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教养
七八十年代期间,广州话中流行一句口头禅:“卜佬,无文化”。有的加重语气则说“死卜佬”!此言起初是戏称农村人的。后来引申为见识少、或不懂打扮的人。在交谈中,常听到“乜你咁卜嘅”(意即这样都唔知或唔识)、“佢着得很卜”(土气)。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民工进城的队伍不断壮大,城乡的差异,使得他们短时间内难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因而,就被城里人称为“卜佬”。在同事、在熟悉的人群里,也常听到女士开口闭口说夫家乡下来的亲人:“卜佬”又来了。
知青上山下乡回城后也说:去××农村当了多少年“卜佬”。
说了这么多似乎离题的话题,是有感于4月18日的又一次坐地铁体验。
那天与两位一个已过七旬、一个也六十七岁有余的(背着古琴)的婆婆从广州回禅,适逢是下班高峰期。车厢里,我们邻近四排座位坐了共24人,除了两个年纪稍大的,其他大部分是年轻人。见到背着120公分×30公分古琴的婆婆,人人似乎熟视无睹,只有一位岁数最大的(约五十多岁)的乡下阿伯起身让座。只见他身着七十年代款式的浅蓝色西装(前襟下方有两个大暗袋有袋掩的),衣服已旧得发白,甚至显得有点脏。与周围人群好像格格不入。但就是这样的人,微笑着执意让座给婆婆。婆婆见谦让无果,只好满怀歉意坐下来。另一位七十多岁的婆婆,站了30分钟,离下车5分钟才等到了别人下车后的一个空缺。
在尚有两站到目的地时,我睁开微闭的双眼,发现左侧站着位孕妇,凭着过来人的感觉,猜她应该已有八个月的身孕。不知其何时上车,但竟一直无听到有人让座于她。或许乘客都像我一样闭目养神或已搵到“周公”了?
乘车让座,或许与文化无必然联系,但与教养就肯定挂上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美誉。
“中国古人对人类自我之主张以‘仁、义、礼、智、信’来彼此相待……”(摘自—《浅谈文化》P6)。拜读了区文伟老师的《浅谈文化》后,对中国古文化略知一点。那位让座的乡下阿伯,他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先辈善良厚道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承传。请看区文伟老师是如何论述传统文化之传承的: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何以传承?”
“一方面是由文字汇成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一代一代的先人以其日常的生活与工作的言行举止为后人作出示范。”
“不容忽视当你咿呀学语时,常看到父母食饭时只夹靠近自己的菜肴之作用,也不可忽略年幼时母亲平心静气地一口一口喂养你之滋润。这些看似细微的言行表现,正是‘把温饱让给儿女,把饥寒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艰难留给自己’的善良厚道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过程。”(摘自《浅谈文化》P5)。
高学历不等于高文化修养,也不等于有良好的教养。反观现代扭曲的教育,催生了许多高智商低情商;高分低能儿,有的甚至危害社会和家庭。这就是背离了老祖宗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恶果。
若想详细了解“何谓文化?解读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找回睽违已久的“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的古文化精华,敬请阅读《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
佩仙
201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