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 -- 杜道生 (阅读 10862 次)

杰岗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9
杜道生(1912年10月30日—2013年9月10日),四川乐山人,中国近代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

原文1982年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现在找不到了。文章较长,但内容丰富。下面的电子版有些乱码字,请见谅。
 
 
 
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
                                                                                                 
杜道生

一、   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和善待汉字

   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时候,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给波斯人送去了一封信。这信很奇怪,是只包裹。包裹里包的是一只鸟、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五支箭。这封信的意思是:波斯人啊,你们赶快离开,不要想同我们西徐亚人对抗。我们西徐亚人是不好惹的。难道你们能像鸟一样的在天空飞翔吗?难道你们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吗?难道你们能像老鼠一样地在地下钻吗?你们没那样的本事。既然如此,你们就乖乖等着吧。实际上,这个包裹是一份外交公文。
 
   这外交公文竟是一封无字的信。为什么西徐亚人用实物来“写”信呢?因为他们没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进行交际交流的工具。西徐亚人没有这种工具,便只好采用这种以实物来传递信息的没办法的办法了。这种实物传递信息的办法有许多毛病,如笨重、易变质等等,最大的毛病是表达意思不清楚。如西徐亚人的信,也可能被理解成相反的意思:我们西徐亚人的武器很少,没有力量同你们波斯人对抗,既不能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也不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只能像老鼠一样地钻在地洞里,我们只好投降了。

   波斯人若这么理解,岂不是谚语说的猴子吃麻花——满拧了吗!实物既然有这么大的缺点,稍后的先民便发明用图画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了。先民是怎么用图画来写信的,一时找不到例证,但可以从没有文字的部落用图画写信来证明上述设想。一八四九年,美国苏必略湖附近的俄基布市人给美国总统递交的一份请愿书就是用图画写成的,那“信”的左下方画的苏必略湖的形状,上面依次画了鱼、熊等七种动物,每一种动物就是一个部落的图腾。每种动物上都画了心脏和眼睛,用线条把七个心连起来,七种动物都把头朝右前方,也用线条连起来,一直连到湖泊的图形上。这幅画表示:七个部落一条心,请美国总统归还他们的苏必略湖渔业权。

   图画比实物信前进了一步,但表意也模糊,需要别人猜、何况画画并不容易,如果画得不好,读者更难捕捉画里的意思。如法国作家大仲马到德国旅游时,在一家小店吃饭,他不会讲德语,店里伙计也不懂法语。大仲马想吃蘑菇,就用画来表示,伙计看了画,点点头走了,一会儿伙计来了,大仲马惊讶地发现,店伙计送来的不是也想吃的蘑菇,而是一把雨伞。可见图画也不是很好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图画虽不是传递信息的最好工具,但是它在文字的产生上有不可低估的贡献。因为世界上有许多文字往往是从图画里萌芽的。人类为了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将图画简化,使它们代表语言中的词,让它们具有社会公认的一定的读音和意义。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如我们的汉字里,最早产生的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是从图画里脱胎而来的。如羊字,最早是画一只整羊的图形,后来生产发展了,交往频繁了,人们没工夫画那么细致的画,便仅画个羊头来代替。再后来,画羊脑袋还嫌麻烦,就将线条进一步简化,终于创造了“羊”字。羊头上的两点便是羊角,下面的三横一竖,就是羊的脸孔的模样了。从画整羊到创造羊字,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改进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文字的产生、演变的历史。字的读音、意义、形体固定后,人们的交流就有了一个工具。所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用文字来记录语言,开展交流,保存后世,传播远方,这便是文字的主要功能。
 
   上古仓颉为黄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见灵龟负图书,丹青甲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拼文字。文字即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临汾县志》
 
   中国的文字,其中“文”是单体。所谓“文”就是图案和符号通过象形和指示的方法造出来的,充其量不过400多个字。而文字中的复体,我们就称为“字”。人旁边加个“二”,就是仁义的“仁”。《说文解字》是上承甲骨文、钟鼎文,下接隶、楷的桥梁。

   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啊,是一个物质的宇宙。凡是物质,我们都可以用形体来表达。这个宇宙也是一个运动的宇宙。我们的先人看见太阳东升西落,就画了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我们的文字就这么产生了。
 
   “汉字是一种'概念’视讯,由于人类百分之八十五的行为全靠视觉,经后脑视丘的神经原与大脑皮质层直接联系,其包容的感觉信息几达无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汉字'概念’的层层交错、联想、推理、判断,遂成为中国人智能的根本。”
 
     这样,中文作为一种“概念”式的图像文字,使汉字成为一种“生活艺术”。用在语言上,是传达表白的讯号;用在行为记述上,成为人际沟通的桥梁;用在生活用具上,又是装饰美化的表征;用在思想研究上,汉字又成为追本溯源的人类智慧的线索。由于这种多元功能,以至于不论时间多悠远、不论地域多广阔,任何人只要稍具汉字的认知基础,都可触类旁通,中华文化也因此代代延承。从以上角度说,如果中文文字赶不上科技文化的发展步伐,中华文化就会落伍,甚至断根。因为文化是“文字化育”,而文明则更是“因文而明”。汉字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若汉字不能传扬,中华文化亦随之而逝”。
« 最后编辑时间: 五月 11, 2017, 04:24:28 上午 作者 杰岗 »

杰岗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9
#1 Re: 《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
五月 10, 2017, 05:40:20 下午
二 、汉字的历史文化信息
 
   许慎《说文解字》对文字的作用和意义的概括为“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说文解字》大概有9343个字,而它的注解大概有50万字左右,可见《说文解字》是何等博大精深。
 
   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汉字。可是您知道这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您也许听过古代仓颉造字的传说,但仓颉只是一位神话人物。其实,我们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的主体符号约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来回组合的。目前人们能认的甲骨文有1500字左右,后来有了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有2000多字,到了秦代的小篆,约有8000多字。由此看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古汉字起源的重要密码。但是由于甲骨文是在近代才被出土发现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探寻汉字的起源和字义,主要依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古籍。辨析和解释古汉字叫训诂学
 
   把古汉字分为动物、植物、天地、人体、两性、战争、民生、文化这8个大类来进行研究。甲骨文上的许多图形反映了古代的民间艺术,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对大自然的敬畏。为什么要造字,就是与天、神进行交流,实际上是天与人的感应。然后把通话的结果昭示给大家,这才是文字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为了写命令、公文、书信,也不是记录内心感受和发生的事件。这一点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神庙与陵墓的昭示是相同的。甲骨文是刻在骨头上的卜辞。要把观念转化为一种共性的经验,所以找生活中最生动的形象刻下来。比如“风”字,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怎么表现呢?在甲骨文上是画了一个屁股,再画一个点,古人认为风是一股气流。造“用”字,是屁股上加了根木棍,造“通”字,是在屁股上加了个三角,拉下去,就通了。古汉字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
 
   文字不是上层人造的,而是我们的先民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生存、生产、生活,沟通交流的需要。远古时代的老百姓跟今天的老百姓一样,关心的是过日子。那会儿的人由于生存条件所 限,对两性和生育看得非常重要。
« 最后编辑时间: 五月 10, 2017, 06:02:15 下午 作者 杰岗 »

杰岗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9
#2 Re: 《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
五月 10, 2017, 05:42:24 下午
三、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中国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


   甲骨文和金文


   距今约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殷周时代,可以称之为"甲金时代"。甲骨文和金文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汉字体系,其单字的数量已达到4,000-5,000个,足以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甲金文字的构形,以既生动写实又简易明快的象形字、会意字为基础,大致上具备了后世归纳的"六书"体式。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


   金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战国文字


   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后,汉字的发展到了公元前5世纪开始的战国时代,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此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这就使得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宏观地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由于各国和不同地区在文字书写方面的"各行其是",造成了战国文字形体上的极大混乱,同一个字的写法大不相同。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田、■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指点所示——指事字。

   像“一、二、三”等字和“上”、“下”等。有些指事字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号。例如表示树根的“本”,表示树梢“末”,表示刀锋的“刃”等。“刃”字,甲骨文是在一个“刀”的象形字上,在表示刀的刃口的地方加上一个点,指出这里是刀刃。这一个点就是指示符号,因而构成了“刃”字。《说文解字》说:“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一个独体实物的形象;指事字是在独体实物形象(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象形字的特点是“指点”,表意没有象形字那么明显,一般可以单独画出来的;指事字所表示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虽不抽象,却是局部的,不便单独表示出来的。用简单的符号难以“指点”出来。例如“休息”的“休”、“忍耐”的“忍”,这些“事”怎么“指”?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字。
 
 
   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会意字
 
 
   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会意。以上这则文史故事,实际上是拿会意字相互开得玩笑,会意字是另一种造字方法。用符号表示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他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们丰富联想和率真的态度。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的基础。
   
   会意字如何会意呢?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例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把“鸟”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个鸟叫的“鸣”,把“刀”“牛”“角”三个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解剖的“解”字。
 
   有些会意字的字素,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字,倒像个符号,其实是个古字的变形,现在我们叫它偏旁或部首。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有些会意字,其造字之意颇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如“盗,上半部分“次”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部分是“皿”,皿指盛食物的器皿。“盗”即古代之偷。如何用文字来表示偷的意思?古人用次、皿二字来表示:好吃的东西是偷的对象,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联想,由此亦见古人造字时表情达意,十分大胆率真,也颇具幽默感。在用字的时候,偷的对象自然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围了。会意字有两类,一类是异体会意,另一类是同体会意。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莫、盥、典、鸣、休、焚、取、伐、跌、忐、忑等字;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林、森、晶、舜、颓、双、多、哥、从、比、赫、棘、众、磊等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素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炎”;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有些会意字很难理解。据说,苏东坡就问过当时喜欢分析汉字的政治家和文学王安石。苏说: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为什么用三条牛来表示快跑的“奔”?鹿又细又高,跑起来很快,为什么用三个鹿来表示粗大的“粗”?这两个字调换一下不更合理吗?问王安石张口结舌,答不出来。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虽然有相声解释说,这是妇女推翻五座大山得到解放的意思,但这文字游戏,不是字源分析。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再比方说,东西南北的“东”字的字源,也只能从繁体字中才能分析出来。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习惯于写繁体字的人常因简化字不易看出字源来非难汉字简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即使现在还使用繁体字,有多少人能分析出它们的字源呢!会意字是合体字,会意的方法比象形、指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会意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含混、不确定、不准确的。例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么就不可以理解为“日出东方”?“休”表示“人在树旁休息”,怎么就不可理解为“人在树旁劳动”?第二,代词和虚词没法合意,很多抽象意义也没法会意。例如:代词“我”、副词“很”,怎么会意?“锐利”的“锐”、“停止”的“停”,怎么合意?象形、指事有局限性,会意也有其局限性。
 
   会意字趣谈

   唐朝武则天(624一705)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女人。14岁选为太宗才人,后为昭仪。655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掌握国政。690年自称神圣皇帝,而且把国号改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前后执政40多年。皇帝是人上之人,女皇帝又是女中之杰,可说是奇人。奇人名也奇,取名则天,即武氏之天下。秦在全国设36个郡,唐撤郡(为府)并县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新、旧《唐书》都有《则倭王后纪》。奇名,字也奇。名则天字瞾(照),这个字是她自己所造,意思是以天为法,日月当空。有趣的是有人曾把日月两字改为双目说她自空一切,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胆大包天,有意贬低她。这是民间传说。然而名字可以自造一个字,这在历史上倒是第一人。
« 最后编辑时间: 五月 10, 2017, 06:04:42 下午 作者 杰岗 »

杰岗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9
#3 Re: 《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
五月 10, 2017, 05:43:13 下午
四、汉字研究的不断解析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从古至今,许多汉字的研究专家和专著,都从根本上错了。”

   “研究汉字的起源,必须联系古人类的生活实际,这样汉字的起源研究才能走出猜想的误区,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许慎,东汉人,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其编篡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被称为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的圭臬,许慎也因此被称为“字圣”。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等古文字学专著,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震动。许慎和郭沫若,被称为研究汉文字学的两座高峰,但他们对汉字的研究依然有重大错误,甚至是根本性错误,!
 
   例如:
   《说文解字》和《金文编》都说“夷”字和“尸”字通假,但说不清理由,其实这两个字都来源古代的曲肢葬。董来运引用古籍文献和他对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论证了古人以绳索捆尸安葬死人以像胎儿之形的葬俗,从而说明“夷”字(如图)乃曲肢葬正面之形,“尸”字(如图)乃曲肢葬侧面之势。利用这种溯本求源的析字方法,许多古人无法解释的汉字字形问题迎刃而解。

   对甲骨文“臣”字(如图)的解释为例,古往今来,对“臣”字的解析歧义颇大。《说文解字》说:“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对“臣”字的解析是“臣乃竖目之型”,认为“人首俯则目竖”,“臣”字就是人在低头时竖目的样子。董来运另辟蹊径,提出“臣”乃“肾”(繁体的“肾”字含“臣”)之本字的新解析。他说,古人称睾丸为外肾,故把奴隶社会阉割的男性奴隶称为“臣”,此后才引伸有臣服、君臣之义。按此说法,“宦”、“坚”、“贤”、“竖”、“紧”等20余个过去无法解释的同字根汉字(这几个字的繁体写法都含有“臣”),都可以找到与男性生殖相关的意义。
 
   “包括汉字在内的一切象形文字,在创造时都浓缩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汉字,与其说是一种文字符号,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来得更贴切。” 在参照研究了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后,董来运提出了这个观点,“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祀,汉字旺盛的生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汉字这一现存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的象形文字的起源研究,我们可以复原人类先民的某些社会生活现实。反过来说,只有全面、系统了解了古代社会,才能真正破译汉字。” 但他同时说,过去多数有关汉文字研究的专家和著作,都仅停留在线形的“以字解字”阶段,其阐述也多属于猜测,其实科学的汉文字研究应该联系古人类的生活实践,“以史解字”,“以实解字”,应经得起实证。他举例说,按许慎“六书”理论,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其实形声字除形旁表示事物类属外,声旁也表意,表示的是这个字的具体属性。

   汉字研究也需要不断解析。
« 最后编辑时间: 五月 10, 2017, 06:05:28 下午 作者 杰岗 »

杰岗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29
#4 Re: 《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
五月 10, 2017, 05:44:13 下午
五、汉语的科技发展与未来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朱邦复就拟定“汉字基因”的构思,开始在上下五千年浩瀚如烟的中华历史文化中,逐字逐句地寻找汉字的情理逻辑结构。所谓“汉字基因”,是指分析“汉字”的码、序、形、辨、音、义,并找到其基本的组合因子,将之应用在现代的资讯工程上,以作为一种人机沟通的通用平台,并使计算机具有中文独特性的人工智能。根据“汉字基因”理论,1976年,朱邦复发明了“仓颉检索系统”,并将发明公开,让世人免费使用,从而大大推动计算机中文化,有力地推翻了当时计算机只能全英文发展的谬论。因此在华人地区,朱邦复被称为“中文电脑之父”。

(完)

朱琴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92
谢谢杰岗的转载! [agree]   让我知道“1976年,朱邦复发明了“仓颉检索系统”” :'((自己太浅薄)
QQ:27424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