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QQ群开启第二期读书活动! (阅读 4707 次)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浅谈文化》第二期读书活动已于3月15日正式开启!

   本次活动,我们特别邀请十余位同学担当主持和嘉宾。4月份,我们还将结合所学内容,在线开展正心修身实践主题活动,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读书交流和主题实践活动!

  第二期读书活动的集体交流时间:每周二、五晚间20:30-22:00

  当月交流话题和实践活动主题敬请留意群内文件:《浅谈文化》第二期读书活动日程表,以及群内公告。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3月25日(周五)晚间20:30-22:00,“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QQ群书友第二次共学《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我们的交流话题是“当今的我们与优秀中国古文化的主要差距”,共有十多位同学在线参与了交流。

在一个半小时的交流时光里,大家一起找出了古今诸多差距。因为QQ群系采用文字即兴交流的方式,所以成此文时,我对大家的交流略作整理和补充。

1、文字方面:
⑴汉字的古今数量相差悬殊。明朝以前的中国,一直使用着五万七千多个文字;后遭到满清统治者的严重删除,到清末时,中国人使用的文字已不足一万个!而更为叹息的是,今天我们的字典中收录的常用汉字只有三千五百多个,还不足汉字鼎盛时期的零头。
⑵有些简化字破坏了汉字望文生义的特点。中国文字最显著的特点是:形神兼备、望文生义、触类旁通,而且唯独汉字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今天的诸多简化汉字破坏了汉字望文生义的特点,比如“亲”,繁体字写作“親”;“爱”繁体字写作“愛”,所以,有识的人称为亲不见,爱无心。

2、语言方面:
唐宋以前的古人一直都是使用雅言来吟诵诗文的。中国的语言——雅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声调丰富(有九个声调)、音韵悠扬,抑扬顿挫、宛转流畅,心启口动、和于阴阳。因此,最能贴切地表达人内在的丰富情感和多姿多彩的意境。若运用得当,还可怡情养性、调心调身。而现在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何不称为汉语呢?因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而满清统治者的东北发音方法,很难读出中原语系的入声,故其强行改为上声或去声,对于无法改动声调或无法发出近似声音的文字,则一概删除。所以,今天的普通话完全不同与雅言的发音。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与雅言相比不够丰富,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情感。所以,汉民族语言的被篡改,不仅改变了发音, 而且还消除了雅言对人体所具有的调身调息作用。因此,今天的中国人千万不能再浅薄无知地把源自满清侵略者强加于汉人头上的语系,看作是华人世界的理所当然的“国语”!

3、文法方面:
古时主张以精炼、准确、言简意深为优。今天的白话文与之相比则逊色很多。

4、关于古今文字、语言方面异同的其他观点:
⑴品德高尚了,善美的情感才能丰厚,才需要丰富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到了近代,人们的品德逐步下滑,就没有那么丰富的情感需要表达,因而也就不需要那么丰富的语言和文字了,因而语言被篡改,文字被删减,到了现代更为严重。因而语言和文字的丰厚直接反映出这个时代主流的善恶倾向。

⑵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两大支柱。文字的减少,表达丰富情感的语言的缺失,使人们的品德依归少了着落。感谢区老师的正本清源!

5、天道观与品德方面:
⑴先说天道观,古人对“天道”的认识相对较为完整:“天道”不仅包含了现代人所认识的种种事物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更包括了创造种种自然规律的“天意”。而今天的我们对天道的第二个含义“天意”的认识,明显落后于古人。今人的品德修养远不及古人!

⑵古人比今人对人的心灵的认识更清楚。古人认为每一个人都难免有贪欲之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节制与改造,势必对他人他物产生不利之影响。天道的指引就是要消灭这些贪欲之心,否则任由贪欲之心发展,会导致害人害己的恶果,最终会导致人间的混乱,其恶果就是人类的自我毁灭。古人还认为,天道就是神的旨意,遵从神的旨意,人类才能有永久美好的未来,人类的美好未来目标是相生相安的共生共荣之道。人类的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任务而来,这个人间就是为人们完成任务而创造出来的,抑恶扬善,养成良好的品德就是每个人的任务,所以才倡导品德至上。

⑶当今的人认识天道,认识自己的能力不及古人。(我觉得你讲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不及古人,是不是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在认识人的本能,发挥人的本能方面,现代人不及古人,现代人借助了太多的外力;二是,现代人自以为是,自以为大,以为能上天入地,人的能力高强,人定胜天,这也是人类没有正确摆正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与大自然的理性力量相比是渺小的。)

⑷古人对神明的信奉比今人至诚很多,古人信神、祭神的目的与今天的中国人不同。中国古人信神、祭神的目的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善与爱的信念、培育自己的“忠、孝、仁、义、信”的品德,从而要求自己顺应着“天道”的指引,去实施利己、利人、利物的生存行为与生活行为。今天的烧香拜佛为满足一己私利的多。

⑸品德方面,古人要求做到诚,忠,孝,仁,义,礼,智,信这八个方面。今人已基本上没有这个概念,我们失去了“品德为上”的做人理念,差距是很大的。

⑹认识论与世界观存在差异。古人与现代人的最直接的差别就是来自认识论和世界观的差别,从而决定了做什么样的人,活着为了什么的问题产生了天壤之别,导致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差别巨大。当今人们对天道认识的浅薄,导致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盲目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满足物欲的贪婪欲望,导致人们狂妄自大,忘乎所以,与古人的谦恭和至诚相去甚远,对善恶的抉择不同导致走向两条不同的道路。

6、治国理念:
⑴中国古人首推礼乐,把礼乐的教化摆在立身处世、齐家治国的首位。很多先哲圣贤一致认为:民众是可以通过礼乐的教化作用。若能全面推行礼乐之教化,使人从小就学会正心修身、陶冶性情、崇德尚志,确立高雅优美的言行规范,就一定能够节制与改造不当的贪欲之念,从而达到利己利人利物之目的。刑政与礼乐之教相比,还是有点逊色。所以,古代中国对礼乐刑政是按序实施的。古今文化的起点的不同同样也导致了治国理念的不同。古代的治国顺序是“礼乐刑政”。当今是“邢政礼乐”。我们知道现在是法治时代,依法治国。只有当人的品德已经滑落到极其严重的程度时,只能以法律来强行维护社会的安定,让人们能够保持住勉强的共存时,才是被迫执行法制社会之时。法治时代的到来,就意味着品德极其低下的时代。
⑵现在的法制不管是如何修正、改进,可知法犯法的悲剧还是在重演,甚至可以让人失去人身自由,失去了许多本该可以享受的生活情趣,可还是杜绝不了,遏制不住,可能就是没有从根源上让人们认识到顺天道,立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也没有意识到人性的善恶转化和改造才是做人的首要任务。古人认识到了这些道理,所以才把礼乐的教化放在了做人的首位。

⑶社会风气不同:我觉得就象区老师这篇文章中介绍的那样,君、臣、民全部都有高尚品德,那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真正的盛世!

7、对自己实施礼乐之教
⑴区老师的这篇文章里,还有一句很震撼我的话:“若不具备宽容品德的人,可以说不配称为汉人。”所以,我们应该把立品放在自己处世立身的首位,在我们的内心建立起礼乐的小环境,对自己实施礼乐之教。

⑵古人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才能感悟天道。我现在的心灵境界还远远达不到至诚,但是,我愿意学习达到至诚的先辈、老师的书籍,我愿意在他们的指引下,改造自己的心灵,以贴近天道的要求。《浅谈文化》是一盏指路明灯,能不能真正走上捷径,还需自己努力修心。

⑶学唱区老师的雅言吟诵和练习区氏书法的收获:
坚持听区老师的雅言吟诵,内心也多一份平静,做事就更顺畅。

⑷不但是听老师的吟诵,听歌也一样很平静,很开心的,  我介绍一位朋友听老师的歌,她告诉我听老师的歌感觉想发脾气都发不出的,感觉很平静的。

⑸我现在觉得聆听和自己学着雅言朗诵和吟诵是一个心灵的享受的过程,也是陶冶自己的品性的过程,所以,我常常在阅读区老师的文章时情不自禁地尝试用雅言来轻声诵读。

⑹我最近也常常练习“区氏书法”,还时常进入感受“气感”。

8、学习体会
⑴今晚的学习最大感受是学会要以谦恭的心认识天道,才有可能顺应天道,才能感悟天道,才能自愿自觉立志修为品德!体会到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努力加强区氏音乐雅言的练习

⑵优秀古文化的精华在于"顺应天道"和"品德至上"!区老师曾用"道"、"德"、"和"三个字高度概括总结过古文化!我个人理解这已表明我们伟大的祖先在"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令今人匪夷所思的伟大成果。如:认识了人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人性是善恶兼备的,恶的重要表现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有贪欲之心;认识了"天道"(宇宙的理性力量);认识到了人的使命是想方设法去抑制与改造自我的不当欲望,即要"立品德"!否则会形成害人害己的恶果。只有随时随地的"修"与无时无刻的"养",才能与万事万物相容相安相和,以致向着共生共荣的美好方向发展。反观自己:无论是文化还是心灵都十分浅薄的我,是通过反复学习区文伟老师的《浅谈文化》、《人生的道路》等等著作,才对自身的念头和行为的善恶有时能较为清晰地分辨,但多时却处于造成恶果后才意识到自己又错了———有意无意地扬恶了;而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伟大的理性力量的认识也是通过学习区老师的著述以及与同学们进行各种交流学习等等方式才意识到了一点点,用于指导自己努力为善方面就更薄弱了……

⑶加强学习,向古人学习,顺应天道,时时注意自身修养,提高心灵素质和文化素质。

⑷每天都要学习区老师的书籍,学习区老师倡导的雅言吟诵、书法,还要学会反躬自问,找自己的不足。对自己实施礼乐之教。

⑸这个学习群,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让人对中国优秀的古文化有更多更深地了解。在这里有暖融融的感觉,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由于交流时间的关系,《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一文中还有一些古今差距未来得及交流,比如古今对对音乐的起源、作用的认识不同;古人对人的品德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差距等等。

以上内容是参与者讨论的记录整理。我们交流的质量除了受限于读者对文章理解的深浅之外,还受限于每一个人的打字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所以,我将这些交流内容大致整理出来放在论坛上,一是希望得到同学们的指正,二是诚邀同学们踊跃参与QQ群的学习交流。

注:《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一文将分三次共学。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3月29日 “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QQ群成员第三次集体学习《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选择的交流话题是“怎样才能学习和继承优秀的古文化?”。十多位同学参与了在线交流。

主要观点:

1、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优秀的古文化,这一点,区老师在《浅谈文化》书中说的很明白,“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是中华古文化的精髓!中国优秀古文化体现出来的是先哲圣贤对天、对地都持有一份真诚的景仰,在通过获得天道的启示后付诸行动,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垂范于民,使人们都尊道贵德,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2、在《浅谈文化》的指导下,学习阅读其它古籍著作。主要学习古人是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对待各类事物,如何体现出对天、地、人和一切事物的尊重,如何表现出顺应天道和品德至上的,具体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和思想道德风范,以求找到自己和古人的差距,明确如何修正自己。

3、如何体现出品德至上呢?古人根据人们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经历的事物特点,将其分为了八个方面就是“诚、忠、孝、仁、义、礼、智、信”。又可以精炼为“道、德、和”,再进一步的精炼就是“天地人和”的思想。

原书摘录:

1、诚,是诚实,真诚,用心专注,无杂念。忠,是忠诚,用心专一。孝,是孝顺。仁,是高境界的善和爱。义,是义气,乐于助人。礼,是有教养,懂得尊重人和大自然;明本份,尽所能。智,是智慧。信,是信用,言必行,行必果。P26

2、一个人如果真正愿意以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来改造与提升自己的心灵素质,就有可能不断地清除心中那种可能会害人害物的贪欲之念,亦有可能不断地去除自以为是及懒惰之陋习。P27

3、忠,首先是指对贤明的君王要忠心耿耿。P27

讨论热点:
一、同学们围绕“诚”,引申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假话’”,并对此进行了交流。

1、什么叫假话?
⑴观点1:骗人的话就叫假话。假话,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话(来自:百度)。
⑵观点2:按照通常的理解,与事实相违背的就算假话了。
⑶观点3:违背心灵的善美部分需要,满足心灵的丑恶部分需求的话是假话(无论对己还是对他人他物)

2、生活中可以说“假话”吗?
⑴观点1:要求自己不能说一句假话,真话可以不一定全说。

⑵观点2:善意的谎言可以有,利人利己的善意“假话”可以说。

⑶观点3:对比古人的行为做法及其指导思想,在自己的个人生活实际中努力修正自己的不足。如每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说假话的时候,甚至养成了习惯,那就从不说假话开始。当真话也不能说,就只有保持沉默,不应当说假话。从少说开始修正自己说话不真实或失真的问题,但前提是必须要表现得诚恳。为什么区老师提倡要我们“不解释”呢?我理解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要克制自己急于表达的欲望的,并不容易。在解释时,每人都不自觉的朝着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方面修改事实,变得真假掺杂在了一起,使事物变得更加混乱了。

⑷观点4:实际生活中,有时还是需要说一点假话的,我对自己是否需要说假话的界定是,说话的目的、内容是损人利己的假话不能说,但说话的目的、内容是为了全局的利益的,就另当别论了。说假话使用于,对方的心灵修养还达不到能理解你的程度,而你所做的一切又不是损人利己的情况。不过这也只是一时之策。重要的是,平时与人相处时,还要想办法帮助对方提高心灵修养,当对方的心灵修养也提高了,假话就可不说(揭穿)了。

⑸观点5:当面对你都认识的双方闹矛盾互相指责对方时,作为关注者,旁观者的自己,如果为了帮助他们缓解矛盾,而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教育”人家,或者是直指对方的缺点,或者是他避忌的话,不但帮不了人,还使矛盾激化,这都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带着真诚之心,适当转移话题,甚至先不讲别人的错,而是以真诚之心自我问责,尽量从自身寻找过失,来感化别人,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和转机。这是我经常遇到并解决的方法,这其中免不了要讲一些善意的假话,作为临时之策。因事因人讲话,讲什么话才合乎利人利已,真是考验人的修养!

⑹观点6:把事物的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是对事物的尊重。做好品德修养的八个方面的前提条件就是对人事物的尊重,而尊重的基本条件就是真实。因而带有个人偏见的评价最好不说。人们自以为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阐述事实时,掺杂了太多的个人评价。我理解这就不是尊重的表现。

二、忠,是忠诚,用心专一。大家对这个“忠”字是如何理解的呢?
⑴观点1:忠,从根本上说,是忠于天道。诚、忠,是对心中符合天道要求的善美信仰的坚守。

⑵观点2:我认为,臣子帮助君王成长为如尧、舜、禹那样的“顺应天道 品德至上”的圣君,这也是古人倡导“忠”的一种体现。历史上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周公旦等,就是具有这样品德的贤臣。这种谏议君王的传统,一直到唐宋时代。因为谏议直臣都知道:只有圣明的君王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所以,伊尹、周公是“精忠报人”的忠,不是后世那种愚忠的“忠”。从广义来说,若对昏君也忠,那就是愚忠了。核心还是在忠于天道上,谁符合天道就忠于谁。毕竟顺应天道的体现还是落实在人们的言行之中。

学习收获
⑴今晚的学习,让我又明白了一个标尺,忠是要忠于“贤明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所谓贤明,就是这个人是顺应天道,品德至上,以身垂范。

⑵礼是礼貌、礼仪、礼让,生活中我尽量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事,尽量不发脾气不计较,只有克制、避免了这样的情绪,学会以谦虚、谦恭的态度来待人处世,才有可能对人有礼。

⑶对我个人而言,由于心灵浅薄(含文化修养浅薄),所以学习古文化方面十分费劲而且还把握不了要点、精髓。非常感恩区老师已为我们提炼出了古文化的精华、精髓之所在,而且不断引导我们学习,其目的全在于引导我们更好地去做一个有品德有学问的利己利人利物的人!就我目前的能力,只能学习区老师为我们示范解读了的部分,努力从中获得的一点点感悟是:越发觉得自己曾经所受教育的局限太大,更为严重的是加上自身的懒惰、狭隘、强调自我感受、自以为知、自以为是等恶念丑行,越来越发现真的不可以再浪费生命于许多无聊的、让自己羞耻的事情上了,而要随时随地、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修养,扩阔心怀,让自己的人生回归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全在于认识宇宙的真谛———天地人和"(摘自《浅谈文化》P338),将读书、学习与做人结合起来:努力学习做一个正常人 ——— 一个以"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愛为胸怀"为信仰的人;一个以"言之以理、待之以礼、动之以情、行之以果"、"平静、宽容、谦恭、勤奋、坚定"为明确修养目标的人;一个用心去学习感悟"天道"的人;一个努力修养自己品德(包含诚、忠、孝、仁、义、礼、智、信八个方面内容)的人; 一个能与己和与人和与物和的人; 一个懂得不发脾气的人;一个懂得怎样做才不损害别人利益的人;一个懂得做事想问题都利己利人又利物的人 ;一个懂得时时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的人  ……总之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努力、努力做多时间地处于正常思维中的正常人 !

注:在成此文时,对交流中的类似观点进行了整理合并。

巧洁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6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起了敬爱的区老师!也想到了《试与苏轼共赏月》这篇文章。

读完文章后,仍然感受到高雅脱俗!也想到了“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QQ群里面,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讨论。通过学习,感到同学交流的以下内容对自己有启发和帮助,也加深了我对老师这篇文章的认识,试整理如下——


讨论话题一:理解:“知天命、使命”,“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句子结合文章引申。

同学1:“感觉古人对‘天命’的认识与‘天道’的认识有关,即人的生命历程与‘天道’的安排有关,当然还与人一生积累的善恶功过有关。可否理解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经历的困苦磨炼,抑恶扬善的程度是我们的使命。人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任何艰难困苦都会克服的。”

同学2:“‘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格局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他为了复兴汉室,为了家国大业,呕心沥血,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想,作为一般人的我,首先平时做事时,做好各种利人利物利己的工作,最终实现身心的真正健康与快乐。这就是我的天命和使命吧。”

“‘苏轼仕途不畅、多次被贬,仍努力无怨无悔地为黎民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并在各地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如果没有宽阔的心怀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感,是很难这样做的。’诸葛亮、苏轼等具有这么高的品德,其基础来自于他们都是‘古人所受之教育,崇尚知天命。学识与修养都进入高深境界之人,尤其相信天命与使命’。”

“因‘知天命,诗人相信自己也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的。如果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就回归天上,哪有资格与众神共舞呢?岂不形单影只、孤清冷寞!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资格’两字使我联想到了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健康的资格,就是自愿自觉坚持从日常的一点一滴修养开始,多做各种利人利物利己的工作累积而来。”

同学1:“ 谈到‘资格’一词,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应深刻理解,当然‘资格’与平素的言行举止的善美程度有关,与‘修心’的境界有关。”

讨论话题二:我们真的认同文中所提到的“人的悲欢离合也为人的心志磨炼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什么?

同学2:“当看到‘人的悲欢离合也为人的心志磨炼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时,从情感上当然不愿意,但正如老师接着所说道的:‘这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现象与规律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啊,应该敞开胸怀、坚定前行,才能健康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一起愉悦地共赏美好的明月啊!’是啊,不管我们愿意否,上天早已就安排好的现象与规律啊,想到这里心胸就开阔多了,再想假如我们都能主动顺应天命,主动承担使命,让更多的朋友学会正心修身,那世界就平和多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齐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一起愉悦地共赏美好的明月了!”

同学3:“我的理解是,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是我们这个人类暂时无法改变的规律。”

同学2:“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顺应了。”

同学3:“所谓顺应,我比较喜欢区老师提出的这句话:‘敞开心怀有春风’。”

同学1:“‘悲欢离合’不可置否是痛苦的,但人生应如何对待痛苦的心灵的痛苦的磨炼,那就是正确的面对,宽容的对待,心宽痛苦就减轻。”

同学3:“我想,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到敞开胸怀,有的人没有做到呢?我后来想了一个答案,就是当一个人将修养,也就是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品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及为自己、为社会(他人)多创造,多贡献作为人生目标的时候,人的心怀就比较宽广了。反之,如果一个人以能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名利作为人生目的的话,心胸就比较狭隘。”

讨论话题三:未学习区老师《试与苏轼共赏月》一文时,我们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是怎样认识的呢?学习之后我们的认识有没有改变,为什么?主要改变在哪几些方面?

同学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古诗词,老师未演绎之前,好多歌手都配曲演唱过,当听到是悲的,自己也就是悲的,思想上是个木偶人。我想老师也是看到了这些现象才写了这文章帮我们拨开云雾,纠正认识,帮诗人正视听,我想诗人如天上有灵,肯定会多谢老师的。‘每月一次月圆、每年一度中秋,诗人怎会不知道!他是故意营造语破天惊的氛围,耐人寻味、催人深思!也显示了诗人对天对地对人对物的恭谨、豁达、高雅、洒脱的风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诗人在高雅、洒脱地吟诗……”

“‘诗人发出坚定豪迈的感慨:不应有恨!并向人们奉上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老师的文中我学到了乐观豁达,同时也看到了自己过去对事物理解的狭窄与片面。”

同学3:“以前,我觉得这是诗词的重点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现在觉得还要加上一句‘不应有恨!’中国很多优秀的古人,都能做到忧道不忧贫。这是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的,比如,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同学2:“是的,我想也是老师一再强调从小学习优秀古文化的理由吧。因为:‘人与生俱来就是善恶意念并存、美丑行为交织,所以,活着就应该学会做人的道理,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完美。’”(《浅谈文化》P270)

同学3:“我们每天做好本职工作,搞好家庭生活,遵守社会公德,也就是在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事情。”

讨论话题四:这篇文章里,你最喜欢老师哪一句(段)呢?请摘录下。

同学3:“有好多句,如果只摘录一句的话,我摘录以下这句:‘抬头仰望,倍感高洁,心中不禁肃然起敬,种种离愁别意及幽怨顿显卑微。’”

同学4:“‘诗人发出坚定豪迈的感慨:不应有恨!并向人们奉上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2:“‘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啊,应该敞开胸怀、坚定前行,才能健康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一起愉悦地共赏美好的明月啊!’”

同学1:“‘真正代表人间的永恒美满的明月啊,什么时候才出现呢?’一起深情的向往着!”

我也喜欢这一句:“真正代表人间的永恒美满的明月啊,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联想到自己,虽然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上有那么多丑恶、丑陋的事物,但内心对美好的事物,仍然怀有一份盼望和追求!

恭祝老师一家节日快乐!恭祝同学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