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不著师,君或不喜之。
有琴如师道,咏罢泪沾衣。
吾师亘古法,涵含亿万事。
不著师一字,何如不是师?——题记
-
《古琴絮语》
文/智勇
-
古琴或是讨人嫌的:“难学、易忘、声小、音微、不中听”,其毛病多多。。。
-
当世之琴,似乎是惟一不与世俗妥协的一种乐器了。她音量微小,虽近在咫尺听琴还似置身云山雾海若有若无,听惯欢快悦耳曲调的人不喜欢她;古琴无论是现场演奏还是灌录唱片都要非常考究,拾音困难又容易失真,调音师不喜欢她;琴曲澹古清雅,深情内蕴而无表面浮华,通体形散意聚无明显起伏,受通俗音乐熏陶之朋友自然亦不喜欢她;还有古琴的调式、乐谱、音阶与演奏风格均自成体系,合奏时乐队同样会不喜欢她。
-
虽然是这也不喜欢,那也不喜欢,她总之是一不讨好、二不妥协。一句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唉,在世人的眼中为何要如此‘’另类‘’呢?
-
但细想之,能让一种延绵数千年之中华正统,妥协于当世百年之思潮吗?不能,我所坚持的是对的,为何要妥协?!那么,到底谁才是“另类”?是那些尊道崇德不与世俗妥协的人,还是那些因文化断层而至狭隘自大的人?
-
如果琴能言语,当曰:众人皆醉我独醒,说我‘’另类‘’者,亦为‘’另类‘’人!
-
我想古人听琴的环境比我们要好一些,至少周围没有汽车声浪。现在就算是高山流水处亦不复幽静了,一些著名景点更象是个人头涌涌的菜市场。但这些都是外因,更主要的原因是现代人的心更难于静下来了。而这些通常是不自知的,或者只有通过抚琴听操才会蓦然发觉,不知何时始,你已经浮躁得连几分钟(一支曲子时间)都静不下来了。
-
古语云:‘’致虚极,守静笃。‘’或者,虚、静才是生命的高级状态。
-
我相信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椎夫钟子期是一整天徜徉山野林间与清风明月为伴的人。他可能文化不高,但他的心是很纯的。所以伯牙弹琴起意他就能感受到弦外之音,那些就是他平时听惯的松风声、蕉雨声、海涛声等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
“声音小” 是琴常常为人逅病的地方。但真正的好音乐,不是悦耳,而是悦心。正如大道,不能仅靠感官刺激去被动感受,而是需要用一颗清静无为的心去主动求索的。所以,有这种“声音小”感觉的朋友,或要先问问自己的心有否静下来。 其实古琴不是声音‘’小‘’,是声音“幽微”。“小”与“幽微”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大有区别。
-
我认为听琴无关学识深浅,只要你的心能静下来。心静意纯地专注于琴音时,琴声便会在脑海内被清晰地放大,所有环境杂音会被意识自然屏蔽。这时琴音的细腻之处被敏感捕捉,你的身体越来越放松,脑海越来越空明,你的思绪你的心会被弦外之声牵引着游走于天地之外。还是嵇康说得好:“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如此看来,古琴与导引气功之道是想通的。
-
琴是一坛蕴酿了数千年的美酒,无比的醇厚甘甜,里面有大道、有大自在。与琴相交,你在不知不觉间就醉了。。。(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