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子之"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人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性本善,上进之心,人皆有之。然人当有所必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不争,非不进,而是不计较于蝇头小利而失大体,不为眼前利益而失远大,不钻牛角尖而毁于必然。
不争,是低调,是远见,是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不争,正是最大程度避开绊脚石的最好方法。
水善于定位,善于静而深,善于仁和爱,善于言而有信,善于无为而有为,善于发挥能力,善于行止有时。
冬天来了,就结成冰;春天来了,就到处流淌。遇见石头,就翻过去,碰到绝壁,就绕过去。放到圆的容器里是圆的,放到方的容器里就是方的。
如果一个人心中经常有水的意向,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人生境界。
人世中,最纷扰的一个字:争。这个世界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是争的结果。
争到最后,原本广阔的尘世,只能容得下一颗自私的心。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会发现,
人心就会一下子变宽,世界就会一下子变大。所以,我们为人处世,就要立足于:
不争!
*****************
区文伟老师在其著文《德》中指出:
“自从“五四”在知识界里摧毁了以崇尚品德为主的儒家思想,以倡导性命双修的道家思想后,谁还能从大、中、小学的教材里找到“尊道崇德”的做人基础课?
疯狂的“文革”则从草根阶层,彻底铲除了古文化的土壤。谁还敢把代表着封建主义的“仁义礼智信”表现出来?
于是,中华古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的传统的家庭教育也就失去了品德教育这一课了。
相反,一句以阶级为界限的外来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倒很快成为了不少人用以去修饰和掩盖自己的丑行的口头禅!
后来,蜂拥而至的争富大潮涌来,人们更是赤裸裸地把金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置。
自此,什么“道德”、“品德”之类的词汇已很少使用了。偶有使用,那是用来针砭别人、抬高自己的!
至于个人自我的品德修养嘛,那是自出娘胎以来,从未听谁说过要把它作为人生的基础课与必修课的!
父母没说,阿爷阿嫲没说,阿公阿婆没说,老师也没说,课本也没说!
但是学习成绩一定要争第一,个人利益一定要争、争、争、争、….那几乎是家里所有的人异口同声的一致要求!”
其实,回顾我自已七十多年来的人生路,也都是处在不断的”争、争、争、….”之中!
从幼年蒙学开始至大学毕业,从初入职场到"光荣"退休,无时不为个人的”名、利、情、欲”, 去----争、争、争!
其结果,就是付出了以个人的”生、老、病、死”为代价!
正由于无止境的欲念,为名为利,不断地去追逐竞争,以致身心疲惫,两败俱伤,积劳成疾,终患重病、"绝症",甚至差 点走上"自取灭亡"之路!
--------这就是我因失"德”而失"得”的惨痛教训了!
幸而,我有缘学习了《盘古文化》,在区文伟老师的悉心引导下,走进了"修心养德"的殿堂,随着心灵素质的逐步提高,身体健康也随之而"失而复得”了!
在这过程中,我感受最大的是:
“德”与”得或失”,是相辅相承的,密不可分的:失德必失得,修德可失而复得!
正如区老师指出的:
"德”与“得”的密切关系啊,一直都无形地存在于人类社会里,也无形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
“ 如果你愿意以平静的心怀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不是也不难发现“德”与“得”的关系已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了呢?”
我的大半生都在”失德”状态中度过,不断地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去”争、争、争” ,结果还是”失、失、失”!
所以,我要记取惨痛的教训,听从区老师的教导: 努力" 修德”!
也要学习老子的思想: "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