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努力贴近老子 (阅读 35103 次)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30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05, 2013, 01:02:31 下午
拜读了蓝天白云同学的《我的练功体会》,接着又拜读了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觉得蓝天白云的体会,有助于我理解老师这篇文章。
例如,蓝天白云同学的细致深刻的体会,本身就很好的注释了题目中的“努力贴近”。“努力贴近”,既体现了谦恭,也体现勤奋;既是要求,也是途径。
也例如,蓝天白云同学在文章里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老师的著作与其它理论学说的关系。
也例如,蓝天白云同学关于“静”的解读就很有助于我理解老师的“ 那就是无私和宽容!”。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些理论学说关于“静”的说法,觉得说的不清,甚至有点矛盾(很可能是我的领悟问题,但这也正好说明它对于一些人是比较难于理解)。
老师的“当然,老子提出的‘虚’与‘静’都蕴藏着同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无私和宽容!”,我觉得是直达核心,让我似乎有点豁然开朗感觉,知道要做到“静”,不是靠躲进深山或房间里“空心静坐、沉空守寂”的打坐,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开始;否则,那种静可能只是一种催眠。

我想提一个疑问:“道法自然”的“自然”对应《人生的道路》是指什么呢?“最原始、最高层次”对应《人生的道路》又是指什么呢?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31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05, 2013, 02:29:06 下午

“静”,是老子认为用来修身养性、正心修身的另一个好方法。当然,老子提出的“虚”与“静”都蕴藏着同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无私和宽容!(摘自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

“平静不是条件,而是心灵境界的反映,过于追求平静,而不注意心灵境界的提升是无效的,把精力放在丰富和发展心灵的境界上,随着心灵境界的 提升,不同层次的平静就会相应自然而生。因为平静的层次也是随心灵境界的转变而转变,所以不用刻意强调去追求平静,转而注意提升心灵境界,反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平静层次。”  (摘自蓝天的《我的练功体会》)

昨晚的练功经历,让我对以上两段话有了真切的体会。

谁都知道,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练功,会比在一个嘈杂的地方练功,收效要好。 可是,世间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噪音,即便是被誉为较为文明的西方世界的此地——澳洲。

周末出了趟远门,欠缺睡眠,昨晚(星期一)早早就练功充电了。开始没多久,忽听得邻居的年轻女孩引亢高歌,夹杂着大吼大叫,甚而尖声高叫。我家关闭着的门窗没能把高分贝的噪音阻隔,只好听着,继续练动静结合功。练着练着,忽然惊觉——我没有生气,没有烦躁,没有反感,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在想:那女孩正兴奋着、快乐着呢!老师的宏愿不就是让天下人都健康快乐么?她快乐,我该为她高兴呀。于是,她快乐,我快乐,那噪音就不再是噪音,而是可以理解的人间音乐了。

因为多了宽容和体谅,练功的气感也强了,浑身通泰,舒适得很。接着坐着音疗,CD机连续播放诵1,诵2 ……等身体左右摇摆的我从梦境中醒过来,才知道两个多钟头过去了,CD机正在重新播放练功碟哩。于是上床,一觉睡到大天亮。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反省自己,少指责别人,内心的怨恨自然就少了。”)“躬自深省”是孔子的一贯观点,是仁人智士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区老师说得更好:“心无恶念,其气自善”。谅解就是一种善念主导下的对他人的爱护、体贴、宽容、理解。

宽容和体谅,会让人安心宁神,修心养性。感谢中国古文化和盘古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 :D

海燕

2013-3-5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5, 2013, 02:36:07 下午 作者 hytan99 »

阿冠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17
#32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05, 2013, 05:53:37 下午
    听完老师年28对《道德经》的精彩讲解后,我的心一直激动不已,现在又再阅读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的文章,真是受益良多,我们古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宝藏,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在不断追逐更多金钱和物质的欲念之中,而忽视个人的品德的修养,古人讲“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古人的道德修养的层次比我们的今天的当代人要高出很多,作为盘古文化的学员,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灵素质,老师给我们指明方向:接受中国优秀古文化的教育,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然后沿着盘古文化的指引继续前进。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33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06, 2013, 11:18:36 上午
前言:3月25日,我在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一文后贴出一跟贴。考虑再三,决定修改。遂删除原贴,把修改稿重新张贴于此:

*   *   *   *   *   *

我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的新作“努力贴近老子——略谈我对≪道德经》之解读”!“解读”让我对≪道德经》多了些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义奥玄深,堪称哲理第一书。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苦心钻研,尚且无法领悟其深奥义理,无法对老子透悟宇宙的神智作出深层探知和领悟,自小就缺乏古文化教育的我,在读≪道德经》和各种解读版本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就在所难免了。

就说《道德经》五章里的两句话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是天地待万物、圣人待百姓的态度问题。

长久以来,由于人们对“不仁”与“刍狗”的见解不同,导致解说上句的极大差异。

其一认为,“不仁”就是不仁不义,没有仁爱之心;“刍狗”(“刍”读“初”音)是用稻草扎成的小狗,作祭祀用。用时优待之,不用时弃之于野。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圣人”(有人把“圣人”解作“统治者”)不仁不义,视“万物”、“百姓”为草芥、狗畜,不知爱惜(几乎等同于荼毒万物与百姓)。他们认为老子在批判上天和圣人,是为底层人民鸣不平。当今不少人引用老子这句话时,多取此意。

其二认为,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视百姓若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目的是为了国泰民安。倘若有人灵魂丧失,做出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弃,下场如同丧失了灵魂的刍狗。又认为,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 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 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 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其三认为,在老子看来,仁的含义是充满恩爱仁慈之心。天地如果有恩爱之心,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有为地向万物施加恩泽,按自己的好恶标准改变万物的状态,这表面上是仁,其实是违背自然天性的恶:它破坏了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比如,野兽吃草,人类吃动物之肉,看上去似乎不无残忍,但这却是生物的真实本性,是生物界的天然生物链。一旦天地充满仁慈之心,对这种生物链加以改变,就等于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真正的混乱。所以,天地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不仁”:即对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现象不做任何的干涉,让万物按 自然法则在那里自生自灭。一样的道理,圣人的正确选择也只有一种:“不仁” ,即以“百姓为刍狗”。因为仁义孝慈原本是人类的自然本质,无需提倡它已经自然存在在那里,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子女对父母的孝心,都发乎自然,根本无须画蛇添足,再去树立“慈”“孝”等美名, 有意识地加以提倡。如果对此奖励倡导,必然会在利益的驱动下造成伪道德的出现,导致真道德的丧失,这是典型的“买椟还珠”愚蠢行为。为此,只有重自然,非教化,才合正道。

其四认为, 老子的本意并非指天地不仁不义。因为老子是主张自然无为的。即一切听任自然,顺其自然。天地只是毫无意志的纯粹的自然物,故没有偏好、选择和情谊可言。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法抵抗和控制。它所表现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物种的灭绝、人类的死亡、自然灾害等,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存在怜爱和刻意践踏的情感取向,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结果,它赋予了万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它对万物没有施加恩惠,也没有强加干涉,所以万物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万物才能感受到它的恩泽。天地本无心,故无所谓仁与不仁。老子说的“不仁”,是不以“仁”为仁、为好;若以“仁”为仁、为好,那就一定要“造立施化”、 “有恩有为”,而万物、百姓各具自性,仁之爱之,即便是出于好心,也无非是对万物、百姓的一种干预。圣人法天地,亦应无心于仁与不仁。苏辙在《老子解》中说:“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成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吴澄注《老子》曰:“天地无心于万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盖圣人之心,虚而无所依着,若有心于爱民,则心不虚也。”学者蒋锡昌认为,……盖生物生死,理有固然。不有生命之死,既无生命之生;不有生命之延续,既无生命之亘延。老子看破此理,故意百姓为刍狗,于其生死祸福, 毫不理会。此欲圣人清静无为,而任诸自然也。老子此说,不仁之至,亦大仁之至。

当然,对以上两句话,还有不同的注解,可谓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我原本倾向于第四种看法。因为,世间万物,物物相对待,是互为存在而互不干扰的关系,这才合道,才是最本然的状态。区老师说过:“世间上,宇宙里,一切事物的关系都是相对而存在,相容而稳定,相和而共鸣的!”

如今,区老师提出另一种解读—— 我赞同北宋苏辙的解说:“‘天地不仁’实际上是‘天地大仁’。”这是贴近老子学说的原义的解读。顺理成章,这段话就应该被解读为:“如果天地没有仁爱,就 会把万物当作像草扎的祭品——刍狗那样无足轻重;如果圣人没有仁爱,也会把黎民百姓当作刍狗那样不值得尊重与爱惜。”

请恕我愚钝,我现在还没想明白——老师的解读,与以上第四种解读有共同点么?

继而又想,我有必要探究么? :-\

恭请老师和同学们赐教!
:D

海燕

2013-3-6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7, 2013, 06:10:13 上午 作者 hytan99 »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09
#34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06, 2013, 12:42:56 下午
听了老师对于无为和有为的说明后,我联想到关于慧能和神秀的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当时,神秀写了一首诗,如下: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而同时,慧能的诗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我的理解是:老子讲的“无为”,相当于慧能的诗里面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而老子讲的“有为”呢,则是神秀诗中提到的“尘埃”,故此还需“勤拂拭”。

假如我的理解是对的,那么这也印证了儒释道3家在最高层次上是一致的,并不存在谁比谁高的问题。



赵浩勇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53
#35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06, 2013, 04:08:07 下午
    “ 仁”,”义“乃儒家学说的核心;;”道德经“是道学的经典。老子长孔子二十多岁,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而荀子萌芽的法家思想就更后了)。两位宗师的学说或者有某些共同点,但更明显的是不同。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道德伦理,追求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并努力贡献国家;道家讲究抱朴守真,轻利寡欲,致虚守静,无私不争,说的是如何认识世界,讲的是做人的态度,更多的是哲学思想。
   心中有这些印象,有助更好理解”道德经”,‘贴近老子“。
« 最后编辑时间: 五月 27, 2013, 04:00:36 下午 作者 赵浩勇 »

pgjerk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85
#36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06, 2013, 08:58:47 下午
回海燕:我倾向于第4种。我认为,道德经就讲2个字,道(即无为),德(即遵循)。
我一直认为,宇宙是阴阳的,无为而为的,作为个人,从修炼角度看,却无法真正遵循,因为我不知是循了阳的,还是循了阴的。
盘古神功就给我指明了方向:宇宙是无为(即按已定的计划行事)的在向真善美演变。从这个角度看,天地是在无为中含着大仁。
个人理解,请老师及同学指正。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37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07, 2013, 12:11:00 下午

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着重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并努力贡献国家;道家讲究抱朴守真,轻利寡欲,致虚守 静,无私不争。说的是如何认识世界,讲的是做人的态度.。心中有这些印象,有助更好理解“道德经”,“ 贴近老子”。——言简意赅,浩勇,说得好! ;)

宇宙是无为(即按已定的计划行事)的在向真善美演变。从这个角度看,天地是在无为中含着大仁。——赞同!谢谢pgjerk! :D


在阅读《道德经通释》(王强著)时,部分论述引起我的共鸣,愿摘录于此,供诸君参考:

《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以为它是说了个“大道理”……是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所以我说一部《道德经》就是得道经。进而言之,我以为《老子》是一部讲何为真生命的书,是讲如何修为一个真身、构建一个真世界的书。生命之活动不能离开生命的本然之“有”,也就是不能离开真实之“有”,这才是“真身”,才是“真生命”。而宇宙世界间的万物原本是都应该享有此一己之“真实之有”的,万物各自享有其一己之“真实之有”而互不侵犯,则天下万物与人才会享有一共存而和谐的世界。此所谓“真世界”。而如何修为一己之“真生命”,如何建构物物各享其“真实之有”而又互不侵犯的“真世界”,就应得道而合道而守道。

“道”是万物之总规。

“道”无时、空之限,无始无终,无形无象。它是体现在万物之“性”内的。

道不可见,故似静,而道显于万物,则必动,不动则不得见道。故万物动则道现。在道而言,无所谓动与静,只是可见与不可见上看。道不可见,则如何说动与静?道是在万物之运作上见,这是道显,是道用,就不是静。盖道体是隐着的,故曰静;道用是显着的,故曰动。老子说道用时用“德”,其实“道”和“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不过一隐一显,一静一动。所以“静”与“动”都是道的属性。


海燕抄录

2013-3-7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38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12, 2013, 02:25:04 下午
《道德经》之论述,涵盖了人类的一切行为,无论是政治、军事、持家、治国皆须从个人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修养开始,以“慈”、“俭”、“谦(不敢为 天下先)”作为法宝,不断地“致虚”、“守静”,最终达到“无为而治”之最高境界。若能实现,则人可长寿,国可安泰矣!(《努力贴近老子》)

甚是喜欢老师这段概括性的话——让人一目了然“个人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影响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无论是政治、军事、持家,还是治国。这就是《道德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吧?得道、合道、守道,人便可健康长寿,国便可安泰富强,于是,老子的思想便天长地久、生生不息地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于是,《道德经》风靡全球,给地球村的村民带来福祉!

在我看来,《道德经》不但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行动指南,也是文学修养的极好教材。她完全称得上为一篇雅致、深沉、隽永的哲理散文诗。其众多格言(诗化语言)早已在民间不胫而走,脍炙人口,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损有余而补不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致虚静,守静笃”,“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言而喻,两千多年来,这些格言,曾给多少世人修心养性,持家治国带来有益的启迪!在充斥着喧嚣骚动,横溢功利欲望的当今社会, 《道德经》无疑是拯救人类灵魂的灵丹妙药。

老子的书是一部大智慧的书,她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吾人真应好好地读。

《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老子着意于论述“道”与“德”二者的密切关系,从而推崇一种积极向上的、利人利己又利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期让人类的个体(自己与自己)和整体(人与人)的相处、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从相生相克的最基本的自然关系,提高到相容相安、共生共荣的最高级的自然关系。——谢谢老师的解读! :D


海燕

2013-3-12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13, 2013, 10:42:08 上午 作者 hytan99 »

王峰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01
#39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20, 2013, 05:27:01 下午
          另外一种贴近
在百度新闻输入 “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许可以看到另外一种贴近,新阶段好像有点不一样。 ;D
http://news.baidu.com/ns?word=%D6%CE%B4%F3%B9%FA%C8%E7%C5%EB%D0%A1%CF%CA&tn=news&from=news&cl=2&rn=20&ct=1
    胡乱想的王峰
学真、学善、求美。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40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27, 2013, 04:37:46 下午
我觉得,儒家和道家似乎都有这样的意思——道可知可行,但又难全知全行。如颜回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之在后”和老子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所以,老师说的“努力贴近”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

老师大力倡导我们学习古文化,是为我们开启了认识事物(包括自己)的一扇窗口。感谢!留意一下,老师并不是即兴之为,因为早在上世纪老师就提及要认识古文化了。

在第一章,我觉得老子是一个可知论者,其目的并是在卖弄“玄”,也不是在“玄”人们,而是在告诉人们道是无限的、运动变化的,道是可知、应行和可行的。

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我对第一章的几个词语有不同理解,从而对第一章的意思有另类的看法。

1.第二个“道”可能是遵循、实行的意思。在古文中,常有类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第二个君、臣、父和子的使动用法。
2.前三个“名”,可能是名状、描述,引申为认识和阐述的意思。
3.前两个“常”,可能是固定的意思。
4.“玄”并不是单指深奥、难明的意思。按照老子类似“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辩证统一思想,深奥、难明本身就包含了显浅、易明。例如,所谓迷宫,假如人置身其中是寸步难行的,那还算是迷宫吗?既博大又精微、既深奥又显浅、既远又近,既让人认识又使人难认识,既让人易行又使人难行,可能才是“玄”。正如儒家所说的道——简单到匹夫匹妇都能够认知和实行,又博大精深到连圣人都难以把握得准。盘古神功不就是这样吗?是否可以直接将“玄”译作“理”呢?
5.假如上述理解说得过去,那么“玄之又玄”可能就不单是深奥又深奥了,玄秘又玄秘了,而是“理之又理”,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的不断往复,有如哲学所说的螺旋上升。可能这才是贴近老子的“玄之又玄”。
6.“徼”可能是揭发、揭示的意思。
7.第4、5个“名”的意思,或许《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有助于理解,在这章的“名”可能应理解为名分、界限和形状、颜色、气味、轻重等可见、可闻、可触的东西。为什么我会理解到“名分、界限”呢?因为我注意到对应的“臣”和“止”。
8.“谓”,是说、表述的意思,引申为探求。跟着的“之”应该是指道。

我也觉得不宜直译古文,宜基于其中心思想和当今认识习惯来意译。正如老师指出的古人的用语习惯和词语意思可能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了。记得海燕同学提到的一句英文
——在西方,通电话时,当您不知对方是谁,您会自然而然地、委婉地问:Excuse me, who am I speaking with?(原谅我,我在和谁说话呢?)。
我就觉得不应该直译。因为如果国内有人在接你的电话时说:“原谅我,我在和谁说话呢?”你可能不会认为对方这是有礼貌的。

我尝试翻译第一章如下:

道是可以遵循实行的,道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运动变化的。道是可以认识和阐述的,但认识是无止境的,阐述方式也是多变的。
道以看不见、摸不着和听不见的虚无状态存在,是天地形成的原动力。道又能够呈现作用,是化生万事万物的本源。
故此针对道上述的特性,一方面,心中要保持虚无状态,以空对空的方式祈求认识道的奥妙;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以实对实的方式,从具体事物中认识道的揭示。(如果是这样,那么几千年前的老子就指出认识世界的两种方法——心灵的和科学的。东西方文明的分歧可能就在于此了。)
这两种认识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相同,殊途同归的,都是探求的道的理。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螺旋上升,这就是认识千变万化的道的门道了。


上述看法可能会很幼稚可笑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自己肯定的——有意愿从老师开启的窗口中,认识事物(包括自己)了。至于对与错,多与少,是下一步的事情。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27, 2013, 05:29:10 下午 作者 高仔 »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41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28, 2013, 06:25:12 上午

星期天,到悉尼聚会,集体音疗、练功后,我们学习讨论了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 有同学提出,不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为何意。我略抒己见:孔子这句话用的是古语法。 第一个“亲”为动词,有亲近、亲爱、赡养、孝敬之意,第二个“亲”为名词,意为亲人、双亲、长辈;第一个“子”是动词,有养育、培养、关照、关怀等意,第二个“子”是名词,意为孩子。整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单单是要亲近、孝敬、尊重、关爱自己的亲人(也要亲近、孝敬、尊重、关爱别人);不单单要关怀、培育自己的孩子(也要关怀、关照别人的孩子)…… 同学似是恍然大悟,感叹:“噢,都是没有文化之故……”

在回家的火车上,这个话题连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同浮现于我的脑际。孔子和孟子一脉相承的两句话,应用的是相同的语法。说心里话,我甚是喜欢这些字词——“亲”、“子”、“老”、“幼” ……它们生动、传神、优雅、隽永!一字多义,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还可作形容词……这些光辉灿烂的古文字、古文法,在甲骨石块、竹简绢布、黑墨白宣之间流转,记载着华夏千载的历史,传承着炎黄子孙的文化!功莫大焉!令人扼腕的是——华夏祖先创造的优秀文法(语法),在岁月的长河里被自然或人为地冲刷得差不多了。今人只知“亲”、“子”、“老”、“幼” 为名词或形容词,再也不知道它们也是动词,更不会把它们当作动词使用了。

记得老师在《浅谈文化》里说过:

“不管哪一种文化体系,若其两大元素(语言和文字)彼此结合紧密,运用起来显得含义丰富、准确、高效者,可称之为优秀的文化体系。中国的古文化就属于这一类。

为什么说中国古文化丰富多采、博大精深呢?

到了汉朝时,构成文化的两大元素(语言和文字)发展至鼎盛时期,且二者之结合运用可说是紧密无暇。所以,当时的诗文显得特别的华丽。故有汉语、汉文之称谓。

那时使用的文字共有五万七千个之多,大部分是一字一义一音,小数是一字多义多音;使用的语言是雅言(请注意,只有雅言才能发出五万七千多个文字的音韵!用后来因被北方民族入侵而形成的北方语系,竟无法对一万多个文字发出恰当的声音,故被删除了)。”

就是说,我们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弄丢好多了,憾何如哉?! :-[

如果说,世间万事万物皆为上天刻意编排,那么,一万多个汉文字之丢失,连同古文语法也丢了相当部分,也是天意吗? :-\


海燕

2013-3-28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42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28, 2013, 08:21:54 上午

高仔,你的学习探讨精神和直言不讳的坦率个性,让我起敬! :P

你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很有见地,开启了我认识“道”与“名”的另一扇窗户,值得我细细思量,谢谢! :D

赞同你关于意译(英文或古文)的看法。“Excuse me, who am I speaking with?”——在西方,这是最有礼貌、最为委婉的问话。若意译成中文“请问,您是谁呢?”,或许会比直译成“原谅我,我在和谁说话呢?”来得贴切、礼貌,或者说,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人情,对么?当然,我们还可以意译成:“对不起,我可以请问您是谁么?”“请原谅,我没有听出来您是谁呢”……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看来,我不但离乡既久且远,离中国文化也似乎渐行渐远了,羞愧! :-[

感激你给我捎来一堂生动的翻译课! 8)

海燕

2013-3-28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43 Re: 努力贴近老子
三月 29, 2013, 12:41:44 下午
海燕的一堂课之说,真是将我放在烤炉上了。

我之所举你说的英语句子,一来是因为前天你刚巧打来电话;二来是你的《将话吞回去》实在切中我自己的时弊,唯一那句话让我持有异义,故而尤其记得;三来是借以助证不宜直译的观点。

我觉得,这句英语本意在是暗示对方报名来,而不是在要求对方。我习惯是:“不好意思,您是——”(这可以表示我是自己在猜想、回忆,并没有要求对方回答)。省略了“谁”,也就像做手势示意对方先行,胜于用手拉或推对方先行。

我并不是直言不讳的人,最大的因素可能是好表现,也可能存有一点点求知的需要吧。我也觉得论坛、论坛,就需要弹,这可能会更生动活泼点。当然这个“弹”可不是用来攻击、杀伤别人的炸弹的弹。即使提出很错误的东西,也是有其作用的。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29, 2013, 01:03:41 下午 作者 高仔 »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44 Re: 努力贴近老子
四月 02, 2013, 03:05:39 下午
复活节假期,驱车远游,过了几天田园式的生活。今晨回到诊所,登上论坛,只见美文满目,目不暇接!“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油然而生!

高仔,当你写“将我放在烤炉上”之际,也许就是我在乡间拾柴,生火烧水煮饭之时。心有灵犀吧? :-\

“感激你给我捎来一堂生动的翻译课!”——意思是,你就我直译一句话提出了不同见解,使我开动了脑筋,让我明白意译比直译要好;再者,即使是意译,也有不同的译法。这无疑是开拓了我的思路,让我从中领悟中国语言之美,感受华夏礼仪之优。如果我说,感谢你给我带来了一堂有益的自习课,或许你就不会惶恐我烤你了吧?

“不好意思,您是——”(这可以表示我是自己在猜想、回忆,并没有要求对方回答)。省略了“谁”,也就像做手势示意对方先行,胜于用手拉或推对方先行。

——这不正是谦谦君子之所为么?我先前设想的好多意译,在你的这句翻译面前,皆黯然失色了! :-[

海燕

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