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浅谈文化》读书感受 (阅读 4158 次)

YaGuang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32
<浅谈文化》读书感受
六月 06, 2016, 02:57:26 下午
                                                                                 《浅谈文化》读书感受
                                                                             读《浅谈文化》培养一点分析能力
就蔡双雄答李世民环保措施题目“不会答”获高分故事的思考
故事:香港廉政公署的考题
作者:朱国勇,来源:《读者》2014第5期
1998年10月,香港廉政公署执行处面向本处所有工作人员公开选拔一名首席调查主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层层推荐,最后有40多人进入了笔试环节。
时年43岁的蔡双雄(见上图)也参加了这次选拔考试。蔡双雄25岁就进入廉政公署工作,承办过多起大案要案,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对于这次考试,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考试进行得很顺利,多是些专业性的题目,蔡双雄做起来轻车熟路。可是,最后一道题把蔡双雄难住了。这道题分值高达20分,成败在此一举。题目是这样的:请简述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详细论述其合理性。蔡双雄知识面并不算窄,而且很崇拜李世民,平时读过许多关于李世民的书。但是此时,他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李世民曾在环保方面有过什么施政措施。
交卷的时间快到了,无奈之下,蔡双雄只好在试卷上写下了这么一行字:我实在想不起来李世民在环保方面曾有过什么举措,对不起,这道题我不会答。
一道20分的题没做,哪里还会有希望?交卷后,蔡双雄显得很沮丧。廉政公署选拔官员,考什么环保?一些关系好的同事了解情况后,都纷纷安慰蔡双雄。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星期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最后的那一道题,蔡双雄竟然得了满分,并且,只有他一个人得了满分。蔡双雄成了进入面试环节的唯一人选。
选拔委员会是这样解释的:唐太宗时,还没有环境保护这种说法。综观李世民一生,他也没有为了保护环境采取过任何措施。这道题根本就没有答案,或者说,最标准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其实,这道题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试题库里抽出来的,目的就是测试应试者的诚信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做人应有的态度。遗憾的是,竟然有那么多的考生妙笔生花地列出了李世民的多项环保举措,并洋洋洒洒地用了数百字去论述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个人的德行,往往会在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诚实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保持诚实的美德,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感觉我已经是够浅薄了,但看了这个故事,仍然令我产生了三个不相信。1、不相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题库选纳李世民环保措施的题目标准答案是“不会答”,2、不相信这个题目和答案竟然被香港廉政公署使用并给了满分。3、不相信一个熟悉并崇敬李世民的人竟然不知道李世民在环保方面的举措和成果。
为什么不相信,首先是因为近来读了几遍《浅谈文化》这本书,区文伟老师在《浅谈文化》中对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举措说得非常清楚。
在《浅谈文化》里:
16页 “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最辉煌的精髓。
22页 中国古人认为“神”具有大善大爱的最高尚最伟大的品德,所以才会创造人类和创造万事万物。而且,“神”主张人类也要学会具有至善至爱的高尚品德,才能与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相容相安、共生共荣。这就是中国古人所崇尚的“天道”之核心内容。
22页他们信神、祭神的目的,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善与爱的信念、培育自己的“忠、孝、仁、义、信”的品德,从而要求自己顺应着“天道”的指引,去实施利己、利人、利物的生存行为与生活行为。这些行为是可敬可佩的!
例如:他们是如何理解与贯彻“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呢?中国古人约定春季不捕鱼打猎,不砍伐林木;野草枯黄了,但昆虫未蛰伏,也不会烧作肥料;打猎时不能四面埋伏,必须留一条生路让动物逃跑,若见到动物从这条道路逃跑,就不追杀;还有,不捕杀怀孕之动物,不掏鸟蛋等等。
这种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文明的行为,现代很多人都远远做不到。但在中国的上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约定俗成的自觉行为。这就是中国上古时代所倡导的顺应“天道”的文化日夕熏陶的结果。
29页 唐太宗李世民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恢弘气度缔造了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礼乐刑政得以复兴,并大放光华。在唐太宗仁德之治的感召下,国民崇尚礼乐安分守己、善良厚道。全国一年只有二十九个死囚,刑法几乎可以不用。
165页 如果出自对“众生”的生存环境(大自然)的尊重与爱护,提出并实行“不滥杀滥捕,不滥砍滥伐,不污染环境!”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最起码的慈悲与善良。
现代人类(特别是亚洲地区)对环境的污染,已不知伤害了多少生灵!也正在严重地伤害着人类自身(多少种类恶性疾病在迅速增长)!这才是人类需要刻不容缓地解决的大问题啊!也是考验人类自身善恶程度的大问题。
166页 造物者在创造万物(生物),给予万物(生物)同样的生存权利、同样的生存元素时,为了让种种生物得以平衡发展,最终达到共生共荣之境界,还特别设立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自然修正法则。
如人类有史以来大多数人都能认识、理解的“相生相克”、“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生老病死”等等。当然,最奇妙的是“生生不息的循环”。
168页 ……一些有高度良知的科学家曾经提出:“科技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是对自然的反动!”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所产生的科技知识,都只是大自然里某一段时空范围里、某一些事物存在、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及其规律而已。而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远未穷尽,且既然只是某一些,就必然不会是全面的和唯一正确的。所以,在科学的领域里,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新发现某些现象和规律时,就会否定或修正过去发现的某些现象或规律。所以,从其本义来说,科学只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门学问。它并不代表全面的,唯一的正确含义。
但这门学问可以帮助和促进人类更有效地认识大自然与改造大自然。不过,人们必须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在利用某一种科技知识去制造某一些物品时,必须以符合大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前提。否则就会违反大自然的需要、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破坏大自然的物态平衡,最终亦祸害人类本身。请人们用心细细观察与思索一棵树木与一个化工厂造物的异同,就会从中领悟到许多知识与道理。可以说,到现在为止,人为的造物还远远达不到自然造物的那种高度与奥妙!人啊——凭什么自以为是呢?
在上面这些文字里,我们可以重点理解区文伟老师这几句话,1、“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最辉煌的精髓。2、他们信神、祭神的目的,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善与爱的信念、培育自己的“忠、孝、仁、义、信”的品德,从而要求自己顺应着“天道”的指引,去实施利己、利人、利物的生存行为与生活行为。......这种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文明的行为,现代很多人都远远做不到;3、最奇妙的是“生生不息的循环”;4、在利用某一种科技知识去制造某一些物品时,必须以符合大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前提;5、到现在为止,人为的造物还远远达不到自然造物的那种高度与奥妙!也许,用现代社会的观念去理解这5句话的内涵不容易,但李世民的做法是符合这5句话的内涵的,因为李世民尊崇天道,推崇道德治世,是以顺天道,重道德,遵循自然法理,与大自然共生共荣作环保理念的,这种环保理念对大自然的保护是根本的。而今人的做法是边破坏边治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我理解,这是古人与现代人在环保意识方面的根本区别。我们看一下唐朝人“吴兢”所作史书《贞观政要》就可以知道,李世民不但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做了许多环保的好事。
   《贞观政要》里记载了李世民环保作为的许多大事。
  卷六•论俭约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近读《刘聪传》,聪将为刘后起?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槨。讥僭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之说;秦穆,明君也,橐泉无丘陇之处。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延陵,慈父也,嬴、博可隐。斯皆怀无穷之虑,成独决之明,乃便体于九泉,非徇名于百代也。洎乎阖闾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季孙擅鲁,敛以玙璠;桓魋专宋,葬以石槨,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玄庐既发,致焚如于夜台;黄肠再开,同暴骸于中野。详思曩事,岂不悲哉?由此观之,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槨极雕刻之华,灵輀冥器穷金玉之饰。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无益泉壤,为害既深,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
  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卷八•论务农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卷十•论畋猎
谷那律为谏议大夫,尝从太宗出猎,在途遇雨,太宗问曰:“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意欲太宗弗数游猎,大被嘉纳。赐帛五十段,加以金带。
贞观十四年,太宗幸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臣闻《书》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述《虞箴》称夷、羿以为戒。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孝武好格猛兽,相如进谏:‘力称乌获,捷言庆忌,人诚有之,兽亦宜然。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逄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虽万全而无患,然而本非天子所宜。’孝元帝郊泰畤,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凭河暴虎,未之戒也’?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臣伏闻车驾近出,亲格猛兽,晨往夜还。以万乘之尊,暗行荒野,践深林,涉丰草,甚非万全之计。愿陛下割私情之娱,罢格兽之乐,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寮兆庶。”太宗曰:“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诫。”
  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太宗将幸栎阳游畋,县丞刘仁轨以收获未毕,非人君顺动之时,诣行所,上表切谏。太宗遂罢猎,擢拜仁轨新安令。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 今日不啻足矣; 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上面这些记载说了李世民政令俭节薄葬,禁造亭台楼阁奢靡享用,顺天时以利农耕,轻税赋造富于民,纳谏而停止狩猎等,都是环保的重大措施,成果非凡,特别是李世民在贞观二年发生蝗灾时可以吃蝗虫不怕得病以献身,感动天地而治理了蝗灾,现代人能理解吗?定会无知的笑其愚蠢反科学。面对蝗灾,现代人的“科学”做法则是,转基因灭虫,飞机撒药等,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操作的。我们要说,历史是不能随意篡改的。“不会答”还给满分,是什么意思呢?
情况已经比较清楚了,李世民是以顺天道,以道德施治为主纲作环保举措的,编织这个故事的人因为对天道对道德的认识太有限,瞎编乱造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此人读了《浅谈文化》可能就不会编这个故事了。而更糟糕的是,此人居然还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香港廉政公署摆上台作掩护,很难理解意欲为何。
不论编故事的人的用意如何,但我感觉这个故事客观上有很坏的影响。这些坏影响是:1、亵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考题和答案的编选太草率。2、嘲讽香港廉政公署选择伪证题,使香港廉政公署的公信力受质疑。3、糟蹋中国历史优秀人物,以蔡双雄的“不知”变为满分事实来抹杀中国古人在环保方面的举措和作为。4、更为严重的是,香港廉政公署因对答案给满分,伪证得到肯定,以伪证说诚信,(因为很多人会说,蔡双雄答题时老实的说不知道这个做法是诚信,但问题是他是熟悉并崇敬李世民的呀)是对诚信本义的曲解,将世上本已脆弱的诚信又再歪解涂黑一次,让人们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对于诚信,区老师在《浅谈文化》中给了我们精髓的指引,
“古人还认为:诚,来自于心中无贪无欲、无怨无恨的善意。”《浅谈文化》23页
“诚,是诚实,真诚,用心专注,无杂念。”《浅谈文化》26页
“真正的诚心来自爱心、信心和恒心。”《浅谈文化》315页
由此,我理解诚信这个词大概是说,怀着真实情感,带着真实信息,善意的有爱心的与人交往,并以此建立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言必行,行必果,并长久坚持去做。而故事里的廉政公署对蔡双雄的答题给满分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失去真实,用歪曲事实这样的考题答案去求证考生的诚信,本身已丧失了诚信,何以证诚信呢?
通过上述分析,我不得不坦言,我不能苟同用这个故事的内容去求证诚信。
                                    2016、4、28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1 Re: <浅谈文化》读书感受
六月 06, 2016, 03:58:48 下午
感谢YaGuang 同学对《浅谈文化》和《贞观政要》的摘录。YaGuang同学的好学和勤奋,值得我学习。从这篇文章中,我还要特别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先熟读《浅谈文化》,再读史书。这样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不仅让自己读懂了历史事件的精华,而且提高自己分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事物的能力。这也让我更加明白学习《浅谈文化》一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