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坛
首页
帮助
搜索
登录
注册
公告:
盘古文化中文网站
、
英文网站
盘古文化论坛
文化
转载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 上一篇主题
下一篇主题 »
打印
页: [
1
]
2
向下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阅读 9555 次)
hytan99
更多……
一星荣誉会员
帖子: 1271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1, 2013, 03:49:48 下午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在王璐的QQ群每周讨论整理贴3:“孩子的养育和教育” 中,有同学推荐一篇文章,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4638
周末,兴之所至,打开该文一看,原来是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健顺先生的洋洒大作《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今日蒙周坚老师拨冗为余导游柏林,如数家珍,尤至派加蒙博物馆,耳闻纵横辟阖之希腊两河文明,目接宏伟曼妙之建筑雕塑陶器,直如身在远古天国,迷恋不忍,而周老师则感国内博物馆教育之羸弱,民族文化启蒙之缺失,叹息良久。于是共论中国人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中国历史,更不知其不知,而妄自菲薄,常令西人亦为之瞠目。我一辈人上不能引民族未来之路,下不能安传统断绝之状,唯可作为者似考古学家,发掘真相,洗清污垢,复原神采,以奉后人。联想近日讲学,同道多询古代私塾事,因思撰文略述中国古代教育。
徐先生开宗明义,一下吸引了我。于是读下去,读下去,竟至欲罢不能,足足看了五六个小时,忘了饮水进食,忘了身在何方,忘了今夕何夕……谢谢推荐此文的同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愿在此摘录部分,供读者诸君参考:
一百年前,我们强调的是东西 方文化的共同性,——这当然是对的。可是,一百年后,我们似乎应该关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了,这才全而不偏,不是吗?
一 百年前,中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从一百年前上溯到三千年前,中国的教育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古代的人才,都是私塾官学系统教育出来的。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在人间。我和我的团队,这些年来到处拜访这样的老先生,询问当年的教育情况,采录当年的读书方法。昨天有人问起,那些老先生都是 怎样的人?我郑重回答:不是现实中的人。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他们不顾年迈体衰,总是倾囊而 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他们都会随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吃饭的时候, 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变迁。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 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谓横平竖直立于大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气节不是 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
我们也认识一些会吟诵,但没有读过私塾的先生。这些先生或从家传,或从学堂、大学,或像我一样从采录习得吟诵。这些先生,就感觉是现实人物。这其中的差异,也难以说清,但就是感觉不同。所以不是吟诵使人不同,而是传统教育使人不同。
您教语文,教文学,教历史,教文化,只要是中国的,是不是就该了解一下古代是怎样教的。您是家长,是学生,是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是怎么教 育出来的。我们现在不想了解,是因为我们以为知道,以为没有价值,以为古人就是落后。章太炎先生说:目学变耳学。对历史的认识从亲眼见到变成了道听途说。 我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身边寻访一下读过私塾的老先生,亲身感受一下你以为知道的那种陌生。
在成都讲课,前面一位先生下台前说: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民族是犹太人,中国人太落后了,我们要多向犹太人学习。我接着上台,不知道怎么往下接,迟疑了一会,只好说:恐怕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是我们中国人,只是我们都忘了。或者说,不知道了。
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 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 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 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 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以前,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中国 人,大部分是识字的,所以这个国家,叫做文明古国,这个地方,叫做天朝上邦。
教育并不是以识字为必须的。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族群有用的人,一个人生幸福的人。若能如此,何必识字?慧能大师就是明证。
族有族规,门有门风。家族和家庭的教育,是代代相传的,是由父母和长辈口传心授的。老一辈的人都会说:咱们家人可是忠厚老实的,不能出去偷奸耍滑。又 会说祖上的事迹,又会贬斥市井败类。小到待人接物,大到成家立业,都会谆谆叮嘱,细说利害。当然也包括生活常识、自然知识。骂人如果骂“没有家教”,就是 对整个人品的彻底否定。可见,家教、门风,是教育的一个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人,如果把这个目的忘了,就很可能适得其反。识字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专业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这些都是途径,不是目的。在这些教育的背 后,贯彻着一个精神的教育,一个做人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这才是更重要的。今天,我们重专业教育,轻精神心灵情感信仰的教育,又或把两者脱节,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家教门风了呢?一个原因是,教育 已经成为一个糊口甚至发财的职业,不是教师的人,或者教师在八小时之外,都很少再从事教育工作。家庭、社会的教育经常跟学校教育唱反调。这也说明,学校教 育的理念没有贯彻到每个家庭。不过这也不是说学校的理念就都是对的。我们需要对此有个深入的思考。另一个原因更重要,就是很多家长自己已经没有资格教育子 女。自己就没有素养、没有人格,如何激励孩子?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庸俗猥琐、无知无畏、混吃等死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持续的反面教育。 有几个家长在孩子面前敢说气节、人格?门风已堕,谈何传承?
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是教育的堕落。这与全面否定古代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古人读书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回答说:科举做官!这是以偏盖全。很多人读书并不去科举的,而去科举的很多人也不是非考上不可的,考上的也不是都为了做官的,做官的也不是为了做贪官的。儒士是为行道而上学、出仕,这一点不可不知。
古代的教育,其目的是树人。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人格教 育。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 一种精神。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我们今天要发扬的,是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有些人已经不相信传统文化有优秀的部分了,尤其不相信其主流和核心是优秀的,这就是很糟糕的事情了。对此争辩是没有用的,只能建议读读四书五经吧,再读读钱穆的历史著作。
现在可以专门说说古代的学校教育了。
前面说,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下文再详细说。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 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古人也有专业的, 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是可以学的。还有 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 誉名望。杜甫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是为了练手,历历场,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古人对于年少中举者,不贺。为 什么?你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非家族之幸也。将来为祸国家,连累宗族的,就是你。以前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 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果真如此吗?那中国早就垮于两千年前了。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 实际上好像每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你可以说那都是师爷干的,可是师爷也是文人哪。况且老爷啥都不懂,师爷也无法可施。他们什么时候学的这些知 识?就是这十年交游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三十、三十五岁到七十岁,是出仕做官时期。当然,做不了官,就做老师,都是行道布道。不做老师,也可以做隐士,修身齐家,一样起作用。
古人七十致仕,回家养老。养老也不是不做事了,作为乡党长老,或以身作则,或著书立说,或兴学讲学,都是继续教育事业。
世界真的有统一的规律吗?要 是没有呢?凭什么一定要有呢?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基于农业文明的朴素的道理: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或者说,规律是变的,所以叫做“道”,道者,世界元首在 行走,他在变!所以描述“道”的书叫《易经》,就是“变易”的道理。您会看到,在《易经》里,都是整体平衡的观点,没有什么是一定的,都有很多可能性,掌握这些可能性很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1, 2013, 03:56:00 下午 作者 hytan99
»
已记录
hytan99
更多……
一星荣誉会员
帖子: 1271
#1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1, 2013, 03:51:08 下午
世界有统一的规律,那么学生也就有统一的规律。把统一的世界规律教给统一的学生,所以要有教材,要一对众教学,要套公式,要考试有标准答案,横向混合学生,成批生产毕业生。
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那么学生也就没有统一的规律。把变化的世界教给差异的学生,所以不能用教材,要靠老师,要一对一教学,要学生学会对付各种可能性,答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纵向混合学生,一个一个地生产毕业生。
这就是文明的差异,没有谁对谁错,各自适应各种的文明。今天,我们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这样两种相反的教育模式存在,这不是人类之福吗?我们都可以从对方身上受益。
不过我真的想说,还是中国的教育高明些。……这还需要论证吗?
老有人指责我们古代的教育压抑个性、压抑自由、压抑创造性、压抑感性,一说到学习传统教育,就质问:那创新能力怎么办?我们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能 力!现在到处都在说“创新”,弄个城市精神也有“创新”。要知道当喊出一个口号的时候,一定是缺那样东西的时候。到处喊“创新”,就是因为中国到处缺“创 新”。喊“国学”,就是缺“国学”。喊“环保”,就是缺“环保”。同样的道理,西方教育喊“个性”、“差异性”、“创造性”、“想象力”,就是因为他们缺 这些个。华德福也好,蒙台梭利也好,现在也都不是西方教育的主流。我们古代的教育,一直喊“规矩”、“道理”、“次第”,因为我们缺这些个。我们的教育, 太个性了,都一对一了,还要怎么个性?所以我们从不谈教育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太富有创新性了,所以也从不谈创新。——这是真的吗?我想有人又会这么 问。是真的,往下看后文会明白。——子曰:温故而知新。学吟诵的都知道,“而”是虚字连词,当长读,就是重中之重的意思。它表示三层涵义:温故和知新是两 件事、先温故后知新、温故了就一定要去知新。创新从哪里来?从温故来。你觉得这是谬论吗?可是伽达默尔也这么说。20世纪西方哲学的最后结论。所有的创 新,都来自对传统的重新解释。所以我们的古代教育,重经典,重基础,重传统。今天的中国为什么缺创新能力?答案一目了然。是古代文人的创造能力强,还是今 天的知识分子创造能力强?作为大学老师的我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作为天天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老师,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我都快让他们愁死了,你知道吗!
古代的私塾官学,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划线分桌。这些桌椅的摆放、形式,都是与教学目的相关的。有时桌子也各各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桌子有自己的个性,至少您知道鲁迅在他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吧。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都很重要。
上课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出声,但又不能大声,免得影响别人。这个度的把握,就是以先生听得到为尺度。先生坐在前面,可能正在给一名学生授课,也可能自己 看书,但是他的耳朵听着你呢,每个学生,谁念谁不念,谁在念什么,他都听着。谁念错了,他就知道,就可以出声纠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这样 描述过啊。我们也采录过很多老先生,证实的确如此。
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 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现在好多人都写错字,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走进学校,听到学生们 在大声读书。但是,是玉旁的“琅”啊,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的声音, 声音不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因为它是吟诵的,是唱的!走进学校,听到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真 是一种享受!叫做“书声琅琅”。
好了,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 生也听得见。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你会说,这个音量控制太难啦,当然啦,不训练 当然难啦。你觉得笔直坐好手背后容易吗?还不是可以做到?就是个训练而已,很快就可以学会的。还有人说,别人在边上读书,我一定看不进去自己的书。那也是 训练问题。从3岁开始练,不信你不行。
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 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试想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后先生才教他 《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 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 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你能说古人不懂教育、不懂心理学吗?现在说利用屏闪来学外语,利用睡眠时播音来学外语,同理的东西,古人都有的。
其余的好处,您也想得到。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论语》就是如此。老师别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 对大的也有好处。要想不被师弟问住,就得好好学习。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班里,有长幼 之序,有师门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尊重与爱护,并为这尊重与爱护而努力学习。
看到太极图了吗?那就是一个大致的描述。没有核心,只有不断变化着的不同的核心之间的关系。这么表述其实还是不准确的。真是不 能说,说出来就是错。就像吟诵也是一样。我一直在强调吟诵的规则,这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读书太不守规矩了,可是,我若生在宋元明清,我定要强调突破规则。 规则不是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可以突破的,只不过,每一次突破要有理由,不能没道理。好了,一个人,可以面对不同的人说出不同的答案,每一个答案都 是恰好针对那个人的情况的,这个人当然是知道问题的答案的,这就是得了“道”的人。得道之人和得公式之人,差距有多大!
现在有些老师不敢教吟诵,为什么?怕唱歌不好听,让学生笑话。这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又不是歌唱家,又不是录音棚的电脑,凭什么要唱歌好听?您是语文老 师,又不是音乐老师,怕什么?不要想一定自己先成吟诵家,再教孩子,那就不是教孩子语文了。唱的不好,是正当的,还怕您唱得太好呢。唱的不好,才给了孩子 们超越的空间。当然,这也不是说就该唱的不好,当然要努力唱好,但唱好唱不好,不是以嗓音好听、旋律优美为标准的,而是以理解到位为标准的。老师的优势在 这里。孩子们一学,不管是跟您学,还是跟录音机学,总之不会学得很像,这时就是老师的功力了。您要抓住核心的东西,就是吟诵的规则和内涵的理解,这两样有 问题了,您就指出来,要求纠正。这两样没有问题的,就一律鼓励:好啊好啊,唱得真好,比老师好,比录音机也好,太好了!这样就行了。最终孩子们就会有自己 的音乐自己的歌。这就是古代私塾先生的教法。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1, 2013, 03:56:32 下午 作者 hytan99
»
已记录
hytan99
更多……
一星荣誉会员
帖子: 1271
#2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1, 2013, 03:52:29 下午
我们采录吟诵,有时会采录到几位是同学,有时甚至能采录到师生,结果,没一个人是 一样的!当初不是一个老师教的吗?怎么差距这么大呢?就是因为老师当初没有要求学生跟老师保持一致,反而是鼓励不一致的。这跟今天的所谓“音乐”课的教法 是完全不同的。而那才是真正的音乐,人的音乐,中国人的音乐。你要是说,中国音乐原来就是一大堆不专业、不好听的东西啊,那么请你听听我们编辑的《吟诵集 锦》,再请你看看中国音乐史,让你明白中国音乐的美妙、高雅、复杂、深刻,以及人人都是音乐家的史实。没有吟诵这样的音乐基础,就没有中国音乐。现在的所 谓“音乐”是空中楼阁,没有群众基础,也没有文化之根的,只有一味假装,只能赚初中生的钱,这不能叫音乐!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从象形开始,不断地抛弃含义以简化,最终变成了拼音文字,只有汉 字,从指示到会意到形声,更加复杂化,是高度发展的象形文字。结果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拼音文字。我们的汉字,是有多美丽、多高雅、多深厚!我 们的文明没有断,难道与此无关吗?再联想到中国的儿童因此可以早识字,在欧洲儿童还是文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可以看任何想看的书了,我们始终高度发达的文 明难道与此无关吗?想到这里,不由得对我们的祖先要顶礼膜拜,还有无限的感恩。
这样美丽有趣的汉字、汉音,怎么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乱码!识字、正音,全成了死记硬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读这个音,也很少有人讲为什么这么写。把汉字、汉音与中国人的感情联系割断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再说礼教。
什么时候起,出现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这个常用词组?“礼教”总与“吃人”连在一起,让大家避之唯恐不及。
礼教吃过人吗?吃过,当然吃过。但是,那是伪礼教。不能把披着羊皮的狼犯下的罪孽算在羊的头上是不是?真正的礼教吃过人吗?没吃过,礼教只成人。说礼教吃人的,要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礼教。
礼教不是礼仪,“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是内心对生命的尊重。礼仪可以从权,也可以与时俱进,但内心的真诚不可磨灭。
那么说来,就完全不必恢复汉礼了,只要我们真诚,就现在的礼也罢。
然而,非也。与时俱进的意思,不是存在即合理。问题是现在的礼有问题。一来太少,二来太乱,三来太重表面,四来太与中国文化无关,所以,还是要研究汉礼,以资借鉴。
《诗经》是个大杂烩,这样的课本的功能,按照逻辑也只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认识社会百象、人生百态!
子 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是“思无邪”?就是思想都纯洁、没有不道德?那《诗经》里还有野合怎么算?还有骂人怎么算?“相鼠有皮,人而无 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骂得好狠哪。所以“思无邪”不是那意思,而是“真实”的意思。没有假装,没有掩饰,没有作秀,一切都是从内心发出来的。野合也 是真喜欢那姑娘,骂人也是真气愤那人。《诗经》都是真的!所以才能做社会百态的课本。给人讲社会现状,还撒谎,那有什么用呢?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因为真诚,所以感人。每一篇诗,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意。如果您吟诵的话,这种感觉就更切实了。仿佛能触摸到那音容笑貌,那情感的细节都在音韵中跳动。因 为古人是用声音作诗的!文字可以撒谎,声音很难撒谎。古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还留下了声音。“兴”,兴发感动,因外物外人而引起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这外 物外人一定得是真诚的。
了解真实的人生,是教育的第一步!
面对这样复杂危险的社会和人生,谁不有焦虑?谁不有担忧?虽有抱负,虽有梦想,如何实现?如何度过平安幸福的一生?
于是,“立于礼”,这时候,礼教出场了。孔子告诉弟子:只要有“礼”,就什么都不怕,就有幸福人生。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1, 2013, 03:57:32 下午 作者 hytan99
»
已记录
hytan99
更多……
一星荣誉会员
帖子: 1271
#3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1, 2013, 03:53:41 下午
立,不倒。什么人才会不倒?怎样做才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倒?就是正。邪不压正。只要是正的,就无所畏惧。什么是正的?就是无私的。无私则正。
“礼”是对生命的尊重。在“礼”的背后有“仁”。仁者爱人,所以仁者无敌,无敌就是立。
所 以吃人的都不是礼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是礼教,“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才是。
礼教教的是礼仪,是生活常识和待人接物的规矩,但更重要的,或者说真正的目的,是教授对生命的尊重,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的。
礼教更重要的是教健康的人生态度。健康从哪里来?从人生理想来。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孩子总不能永远以获得老师表扬为学习的动力吧。为什么要尊重生命?为什么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理想的导航。
儒家的理想,是济世安民,所以大气,又是修身为本,所以温润。
儒 家主流认为,少年立志,就是少年时期确立人生理想。
有了理想,就无往而不正、无往而不利了。对规矩、礼仪的权宜、突破也就有了依托.
中国人的思维,从来都是有阴阳、有正奇。以正为主,以奇为辅。什么都不是死的,都可以变,但变要有道理。只要有道理,就对。没道理,就是乱来。
所以有理想的人生,就会处理各种情况,面对各种困难挫折,而不慌乱、不颓废。纵观历史,中国儒士不自杀。有被逼死的,但没有主动死的。屈原自沉,他不是儒 士。谭嗣同自杀,他已经不是儒士。谭嗣同是自杀的,他留诗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就是明确告诉世人,他是自杀的。他自投罗网,因为两千多年没有儒士自杀 了,他要用鲜血唤醒国人。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我爱你”就是“我恨你”。因为我爱你,凭什么你敢不爱我?因为我对你好,凭什么你敢对我不好?凭什么爱过我又敢去爱别人?这种态度被叫做“爱”,而且在媒体和娱乐界广泛传播。这不是爱,爱首先是尊重。
因为没有理想,没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对别人生命的慈悲,所以才有这些现象,还有无数令人扼腕的现象。
当然,为什么有这些现象?还是因为没有爱。因为父母、家长、朋友和同事,缺少爱。大家都有责任,所以一起做礼教吧。
吟诵界的老师们知道,我们主张汉音有理。汉语的语音是有意义、有规则、有系统的。古人造音造字,都不是乱来的。先有音后有字。在没有字只有语言的几十万年里,你命名一个东西,发出的声音不能让别人明白是这个东西,那又怎么能“约定俗成”它呢?
所以,有诗则有思,有礼则有立,有乐则有乐。
孔子不作诗,孟子也不作诗。曾子子思都不作诗。但是他们作歌。当时的歌、辞、赋,形式上和《诗 经》里的诗或有差异,或无区别,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以汉代以后统称为“诗”,亦无不可。
从 另一个角度考察,第一个称得上是诗人的,是屈原。因为屈原是第一个“作”诗的人。以前的诗,不是“作”的,是自然流出来的。把作诗当作一件事,自觉地去作 诗,屈原是第一个。他的诗有署名,这在以前是很罕见的。以前的诗一般都不知道作者,只有偶然留下姓名的。《九歌》《九章》两组诗,显然是有构思有刻意的创作。
在孔子时代,作诗或者作歌不是必须的,作歌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或抒发感情,并没有把它当成修身功夫。这个转变,是由屈原、曹植、陶潜、杜甫等人接力共同完成的。
儒家以修身为本,什么都是修身。做官是一种修身,隐居也是修身。琴棋书画是修身,打拳练功也是修身。当然,诗词文赋也是为了修身。
文人为什么见花落泪,闻鸟惊心?是因为文人太酸、太浪 漫?当然不是。这是文人的心灵的真实的声音,没有做作,没有夸张。因为中国人是万物一体观,物就是我,我就是物。鸟鸣了,就是我在鸣。新的一天,新的生 命,所以醒来是无限欢喜,对于鸟鸣中的欣喜感同身受。花落了,就是我落了,旧的一天已经过去,永远不再。我的生命已逝去了一部分,对于落花的凄凉,也感同 身受。所以文人见景生情,感物起兴,所作之诗多以景写情,情在景中。这不是今天的娱乐作秀。
他连花落都感伤,鸟鸣都欣喜,试问这样的人会害人吗?这就是修身。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千字文》:“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一 个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鸟儿在竹林里自由地鸣叫,马儿在草原上自由地吃草。不仅是所有的人,而且是所有的动物,都从这个社会中得到了恩惠,幸福快乐。不仅 是动物,连草木植物也得到了恩惠,幸福快乐。不仅是有机物,连无机物也得到了恩惠,各得其所。这是什么样的景象啊,这是何等的胸襟!跟现在掠夺资源、资源 配置式的发展模式是何等的不同!如果有了这样的精神,还需要喊环保吗?还需要喊和平吗?这样的人,他的心灵也是安详的、慈悲的,他的人生也是积极的、健康 的。这就是修身的目的。
诗教,就是每天自己作诗教育自己。这是诗教的最高境界。当然,读(即吟诵)别人的诗,体会人生也是诗教。
所以我主张恢复我们几千年用声音作诗的传统,用吟诵来作白话诗。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1, 2013, 03:58:06 下午 作者 hytan99
»
已记录
hytan99
更多……
一星荣誉会员
帖子: 1271
#4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1, 2013, 03:54:57 下午
要把吟诵从诵读向前推进到创作啊,创作才是终点!什么是吟诵教学的结果?就是随便 一个学生,你随便出个题,他十分钟能作出一首诗来,格律工整,情感端正,遣词造句不让人笑话,而且还能马上吟诵,而且还是他自己的调子!
与读诗、作诗同时的,是教授意象知识。
意象是什么呢?就是有意的象。中国的汉诗文有一整套的意象系统,所作出的诗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原来的字义,是那个物理学、自然科学,或者说生活中的那个东西的意思。太少太少了。绝大多数那个字都是一个意象。
中国的这个意象,首先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周易,就有这么一套意象。后来这种思维方式,扩展到方方面面。这个意象系统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整个民族的,它 有一个民族共同性。这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那个意象,见到同一个象都会知道它背后的那同一个意义,互相之间全都知道,这样才形成 了一个价值的体系。
比如我送你一首诗,开头第一句:“君似一棵松”,下 面是赞美你还是骂你呢?当然是赞美,因为松树在中国的意象系统中,就是坚强的意思。因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这样的 意象。所以他们说话的时候,就可以不再用那个“意”去说话,而改用“象”去说话。这好像编了一套密码一样,就用密码来说话,这样就是我们中国的诗,包括文 的叙述方式。
我们的现状,叫做中不中西不西。
现在,我们从吟诵做起,从国学内部做起,从儿童做起,从教育做起,从自己做起,恢复诗教乐教,恢复中国的文艺。这可能是唯一可行的路。
什么是音乐?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
快乐是什么?是高境界的大欢喜,是超越之后的大觉悟。快乐是中庸的,又是非常深刻和复杂的。只有能带人上升、带人脱离 动物性,带人回归本真、带人爱他人的,才叫音乐。
这样的音乐的教育,叫做乐教。
为什么成于乐?因为乐是最高境界,是对得道的体会。你也许还没得道,但是乐让你体会到得道会有多快乐。另一方面,如果最终没有快乐,那么诗教礼教也是追究没 有成功。儒家教育的璀璨光芒,就存在于乐中。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想看什么是儒家的理想,就看乐。所以咏而归,吾与点。
乐的作用,还让你在修道的过程中,有动力,有欢喜,不至于为困难所绊住,也不至于忘了前行。
周代是礼乐文化,乐教之发达,自不必言。《周礼》有记,不赘述。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连乐官都散跑了,乐恢复不起来了。孔子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礼乐。他成功了吗?
他成功了,巨大的成功。他把礼乐转型了。此处不说礼,单说乐。
乐, 以前基本上是集体行为,有唱的有弹的有舞的有执礼的,现在,不可能了。孔子就从乐器中挑了一件,——琴——随身带着。他走到哪里都弹琴唱歌,并以此教学。 他的学生,有会琴的有会瑟的,有什么都不会的。不会怎么办?就清唱。于是吟诵诞生了。孔子把乐从集体行为转换为个体行为了。
从此以后,文人唱着歌儿读书,作诗,生活。这就是后世的乐教。后世乐教的基础,就是吟诵。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中国音乐的根。
乐教,除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能看到高境界,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吟诵中,就达到修身。
吟诵可以修身。吟诵的内容是经典,所以修身。吟诵的形式是中国式的腔音,是连绵起伏的旋律,是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的平衡,是对生命的细致感悟,所以修身。吟诵是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是化身作者,充分体会别人,所以修身。吟诵是养气调息,所以修身。
古代儿童,一入学,就吟诵。这决定了他的学习生活,将一直是快乐的。
乐教,就是自己作音乐教育自己。当然也可以唱别人的歌,也可以唱给别人,特定的人,但是主要,是修身之用。
我们中国人的音乐传统,是先词后曲。《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经过《礼记》,到了《毛诗大序》表述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话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即诗歌舞 的顺序是:情——言——诗——歌——舞。
先有感情,心动了,有了感情,于是有话要说;话说出来,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拖长它;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加上叹词;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和上音律歌唱;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手舞足蹈,这就是古代的跳舞了。
一 切都从感情出发。志者,心之所之也,心所向往的地方,也是感情的意思。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也没有舞蹈。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从感情里自然生发出来 的。今天的流行歌曲和所谓舞蹈,都是表演的。甚至很多人以为艺术就是表演艺术。岂不知,生活艺术才是艺术。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感情来了,挣脱了动物性的羁 绊,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艺术了。
舞蹈和歌唱一样,都没有什么美不美,只有感人不感人。所以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舞蹈。每个人都不一样,每次都不一样。这才是艺术。
这个拥有世界上最音乐化的语言、最悠久的音乐历史、最高明的音乐技巧的民族,全体不会唱歌,已经快一百年了。
唱歌,是唱自己的歌。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词,自己的曲,自己唱,自己听,或者是唱给特定的人听。没听说唱给不知什么人听的。唱别人的歌,唱给不知什么人听,以前叫做伎。现在少年少女们一个劲儿地要做伎,还以为是“中国好声音”!这五个字,他们一个字也不明白。
不要伤心。当中国人重新学会随口编歌即兴唱,民歌就回来了。当四川人重新学会用四川话唱歌,川剧就回来了。当北京人重新学会用北京话唱歌,单弦就回来了。你觉得回到梅兰芳时代不可能?你觉得大街小巷尽是戏迷、新剧种不断涌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觉得不是,一定会回来的,只要吟诵,只要我们推广吟诵,只要孩 子们学会吟诵。
乐教解决了孩子们读书的兴趣问题,好的乐教还能解决读书的理想问题。乐教把理性的学习转变为感性的学习,抽象的说教转变为情感的共鸣,所谓入情入心。这个力量太大了。
文人歌曲还有琴歌。琴歌就是吟诵。琴,就是现在所谓古琴,当初在周代乐队中,是最靠近歌唱者的,用以定音的乐器,因为它的声音太小了。但琴自被孔子选中,就转变了功 能。现在,古琴是唯二不给人伴奏的乐器,另一个是口弦。现存的琴歌谱,都是人唱琴弹,人停琴止,一字一音一琴声,从没有间奏前奏之类,也从没有琴发出的乐 音和人的乐音不一样的情况。这就是说,古琴是另一个你,是你的知音,两个人一起唱。所以只有琴被称为知音。伯牙摔的是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弹 的是“瑶琴”。口弦直接就是人本身,它是代替声带的,就是本人在说话。古人弹琴要焚香行礼,因为那是你的知音,要尊重她。《礼记》:“士无故不彻琴瑟。” 文人都要有琴的,都要会弹琴。陶渊明实在学不会,还挂张琴在墙上,每天假装凭空弹一弹。戏曲中文人上京赶考,身后都跟着两个书童,一个挑着书箱,另一个 呢?抱着琴。不会琴的文人,的确不能算是正宗文人。会琴就通音律,所以文人都是懂基本音律的。这种音乐教育是谁在做?私塾先生。古代没有音乐老师。私塾先 生就是音乐老师。
古琴,它的形制非常简单,它的弹奏就非常自由。它能发出的音,是所有乐器中最丰富的。而它发出的音,又是与人体最和谐的。这已有声学实验证明,诸君勿疑。所以古琴也是最养生的。古琴学会很容易,因为很简单。古琴弹好也很难,因为太简单,一切就的靠自己的把握。
当 初古琴是制作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人声。古琴发出的声音,有三种。泛音是天声,散音是地声,按弦的声音是人声。古琴的手法,有一种很重要的叫“吟”。你仔细 听,古琴就是在模仿人声。现在,人声消失了,我们已经不知道周代、唐代、明代的文人是怎么吟诵、唱歌的了,但是古琴还在,古琴的形制和三千年前相比没有变 化。我们可以从琴声中再找回人声!所以,要想学好吟诵,一定要学古琴。不用弹得好,至少体会吟诵的唱法。那种腔音,那种迂回婉转,那种连绵不绝。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改变教育,复兴文化,乐是最易推行的手段。乐的基础是吟诵。让中国的音乐回到吟诵这个根上来,让音乐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人人都是作曲家,人人都是歌唱家,人人都是演奏家。让音乐重新成为心声,而不是表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重读诸葛亮《诫子书》,可以看见这就是学习的目的吗?也就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的最终理想,是培养君子。君子,是比圣贤低一级的人,但是可以进而为圣贤。
这就是最后的结论:君子的理想、健康的基础、爱的教育。其余的都是技巧。当然技巧也很重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后记:以上仅为摘录,不甚连贯。若时间许可,建议诸君阅读全文。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4638
海燕
2-13-3-1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1, 2013, 03:58:34 下午 作者 hytan99
»
已记录
pgjerk
更多……
Full Member
帖子: 185
#5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1, 2013, 09:55:12 下午
谢谢
已记录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Hero Member
帖子: 609
#6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2, 2013, 05:06:51 下午
海燕,你好:
你说的这个帖子,是我爱人小韩贴的。由于孩子读书的缘故,我们接触到了国内一些致力于恢复中华古文化的人,其中有大力推广吟诵的徐建顺教授、竭力推广读经(古文化经典)的王才贵教授,还有身体力行地从事传统文化推广工作的陈大惠,这些人从开始接触、学习中国的古文化经典,到从自己的不断的实践,和对古文化的逐渐的深入,发现了中国古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深刻地认识到了:要改变当今如此混乱不堪的世界,唯一的方法就是恢复中国古文化,让中国的古圣先贤们能够重新出现的今天的世界里。
我在94年接触到了盘古文化,但那时我对中国的古文化的认识几乎是零,就和今天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幸运的是,我没有因此而鄙视、不屑盘古文化,而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直到我的孩子开始上学读书的时候,我才开始接触中国古文化的经典。我猛然发现,盘古文化所倡导的思想,在中国的古文化里面已经在很多地方进行了非常详细、具体的阐述了。这使得我一下子对中国的古文化有了重新认识的渴望。经过不断的学习古文化的经典,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地伟大,也越来越认识到今天的人们,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又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怜,认识到我遇到老师、遇到盘古文化,是多么的幸运!更加觉得要改过自新虽然是那么的难、但又是那么地要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地去做!
下面再贴一篇徐建顺最近的文章,其中有提到我们一位同学的提的问题:中国今天“落后”了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ee299501017bw2.html
已记录
hytan99
更多……
一星荣誉会员
帖子: 1271
#7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4, 2013, 01:10:43 下午
如饥似渴、一读再读《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是因为我对中国古代教育知之甚少,亟待补课(哪怕是不甚全面的课);又因为,我觉得她与盘古文化学说何其相似!读着读着,我竟觉得是区老师在给我们上课……在感激论坛增我见识的同时,我感到莫名的欣喜——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谢谢小韩的热心推荐!
再谢先东举荐徐建顺的新作《读钱穆,学历史:历史不是黑斯垂》 ——又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读书摘录,已成习惯,我还是把自认为有启迪意义或可借鉴的段落摘抄于此吧:
近代以来,甚至近五百年来,我们是不是真的落后了?
钱先生的答案:真的落后了。落后,不在于科学科技,而在于人性的后退,这才是中国史学永远的评价标准。
但是,不是传统文化的过错。恰恰相反的是,落后的原因,正是违背了传统文化,违背了儒家正统。
什么是传统文化?首先它属于文明。连文明都不是,怎么可能是文化?缠小脚是文明吗?贪污腐败是文明吗?那都是动物性,是畜生做的事,是自私自利。不是出现 在人间的都叫文明。而文化,是文明的核心,是其精神支柱。人类,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靠着文化不断地艰苦地跟动物性做斗争,才能维持和发展文明的。传 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历代祖先传承的、与动物性做斗争的精神产物。孔子说要缠小脚吗?还是孟子说要贪污腐败?我们在孔孟那里,看到的都是浩然正气。所以这 就是我们常有的一个误解,把很多落后的现象认为是传统文化。
我们做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传统文化也是有精华,有糟粕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兄弟,请你逻辑清晰一点好不好,那糟粕不属于传统文化,恰恰是传统文化一直在拼命斗争的对象。
空气都污染了,水都变浑了,方言不会说了,我们都用手机了,你想怎么复古?原材料在哪里?历史只会向前走。复古是永远不必担心的事情,就像创新也是永远不必担心的事情一样。天天喊创新,天天防复古,全是浪费精力。
好的东西自然会留下来,传下去。这些都像万物生长,不要去担这份心。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好的东西被埋起来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挖出来。挖出来大家觉得不好用,那大家自然会丢掉。
到此地步,我们方可讨论下一层的问题。既然中西的传统文化都是好的,那么他们的不同又是为什么?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否与此有关?
有关的。中国近代的落后,的确与不发展科技有关。但是,这里也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是钱先生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没有绝对的好制度。任何制度都是在制订时适应其当时情况的做法,随着时间流逝,情况改变,好制度会变成坏制度。不要指责制订制度的人,而要讨论为什么不改变。
明确这一点,我们再说下一个事实:中国不发展科技,这是中国人的自由选择。在宋朝的时候,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已经两千多年了,中国的经济在正常情况下都 占世界经济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国人最长寿,人口也最多,中国人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也是最高的。在那个时候,中国的科学已经到了可以产生近代科学的地步, 虽然产生出来的一定不是牛顿力学,但是科技的水平是同样的。中国的经济也到了可以产生近代经济的时候,虽然一定不是残酷的圈地运动,但是经济规模是一样 的。但是,宋朝人选择了停止前进,他们压抑了这些苗头,把精力放到了理学上去了。
你觉得这是愚蠢的选择吗?这里就要牢记钱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里的话:对本国历史要永远怀有温情与敬意。没有永远的好政策。我们的宋朝祖先这样选择有他们的理由。我们要了解他们的理由,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科技这些东西,无关人心,无关幸福,无关人性,反而有害人心,使人心功利,把幸福建立在外物上。但是,这也不表示我们的祖先不关 注科技,实际上明朝的科技仍在发展,明朝的军事也是世界上最强的。徐光启听说欧洲的科学启蒙,曾计划前往考察,此行若成,则中国历史一定会大变,可惜他因 病去世了。此后则兵连祸结,无人再兴此意。然后,就是清兵入关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泼和开放,当欧洲有变,定会吸取发展,或一改压抑科技的政策,都未可 知。因时而变,才是传统文化的优点。闭关锁国,停止后退的,的确是清朝这三百年。
最后,我们来说最后的一道壁垒:落后一定挨打吗?
落后一定会挨打!这是现在很多人的口头禅。家长有这句口头禅,害了子女。官员有这句口头禅,害了国家。
现在很多大学给入学大学生开的第一课,叫“职业生涯规划”。在我们学校,我看到过这样一幅海报:来规划你的人生吧,不然,你将被人生规划掉。天哪,我们就是这样吓唬我们的学生的吗?
我们的世界,被描绘成了什么样子?在中国科幻文学界,流行着所谓“黑暗森林法则”,就是所有他人都是敌人必须消灭的意思,还颇为青年书迷们津津乐道,不晓 得真正的黑暗森林法则是爱。生物亿万年的生存发展,首先靠的是爱,是父爱母爱,是群体之爱。了解一下百年来西方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的进展吧,不是进化论,而 是爱的理论。没有爱,没有互相的帮助和奉献,世界将毫无意义。
为什么在中国特别流行这些竞争理论?这也与我们百年反传统,不学传统有关系。无论是西方传统,还是中国传统,爱的理论都是第一位的。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日本鬼子的刺刀钢炮,都不是他们的传统文化,火烧圆明园的是西方的流氓,不是西方的主体民众。
落后就要挨打吗?这还是人间世界吗?这是地狱!
奉行这种观念的人,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会是个什么状态?用膝盖也想得出来。他会幸福吗?扯淡。
奉行这种观念的国家,活动于这个世界上,会是个什么状态?用膝盖也想得出来。谁说国家和国家只能有利益之争?谁说国际上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谁说民族友好只能是骗人的把戏?你不信这些,自然没人跟你友好,为你两肋插刀。
可以去看看朝鲜历史,在明朝覆亡和清朝覆亡的时候,朝鲜王朝是怎样为中原王朝两肋插刀的。谁说国际上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
我们的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大同世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落后,不会挨打,反而有人会帮助他。这才是人间世界!
有人因为我们中国落后了,就来打我们,我们是不是在打回去之后,也该一并接受了落后就打他的观念?那我们岂不退回了畜生?
现在再想想宋朝祖先的选择,他们不愿科技的发展败坏了人心,甚至冒着挨打的危险,这样的选择,真的愚蠢吗?
今天,我们把GDP发展到天文数字,把田野都变成城市群,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我们不再挨打了吗?还是每个人都持枪相对,心里默念着“黑暗森林法则”?“令好人不再受害的唯一办法就是好人也拿起枪!”在互相威慑中度过一生。
如果,宋朝人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历史人物,是不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所以要读钱穆,学历史。
海燕抄录
2013-3-4
注:“黑斯垂”是“History”(“历史”)的译音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4, 2013, 01:31:00 下午 作者 hytan99
»
已记录
韩志红
更多……
Sr. Member
帖子: 450
#8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4, 2013, 03:29:44 下午
感谢海燕姐的再次真情分享!可能徐教授都没有想到,他的这篇文章会在读经圈以外的文化圈内得到热烈推荐。正象Franco所述,因为我们有幸接受了老师的盘古文化教导,又在孩子上小学前有幸看到王财贵教授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视频,联想到老师说,他在小时候看了许多的古书,种种机缘,让我们在孩子上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做出了让孩子去读古圣先贤经典的决定,同时也促使我自己学习和了解中国古文化。因为我对中国古文化的认知太少太少,导致读孩子拿回来的书时,往往要么不得其音,要么不得其意,让孩子很惊讶:“你怎么也不会呢?!”。各位大同学,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是不是真的很可惜,可怜,可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不学习中国古文化,无以晓中华文明之辉煌灿烂,不学习中国古文化,无以体会盘古文化之博大精深。日后若遇好文,我还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已记录
fengshao(冯少霞)
更多……
Full Member
帖子: 106
#9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4, 2013, 03:44:57 下午
多谢同学推荐《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读钱穆,学历史:历史不是黑斯垂》,内容丰富,先下载留待日后再细读。更感激海燕姐辛勤付出。多谢!
已记录
永红
更多……
Sr. Member
帖子: 352
#10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4, 2013, 07:57:42 下午
非常感谢志红、先东、海燕的分享!
已记录
hytan99
更多……
一星荣誉会员
帖子: 1271
#11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5, 2013, 10:49:39 上午
谢谢 pgjerk、先东、志红、少霞和yong 的鼓励!
志红说得好——“不学习中国古文化,无以知晓中华文明之辉煌灿烂,不学习中国古文化,无以体会盘古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被丢失了上百年,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大断裂,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按照盘古的理论,这就是造物主的精心编排吧)今日,国人幡然醒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汲取先贤圣人的智慧,学道,修身,治国,安民,克己,复礼……应该也是盘古的旨意。
中国古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几乎所有古籍都是好书。从哪儿学起,如何学,学什么,都是我们要面对的。幸运的是,我们有良师导航。老师刻苦治学,勤奋笔耕,为我们写了一篇又一篇导读文章。简明扼要、拨云去雾,切中要点,让缺失古文化教育的我们,不再认为读古文是难事,而且逐渐进入书中意境,感觉与古人同呼吸,共命运; 进而发现盘古文化与中国古文化一脉相承……
莫谓登山累
两步一倒退
攀上峰巅豪气壮
笑看斜阳醉
愿与同学们一起攀登书山,携手共进!
海燕
2013-3-5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5, 2013, 11:38:55 上午 作者 hytan99
»
已记录
高仔
更多……
Hero Member
帖子: 637
#12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5, 2013, 01:39:54 下午
——对本国以往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
觉得很应该。因为无论对错好坏,都是我们的祖宗啊!
前苏联一位作家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悲哀的莫过于一个民族的文学生命被暴力所摧残.它不单是禁止舆论自由,而是强制性地桎梏一个民族的心灵,并根除其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民族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已记录
niJ凤
更多……
Full Member
帖子: 122
#13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5, 2013, 02:45:05 下午
“……政权的更换,朝代的改写,如果不是天意决定的话,主要的是靠人民大众的力量去实现的,人民为什么会这样去做呢?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新生,希望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人民追求的这个美好的生活也包括了高尚的精神生活,这就是
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与人为善的精神
!”
——《人生的道路》P124页
我觉得这也是盘古文化教导我们的。
已记录
hytan99
更多……
一星荣誉会员
帖子: 1271
#14 Re: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
三月 07, 2013, 12:51:51 下午
谢谢高仔和niJ凤 !
……
对本国以往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
——这句话感动过我。
感动之余,我想到,要对本国以往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前提是要了解本国以往的历史。若然一无所知,何来温情与敬意?如何继往开来?
所以,学习中国古文化和盘古文化是势在必行。我当努力为之!
海燕
2013-3-7
已记录
打印
页: [
1
]
2
向上
« 上一篇主题
下一篇主题 »
盘古文化论坛
文化
转载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