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努力贴近老子 (阅读 35101 次)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5, 2013, 08:19:33 上午
                                                                   努力贴近老子
                                                       ——略谈我对≪道德经》之解读
                           
      老子在继承中国上古文化“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细细地体察当时的社会形态,又常常以虚静的心怀去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写成《道德经》。因此,《道德经》的主旨和三皇五帝及《易经》所崇尚的天道与品德是一脉相承的。

      《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老子着意于论述“道”与“德”二者的密切关系,从而推崇一种积极向上的、利人利己又利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期让人类的个体(自己与自己)和整体(人与人)的相处、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从相生相克的最基本的自然关系,提高到相容相安、共生共荣的最高级的自然关系。

      老子认为"道"是最深邃、最广阔、最玄妙的“东西”,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无所不容。“道”来自于自然之中的“无”(无形的自然法则、规律、力量),作用于自然之中的“有”(物质)。

      老子把天地形成之后的大自然划分成三个层次——天、地、人。天具有最高的境界,地次之,人是最低的层次。所以要“人法地,地法天”。

      老子还认为:“道”是来自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宇宙空无一物时的最原始、最伟大、最高尚的无形的自然力量。故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

综合起来分析,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际上是把混沌初开前后的自然状态划分成五个层次:人—>地—>天—>道—>自然。

      有点遗憾的是:老子对最原始、最高层次的“自然”的认识与感悟还不够深刻与清晰,故有点欲语难尽意的无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但他又决定把自己之所悟尽可能地都说出来,以让愿意去悟“道”之人丰富自己的思路。故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老子这种心态的如实流露。

      除了“道法自然”这种最高的“自然”境界,老子还不够熟悉而无法详述外,对“道”以下的各种状态和境界,老子认为已很清楚了,所以他紧紧围绕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个主题而展开论述。

      老子认为可以把“道”看作是一种无限大的无形的“东西”,代表了宇宙原始的自然力量,而这一种无形的“东西”会演化成两种性质不同却可共生共和的两种“东西”——阴和阳两种无形的力量;而阴和阳通过彼此的合作,又会生发出第三种“东西”——阴阳相合的力量,有了这种阴阳相合的“东西”,就可生化出无穷无尽的万物了。因为万物都是来自于“道”,也来自于阴阳结合而生成,故此,种种事物既有来自于“道”的“因”,也有来自于阴阳相合而成的“果”。用现代的语言来比喻,可说成是万物都具有了“道”和阴阳结合的基因,所以,种种事物亦可通过阴阳相合的作用而产生生生不息的循环。但是,怎样才能使种种事物(特别是人类)的生生不息的循环能出现最美好、最理想的结果呢?那就需要接受“道”的最高境界——自然无为的指引了。

     这就是老子所倡导的世界观,也可说是宇宙观。

     认识了老子的世界观,就可知道老子提出的“道”实质上包含了三个内容;道路、道理、道德。

     道路,是指宇宙里任何事物不论大小,如大至星球乃至茫茫无边的太空,小至灰尘微粒乃至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型之物,都有其被早已编排好了的运行轨道。每种事物都无一例外地遵从着各自的道路范围去衍生(形成)、发展、运行、变化、直至衰亡或永恒。

     道理,是指各种事物不仅被编排了各自的运行轨道,又被编排了彼此相处的关系,或相生相克、或共存共荣,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若以现代人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可用汽车行走为例,汽车必须运行在为汽车而设计的道路上,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人们不应该人为地给汽车道路设置不合理的障碍,否则,就会影响汽车的正常运行。还有,汽车的运行还受到人为破坏天气而形成的制约,如现代一些地方人为地严重污染了大自然环境,以致产生严重的阴霾,既影响人类与生物圈的生存之道,也影响汽车的运行之道。这个例子和任何例子一样,都能说明老子所揭示的人和事物之间“有为和无为”的道理。

      道德,是指为了更好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前进,更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而要遵循的道德标准与规范。老子在文章中是着重参照某些事物的特点来论述做人的道德标准与规范的。例如以水的无私滋润万物的善良美德来说明人应具备“上善若水”的上等品德。

      老子的这种世界观和早于老子一、两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所形成的世界观是一致的。河图、洛书和许多上古典籍所揭示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衍生万物。”老子常常提到的“圣人”,所指的就是三皇五帝和大禹、商汤、伊尹、周文王、周武王等人。这些圣人就是真正悟“道”得“道”而具有最高品德之人。老子极力倡导世人要向这些圣人学习高尚的品德,要像圣人那样学习天地之无私(“天无私而包容万物,地无私而厚德载物”)——不仅仅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才能与天地一样长久永存。“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就是老子所推崇的人生观。

      这和孔子接近老年时提出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人生观其本质也是一致的。

     在品德和心灵修养的观点上,老子和孔子的看法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仁慈;“俭”是俭朴;“不敢为天下先”,意指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保持谦卑的态度待人接物。而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在具体的修为上,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不主张尚贤与尊礼。而孔子则主张尚贤,更孜孜以求“克己复礼”的“有为”行为。若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他们所说之深层本义,只从表面来分析他们的主张,就会觉得他们之说是非常冲突与矛盾的。

      “无为”是老子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被认为是“道”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永远都是顺其自然而不妄为的,但是天地万物没有一种事物不是由于“道”的作为而产生的。

      这就是“无为”的玄妙之处了!

      因此,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作为(“有为”)。其含义是:当道德(心灵)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无论做什么,都符合最高境界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都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种最高效的对己、对人、对物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为,就属于“无为”。

      而与“无为”相对应的“有为”究竟是什么样的行为呢?那就是未能符合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低层次、低效率的意识行为,而且这种低层次的意识行为常常会产生害人害物甚至害己的结果。例如,人们平时常会表现的主观躁动的行为,不深思、不慎密的意识行为,只顾自己利益、不惜害人害物的行为。这就是老子所不主张的“有为”。

      应该怎样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使道德进入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与境界呢?

      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致虚极,守静笃。”

      “虚”是指空空荡荡、空无一物的意思。老子主张人应该学会经常排除心中的贪欲之念,而且要排到尽,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成无欲无求的空空荡荡的空间。这样,心灵这个空间就可以完全用来装载“道”,人的意识行为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无为”的境界了。

      老子在文中多次利用器皿的空间、房屋的空间、山谷的空间、江河湖海的空间、乃至天地之间的空间来说明“虚空”载物的道理,并以此一再强调说明人的心灵应该通过不断的修养而逐渐成为无贪无欲、无怨无恨、不急不躁的载“道”空间之重要性。(待续)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5, 2013, 09:21:36 上午 作者 区文伟 »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1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5, 2013, 08:27:23 上午
    (续前)“静”,是老子认为用来修身养性、正心修身的另一个好方法。当然,老子提出的“虚”与“静”都蕴藏着同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无私和宽容!因为人的心灵里缺乏无私与宽容的修养,是不可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比如,当一个人忧忧戚戚地念叨着自己的名和利时,怎能使自己的思绪进入平静、宽容的状态呢?

     我认为,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思索,就有可能比较贴近老子学说的原义了。

     老子认为的“静”,是平静,是回归自然状态的那种平静。在《道德经》里,提出了两种回归自然状态的平静。其一是如婴孩般的质朴纯真的自然平静;其二是回归到产生“道”的那种最高境界的自然无为的平静。

      然而,老子又同时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要人们回归(或说达到)这两种自然状态的平静,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人类毕竟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名与利的诱惑总是严重地缠绕着人们的心灵,也因为人们后天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追求也不同,因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层次。

     老子认为世人的道德主要分成如下几个层次:一、“道”。二、“德”。三、“仁”。四、“义”。五、“礼”。

     “道”是最高的层次,“礼”是最低的层次,也就是道德底线了。如果连“礼”这种最低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的人,就处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状态了。如果这种状态的人越多,人类社会的祸患也就越多了。

      所以,老子希望人们能够首先学会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道德标准处在哪一个层次,然后发挥自己的努力一个一个台阶地往上提升,最终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由于老子使用了非常深沉隐晦的笔法,有些字词甚至是正义反说的。因此,有几段文字显得甚难理解,若不了解老子《道德经》的主题含义,只是简单地从字词的表面含意去解读,或套用近代或现代的某些简单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很有可能离题万丈,让人啼笑皆非。

       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若解读成“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那就真的让人不知该如何去理解《道德经》的主题思想了!

      还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赞同北宋苏辙的解说:“‘天地不仁’实际上是‘天地大仁’。”这是贴近老子学说的原义的解读。顺理成章,这段话就应该被解读为:“如果天地没有仁爱,就会把万物当作像草扎的祭品——刍狗那样无足轻重;如果圣人没有仁爱,也会把黎民百姓当作刍狗那样不值得尊重与爱惜。”

      令人惊奇嗟叹的是:现代竟有一些译本,以简单片面的自然物理性来解读老子的玄妙著作,这一段话也就被解读成:“天地无所谓什么仁爱,所以把万物当作祭品刍狗那样无足轻重……”
      或“天地是没有仁爱的,所以才能一视同仁地把万物看成刍狗那样……”
     
      这样的解读,岂不是把自相矛盾之说强加于老子的头上?!

      如果连天地与圣人都没有仁爱之情、仁义之理,又凭什么提出“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呢?

      其实,老子与古代的圣人一样,都是以极其“虚、静”的心怀去细致地观察和感悟天、地、人三界所含万物之自然物性与自然理性的!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与表述,都是进入了他们所倡导的自然而然的无为状态之中而进行的,是自然而然的真情真性的高境界的直接流露。而不是某些后人所强加于他们的所谓“拟人化的描述”、或“主观臆想的猜测”,更不会愚蠢到像现代某些人那样把自己锁在特定的所谓正确的认识论的框架里去作坐井观天式的狭隘认定!

      事实上,大自然种种事物的物性和理性(包括德性)的存在,都是早就被编排了的自然而然的存在,决不会受人们不同的认识论的影响而决定其存在与否。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认识方法去认识,但不应预设框框,更不能盲目主观地预设结论!若人们真能以平静宽容的心态又不附加任何框框去认识事物,那么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其最终的结果都会是殊途同归、趋于一致的!

      如现代已有人通过科学实验的手段来说明“水知道答案”,但,两千年前的老子却早已阐述得更深、更广了:“上善若水……几近于道。”如果人们愿意以此作为对照去细细思索,可能对什么是“道”、什么是“科学”的理解,就更加有意味了!

      从三皇五帝开始,中国的古文化就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从“无”到“有”、以一概全。

      从“无”到“有”,是指中国古人认为:宇宙是从无形无体的状态,由无形的自然力量(阴阳相合的力量)作用于气态状的物质微粒,使之“气之轻青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进而生化出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于是,“无”便代表了天地万物的来源,“有”则代表了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里,那种本处于无形无体状态里的无形力量、规律、法则,依然存在着,并渗入到每一件事物之中,也存在于空间里,并成为了种种事物的运行与变化的动力和规范。所以,古人认为这种“无”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又无时不用的“东西”。

      以一概全,是指宇宙虽然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包罗万有,但可以“一”个宇宙来包容无边无际的“上下四方”和无穷无尽的“古往今来”的内容。

      这样,就便于人们做既形象又快捷的思索与分析,提高认识事物、修养自身的效率。

      老子正是利用这种特点来论述道与德的。

      故此,纷繁驳杂的大千世界在老子的笔下呈现出井然有序、清晰可辨的脉络;种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道”与“德”的谜团亦纷纷迎刃而解。

      道是命脉,德为经络,道与德紧密结合,方可进入健全完美的长生境界。作为天、地、人三界中最低层次的人,必须努力学习、仿效天地“以其不自生”的无私品德,才有可能与天地共存而长生。

      老子详细分析了世人的生死状况,指出“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说:“长寿的占了十分之三,短命的也占了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本可长寿却因行为不当而自寻死地的。”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是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这些人太注重物质养生之故,也就是物欲太强而缺德,因而自短其寿。”

      这种现象,在当今功利主义思想肆虐的社会里,可能显得更为严重。时下很多人从小缺乏道德修养的教化,致使稍有思想意识时,即被家庭和社会灌输追求名利、追求物欲享受的思想,于是既不懂得心灵修养对养生长寿之重要性,又不懂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爱惜生命的表现。故此不少人未到中年就已罹患恶疾而死亡,有些人则因丧失理性行为(如犯罪、打斗等)而夭折。哀哉——世人之愚顽,可见一斑!

      《道德经》之论述,涵盖了人类的一切行为,无论是政治、军事、持家、治国皆须从个人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修养开始,以“慈”、“俭”、“谦(不敢为天下先)”作为法宝,不断地“致虚”、“守静”,最终达到“无为而治”之最高境界。若能实现,则人可长寿,国可安泰矣!

      可能这就是《道德经》历经两千年而不朽,还被外国人翻译成几百种以上版本流传于世的原因吧。
                           
                                                                                                                          2013.2.20完稿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5, 2013, 01:06:48 下午 作者 区文伟 »

蓝天和白云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3
#2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5, 2013, 11:58:16 上午
谢谢老师!!!

   浅薄的我在参与《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的跟帖过程中就是将《老子》第三十八章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理解成老师在《努力贴近老子》中点到的“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虽然没有在帖子中写出来)。真如老师所说浅薄得让人啼笑皆非啊。

  其实也想过这种理解是有矛盾的,只是浅薄的我懒惰(尤其是心灵的浅薄、心灵的懒惰)而没有深思。否则老师怎么会在《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中这样谈到呢:

      “什么是品德呢?
      从中国古籍来分析,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内容:诚、忠、孝、仁、义、礼、智、信。”

   “一个人如果真正愿意以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来改造与提升自己的心灵素质,就有可能不断地清除心中那种可能会害人害物的贪欲之念,亦有可能不断地去除自以为是及懒惰之陋习。这样,随着心灵素质(品德)的提高,人体亦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阴阳平衡之状态,就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快乐,古代贤明的君主,大多数都是很长寿的。 ”

   “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以品德至上来立身处世,就有可能同心同德地一起创造一个安宁、和谐、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美好社会。”

        现在通过老师的解读知道了这是“老子认为世人的道德主要分成如下几个层次:一、“道”。二、“德”。三、“仁”。四、“义”。五、“礼”。”

再次多谢老师!!!

要努力学习!


浅薄的白云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5, 2013, 12:19:30 下午 作者 蓝天和白云 »

linlin94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5
#3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5, 2013, 12:12:43 下午
          老师在2月8日说会有相关文章出来,一直很期待,今天终于看到了,非常高兴,谢谢老师!!! :),已经下载好好研究,从中国古文化,如《道德经》的理解为一个切入点来理解和传播盘古文化,也不失为一个好途径。谢谢老师!
学会“平静、宽容、谦恭、坚定、勤奋”地做人。

liumeimei004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255
#4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5, 2013, 12:40:41 下午
感恩区老师,  我打出来慢慢看, 我要认认真真地读懂它,辛苦了,亲爱的老师。感受恩!

qing123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45
#5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5, 2013, 01:28:44 下午
  每逢读区老师的文章,我都会有很大的感触,我要好好地领悟,以此来警醒自己教育晚辈。
  感谢老师!

aiping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31
#6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5, 2013, 04:46:22 下午
感谢老师!我需要多看许多遍,与平时为人处事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愚笨,需要多学习,心需要静、心需要宽、少一些自私才能聪明一点。感谢上苍!感谢现实社会中有位区老师!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5
#7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5, 2013, 10:52:21 下午
用什么表达此刻的心情?

借用春晚《春暖花开》的歌词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
我愿意倾其一片海
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
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
如果你要一个微笑
我敞开火热的胸怀
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
我陪你走到未来


春暖花开
这是我的世界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
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微弱的声音
唱出我最执着的期待

春暖花开
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
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
阳光洒满你窗台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如果你要一个微笑
我敞开火热的胸怀
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
我陪你走到未来

春暖花开
这是我的世界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
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春暖花开
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我的世界
春暖花开
淡然

325怡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292
  • 西樵山的阳光
#8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6, 2013, 01:56:36 上午

多谢老师的辛勤劳动,让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可再次重温年二十八的座谈精髓,感动、感恩。飞絮同学的《春暖花开》歌词同样非常代表我此刻的心情。
   文章,愚生需细细学习,感悟。谢谢老师!

何准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783
#9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6, 2013, 10:35:57 上午
几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区老师在我的房间里清理东西,把一盒一盒沾满灰尘好像磁带一样的东西扔出来。房间里还有一张很大的床,我问老师:“床这么重,怎么搬呀?”老师一挥手,那张大床就飞了出去。

衷心感谢老师的教导!我想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应该是努力克服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束缚,从告别懒惰开始,从学习传统文化做起,遵循老师的指引效法古人正心修身,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素质的人。
心和 意善 气畅 体健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10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6, 2013, 11:32:36 上午
几年前,当我首次从不同版本的《道德经》讲解书籍上看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被解作——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解作——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之规范,失去德之规范的人应该具有仁爱之心,失去仁爱之心的人应该讲点道义,失去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解作——离开了道才会去考量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显出人们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疏失才去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 感,道义责任感的消退才去审订各种礼范仪轨;解作……  我糊涂了。怎么看都觉得不像是老子的原意。文理不通呀!既然丧失了道,何来德呢?既是失德,还有仁可言吗?既失仁爱之心,还会讲道义么……
 
后来,看了王强先生著的《道德经通释》(昆仑出版社出版),发现第三十八章里的部分原文是:“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才明白诸句是讲依次而失——“失道之后就要失德了,失德之后就要失仁了,失仁之后就要失义了,失义之后就要失礼了”。而“礼”若以合道此一标准言,已是最下等的,是“德”与“非德”的临界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它已处在离道而开乱的地步了。

如今,看到老师的解读, 我应该更明白以上诸句的含义了——

老子认为世人的道德主要分成如下几个层次:一、“道”。二、“德”。三、“仁”。四、“义”。五、“礼”。

 “道”是最高的层次,“礼”是最低的层次,也就是道德底线了。如果连“礼”这种最低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的人,就处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状态了。如果这种状态的人越多,人类社会的祸患也就越多了。

所以,老子希望人们能够首先学会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道德标准处在哪一个层次,然后发挥自己的努力一个一个台阶地往上提升,最终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谢谢老师启迪!
:P

海燕

2013-2-26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6, 2013, 11:38:50 上午 作者 hytan99 »

陈晓岳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31
#11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6, 2013, 01:26:27 下午
看了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让愚笨的我茅塞顿开!先后买了几本关于《道德经》的书(还没看完),发现里面确实有好多误导人(矛盾)的解读(正如老师

在文章里所例举的)。谢谢区老师!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6, 2013, 01:40:25 下午 作者 陈晓岳 »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5
#12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6, 2013, 05:58:38 下午
年青时候,因为磨难,因为急燥,我曾经多么想过一挥手可以让躯壳飞走,但最后我还是老老实实做凡人,听过年二十八区老师的讲课,关于杯、房间、山谷、大海、天空的的比拟后,因为我没杯的硬度,我更没房间的遮风挡雨的材质,我更没空谷幽兰的深邃优雅,更没大海的情怀,星空的有序和严谨。


所以所以,我只能在凡间一步一步地匍匐前行,在卑微中学会勤奋,在眼泪中学会坚强,在挫折中学会总结。终于明白,我没有那份材质,我就不配那种格相,有什么可怨和可悲呢?


关于杯的论述,在80年代末湖北的一个太极气功师就曾引导我学习道德经,曾深刻记得他对我说,学会打烂这个杯你才会明白(大意是这样吧),但我当时是真得不知他说什么,一脸茫然。尽管他也可能未能像区老师那样说得那么白,对生命中烙下行善足印者,还是心存感激吧。


真得感谢人生路上一路而来的老师、亲人、朋友、矛盾的对立方,谢谢苍天,谢谢大地,不着一墨,染尽风流,那些历过的事,阅过的人 ,风过水无痕 ,无论现在我成长成什么坯胎,感谢《人生的道路》,感谢区老师,更应该感谢我的躯壳,因为他让我知道,担当、责任、修正还有奋发和努力,先不要定天空那么高的目标,勇敢向着大海游去,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7, 2013, 10:18:25 下午 作者 飞 絮 »
淡然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13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7, 2013, 08:01:52 上午

“在卑微中学会勤奋,在眼泪中学会坚强,在挫折中学会总结。”—— 谢谢飞絮给我以启迪的感悟! ;)

“感谢《人生的道路》,感谢区老师,……先不要定天空那么 高的目标,勇敢向着大海游去。”——请让我与您一起畅泳吧,游不动时,身旁的您会扶我一把,对么? :-\

 海燕

2013-2-27

(又及:请收站内短信)



淡然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5
#14 Re: 努力贴近老子
二月 27, 2013, 11:51:16 上午
海燕:我们是一体的。我也在学习,也在成长。学会尊重每个际遇下彰显不同性格人可能是我此生或他人此生最重要的课题。

“游不动时,身旁的您会扶我一把”,我想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去扶持,这是我的信仰。只是每人心中的信仰应内化为不修饰的自然行为不是一生可以容易做到的,这点我比谁都清楚。

所以我不他求,引用徐志摩的一句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从远古、上古演化到今夕,重头收拾旧山河全赖你、我、他。共同努力吧,与您一起共勉。也祝您一生平安。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7, 2013, 12:00:08 下午 作者 飞 絮 »
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