput=%E5%BE%B7
(注:这个网站是我的女儿推荐我学习的。)

三.  另外,今天是周一,我校在升旗仪式上进行的国旗下献辞的内容是台湾忠信学校的创办人高震东先生的一次演讲稿《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真的,同样震撼人心!!!若有兴趣,不妨百度学习。
http://wenku.baidu.com/view/208a056ea98271fe910ef982.html


四. 百度“!”来学习:感叹号又称感情号,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感叹句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句子,它所表示的感情有赞颂、喜悦、愤怒、叹息、惊讶、伤悼等强烈感情的句末,句末都要用感叹号。
http://www.baidu.com/link?url=enxWGJqjJ4zBBpC8yDF8xDhiqDSn1JZjFWsHhEoSNd85PkV8Xil8qckjRn3rynaE

经过学习才发现区老师是如何使用感叹号来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的!

五.通过学习《德》体会到“得”可以有所失!“德”绝对不可失!!!同时若真的“德”绝不可失后也无“得”可失了,变成永远的“得”,这才是真正的得啊!

自问:自己的德性是还有50%?还是早已小于50%了?只希望自己经过不断的努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培养自己的德性,感恩老师的大德!!!

                                   白云
                                   2013.3.25



« 最后编辑时间: 五月 27, 2013, 11:24:13 下午 作者 蓝天和白云 »

友好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83
#14 Re: 德
三月 25, 2013, 04:51:54 下午
         原来“德”和“得”是有这样的因果关系!谢谢老师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