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论坛发帖之浅见 (阅读 8825 次)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09
论坛发帖之浅见
九月 07, 2015, 11:54:58 下午
老师在“走上身心健康快乐的捷径”一文中说道,

吾有幸,童年时已酷爱古文。小学三年级起,大多数时间都用来阅读古书,每年平均阅读的字数已达到百万之上。青年时,更广博地阅读各种文字资料,年均阅读的字数当在三百万以上。

看到老师这句话,正好又同时看了老师对《稼说》的诠释,很自然地把这两者联系到一起,老师在解释《稼说》时,写道,

苏轼在文中指出,古人是主张用更多的时间来博学、来修养,而至于“刚”与“充”(意思是使身心更加健康、成熟,知识更加丰富、厚实)才立业成名的——“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苏轼还因为自己未能如古人那样而感到自责,故此特别写下这篇短文送给与自己有同类经历的友人张琥,以期共勉——活到老、学到老,努力进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高境界人生!

又写,

中国古人历来主张“学富五车常嫌少,诗吟万卷不为多”之谦、之勤、之多、之精!因而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诵的诗词歌赋与华章!

之所以把老师的话贴在前面,是因为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网络上各种形形色色的论坛发帖的一个共同问题:真正高水准的贴不多。相对而言,我们盘古文化论坛上的贴,因为有老师的带领,水准还是挺高的,体现了正心修身这个主旋律!

现今读过书的人,几乎人人会用电脑,人人会用手机,打字速度也都飞快。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人发帖的水准有这样的问题呢?

看了老师最近的这两篇文章,结合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似乎有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读的书太少、太少了,少得可怜!

虽然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到大学毕业,读了十几年的书。但是,可能很少认真读过整本的书。我们读了很多本教材用的课本,里面是一篇篇从某些书里摘录或者节选出来的篇章。所以,只能说,我们读了很多篇文章,但却没有读过这些文章所属的那些书。记得高考之前,语文要复习的内容之一是“文学常识”,而所谓的文学常识,主要就是某某作家写了某些作品,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诗经》、《孙子兵法》、《世说新语》、三言二拍、《家》、《春》、《秋》,古代四大名著等等,国外的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狄更斯的《大卫考博菲尔》、《双城记》,还有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卢梭、但丁,等等等等。背诵了一大堆来应付高考。

虽然这些文学常识背住了,但这些文学常识里提到的书,却一本读都没看过,起码在高考之前是这样。上了大学之后,没有考试的压力(那时候大学是典型的六十分万岁),有很多课余时间,按理说是可以用来好好读书。但是,自己没有这样的要求,也没有这样的动力。只是随大流的读了一些半懂不懂的西方学术书籍(因为这些西方学术书籍的汉语翻译确实不好理解、常常翻译得不像汉语,而那时候,读西方学术书籍是一种“时髦”),还硬着头皮读了一卷《资本论》。

参加工作之后的前几年,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一方面是上班的时间工作人浮于事,流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另外下班后身为单身汉,也确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不知道哪根神经搭上了,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来要看书了。于是把我们公司图书馆里凡是中学里记住的那些文学常识中涉及到的中外名著,一本一本借来看。那段时间,可能是我人生中读书最集中、最多的一段时间,几乎把这些文学名著都看了个遍。说实话,看完后,当时我颇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算是个“读书人”了。遗憾的是,这些书里,除了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其他古书,我是一本都没看。既可能是图书馆里没有这些古书,也可能是我觉得文言文看不懂,干脆就不看了吧。

再后来,我遇到了《人生的道路》,如获至宝,一遍又一遍地看,其他的书看的就比较少了。一直到女儿上学读书,我才开始读古书——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才真正的读四书五经及其他古籍,接触到中国辉煌灿烂的古文化。

回想自己的过去,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光阴啊。如此不堪的读书经历,自然无法和老师从小就拥有的那种读书经历相比。故此,虽过不惑之年,但是依然觉得肚里空空。现在已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奈何平日要为工作奔波劳碌,只能在劳碌之余抓紧时间读上一些好书,尤其是老师的文章和书籍,力争多一点“文化修养”吧。

就此而言,怎么可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呢?平时为了写一个帖子,常常要费老大劲,因为心里墨水太少啊,不得不搜肠刮肚,对古人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有切肤之痛的体会。

我的经历,应该是比较典型的,我也常听同学们讲过类似的感言,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发帖、不敢发帖。可是,我知道,老师是希望我们能够多发帖、发好贴的,所以,我一方面再多看书,同时也力争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只要是自己真实的体会,总是可以有触动他人的地方。写的时候,发现自己有欠缺,就会去找书看,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促使自己去“博观”、“厚积”。

对于读书,我的另外一个体会是,读同样一本书,心灵层次高低不同,对书的理解也必然不同。心灵层次高的话,可以理解到更多作者的本意,反之呢,则可能掺杂了很多自己的自以为是的想法。于是,花了同样多的时间读书,心灵层次高的人,是事半功倍;反之,就是事倍功半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我们的心灵层次,也是提高我们的读书的效率、提高文化修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希望同学们和我一样,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同时,多发帖、发好贴。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
题外话:今天书店里面的书比起二、三十年前那是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可是如果我们到书店逛一圈,会发现可读的好书反而没有之前的多了。大多数的书都是奔着名利情欲而来,而各种林林种种的网络文学,又把人们引向了快餐文化的另一种功利圈中。呜呼哀哉!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07, 2015, 04:08:32 下午 作者 Franco Zhu(诸先东) »

巧洁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5
#1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九月 08, 2015, 04:20:09 下午
先东同学的体会真好!既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成因,又同时重温了老师、古人勤奋地阅览群书的例子。让我深感自己读的书真是少得可怜、深感自身的浅薄。对“古人是主张用更多的时间来博学、来修养”这句话加深了记忆。

我也常有你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平时为了写一个帖子,常常要费老大劲,因为心里墨水太少啊,不得不搜肠刮肚,”因为平时读书不多,已到不惑之年的我,有感于从前虚度了很多宝贵的时光,这一年多来,通过读南怀瑾大师的《老子他说》、《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这三卷书分别是南师对《道德经》、《论语》、《大学》的解说),开始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学识与修养,是宝贵的财富,也比以前多了一些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处世、待人。我想,随着自己今后“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写东西“搜肠刮肚”的经历就会慢慢减少,也是会切实让自己进步起来的。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08, 2015, 10:43:36 下午 作者 云 »

更多…… 离线
  • *****
  • 版主
  • Hero Member
  • 帖子: 895
#2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九月 21, 2015, 10:19:52 下午

  谢谢先东同学与我们分享您读书的心路历程,以及写作发帖的心得,有不少体会和观点让人产生共鸣!例如,高考与上大学的经历,网上发帖的体会如您说的
“平时为了写一个帖子,常常要费老大劲,因为心里墨水太少啊,不得不搜肠刮肚,对古人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有切肤之痛的体会”。
而且,因为平时不怎么练笔,总会遇到有些字词明明是脑子里知道的,却写不出来的尴尬局面。另外,在发帖之前,又不得不经常修改,生怕遣词造句有误或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行文至此,突然想起老师在《如何写诗》里提到的一段话“愿不愿意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诗文作品,实质上是愿不愿意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心灵素质。”(摘自《浅谈文化》P192)由此可见,写作原来也是一种提高心灵修养的好方法。

 先东在文中讲到“只要是自己真实的体会,总是可以有触动他人的地方”,我深有同感!在网上,很多同学的文章给了我不少心灵上的启迪,有些还让我感动得落泪,或心情为之喜悦等等不同的感受。如果自己能下点功夫多读点好书、多实践的话,带着真诚善美的心意来写体会,感觉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心灵对话。在写作过程中,有时也会感动自己的心灵,或为之欢欣鼓舞。偶尔,还会瞬间领悟到一点做人的道理,或感悟到大自然的启示。

 愿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进步!
正心修身 善良美好

laiyuping

更多…… 离线
  • **
  • Jr. Member
  • 帖子: 70
#3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九月 23, 2015, 12:54:04 下午
多谢先东同学的分享,读着你的文章,让我也回顾了一趟自己所走过的路。老师的
『吾有幸,童年时已酷爱古文。小学三年级起,大多数时间都用来阅读古书,每年平均阅读的字数已达到百万之上。青年时,更广博地阅读各种文字资料,年均阅读的字数当在三百万以上。』这句话,不知令多少人羞愧难当。是的,为了高考曾努力地读书,但这种读书只是为了应付,高考结束后又能留下多少呢?能进就能出的大学也让我们这一代人高喊着六十分万岁,怎会想起该好好的读读书呢!工作后,拿着铁饭碗,只要不犯错就不会没工作,况且,做多做少一个样的情况下,只想着怎样打发时间了。直到接触盘古文化这几年,才发现自己肚子里的墨水连回个贴都困难,特别是这段时间读《浅谈文化》时更觉得学习起来很困难,可时间不能倒流,只好从现在开始努力了,虽然是晚点,但活到老,学到老,还是尽自己的所能吧!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09
#4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项链》
九月 29, 2015, 10:34:35 下午
    前文中我谈到了我们从小到大读书的量之少的可怜,除了几篇经过某些人“精选”出来(有些甚至是原文被篡改了)的课文之外,我们几乎没读过什么原著。时至今日,中国的书店里最畅销的是中小学生的各类教辅材料,岂非可怜?

    今日偶然看到时寒冰的博客【给孩子一个真实的《项链》】,不觉悲从中来。回忆起区老师引导我们如何读《晏子使楚》,如何理解这篇我们在学校里都读过的、考试也都考过的古文的真正含义的时候,我不禁又想到,在我们花了十几年时间去读过、考过的这些课文里面,我们都学到些什么呢?如果我们在这些数量极其有限的课文里面同样没学到什么东西的话,那我们不仅仅是十几年的书白读了,而且也是把人生最重要的十几年的生命给浪费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不仅仅没有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反而被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走了十几年啊!这十几年让我们习惯于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以至于都不习惯走正确的道路了。这又多么的可悲啊!


    下面是时寒冰的这篇博客的内容,虽然比较长,但是因为是解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而且我们又大都在中学里考过这篇小说的,故此并不显得冗长、累赘,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时寒冰的原博客地址:
http://shihb.blog.sohu.com/212233288.html

下面是文章内容:

读书心得6:悲悯心洞悉真相
——不一样的读书和感悟
时寒冰

    国人常说,旁观者清。
    我读书的经验是,旁观者未必清。有悲悯心,才能真正做到清,才能真正洞悉真相,才能真正领略到知识之美。
    2012年,如期赋闲。我开始自己教育孩子,主要是纠正学校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偏差和误导,让孩子能够突破种种迷雾,看到深层的内容,把孩子的眼界和思维打开。我试着自己选择文章,以我的方法引导孩子。仅以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为例,深度剖析,感受带着悲悯心读书的境界之美。
    《项链》的大意是:生长在小职员家庭里的玛蒂尔德,总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享受豪华生活而生的,但命运安排她嫁给了一个小科员罗瓦赛尔,不住地感到痛苦。有一次,她和丈夫获邀参加部长举办的晚会。玛蒂尔德向自己的朋友,身为贵妇人的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项链。舞会上,玛蒂尔德成为光彩夺目的明星,但不慎在舞会后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赔偿给朋友一条昂贵的项链,但为此,她不得不借高利贷,葬送了十年的青春。当她还清欠款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
    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项链》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写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出风头,结果弄巧成拙,最后自食其果,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
    因为这种教育,我们看人、看事的时候,特别容易偏激,既缺乏对基本事实的鉴别,也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进而走向偏颇、偏激。
    最起码,我们忽略了文中可贵的诚信:玛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她借项链的时候没有打借条,甚至没有第三人在场,但她以十年艰辛偿还了“负债”,这是非常可贵的诚信。而佛来思节夫人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项链之后,坦率地说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因为自己得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就沾沾自喜,昧着良心装糊涂,而是马上告诉了玛蒂尔德真相。原文是这样写的: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马蒂尔德!可是我那一串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当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出来的悲悯之心,与中国式教育总结的结论“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放在一起,不是反差太大了吗?
    是的,因为残忍,因为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中国式的教育让我们遗忘了这一切,遗忘了温情和人性的东西,让我们只记住了嘲弄和挖苦,这导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该汲取的营养没有汲取,反而把糟粕——中国式教育制造出来的糟粕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这种错误的教育带给了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
    现在,细讲这篇小说,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学会应该怎样读书——原谅我的啰嗦,因为,我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我的女儿看的,或者说,是我教育孩子的教案,是非常用心写的。


原文(一)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
    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这是因为女子原就没有什么一定的阶层或种族,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丰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们中间所以有等级之分,仅仅是靠了她们天生的聪明、审美的本能和脑筋的灵活,这些东西就可以使百姓家的姑娘和最高贵的命妇并驾齐驱。
    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住室是那样简陋,壁上毫无装饰,椅凳是那么破旧,衣衫是那么丑陋,她看了都非常痛苦。这些情形,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人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
    她看了那个替她料理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人,心中便会产生许多忧伤的感慨和想入非非的幻想。她会想到四壁蒙着东方丝绸、青铜高脚灯照着、静悄悄的接待室;她会想到接待室里两个穿短裤长袜的高大男仆如何被暖气管闷人的热度催起了睡意,在宽大的靠背椅里昏然睡去。她会想到四壁蒙着古老丝绸的大客厅,上面陈设着珍贵古玩的精致家具和那些精致小巧、香气扑鼻的内客厅,那是专为午后五点钟跟最亲密的男友娓娓清谈的地方,那些朋友当然都是所有的妇人垂涎不已、渴盼青睐、多方拉拢的知名之士。
    每逢她坐到那张三天未洗桌布的圆桌旁去吃饭,对面坐着的丈夫揭开盆盖,心满意足地表示:“啊!多么好吃的炖肉!世上哪有比这更好的东西……”的时候,她便想到那些精美的筵席、发亮的银餐具和挂在四壁的壁毯,上面织着古代人物和仙境森林中的异鸟珍禽;她也想到那些盛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她也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妒鱼肉或松鸡的翅膀,一边带着莫测高深的微笑听着男友低诉绵绵情话的情境。
    她没有漂亮的衣衫,没有珠宝首饰,总之什么也没有。而她呢,爱的却偏偏就是这些;她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为享受这些东西的。她最希望的是能够讨男子们的喜欢,惹女人们的欣羡,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友,那是学校读书时的同学,现在呢,她再也不愿去看望她了,因为每次回来她总感到非常痛苦。她会伤心、懊悔、绝望、痛苦得哭好几天。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向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并不是一种错,也不可耻,而是人的本能,尤其对于一个年轻女人而言。漂亮的珠宝、衣服,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她的错误在于:
    一、过度沉溺在这种向往当中,而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马蒂尔德为偿还项链所做的努力说明,她是能够吃苦、打拼的人。如果一个人有向往和追求,却不去努力,只是在空想中耗费自己,沦为不良情绪控制的奴隶,她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只会被生活抛弃。
    二、把物质作为唯一追求目标,是很可怜的,因此带来的痛苦是她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叔本华说,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其实,大部分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假如她正视这一切——她毕竟还有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小女仆,她依然能够在简朴的生活中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因为,她拥有很多女人梦想的东西——深爱她的丈夫(下面会做分析)。
    三、自己的同学过得好不应该感到难过,而应该高兴,因为,这样的同学更能帮助她——假如她想做事或者实现某个理想的时候。很多人习惯于嫉妒自己身边的人,当自己身边的人过得更差时,她会无形中生出某种幸福感或者满足感。这是非常错误和糟糕的情绪。自己身边的人,成功的越多,过得越好,他们带给自己的帮助也就越大,自己的机会也就越多。事实上,当马蒂尔德向同学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立刻走到她的带镜子的大立柜跟前,取出一个大首饰箱,拿过来打开之后,便对罗瓦赛尔太太说:“挑吧!亲爱的。”这是何等的慷慨!所以,对于同学,对于身边的人,要多给予帮助,祝福他们的成功,而不是用嫉妒等不良情绪,压缩自己未来的成长空间。要把这当做一种习惯。
    四、平常不要总与别人比较。比较会影响自己。退一步说,即使比较,也应该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比较,而不是与自己身边的人比较!


原文(二)
    可是,有一天晚上,她的丈夫回家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满脸得意之色。“拿去吧!”他说,“这是专为你预备的东西。”
    她赶忙拆开了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请帖,上边印着:“教育部部长乔治·郎伯诺及夫人,恭请罗瓦赛尔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临教育部礼堂,参加晚会。”
    她并没有像她丈夫所希望的那样欢天喜地,反而赌气把请帖往桌上一丢,咕哝着说:“我要这个干什么?你替我想想。”
   “可是,我的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会很高兴的。你从来也不出门做客,这可是一个机会,并且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好不容易才弄到这张请帖。大家都想要,很难得到,一般是不大肯给小职员的。在那儿你可以看见所有那些官方人士。”
    她眼中冒着怒火瞪着他,最后不耐烦地说:“你可叫我穿什么到那儿去呢?”
    这个,他却从未想到;他于是吞吞吐吐地说:“你上戏园穿的那件衣服呢?照我看,那件好像就很不错……”
    他说不下去了,他看见妻子已经在哭了,他又是惊奇又是慌张。两大滴眼泪从他妻子的眼角慢慢地向嘴角流下来;他结结巴巴地问:“你怎么啦?你怎么啦?”
    她使了一个狠劲儿把苦痛压了下去,然后一面擦着眼泪沾湿的两颊,一面用一种平静的语调说:“什么事也没有。不过我既没有衣饰,当然不能去赴会。有哪位同事的太太能比我有更好的衣衫,你就把请帖送给他吧。”
    他感到很窘,于是说道:“玛蒂尔德,咱们来商量一下。一套过得去的衣服,一套在别的机会还可以穿的、十分简单的衣服得用多少钱?”
    她想了几秒钟,心里盘算了一下钱数,同时也考虑到提出怎样一个数目才不致当场遭到这个俭朴的科员的拒绝,也不致把他吓得叫出来。
    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了:“我也说不上到底要多少钱;不过有四百法郎,大概也就可以办下来了。”他脸色有点发白,因为他正巧积攒下这样一笔款子打算买一支枪,夏天好和几个朋友一道打猎作乐,星期日到南泰尔平原去打云雀。
    不过他还是这样说了:“好吧。我就给你四百法郎。可是你得好好想法子做件漂漂亮亮的衣服。”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身为小科员的罗瓦赛尔对自己妻子的爱。他从妻子的角度去考虑,为她争取到了一份参加部长晚会的请柬。但妻子并不满意,而是持续不断地发牢骚,提要求,但罗瓦赛尔不仅没有像妻子一样发脾气,反而百般安慰。文中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看见妻子已经在哭了,他又是惊奇又是慌张。两大滴眼泪从他妻子的眼角慢慢地向嘴角流下来;他结结巴巴地问:“你怎么啦?你怎么啦?”当妻子提出来需要好的衣服时,尽管“他脸色有点发白”,但很快放弃了自己买枪打猎的计划,把积攒的钱全部交给妻子去做漂亮的衣服。这种爱是非常真挚的。如果玛蒂尔德能够细心想一下,就会明白,这种爱的价值是远远超过她所幻想的那些东西的。人们常常容易忽略亲人的爱,觉得亲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其实,这种被忽略的爱,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珍惜的。


原文(三)
    晚会的日子快到了,罗瓦赛尔太太却好像很伤心,很不安,很忧虑。她的衣服可是已经齐备了。有一天晚上她的丈夫问她:“你怎么啦?三天以来你的脾气一直是这么古怪。”
   “我心烦,我既没有首饰,也没有珠宝,身上任什么也戴不出来,实在是太寒伧了。我简直不想参加这次晚会了。”
    他说:“你可以戴几朵鲜花呀。在这个季节里,这是很漂亮的。花上十个法郎,你就可以有两三朵十分好看的玫瑰花。”
    这个办法一点也没有把她说服。
    “不行……在那些阔太太中间,显出一副穷酸相,再没有比这更丢脸的了。”她的丈夫突然喊了起来:“你可真算是糊涂!为什么不去找你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跟她借几样首饰呢?拿你跟她的交情来说,是可以开口的。”
    她高兴地叫了起来:
    “这倒是真的。我竟一点儿也没想到。”
    第二天她就到她朋友家里,把自己的苦恼讲给她听。
    佛来思节夫人立刻走到她的带镜子的大立柜跟前,取出一个大首饰箱,拿过来打开之后,便对罗瓦赛尔太太说:“挑吧!亲爱的。”
    她首先看见的是几只手镯,再便是一串珍珠项链,一个威尼斯制的镶嵌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细。她戴了这些首饰对着镜子左试右试,犹豫不定,舍不得摘下来还给主人。她嘴里还老是问:
    “你再没有别的了?”
    “有啊。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你都喜欢什么?”
    她突然在一个黑缎子的盒里发现一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一种过分强烈的欲望使她的心都跳了。她拿起它的时候手也直哆嗦。她把它戴在颈子上,衣服在外面,对着镜中的自己看得出了神。
    然后她心里十分焦急,犹豫不决地问道:
    “你可以把这个借给我吗?我只借这一样。”
    “当然可以啊。”她一把搂住了她朋友的脖子,亲亲热热地吻了她一下,带着宝贝很快就跑了。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有了漂亮的衣服,玛蒂尔德还不满足,她仍然沉浸在苦恼之中。这是大忌。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苦恼占领自己,而应该主动想办法。由于沦为苦恼的奴隶,玛蒂尔德完全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她的丈夫提出一个常识性的建议时,她竟然她高兴地叫了起来:“这倒是真的。我竟一点儿也没想到。”可见,不良情绪对她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人在心烦的时候,一定要设法抛却烦恼,让自己重归于平静,这样,才能保持智慧不丧失。
    借项链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虚荣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应该通过借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这种虚荣,因为,借来的东西只能妆点很短暂的虚荣,却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风险。比如,本文中项链丢失的风险。由于对这种风险缺乏预估——当然,更谈不上控制,最终导致项链丢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值得重视: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推荐那条假项链!玛蒂尔德“首先看见的是几只手镯,再便是一串珍珠项链,一个威尼斯制的镶嵌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细”。显然,佛来思节夫人是把自己最好的首饰推荐给自己这位同学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


原文(四)
    晚会的日子到了。罗瓦赛尔太太非常成功。她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又漂亮又妩媚,脸上总带着微笑,快活得几乎发狂。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长办公室的人员全都要跟她合舞。她还引起了部长的注意。
    她已经陶醉在欢乐之中,什么也不想,只是兴奋的、发狂地跳舞。她的美丽战胜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满了光辉,所有这些人都对自己殷勤献媚、阿谀赞扬、垂涎欲滴;妇人心中认为最甜美的胜利己完完全全握在手中,她便在这一片幸福的云中舞着。
    她在早晨四点钟才离开。她的丈夫从十二点起就在一间没有人的小客厅里睡着了。客厅里还躺着另外三位先生,他们的太太也正在尽情欢乐。
    他怕她出门受寒,把带来的衣服披在她的肩上,那是平日穿的家常衣服,那一种寒伦气和漂亮的舞装是非常不相称的。她马上感觉到这一点,为了不叫旁边的那些裹在豪华皮衣里的太太们注意,她就急着想要跑出大门。
    罗瓦赛尔还拉住她不让走:“你等一等啊。到外面你要着凉的。我去叫一辆马车吧。”
    不过她并不听他这套话,很快地走下了楼梯。等他们到了街上,那里并没有出租马车;他们于是就找起来,远远看见马车走过,他们就追着向车夫大声喊叫。
    他们向塞纳河一直走下去,浑身哆嗦,非常失望。最后在河边找到了一辆夜里做生意的旧马车,这种马车在巴黎只有在天黑了以后才看得见,它们是那么寒伧,白天出来好像会害羞似的。
    这辆车一直把他们送到殉道者街,他们的家门口,他们凄凄凉凉地爬上楼回到自己家里。在她说来,一切已经结束。他呢,他想到的是十点钟就该到部里去办公。
    她褪下了披在肩上的衣服,那是对着大镜子褪的,为的是再一次看看笼罩在光环中的自己。但是她突然大叫一声。原来颈子上的项链不见了。
    她的丈夫这时衣裳已经脱了一半,便问道:“你怎么啦?”
    她已经吓得发了慌,转身对丈夫说:“我……我……我把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丢了。”
    他惊惶失措地站起来:“什么!……怎么!……这不可能!”
    他们于是在裙子的褶层里,大擎的褶层里,衣袋里到处都搜寻一遍。哪儿也找不到。
    他问:“你确实记得在离开舞会的时候;还戴着吗?”
    “是啊,在部里的前厅里我还摸过它呢。”
    “不过如果是在街上失落的话,掉下来的时候,我们总该听见响声啊。大概是掉在车里了。”
    “对,这很可能。你记下车子的号码了吗?”
    “没有。你呢,你也没有注意号码?”
    “没有。”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一、玛蒂尔德即罗瓦赛尔太太,由于充满自信,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是的,自信的女人永远是美丽的,这种美丽无关乎容貌本身。自信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气质。我相信,晚会上很多喜欢玛蒂尔德的男士,并没有注意到她佩戴的项链——当男人喜欢一个女人的时候,尤其是被一个女人的气质迷倒的时候,是不会注意到这些外在东西的。项链戴与不戴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自信永远是最重要的。假如玛蒂尔德没有去借项链,凭借内心的强大就具有了这种自信,那么,这种自信将更加强大,这种自信带给她的美丽更加令人着迷。
    二、罗瓦赛尔“怕她(玛蒂尔德)出门受寒,把带来的衣服披在她的肩上”,通过这个细节,我们能够再次感受到他的细心和体贴。
    三、玛蒂尔德即使在获得那么多人喜欢后,仍然沉浸在自己的虚荣之中,这深深影响了她:“为了不叫旁边的那些裹在豪华皮衣里的太太们注意,她就急着想要跑出大门”;“她并不听他这套话,很快地走下了楼梯”;“凄凄凉凉地爬上楼”……可以得出的教训是,由于这些不冷静、不理智的动作,由于完全忽略了风险的存在,最终导致了项链的丢失。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慌乱,更不要在虚荣之下盲目做出选择——这种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一定是不理性的,一定是容易出错的。
    四、根据他两个人的分析,项链掉在车子上的可能性非常大,但由于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记下车子的号码,导致无法寻找项链。这是一个教训。现在的发票上一般都有出租车的车号,平常坐出租车的时候,一定要记着要发票。出租车司机找零钱之前,习惯问要不要发票,不要发票,找零钱时给你假钱的几率更高。而且,有票,东西丢失了容易找到。最关键的是,下车的时候,要养成习惯,想想后备箱、看看自己的坐位上,有没有落下的东西。要把这当成一种生活习惯。

 (未完待续)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30, 2015, 10:50:21 上午 作者 Franco Zhu(诸先东) »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09
#5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项链》(续)
九月 29, 2015, 10:39:43 下午
原文(五)
    他们你看我,我看你,十分狼狈地看着。最后罗瓦赛尔重新穿好了衣服,他说:“我先把我们刚才步行的那一段路再去走一遍,看看是不是能够找着。”
    说完他就走了。她呢,连上床去睡的气力都没有了,就这么穿着赴晚会的新装倒在一张椅子上,既不生火也不想什么。
    七点钟丈夫回来了。他什么也没找到。他随即又到警察厅和各报馆,请他们代为悬赏寻找,他又到出租小马车的各车行,总之凡是有一点希望的地方他都去了。
    她呢,整天地等候着;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罗瓦赛尔傍晚才回来,脸也瘦削了,发青了;什么结果也没有。他说:“只好给你那朋友写封信,告诉她你把链子的搭扣弄断了,现在正找人修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有应付的时间。”
    他说她写,把信写了出来。
    过了一星期,他们已是任何希望都没有了。
    罗瓦赛尔一下子老了五岁,他说:“只好想法买一串赔她了。”
    第二天,他们拿了装项链的盒子,按照盒里面印着的字号,到了那家珠宝店。珠宝商查了查帐说:“太太,这串项链不是在我这儿买的,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
    他们于是一家一家地跑起珠宝店来,凭着记忆要找一串和那串一式无二的项链;两个人连愁带急眼看要病倒了。
    在王宫附近一家店里他们找到了一串钻石的项链,看来跟他们寻找的完全一样。这件首饰原值四万法郎,但如果他们要的话,店里可以减价,三万六就可成交。
    他们要求店主三天之内先不要卖它。他们并且谈妥条件,如果在二月底以前找着了那个原物,这一串项链便以三万四千法郎作价由店主收回。
    罗瓦赛尔手边有他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其余的便须借了。
    他于是借起钱来,跟这个人借一千法郎,跟那个人借五百,这儿借五个路易,那儿借三个。他签了不少惜约,应承了不少足以败家的条件,而且和高利贷者以及种种放债图利的人打交道。他葬送了他整个下半辈子的生活,不管能否偿还,他就冒险乱签借据。他既害怕未来的忧患,又怕即将压在身上的极端贫困,也怕各种物质缺乏和各种精神痛苦的远景;他就这样满怀着恐惧,把三万六千法郎放到那个商人的柜台上,取来了那串新的项链。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一、遇到任何意外,都不要被恐惧等不良情绪控制,而是冷静解决。从文中可以看出,玛蒂尔德连找项链的努力也几乎放弃,在她丈夫外出找项链的时候,“她呢,连上床去睡的气力都没有了,就这么穿着赴晚会的新装倒在一张椅子上,既不生火也不想什么”。如果走不出这种不良的情绪,永远都不可能解决好问题。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引发夫妻之间的矛盾,导致两个人的分手——这无疑在延续伤害。
    二、当项链找不到的时候,她丈夫想到了写信告诉朋友,这是正确选择,但隐瞒真相,却是他们共同犯下的大错。设想一下,如果他们直接告诉朋友把项链弄丢了,很快知道项链的真实价值,也就不用付出十年的代价了。所以,人生中,经常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给自己带来伤害——很多伤害都是由于错误的选择给自己造成的。
    三、由于被不良情绪控制,夫妻两个已经丧失了判断和分析能力。如果项链是名贵的,佛来思节夫人买项链与盒子应该是在一个店里!珠宝商查了查帐说:“太太,这串项链不是在我这儿买的,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这里面包含着的一层意思是:佛来思节夫人买项链时不带盒子,是后来“配的”,这本身就在暗示项链不会太值钱——至少有这种可能性。
    四、罗瓦赛尔不仅是一个深爱妻子,与妻子始终不离不弃,敢于承担和负责的男人,也是一个相对冷静而且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他“手边有他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但那钱是父亲挣的,他坚持留到最关键的时刻才用,而不是在个人或家庭的享受中早早花掉。如果没有这份遗产,他们付出的将不止10年的时间。


原文(六)
    等罗瓦赛尔太太把首饰给佛来思节夫人送回去时,这位太太神气很不痛快地对她说:
    “你应该早点儿还我呀,因为我也许要戴呢。”
    她并没有打开盒子来看,她的朋友担心害怕的就是她当面打开。因为如果她发现了掉包,她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难道不会把她当作窃盗吗?
    罗瓦赛尔大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
    他们辞退了女仆,搬了家,租了一间紧挨屋顶的顶楼。
    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碗碟锅盆都得自己洗刷,在油腻的盆上和锅子底儿上她磨坏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脏衣服、衬衫、抹布也都得自己洗了晾在一根绳上。每天早上她必须把垃圾搬到街上,并且把水提到楼上,每上一层楼都要停一停喘喘气。她穿得和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样,手里挎着篮子上水果店,上杂货店,上猪肉店,对价钱是百般争论,一个铜于一个铜子地保护她那一点可怜的钱,这就难免挨骂。
    每月都要还几笔债,有一些则要续期,延长偿还的期限。
    丈夫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去誊写帐召;夜里常常替别人抄写,抄一页挣五个铜子。
    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
    十年之后,他们把债务全部还清,确是全部还清了,不但高利贷的利息,就是利滚利的利息也还清了。
    罗瓦赛尔太太现在看上去是老了。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做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头发从不梳光,裙子歪系着,两手通红,高嗓门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不过有几次当她丈夫还在办公室办公的时候,她一坐到窗前,总还不免想起当年那一次晚会,在那次舞会上她曾经是那么美丽,那么受人欢迎。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够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
    有一个星期天,她上大街去散步,劳累了一星期,她要消遣一下。
    正在此时,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带着孩子在散步。这个妇人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罗瓦赛尔太太感到非常激动。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都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一、虚荣心是人人都有的。文中有一个细节:等罗瓦赛尔太太把首饰给佛来思节夫人送回去时,佛来思节夫人神气很不痛快地对她说:“你应该早点儿还我呀,因为我也许要戴呢。”她并没有打开盒子来看……不仅当时没有打开盒子,甚至10年内都没有再打开那个盒子。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神气很不痛快地对她说“你应该早点儿还我”呢?她并非真的责怪玛蒂尔德还晚了!真相是:玛蒂尔德写信告诉她把项链的搭扣弄断了,正找人修理。对于佛来思节夫人而言,这意味着项链不值钱的情况被人知道了,她感觉自己的虚荣心受到了伤害!而且,项链还的越晚,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几率越高。她从此不会再戴这条已经被人知道是赝品的项链了!所以,她从此再也没有打开过那个盒子。而且,一条本来就不值钱的项链,再经过修理之后,就更不值钱了。
    二、文中写道“丈夫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去誊写帐召;夜里常常替别人抄写,抄一页挣五个铜子。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丈夫白天工作,夜里还要打小工,而不是选择离婚。这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纯粹的爱,是一种体现责任的爱。真正的爱,关键时刻是不会选择逃避的。尤其是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依然用肩膀担负起作为男人的责任,才是真正的“患难见真情”。这10年的坚持,把一个好男人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只是,很多人会很轻易地忽略这个细节。
    三、岁月改变人。玛蒂尔德承受巨大的艰辛和磨难,最终偿还了全部债务,她完成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目标。如果她一开始就这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将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人主动做事,与被动去做什么事,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原文(七)
    她于是走了过去。
    “您好,让娜。”
    对方一点也认不出她来了,被这个民间女人这样亲密地一叫觉得很诧异,便吞吞吐吐他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您大概认错人了吧。”
    “没有。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
    她的朋友喊了起来:“哎哟!……是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吗?你可变了样儿啦!?”
    “是的,自从那一次跟你见面之后,我过的日子可艰难啦,不知遇见多少危急穷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那是怎么回事啊?”
    “你还记得你借给我赴部里晚会去的那串钻石项链吧。”
    “是啊。那又怎样呢?”
    “那又怎样!我把它丢了。”
    “那怎么会呢!你不是给我送回来了吗?”
    “我给你送回的是跟原物一式无二的另外一串。这笔钱我们整整还了十年。你知道,对我们说来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我们是任什么也没有的……现在总算还完了,我太高兴了。”
    佛来思节夫人站住不走了。
    “你刚才说,你曾买了一串钻石项链赔我那一串吗?”
    “是的。你没有发觉这一点吧,是不是?两串原是完全一样的。”
    说完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
    佛来思节夫人非常激动,抓住了她的两只手。
    “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经历了十年磨难的玛蒂尔德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女人。面对“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的佛来思节夫人的诧异——这种诧异本身对玛蒂尔德而言就是一种深深的伤害,但她没有自卑,没有痛苦,没有嫉妒,而是平静地说“没有。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女主人公说出自己完整的名字,在这一刻,她本人也完整了,可谓凤凰涅槃。面对佛来思节夫人,玛蒂尔德流露出来的是“高兴”;“微笑”;“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这不再是那个沉浸在幻想、虚荣中的女人,而是一个坚强、勇敢、成熟、自信的女人。与其说玛蒂尔德成熟了,不如说她找回了自我——人本来就应该如此:自信、勇敢、坚强,因为内在的自己而快乐!
    佛来思节夫人并没有因为玛蒂尔德的变化,就装作不认识,依然把她当作朋友。文中写道,佛来思节夫人非常激动,抓住了她的两只手。“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结局。佛来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这十年来的付出和牺牲深深感动,被这种诚信所感动,也对自己好朋友所承受的苦难感到难过,她毫不犹豫地讲出了项链原本不值钱的真相,没有昧着良心侵吞一个女人十年的血泪!这样的友谊是真诚的,这样的人格是高尚的。做人永远要真诚,诚信!这是基本的底线和原则。在短暂的奢华和虚荣的背后,是无尽的苦难和令人动容的对诚信的呵护与坚守!读莫泊桑的《项链》,我们不应该是嘲讽和讥笑,而应该是深深的感动和悲悯!
    [后来添加的说明:在长期被非黑即白甚或黑白混淆乃至颠倒的教育熏染之下,人们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智慧、理性乃至悲悯之心。被抹黑的未必真的就黑,被浓妆艳抹包装的未必就白。当袁崇焕被视为汉奸而遭凌迟之刑人人争食其肉时,我们应该知道,仁人志士所承受的痛苦在历朝历代都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作为一介百姓,我只能说,当自己的判断不受别人的影响,才是回归理性和智慧的象征。]


这篇课文讲完了,最后,我还要对孩子说:

    一.玛蒂尔德并非一个天生命苦的女人。她的丈夫疼爱她,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真心对她……玛蒂尔德有更多的渴求,但她沉浸在空想、虚荣等不良情绪中,并不通过积极的行动去改变,甚至连婚姻这样的大事,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直到后来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去改变命运。命运在自己手中,要努力改变,而不是完全放弃,在等待中空耗生命、空耗光阴。一句话,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等待命运的安排——一个空等的人,你自己都会讨厌,命运怎么可能会给她安排一个好的生活呢?所以,记着,永远不要被不良情绪控制,永远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实现理想。
    二.就像这篇小说中的人一样,人都是多面性的,有优点、有缺点。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坏人身上有优点,好人身上也有缺点。他们的区别仅仅是缺点更多还是优点更多而已。即便像玛蒂尔德那样爱慕虚荣的人,原本也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人,一旦她用自信把美丽激发出来,显得同样非常迷人。所以,永远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苛求自己。要带着悲悯之心去看每一个人,在悲悯之下,你会更懂得宽容、包容,更能与人很好地相处。
    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们克服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而让自己的优点充分展现了出来。所以,现在很多人模仿成功者,学习他们的成功之路,这是错误的方式。每个人身上都有成功的潜质,关键是能不能克服不良的缺点和情绪。只要能够克服一些缺点,摆脱一些不良情绪,人人都能成功。
    四.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定义。不要以为有了知名度,有了地位、金钱、影响力就算成功了,真正的成功是基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哪怕做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只要能够保持心灵的平静,只要能够享受源于内心的快乐,就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幸福的人!
    这些分析,我不会直接塞给孩子,而会通过与她平等交流、对话,慢慢引导她,让她自己学会思考,并在思考中培养思辨能力,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在这一过程中感悟、成长。在做趋势研究之余,我会抽出时间,用这种方式给女儿编写教材,陪伴她一路成长。


      于2012年4月18日 

linlin94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5
#6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九月 30, 2015, 10:27:46 上午
        谢谢诸先东同学转载时寒冰的这篇博客《悲悯心洞悉真相——不一样的读书和感悟》,引人思考:

        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理解和处理方法,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的方法,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时真的很难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能看事件的结果对每个事件当事人会产生什么后果,以及每个事件当事人对自己行为所产生后果的反思......

        作者能从人性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多角度去分析一篇文章,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30, 2015, 10:46:28 上午 作者 linlin94 »
学会“平静、宽容、谦恭、坚定、勤奋”地做人。

伟瑶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Sr. Member
  • 帖子: 412
  • "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
    • Pangu
#7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九月 30, 2015, 10:38:42 上午
所以,区老师一直主张人们用纯朴和真诚的心去看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准确、高效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祝你健康快乐!
伟瑶

巧洁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5
#8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九月 30, 2015, 11:50:35 上午
感谢先东同学用心至诚的分享!每一小篇的“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都启发着我,感受到思维的宽广带来的愉悦!

我想,不单是我,我的孩子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更多的“养分”的。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30, 2015, 12:43:14 下午 作者 云 »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2
#9 如何读书
十月 07, 2015, 03:04:16 上午
                                                  如何读书
 
      先东转载的文章,特别是先东为此而发出的深刻感叹,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如何读书?

      这个问题,表面看来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细细分析后,却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未能解决得好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引导及安排自己的孩子读书,可能早已令许多家长煞费思量了。

      我不想过多地评议该文作者引导孩子读书的状况,因缺乏资料。且以其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心得来作浅度的剖析,已觉得其对现代教育的弊端是深恶痛绝的!这对于愿意平静地面对现实、又愿意细心反思的人是会产生共鸣的。而其能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对话,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是很值得称羡的。如果家长们能有十分之一的人愿意以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可能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转很多了!

      至于其提出“带着悲悯心读书”的方法,那是见仁见智的事了。现代许多人连“平等心”、“平静心”都远远做不到,何来悲悯之心?可能是其痛感现代教育使人“只记住了嘲弄和挖苦”而“遗忘了温情和人性”,而特别提出来的吧。

      其对《项链》的阅读分析,有些是值得商榷的。

      例如《项链》描述晚会时罗瓦塞尔太太的表现:“她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快活得几乎发狂……什么也不想,只是兴奋的、发狂地跳舞……她便在这一片幸福的云中舞着。”这些描述已足以刻画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罗瓦塞尔太太)在借得美丽的钻石项链去参加舞会时,爱慕虚荣之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尤其是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殷勤献媚”后,更是进入了得意忘形的云雾里。故此,这种得意忘形的心态使她失去了日常所应拥有的平静和理智,于是连什么时候丢失项链也不知道了。

      然而,《阅读分析》却是这样分析的:“玛蒂尔德即罗瓦塞尔太太,由于充满自信,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自信永远是最重要的……。”

      这种分析真有点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因为《项链》原文没有刻画女主人公的自信表现。或者是《阅读分析》者对“自信”有不一样的见解吧,但总不至于把“得意忘形”的表现也看成是“自信”的表现呀!

      可惜,虽然分析者说了一大堆有关“自信”的话,却偏偏不说明“自信”是什么。故此,这段阅读分析使人感到与原文没什么关联。
      (我认为:人的自信应来自良好的心灵素质和丰富的知识与智慧。)

      其它的阅读分析与评论不必在此一一分析了。总体来看,该文值得世人细细欣赏,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养份。

      不同的人阅读同一部作品总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们的心灵素质与文化修养不可能处于同一个程度上。

      究竟用什么方法来读书最好呢?特别是对孩子来说。

      对于愿意继承老祖宗(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人,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因为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已提出了“抱朴守真”!历史上多少圣哲贤达都是以这样的方法来读书成材的。

      “抱朴守真”,就是抱守着人性中纯朴与真诚的成份。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来读书,就容易进入清静无为(平静宽容)的状态,对事物、事理的认识与理解就会比较客观和准确,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如此,待人处世亦然。

      读书最忌是首先预设某一种立场或观点。因为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未看原著已先为其定调,在读时也就失去了客观公正的认识基础了。可悲的是,连续几代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这样的 ! 慢慢,这种先入为主的读书习惯就逐渐成为了思维的习惯。故此,无论面对任何事物(特别是自己原来未接触过的事物)总是会先在自己的思维里预设某种自以为客观正确的立场或观点,仿佛非得这样做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是,这种缺失朴实、真诚修养的思维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主观、片面、偏激、极端。

      读书第二忌是把读书与做人分离。

      中国人曾经有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读书明理、读书明礼,做人先立品。所以,有很多人能做到知书识礼,学而优则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读书人的代名词。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更好地做一个有品德、有学问的利己、利人、利物的人。这就是中华古文化之所以辉煌的重要原因。故此,读书与做人紧密相连是中国古人的成功之路。

      晋之葛洪,自号抱朴子。其立意是表示自己一辈子都保持纯朴、真诚的为学与做人的态度。

      葛洪的祖辈数代为官,都是既清廉又有学问的人。他很不幸,十三岁时丧父,便不得不独自一人“饥寒困瘁,躬执耕穑” 【瘁,古籍中这个字是广字头的,电脑字库中找不到,所以以这个字代替】,在努力解决自己生活的同时坚持刻苦学习,“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鲜能读也”。在这样艰难困苦情境里的他,十六岁前已读了近万卷书,并写作了不少诗赋杂文。十六岁后,又系统地阅读了一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卷书。于是觉得自己十五、六岁时的作品“直所览差广,而觉妍媸之别”,故“弃十不存一”。之后,不断著作,估计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传、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晋书葛洪传》评曰:“洪博闻深洽,江左绝纶,才堪国史,著述篇章,富于班马(指班固和司马迁)。又精辨玄颐、析理入微。”

      我认为,若有兴趣读其著作者,很可能有异常敬佩的感受。洪在行文中引用典故之多、及运用对仗之丰富,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以余之孤陋寡闻,虽已遍阅数以千计的古文,还未发现有谁能与之相比。)而且,葛洪的为人非常高尚,堪称千古之楷模。因篇幅之限,不在此文详细介绍,只想向同学们推介一个读书做人紧密相连的典范。

      而时下之家长,大多数把读书与做人分离,只忧忧戚戚于为孩子找名校,惶惶恐恐地顾盼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却不关注孩子的善恶取向,不教育孩子如何做纯朴诚实、自立自强的人。故使许多人从小不懂得尊重人,不懂得做家务,只顾自我享受,自我玩耍,刁蛮任性;导致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仍顺理成章地成为“啃老一族”。悲哉,养不教、父之过也!

      如何读书,的确是男女老幼都应该解决的问题啊!

                                 

巧洁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5
#10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十月 07, 2015, 08:44:30 下午
感谢老师撰文,教我们用最好的方法——“抱守着人性中纯朴与真诚的成份”来读书、待人处世,教导我们“读书的目的全在于更好地做一个有品德、有学问的利己、利人、利物的人。”学生自知十分浅陋,如井底之蛙,很需要多读书,读好书。老师向我们推介晋之葛洪的为人及其著作,学生已在有关网页上搜索到
《抱朴子外篇》、《抱朴子内篇》、
http://product.dangdang.com/1900015899.html#ddclick_reco_product_alsobuy
《神仙传校释--道教典籍选刊》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955713.html?_ddclickunion=419-741712%7C0018889eff4ffb51761e|ad_type=0|sys_id=1#dd_refer= 

学生将于近期内先行好好拜阅。


                                                                                                                                云巧洁
                                                                                                                              2015.10.7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07, 2015, 08:53:55 下午 作者 云 »

韩志红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50
#11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十月 14, 2015, 11:56:38 下午
       感恩老师教导我们如何读书!
     老师说:“读书最忌是首先预设某一种立场或观点。因为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未看原著已先为其定调,......”我觉得老师所言极是。其实不仅读书,学其他东西也一样。
     最近,在学习雅言吟诵。我发现自己对听不懂的雅言模仿的可能还更象一些,对能听的懂的雅言模仿的相似度有时反而会差一些。我让小亲戚也做了这个实验。比如模仿“云淡天高月更明”这一句,我先不给她看老师写的这首诗词,直接让她听老师的吟诵碟,听完之后让她模仿。结果,这句话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云”字,她模仿的很象,而对于“天”字模仿的最不象,差不多是用了吟诵调发了普通话的读音。原因是她没听懂“云”字,但听懂了“天”字。这真是典型的“未看原著已先为其定调”。
    在我们的雅言课堂上,往往是小朋友模仿的比我这个成年人要象。所以,可见“先入为主”已经成了我的思维习惯。但究其根本,我感到还是自己太浅薄,太自以为是了。

素愫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65
#12 Re: 论坛发帖之浅见
十月 16, 2015, 01:32:21 下午

先东同学的体会让我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 “那就是我们读的书太少、太少了,少得可怜!”

感谢老师教我们“如何读书”---

1. “抱朴守真”,就是抱守着人性中纯朴与真诚的成份。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来读书,就容易进入清静无为(平静宽容)的状态,对事物、事理的认识与理解就会比较客观和准确,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如此,待人处世亦然。

2.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更好地做一个有品德、有学问的利己、利人、利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