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睡眠障碍已成社会问题 新华网--新闻中心-- 2012-03-20 08:54
“睡眠障碍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2-03/20/content_24919049.htm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3项健康标准。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医学界对睡眠障碍危害公众健康有了新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将每年初春的第一天——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旨在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在今年“世界睡眠日”前夕,记者采访了省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主任医师何蕊芳。
“睡眠障碍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睡眠障碍不仅危害健康,也危害家庭和社会,睡眠障碍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何蕊芳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4个国家15个基地两万余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2002年,我国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杭州和济南6个城市进行了普遍人群调查,结果显示,有45.4%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分析临床接诊的数据,何蕊芳发现,睡眠障碍在老年人尤其是更年期女性中最为常见,患者自己备受折磨。近年来,30岁到50岁之间、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中青年人“白领”,由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以及夜生活、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发生睡眠障碍的比例越来越高。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学生,因学习、考试压力,也会像大人一样睡不着了。这使得睡眠障碍已经不仅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了家庭、工作和学习,成为危害社会公众的突出问题。
“睡眠障碍只是临床症状,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来中心就诊的患者,80%以上都有睡眠问题,但这只是一个临床症状,要经过睡眠监测、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筛查手段,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蕊芳介绍,有些精神疾病最初的外在表现就是失眠,如抑郁症患者,几乎都伴有睡眠障碍,此外,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也会并发失眠。“睡眠障碍的突出特点是发病原因差异大。”何蕊芳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以及夜生活、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发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中以失眠最为常见,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果“睡不着”,即为入睡困难;中途醒来次数多,似睡非睡,“老爱醒”“睡不香”,即为睡眠不实;还有早晨很早就醒,起床不舒服,仍然感觉累等。这些情形如持续2—3周或数日称为短期失眠,通常由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引起,原因祛除后,失眠就会痊愈。如失眠的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则发展为慢性失眠。
“长期失眠易导致心理障碍,应及时到专业机构规范治疗”
睡不着怎么办呢?
1989年毕业后,何蕊芳就在一线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临床接诊了大量睡眠障碍患者。她告诉记者,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普遍人群中对失眠采取的对策有:服安眠药33.4%,少喝茶、咖啡32.9%,看医生22.3%,服中药14.5%,喝酒13.1%。服镇静催眠药物的失眠者中,其镇静催眠药物信息来源分别为:亲朋推荐23.2%,医生处方49.5%,其他途径27.3%,服用者的总体满意度只有45.9%。
“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松弛肌肉,让人放松,从而入睡,但药物作用时间长,晚上服用后,次日白天人浑身没劲,影响工作和生活。很多药物有依赖性,吃久了还得加量。”何蕊芳解释,睡眠障碍的增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和发热一样,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睡眠障碍的疾病有200多种,常见的就有80多种。“长期失眠如不予以合理干预易导致心理障碍,患者平时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甚至偏执的倾向。”何蕊芳介绍,睡眠障碍是导致身心疾病的重要因素,纠正失眠与治疗焦虑抑郁障碍同等重要。同时,失眠与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内分泌失调、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也密切相关。因此,失眠时间过长、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到专业的睡眠治疗中心就诊,查清原因,做综合性治疗。
(记者 宜秀萍)
编辑: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