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大运村内掀起汉语热 (阅读 16886 次)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大运村内掀起汉语热
八月 14, 2011, 10:32:23 下午
大运村内掀起汉语热 汉语学习中心每天迎80余人

2011年08月14日16:30   人民网
http://sports.people.com.cn/GB/215773/15411464.html


大运会开幕后第一天 ,大运村内各国运动员云集,成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大家庭,但记者驻村采访时发现,村内越来越多的外国运动员在主动学说汉语,“您好”、“谢谢”以及“再见”等常用语,成了外国运动员最爱说的话。而设在大运村的汉语学习中心每天迎客80余人,一股汉语热在大运村已经悄然兴起。

昨日上午9时,记者在大运村乘坐电瓶车时,刚好车上有名挪威女排队员,记者用英语和她们打着招呼,没想到几名队员微笑地用汉语答复“你好”,临下车,几位队员又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再见”。

而像这样的场景在外国运动员身上每天都在上演,在大运村东二门大运特许商品专卖店内,服务员告诉记者,来店里逛的运动员看到服务员打招呼时,一般都会用中文回应,有的运动员还对一些商品的中文名称很感兴趣,向服务员请教汉语如何说。

志愿者王伟告诉记者,他在欢迎中心负责迎送运动员,有一次,一位法国运动员对他说:“你很棒!”他吓了一跳,运动员告诉他这句话是刚刚从大运村的汉语学习中心学来的。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大运村的汉语学习中心,只见几位外国运动员正在里面和汉语老师交流,教室的墙上还贴着几张外国运动员写的书法,教室的桌子上还放着几台汉语智能学习机。

学习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设立这个中心时,受不受欢迎心里没数,但随着外国运动员的大量入住大运村,汉语学习中心成了外国运动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最近几天,平均每天有50多名外国运动员来这里学习外语。这些运动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很感兴趣,比如《孙子兵法》,不少外国运动员都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

其中,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每天都要来汉语学习中心学习一个小时,还与老师们交流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等等。还有的运动员开始学习比赛场上的常用汉语,比如“加油”、“好球”等等。

“我觉得中国发展非常快,尤其是深圳,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而语言是让我们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工具,因此,在大运会这个平台,学习一些简单汉语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一位丹麦运动员这样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温静)


(其他相关报道: http://sports.sina.com.cn/o/2011-08-12/14065699771.shtml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28, 2011, 12:58:26 下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马英九新竞选影片出炉 赴湖南长沙拍摄

2011年09月27日10:09  来源:人民网-台湾频道
http://tw.people.com.cn/GB/14812/14875/15763877.html


人民网9月27日电 马英九竞选办公室昨日在教师节(9月28日)前夕公布第4支竞选影片“读经篇”,以孔庙读经班为主题,还远赴湖南长沙出外景,录下读经班师生感言,印证台湾发扬正统中华文化可贵,最后批评民进党不知道台湾这项优势。

据中评社报道,“读经篇”以中华经典协会的孔庙读经班为主题,详述十年来读经班如何在台湾扎根,向外传播,提供免费读经课程,让读经的热潮“登陆”;并指出十多年前台湾读经的人北部只有不到50个小学生,经由不断扩充,10年后在29万510位教职员、文化义工努力下,读经人口扩及两岸老中青,成长到近200万人。

为了印证台湾传播中华文化这项优势,特别穿插长沙读经班的老师朱亦桦教授学生感言,指学生学会了要孝顺父母、然后学会体贴。另一位老师孙文华表示,读经班起源在台湾,很多师生都希望到拜访亲子读经的起源地,而到了台湾就觉得有回家的感觉。

与前3支竞选影片马英九出现不到5秒钟相较,第4支影片片长3分40秒,影片全以读经班的师生、家长作主角,马英九完全未现身;马办当天也邀请读经班老师现场用河洛话念“千字文”强化尊师重道与读经的意义。

... ...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28, 2011, 12:46:37 下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2 河洛话: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
九月 28, 2011, 10:22:29 上午
河洛话:洛阳方言的“亲戚”

2010-6-23 21:02:20 [来源:洛阳网] 
http://news.lyd.com.cn/content/2010/6/23/778793.shtml
 
 洛阳网6月23日讯 台湾闽南人自称“河洛人” (当地人念作“河洛郎(lang)”),他们说的话就叫“河洛话”(当地人念作“河洛伟(wei)”)。“河洛郎”是台湾最大的族群,占台湾总人口的70%以上,所以,在台湾河洛话又称“台湾话”。河洛话,源自中原古汉语,和现在的洛阳方言可以说是“亲戚”,“一千年前是一家”。

22日,台湾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杨秀芳女士,在台大校史馆接受本网特派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表示。

河洛话: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

杨秀芳女士是台湾知名学者,在学界享有一定声誉。

单单一个“成”字,在河洛话中就有xing(行)、xia(霞)、qia(恰)、jia(家)四个读音。而一字两音、一字三音,在河洛话中大量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杨秀芳女士认为:一字多读的语言现象,是由历史上多次北方居民南迁,带来的多层次语言累积而成,反映了河洛话形成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学术界一般认为,河洛话至少可以分出秦汉、南北朝、唐宋三个层次。而河洛话中,一字两读、三读乃至多读正好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面,就像考古学上不同朝代的土层一样。一字多读,可说是多层次古汉语的古音遗存。

以“石”字为例,河洛话中,说“石头”时,石念作“jiu(九)”,是秦汉层古音的反映;说“石榴”时,“石”念作“xia(霞)”,是南北朝古音的反映;说读书音时,“石”念作“xie(写)”,是唐宋时期古音的反映。

杨秀芳说,河洛话,堪称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研究河洛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河洛话和中原古汉语有密切的语言联系。

河洛话:不分轻、重唇音和“端系”、“知系”

中原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古入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消失,而河洛话入声仍然存在,四声各分阴阳,成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俗称八音。其中阳上和阳去恰好在声调上是同一个调值,合并成“阳去”,所以实际上有七种音调。

台湾“河洛郎”把“芳”念作“滂”,“飞”念作“杯”,“蜂”念作“滂”,“河洛郎”一般发不出“f”这个齿唇擦音,轻唇音读如重唇音;“河洛郎”说话时,常把“猪”念作“滴”,在语言学中,是“端系”和“知系”不分。

这是为什么呢?杨秀芳女士认为,河洛话之所以轻、重唇音不分,“端系”和“知系”不分,就是因为河洛话反映了唐代以前的中原古汉语的特点

在唐代,古汉语的重唇音分裂产生了轻唇音,而“端系”、“知系”也发生分化,所以现在的洛阳孩子可以很容易地发“f”、“zh”这两个音;但福建偏居东南一隅,相对闭塞,河洛话(闽南语)仍然保持唐代之前古汉语的发音特点,没有跟上唐代这一大的语音变化,所以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方言系统。

河洛话:和洛阳方言是“亲戚”却分属不同方言系统

很多洛阳人会感到奇怪:洛阳人和“河洛郎”不是亲戚吗?那为啥台湾人说的河洛话咱们洛阳人一句也听不懂?

杨秀芳女士说,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者曾经详细区分“中国十大方言”,分别是官话、晋、吴、徽、湘、赣、客、粤、平话、闽。洛阳地处中原,和北方各地联系紧密、互动密切,所以从方言学上说,洛阳方言和北京方言一样,属于官话系统;河洛话则属于相对封闭的闽方言系统。两种方言虽然是“亲戚”,却属于“远亲”,不属于同一个方言系统。

河洛话:和洛阳方言仍有部分字词发音相似

既然河洛话和洛阳方言不属于同一方言系统,但“河洛郎”和洛阳人是“亲戚”,是亲戚,就会有相通的血脉。

杨秀芳女士肯定地说:河洛话和洛阳方言仍有部分字词发音相似。

杨秀芳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洛阳方言辞典》,笑着说:河洛话说“日头”,而洛阳方言也说“日头”; 河洛话有“雨濛濛”的说法,洛阳人也说“濛濛雨”;在描述下雨、下雪时,河洛话和洛阳方言都会说成“落雨”、“落雪”;天气晴朗,洛阳人和“河洛郎”都会用“好天”来形容;形容用手或瓢洒水的动作,洛阳人和“河洛郎”都说“戽” ,念作“huo(或)水”……

“河洛郎”长期生活在台湾,虽然受台湾原住民影响,有一小部分词汇来自原住民语言,又因日本人殖民统治五十年而使用一些日语借词,但从整体来说,河洛话来源于中原古汉语、和洛阳方言是“亲戚”这一说法不容置疑。

... ...

(特派记者 程奇 发自台北市台湾大学)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28, 2011, 10:48:17 上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3 雅言
九月 28, 2011, 10:57:02 上午
【雅言】
来源: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129.htm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名字有很深奥的意思。简单说,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雅言,就是夏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关西秦声,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中原雅言的历史达一千五百多年。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中原雅言。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28, 2011, 01:05:19 下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雅言、正音、官话 古往今来的“普通话”】

2010年12月14日09:26  来源:人民网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8/13474884.html


历朝历代都有“普通话”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各朝各代都有公认的标准语音。这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

孔夫子弟子三千,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如何听懂夫子所言呢?《论语》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夫子用的是“雅言”与弟子交流。

所谓雅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春秋时期的使节往来,诸侯会盟,他们交流的语言就是雅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张尚芳认为:“雅言”准确地讲应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成为全国标准音并沿袭了近4000年。

晋代五胡乱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话为标准音。

隋朝统一中国后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以建康话为主。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扬州话又接近建康话,因此在社会上也很流行。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以首都长安话作为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此外,江南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州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宋代在《唐韵》基础上,制定《广韵》。元代则以首都大都话为标准音。

明初之时,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南京话和北京话开始融合。

推广普通话上溯至清雍正年间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南京话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官方语言。 1421年,明迁都北京,从南京以及附近地区带去了130多万人口。这些人构成明朝北京人口的基础,因而当时北京多数人说的是南京官话。

1644年,清建都北京。满人带来了关外的汉语方言,融合了北京方言,逐渐形成北京官话。

由于南方部分官员说乡音,上朝汇报工作听不懂。 1728年,清雍帝发布“圣谕”,下令设立“正音书院”,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去日本考察学政,见日本推行国语十分成功,回国后写信给官学大臣张百熙,建议学习日本“推普”经验,推行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清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语音统一的政治意义。1903年,清政府在《学堂章程》中规定:“各国语言,全国皆归一致。兹以官音(即北京官话)统一天下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 ”

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当时,以满语作为“国语”的清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奈采纳了这个建议。

长期争论,“北京音”最终胜出

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受到质疑。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满清的官话还能成为民国的“国语”吗?

创造出汉字式拼音方案而蜚声海内的教育家王照则坚持以北京话为汉语标准音。

1913年2月15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会上,南北之争依然激烈。但在会前王照就提出了“逐字审定”的原则,不再执著于以哪种方言或官话为标准音,由此避免了南北之争的进一步激化。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会议依照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常用字审定了6500多个字的标准读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国音”。

“老国音”推行不到两年,又爆发了一场“京国之争”的大辩论。当时很多学者都认为应以比较简单的北京音为标准,修改国音,去掉“老国音”的尖音和入声等语音成分。

1932年,教育部公布 《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北京音以“新国音”为标准读音。

新中国以推广普通话为国策

新中国成立前夕,文字改革专家吴玉章写信给毛主席,提出各地方要以较普遍的、通行最广的北方话作为标准,使全国语言有一个统一发展的方向。毛主席对此十分重视。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吴玉章担任该会主席,丁西林、田汉、李立三、何其芳、徐特立、郭沫若等78人为理事。当时的“文字改革”包括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在内的国家“语言计划”的整体。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任务是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和推广普通话的决议。教育部部长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以哪里的方言为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种。

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第2,获51票;吴语(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第3,获46票;粤语(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第4,获25票。

大会作出决议,建议首先在教育系统、然后在全国“大力提倡和学习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

普通话推广55年。今天,全国75%的人可用普通话交流。

推广普通话,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有关方言是否需要保护、该怎样保护的问题,今天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有人竭力保护方言,认为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有人认为方言根本没有受到威胁,“拯救”方言的说法,是排外情绪在作怪。还有人干脆认为,方言的消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1958年1月10日,全国政协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题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关于推广普通话,周总理指出:“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

这应该是“推广”和“保护”最重要的原则。

(责任编辑:文松辉)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

作者: 周雲
原載: 《文匯報》〈文匯首頁‧副刊‧百家廊〉2009年1月30日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MediaNewsJournal/journal20090130_001.aspx


廣東人喜歡看粵劇,首先就要知道粵劇的特點,就是以廣東話作為聲腔進行演出的。粵劇的源頭在於外江戲,這不是廣東本來自己土生土長的戲劇。更重要的是,廣東話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來的語言,而是原來黃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語言。到了今天,黃河流域已經不再流行這種語言了,已經成為失傳的語言。反而廣東保留了這種古老的語言,廣東話成為中國漢語的活化石。

漢語是漢人的語言,粵語卻不是粵人的語言。這話听起來似乎有點荒唐,然而事實如此。

粵語,俗稱廣東話,英文叫Cantonese,當地人稱白話,正名該稱「粵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分佈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並以廣州話為代表。

粵語的形成地

據邢公畹等先生考證,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即堯、舜時期,黃河流域就發生了一場以中原為中心、在空間上向周圍、在時間上向後世擴展的「夏語化」運動;到西周時期,進而形成以夏語原生地—秦晉的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見《漢藏語系研究和中國考古學》)。

當時各部落和民族結成了同盟,共同選領袖,治理天下,聯盟之後,進行商品交換,分工合作,經濟規模擴大了,部族之間的生存空間界線解決了,可以共同抗禦自然災害的問題,例如共同開發水利,治理洪水,大規模改善生活環境,生產力快速提高,發展出灿烂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勞動中,就需要共同的語言進行溝通。黃河流域之所以成為文明中心,跟「夏語化」運動有著極大的關係。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當今的漢語各大方言之間儘管千差萬別,卻總可以發現它與黃河流域的某種淵源。

作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粵語,便是如此。雖然它從古百越語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總體來看與古漢語有著更密切的淵源,有些語音和詞匯,在今天中原漢語已經失傳,在粵語中卻保存完好。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韻母,在今天的中原漢語中已不復存在,而在粵語中就完整地保存著。

以「粵」命名卻非土產

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普通話——「雅言」。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

在秦代之前,廣東被稱為南蠻。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漢語音譯,又寫作「百粵」,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稱。百越又通百粵,所以,廣東話又叫做粵語。

百粵的構詞方法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意為「越(粵)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粵人。越南胡說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稱,長江以南自古以來就是越南的領土,可說是荒唐透頂。百粵與百越都是譯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國大地生活,越南僅是一個小藩屬,按百越之繼承邏輯,豈不是現在的越南也是廣東的領土?

從這一語詞可看出,那時候廣東人的交際用語是與中原漢語有很大差異的「百越語」。但「百越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難以考證。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漢語因素,例如「六建」「六賀」「六謝」「六吟」中的「六」,是指「山沖」,「那務」「那霍」「那錄」中的「那」是指「田」,「羅鏡」「羅龍」「羅沙」中的「羅」是指「山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名的構詞方法,也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同時,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裡的人已經完全不曉得,也就是說,這些地名中的非漢語因素在當地今天的粵語中已經不使用,恰好證明今天的粵語跟古百越語沒有繼承關係。

由此可見,粵語雖然以「粵」命名,卻非由古「粵人」的語言演變而成,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從外地「引進」的,是漢族移民帶來的。這漢族,是秦代的漢族,主要是晉、趙、燕、魏的舊貴族及其下屬兵丁。

漢人南移傳播「雅言」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原漢人南移,發生於秦統一中國之際。公元前223年,秦國60萬大軍攻滅楚國,便將大軍駐紮於湘南五嶺,準備南征百越。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甌國」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萬大軍征討。又派史祿在海陽山開鑿靈渠,將湘江與漓江溝通,以保證軍事上的運輸。靈渠便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第一條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滅了西甌國,戰 幐嬉欢温洌?亍赴l諸嘗捕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廣註:「五十萬人守五嶺。」(《集解》)這50萬人,便是第一批漢族移民。

在秦始皇時期,嶺南各郡地曠人稀。直至東漢時的統計資料,南海郡(廣東珠三角洲)也只有9萬人。因此,遷入50萬人,足以改變嶺南越人「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些學者提出質疑,認為一下子遷入那麼多移民並無可能。但我們知道,大移民是秦滅六國之後為了鞏固政權而實行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將12萬戶豪富遷徙到咸陽以及巴蜀,又將內地大批罪人遷徙到河套以及甘肅一帶,那麼,完全有可能將大批中原漢人遷至嶺南。雖不一定有50萬那麼多,但也肯定為數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遷徙,其目的主要在於剷除六國的地方勢力,把族人和故土分開,交叉組合,徙到南蠻之地戍邊,也就連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脅,做其復國之夢,秦朝的統治就牢固得多了。這些移民不可能來自與嶺南毗鄰的楚國,而多半來自中原或北方各國。由於他們是成批遷入,所以到達嶺南之後,思念故土、懷念昔日鄉音,特別強韌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習俗以及語言,因而成為嶺南最早的「雅言」傳播者。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28, 2011, 11:49:16 上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漢族移民 雅言入粵


作者: 周雲
原載: 《文匯報》〈文匯首頁‧副刊‧百家廊〉2009年1月31日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MediaNewsJournal/journal20090131_001.aspx


古代廣東的封開,是北方舊貴族最集中的移民地,這些移民把六國典章文物都帶到了封開,保留了古籍和古經文,能以古音讀經。

秦代移民主要落腳於廣東何處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的番禺即今天廣州一帶,仍是百越的天下。因為直至秦末,趙佗在此建立南越國時,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均是百越人。就連趙佗本人,也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其語言,將自己異化成百越人,以便於統治。西江中部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因為西甌人首先起來反抗秦始皇的統治,秦兵攻擊的目標也就集中於這個地區,而經過秦兵的征討,原來居住在那裡的百越土族大都逃散,從而成為漢族移民落腳定居的最佳之地。同時,在那個時代,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由於五嶺之隔,主要靠水路,除靈渠外,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富川的嶺口修築一條新道,將瀟水和賀江聯結起來。這樣,賀江與漓江就成為南北溝通的兩條主要通道,而賀江、漓江與西江交匯之處,也就成為中原移民首先落腳之地。廣東的封開縣是北方舊貴族最集中的移民地,這些移民文化水平高,把六國典章文物都帶到了封開,保留了古籍古經文,能以古音讀經。

封開在秦代稱為廣信。據《漢書》記載,到東漢時,地處西江中部的蒼梧郡的人口有14萬,而南海郡只有9萬。這個曾經歷戰亂的地區,不但沒有變得一片荒蕪,反而人口密集遠遠超過南海郡,如果沒有大批漢族移民源源補充,是不可思議的。直至趙佗建立南越國時,也採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為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這些秦漢的移民對於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深以為榮,以保留或發揚光大為傲,非常重視教育,辦了許多博學堂,呈現了巨大的強勢。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另外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政府設在廣信,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

廣信從此成為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裡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士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記錄符號的雅言。

大批漢族移民定居的結果,是使西江中部成為嶺南最早的漢文化傳播基地,也就成為嶺南最早的「雅言」傳播基地。漢族移民在這個地區取得了統治地位,作為文明程度較高的征服者,其語言也就成為優勢語言。

當地土著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來掌握,學習漢文化和漢字,「雅言」也就在這一帶逐步流行開來。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這麼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廣東氣候溫和,糧產豐登,秦代北方移民樂不思鄉,秦滅亡之後,他們不再回徙故土,長作嶺南人,戀上了這樂土,他們沿著西江向著珠江三角洲地區進發,到了廣州和南、番、順,與原居民通婚,其語言雅言成了主流語言,粵語因此在珠江三角洲流行。東吳政權於公元217年將交州州治從廣信搬到番禺,即今天的廣州。三國時代廣州逐步成為了粵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從東漢末年起,中原經歷300多年的戰亂,導致中原漢人一波又一波更大規模南遷,嶺南漢族移民人數激增。這些漢族移民南遷的途徑,雖然各有不同,但靈渠作為主要通道的地位並未改變。

但西江中部作為漢族移民主要聚居地的地位未有失落。因此,經歷兩次移民浪潮之後,中原文化和語言,首先在這塊地方傳播並與百越文化、語言融合,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晉代之後,「五胡亂華」,中原受北方遊牧民族統治長達270多年,原有的居民紛紛逃離黃河流域,其語言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雅言」幾乎蕩然無存;而嶺南漢族移民的語言沒有經歷這場衝擊,也就較多地保存著「雅言」的面貌,加上五嶺形成天然的地理屏障,從而跟中原拉開了距離,成為漢語的一種方言,保留了中原漢語的特色。

粵語形成於西江中部,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古廣信一帶。方言的形成直接影響著它的分佈。反過來,分析方言的分佈情況,也可以印證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由於粵語形成於西江中部,後沿江而下向珠江三角洲擴展,因此,西江中下游一帶的粵語一直保持著較大程度的一致性;而遠離西江的地區,如「四邑」(台山、開平、恩平、新會)、陽江等,語音差異就較為明顯。就拿封開縣的粵語來看,南片講封川話,北片講開建話。這兩種次方言雖然同屬粵語,但其聲、韻、調有較大的差異,基本不能通話。封川屬古廣信縣地,地處西江邊上,因此這一帶的粵語與廣州話差異並不大;而開建話跟廣州話就有較大的差異。

上述可見,封川話具有粵語廣府話的基本特點:在聲母方面,沒有翹舌音,「見」組讀為牙音(舌根音);在韻母方面,保留著鼻音韻母〔擬m〕和全套入聲韻母:〔擬p〕〔擬t〕〔擬k〕;在聲調方面,上聲與去聲均分陰陽,入聲則分為上陰入、下陰入和陽入,等等。事實上,封川人與廣州人在通話上沒有多少障礙。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移民不斷南下古粵語一體化有跡可尋


作者: 周雲
原載: 《文匯報》〈文匯首頁‧副刊‧百家廊〉2009年2月1日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MediaNewsJournal/journal20090201_001.aspx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粵語發音現象卻值得重視。因為在今天的粵語,甚至在漢語各方言中,如此完整地保存著全濁塞音聲母的,實屬罕見。

從《切韻》得知,唐代以前,中原漢語是有全濁塞音的。直至北宋邵雍作《聲音倡和圖》,將濁音按照平仄分別與次清音、全清音相配,才出現濁音清化的先導。大約到金、元佔領中原,濁音清化才真正完成。這就是宋朝時代的普通話,又叫做中州話。宋代出版的字典都用中州話標音。中原地區這個時候的語言與秦代之前中原地區的語言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北宋時代的戲劇就是以中州話演唱。

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傳入封川的漢語,當然有可能偏離中原這種演變軌跡而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全濁塞音,這是不難理解的。

正因為封川話全濁塞音聲母是《切韻》以及《切韻》之前古音的保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推斷:在《切韻》之前,大約是漢至南朝這一時期,中原漢語就已經傳入封川,並逐漸偏離中原漢語發展的軌跡,其表現之一,就是它的全濁塞音聲母沒有經歷「清化」的過程,從而形成具有自己特點的方言,那就是早期的粵語。所以,從今天的封川話,我們可以窺見早期粵語的某些面貌。

到了唐代、宋代,依然有不少中原移民流入廣東,但這些新移民的中原語言已非雅言,結果,宋代取道南雄珠璣巷入粵的新移民,由於在戰亂中逃亡南下,到了廣東之後,發覺廣東氣候溫和,商業發達,貿易通商遍天下,都羨慕廣東的文化和語言和經濟水平,逐步地被同化,也逐步講起了廣東話,以便同廣東人交流。這同今天的新移民來了香港,也開始學習講廣東話,其原因是一模一樣的。

漢代之後,嶺南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也有利於粵語優勢地位的鞏固。

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一個小篋的貨物,就價值連城,不少駐廣東的海關官員都變了富翁。

東漢末年,進入了三國鼎立的時代,東吳的孫權政權管治廣東,把首府從廣信搬到了番禺(即廣州),廣州有極其發達的航海事業,貿易通往日本、朝鮮、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經濟發達,商業繁盛,積聚了大量財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港口。廣州經濟繁盛向海洋開放、萬商雲集。五嶺形成屏障,與北方交通阻隔的地理條件下,粵語保留了對中原地區語言的封閉状态,而且自我感覺良好,外省人來廣東做貿易也要講粵語。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卻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粵語保存著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受遊牧民族語言影響,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一帶的人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拒絕了「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在粵語的形成地封開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寒音聲母在封開的粵語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開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這是粵語起源於封川話的直接證據,所以說封開是粵語的發源地。

目前,粵語流行於廣東、廣西境內,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洲、新西蘭等國家,而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客家人說的客家話受到廣府話的音調和辭匯的影響和反過來)。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輕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n/l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捨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即所謂「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異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辭匯,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盤管工稱為「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云。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之三.完)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28, 2011, 01:06:32 下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8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十月 16, 2011, 05:40:21 下午
解读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2011年10月14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舫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5892964.html


1. 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

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做出了杰出贡献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新闻传媒日益瞩目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正取决于中国今天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那么今天的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貌,在外国人的口中又作何评价呢?

印度学者谭中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融合中外的文化。”

中国以文化立于世界,通过文化展现了在世界的独特存在。没有文化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体现。“中国文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以其历史的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发挥惊人的文化影响力。”美国尼德兰环球娱乐公司总裁尼德兰说。

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的亚洲文明。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丽教授对中国文化颇为精通,她详细列举了古代中国文明在工程、医药、科技数学、军事、交通和音乐等方面的伟大贡献,感慨中国造纸、印刷、水转翻车、浑天仪与地震仪、独轮车等等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这些特点在当今世界犹自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意大利威尼斯佛斯卡利大学蒂其亚娜教授对中国文化蕴含的特有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她认为中国人从古代就会依据文化而不是战争准则生活并治理自己的国家,“这是他们的智慧之处”。

中国文化影响整个亚洲,惠及欧美,在东亚形成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核心体系。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尤为巨大,中国文字、文学、思想、宗教,以及造纸、印刷术等的传入,为日本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何为代表?一项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是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外国公众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高度物质化的生活方式等。新加坡学者蔡志礼教授说:“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文化,使文化能够以直观的形象体现出来,但是从消极的意义上讲,文化符号也限制了国外民众对于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他建议,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全面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时,中国文化符号不能一成不变,要注入一些必要的现代性要素,如龙的图腾“需淡化其‘威严’的一面,而呈现其和善的一面。”

2. 中国应该保护自己文化的独特品性

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保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留住民族的“根”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文化的时代,是文化制胜的时代。“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当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位丹麦学者说:“当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不只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社会发展和地缘政治影响方面,而且体现在紧跟时代潮流、和谐发展的能力方面,以及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文明冲突等挑战性问题上。”

很多外国人士谈到中国文化,认为其所以从未间断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开放性、包容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莫斯科东方学院手稿研究所所长波波娃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了许多外国文化的优长。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进行了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特有的包容性使其成功吸收了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精髓,直至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1世纪是以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来引领的世纪,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于其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受众的吸引力。马来西亚学者戴小华、张晓卿说,文化传播和交流是要通过情感、思想、心灵之间的交流,让各国民众相互了解、理解、尊重、产生好感、认同感乃至欣赏对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基于文化交流之上的国家关系,才能带来持久、稳固的关系,才是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前提和需要。

文化无疑应该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如何保护自身文化的独特品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世界文化趋同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这样会抹去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加拿大吉尔大学副校长歌德斯坦认为:“世界应该是多样化的,每个民族都应积极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是民族的‘根’。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客观存在。不同文化和谐共存,世界才能多彩缤纷。”

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人首先要走出去。“中国应该发掘民间潜力,培养当代文化名人,为中国人走出去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利奇建议中国大力推动民间交往。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人民之间的直接交往才最具有实质意义。推广当代文化要善用策略与资源,借力强大的民间力量,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

3. 如何抵制浮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影响力造就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在中国政府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推动下,中外文化交流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与经济“走出去”的效果相比,文化“走出去”还有待加强。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安德鲁·塞耶斯认为,文化发展的关键是重视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人才。文化发展应与大众教育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让每位公民从小就能感受文化、欣赏文化,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真正浓郁起来。只有将文化理念、艺术欣赏融入日常教育,才会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外国学者认为,在当前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要警惕文化发展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院长格兰特认为,经济发展容易让人产生浮躁心理,尤其是在消费方式和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上,文化艺术、历史遗产则能够很好地抚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干扰和侵蚀。

不少英国学者建议,中国政府在加大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建设一流的文化设施之外,还要下大力气建立与之匹配的文化管理制度,比如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资助文化事业、文化项目。从英国的经验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文化艺术的投入,通过建立全国及区域艺术委员会对文化团体和个人提供资金扶持,鼓励创新,并创办众多国际性艺术节,为文化艺术创作和展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艺术节主席甘德瑞认为,文化领域既要政府的财政投入,也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谋求发展,诸如交响乐、芭蕾舞等高雅艺术在西方国家同样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才能生存发展。他建议,中国政府应减少政府资助的文艺团体的数量,同时加大对诸如国家级京剧院团等重点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以保证中国传统艺术精粹不断传承。中国应努力培养健康健全的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艺院团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让市场票房、企业赞助共同支撑文化的发展。

4. 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文化传承应尊重传统文脉,文化创新须体现时代精神,我们需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

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已经不言而喻,在各种国际组织中,中国不断地增加席位、收获尊重,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交流中仍然存在障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还亟待增强。

美国迪斯尼亚太区总裁安明智认为,中国经济大发展必然带来人们对文化的更高需求,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瑞士日内瓦大学校长瓦萨里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中国作为大国,其文化在世界所占的份额很小,反差明显。所以,未来中国文化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当代中国在融入国际化潮流的同时,要保持并捍卫自己的特色。印度学者谭中说,从泰戈尔到阿玛蒂亚森,都保持着与西方相疏相离的态度,他们因自身的独立性而受到西方知识界的尊重。中国不妨借鉴这种独立和反思。

如何加强当代创新文化的对外传播?瓦萨里说:“如太极拳、警句或书法,这些领域是迷人的,但我并不认为这些东西能吸引大多数西方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今天的中国,电影、音乐、经济和政治发展,简言之是中国当代文化。”安德鲁·塞耶斯说:“京剧、杂技等传统艺术形式确实具有巨大的魅力,但是西方观众更希望看到反映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状况和思潮的艺术作品。”

奥地利维也纳城市演艺公司总经理费尔特提出,中国创作的文化产品应考虑国外市场需求,不仅要有艺术质量,而且要能够满足国外观众的兴趣。中国每年向国外推出不少文化作品,在内容形式上打破单一,在情感上打动国外受众,同时应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必要时还可通过国际合作模式,开辟国际推广渠道。美籍华人艺术家丁绍光提出,美国用三个“M”控制文化艺术——Market(市场)、Museum(博物馆)、Media(媒体),这三个“M”令许多美国认可的艺术价值在欧洲得以推广。他认为,如何评判当代文化,中国艺术界、理论界、评论界尚没有拿出中国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一些艺术领域还在按照美国或西方的观点评价本土的当代创作,“中国今天已经到了应该拿出自己的文化艺术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时候了。”丁绍光说。

        

【链接】

俄罗斯书库负责人希罗任科: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比起语言教学,更加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建议两国互相出版儿童文学、童话和民间故事的书籍,让两国儿童更早地埋下友谊的种子。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教授:21世纪需要新思维,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在思想领域研究的深入,可以为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扩大作出贡献,并与西方文化寻求某种平衡。

英国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吴芳思:中文语言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中国人独特的思维表达。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尤其应该保持其文化中的“中国性”。

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团长拉特:要重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运用。中国文化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机遇期,中国应多利用网络技术,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宣传中国,让更多美国人有轻松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

英国克罗默伯爵:中国文化应该更重视对人的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推动大众文化,丰富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

新加坡学者蔡志礼教授:中国文化能否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关键在于能否归纳和总结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借鉴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文明,在传承和创新中形成适合新时期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并能惠及全人类的思想框架。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16, 2011, 06:16:33 下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9 中华文明
十月 17, 2011, 10:30:45 上午
中华文明

发表时间:2011-04-22   来源:中国文明网
http://www.wenming.cn/sjwm_pd/sezwmgl/201104/t20110422_157009.shtml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的文明

  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至于中国民间,千百年来所信奉的人生信条,也不外乎和气生财等。《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能四通八达,无往不利;以为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要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

  和谐是和平之上的一种更高、更美的境地,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人与人的和谐强调人既要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要考虑局部的利益更顾全整体的利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包括身心两方面,重点在于通过实践和自省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

壁立千仞 海纳百川:中华文明永恒的品格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至迟在周朝的时候,中国人就认识到“有容,徳乃大”的道理。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表现为文明的多样性。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自始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中国域内各个文明形态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中不断发展变化。辽宁省境内红山文化遗址不同于黄河流域炎黄文化的文化遗存。它距今大约5000年,如今只是碎石瓦砾的祭坛和筒形祭器在银幕上被复原后,令人感到震撼的不仅是它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还有不为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为不同来源的文明形态。至于迄今令人不可思议的三星堆文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更是令人费解。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文化的包容性不仅表现在生活形态与生活样式上,而且表现在思想的宽容与容忍上。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那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种包容不只是统治者的包容,也是整个社会的包容,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在唐朝任职。

革新 开明 开放: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班彪说:“从谏如顺流”。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等,大体说都是如此。

  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不是最早的,却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其中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中国民族自始自终具有一种不断变易、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在表现了中国人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与时俱进的思想特征。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果就文学体裁这一个局部而言,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从杂剧到传奇,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开放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唯开放才能吸取其它文明的长处,唯开放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盛世,大都是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年代。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这对后世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对中国固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只有今生此世的观念,是佛教带来了三世之说,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翻译有关。随着佛经的翻译,汉语的词汇扩大了,文学观念也多样化了,诸如“空”的观念、“境界”的观念,都与佛教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禅宗,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至于唐代,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丝绸之路开通,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面得到很大的补充。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以及留学生、学问僧、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狮子、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太宗设立的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到了明代,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对外交流活动,就是郑和下西洋,其足迹远达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密切了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壮举。

  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双方的文明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对西方文明的伟大贡献已是公认的事实。明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用科学作为传教工具,激起中国一部分士大夫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兴趣,这包括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学、生物学、数学、历算,以及美术、音乐、火器、水利、建筑等等。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16世纪至19世纪的三百年间,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传入和推广,对中国开发地广人稀的山区,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从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责任编辑:谢小燕)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10 粵語形成於古廣信
一月 26, 2012, 04:50:56 下午
粵語形成於古廣信——兼談粵語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問題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CantoneseFormTo/index.aspx


作者: 羅康寧


--------------------------------------------------------------------------------

“粵語形成於古廣信”,是我和葉國泉先生合作的《粵語源流考》一文首先提出的。這篇論文曾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届國際粵方言研討會上宣讀,後發表於《語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1996年,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等單位在封開舉辦“嶺南文化古都”專家論證會,我在會上宣讀了題为《封开粵語全濁塞音聲母初探》的論文,會後又發表了《粵語起源地新探》,對這一課題作進一步論證。現在我扼要介紹這些論文的主要觀點,同時公布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粵語保存著我國最早的“普通話”

討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有人以为粤语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立南越國時,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封開和梧州),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金屬器具、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 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裏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士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为业。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为记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這麽一來,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就为汉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为汉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7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裏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封開粵語的全濁塞音:早期粵語活化石

粵語保存著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韵》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韵》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韵學著作,成書于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为例,北方的汉語方言由於受游牧民族語言影響,塞音韵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一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麽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却不完整。粵語由於拒絕了“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韵尾整齊對應。同時,粵語有9個聲調:陰平、 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其調值與《切韵》音系基本一致。

在粵語的形成地封開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全濁塞音聲母,這套全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却在封開的粵語中保存完整。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開粵語,不僅在《切韵》中屬全濁塞音 “並”、“定”、“群”韵母的字仍然讀为全浊,而且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韵母的字也读为全浊塞音。“浊音清化”是汉語聲母演變的 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全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封開粵語全濁塞音比《切韵》音系發達,說明它保存著比《切韵》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 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是早期粵語的遺存,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是嶺南文化發祥於廣信的佐證。



從“沿江分布”看早期粵語的中心

由於廣信地處桂江、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衝,沿江向東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交趾,向南則可通過北流江、南江等支流抵達郁南合浦諸郡,在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是个交通樞紐。粵語在這一帶形成之後,便憑藉江河而向東、西、南擴展,因此形成了“沿江分布”格局。具體可按流域分为六个次方言區:

1. 西江—珠江流域由廣信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賀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原南越國的首府番禺。番禺是兩千多年不衰的東方大港,其周圍的珠江三角洲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發展農業和商品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因而逐步成为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廣信到番禺便成为粤语通行的主要區域。這一帶的粵語通常稱为“广府話”。

2. 潯江—郁江流域由廣信溯西江、潯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交趾郡也是漢族移民較早定居的地方,因而這一帶很早就有粵語傳入。這一帶的粵語次方言跟廣府話接近,可以互相通話。

3. 北流江—南流江流域 由廣信溯北流江而上,經南流江到合浦郡,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三市及其所屬各縣。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後,地處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成为最早的始发港之一,這一帶成为岭南早期的商貿要道。隨著商貿發展,粵語逐漸通行。這一帶的粵語保存古漢語音韵較多,跟封開一帶的粵語較为接近。

4. 南江—鑒江流域 由廣信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脉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湛江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市)。這條通道一直通向雷州半島南端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徐聞,因此也是一條商貿要道。鑒江流域古屬高凉郡,在南梁、南陳及隋三朝,當地俚人首領冼夫人與太守馮寶共諧連理,奉行漢俚和睦的政策,使漢族移民文化和百越土著文化逐步融合,由廣信傳入的粵語也就逐步在這一帶通行。這一帶的粵語吸收了當地土著語言的一些因素,但總的來看,語音與廣府話差異不大,可以相互通話。

以上四個次方言區,都從廣信出發,通過水路擴展而形成,其音系也就保持著較大程度的一致性。以下兩個次方言區情况就有所不同。

5. 漠陽江流域包括廣東陽江市及其所屬陽東、陽西、陽春。其粵語次方言通常稱为“两阳话”,声韵母系统跟鑒江流域差不多,有人將它們劃为一个“片”(高陽片)。其實,這兩種次方言在聲韵調組合上有明顯的差異,互相之間難以通話。

6. 潭江流域 包括廣東江門市及其所屬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這四個市(區)歷史上稱为“四邑”,其粤语次方言也就稱为“四邑话”。通行四邑话的还有鹤山以及珠海市斗門區。四邑地區距離廣州並不遠,四邑話却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與西江在水路上並不相通。這一事實有力地證明,早期粵語的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

粵語的中心,事實上也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廣信是早期粵語的中心,也是早期嶺南文化的中心。



弘揚嶺南文化必須保護粵語

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宣布: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語日”。該組織公布的《世界瀕臨消失的語種版圖》報告指出:“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産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都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

由此可見,保護母語跟保護文化遺産一樣,已經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課題。

語言不僅僅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能够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人民在思維模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這個民族或這個地區傳統文化的結晶。廣東的地方傳統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據的其實就是境內三大漢語方言。粵語不僅是廣府地區人民的母語,而且是嶺南地區最重要的方言,它不僅蘊藏著廣府地區的傳統文化,而且保存著大量在中原一帶已經消失了的傳統文化。離開了粵語,嶺南許多文化品種便不復存在。因此,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在弘揚嶺南文化的過程中,必須重新認識粵語的自身價值,必須加强對粵語的保護。作为粤语形成地的封開,尤其應該在這方面有所作为。

近年來,不少學者呼籲建立一個國家語言文字博物館,但一直沒有實現。封開作为岭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館內建立一個粵語館,收集、積累本地及周邊地區粵語的材料,特別是那些獨特的語音現象,例如上面講過的全濁塞音等,將這些不可多得的古代雅言活化石保存下來,不僅可以作为粤语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而且可以作为岭南文化研究和我國古代語言文化研究的寶貴資料。



羅康寧 簡介 ──

廣東信宜人。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助理巡視員,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嶺南文史》雜誌主編。系全國文學語言研究會理事,中國修辭學會、廣東省作家協會、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語言學和文化學,在粵語、珠江文化、文學語言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樹,2001年榮獲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分子」稱號。已出版著作有:《信宜方言誌》、《藝術語言和語言的藝術》、《語言變異藝術》(合著)、《廣東改革開放反思錄》(合著)以及詩集《泉聲集》等。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27, 2012, 10:26:27 上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895
#11 Re: 大运村内掀起汉语热
一月 27, 2012, 05:20:24 下午

  谢谢主军的分享!2011年,大概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亚洲电视台反复重播节目《岭南寻根之旅》系列之《粤音悠远》,就提到了“粵語形成於古廣信”这一话题,亦采访了羅康寧和其他几位知名文化学者。深感雅言的历史传播深远,更应该珍惜学习区老师的雅言吟诵!

正心修身 善良美好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12 Re: 大运村内掀起汉语热
一月 29, 2012, 02:03:31 下午
多谢科的提示!

《岭南寻根之旅》系列之《粤音悠远》的相关视频:

http://tieba.baidu.com/p/918615009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13 Re: 大运村内掀起汉语热
二月 01, 2012, 10:24:06 上午
以下文章的链接来自【搜狐--乙迷--的博客】

(仅作参考)

***********************************


汉殇(一、胡言的汉语)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3552656.html


汉殇(二、汉服的伤逝)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3635480.html

汉殇(三、从华夏到饕餮)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3723462.html

汉殇(四、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5154196.html


汉殇(五、跪着的中国人(上))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5154254.html

汉殇(六、跪着的中国人(中))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5154310.html

汉殇(七、跪着的中国人(下))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5154395.html

汉殇(八、都是正坐惹的祸)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5154458.html

汉殇(九、礼贤下士的先秦)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5154501.html

汉殇(十、秦始宋终:华夏礼仪的嬗变)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86757612.html

汉殇(11、元明清:跪礼的滥觞(一、二))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97133166.html

汉殇(12、元明清:跪礼的滥觞(三))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97764750.html

汉殇(13、人之初)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11571432.html

汉殇(14、黄与棕)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14600821.html

汉殇(15、羌夷恩怨)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18881605.html

汉殇(16、东夷的来龙去脉)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18881789.html

汉殇(17、雅言的渊源)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30079258.html

汉殇(18、我本蛮夷)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36758765.html

汉殇(19、国殇)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46072512.html

汉殇(20、雅利安人的美梦)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53912317.html

汉殇(21、天王冉闵(上))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53913024.html

汉殇(22、天王冉闵(下))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53913882.html

汉殇(23、飘摇的汉统)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65957276.html

汉殇(24、凋零的汉音)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65957461.html

汉殇(25、大唐惊梦(上))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80287093.html

汉殇(26、大唐惊梦(下))
http://junyinnjsh.blog.sohu.com/180287312.html



«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02, 2012, 09:39:56 上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旋舞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 欧欧的窝
#14 Re: 大运村内掀起汉语热
二月 02, 2012, 02:14:51 下午
哇,丰盛的一餐,慢慢享受,谢谢主军同学的分享。 :D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