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古人的寿命 (阅读 3795 次)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09
古人的寿命
三月 03, 2013, 07:49:08 下午
老师在《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中提到了我们的几位祖先的寿命,都超过了一百岁,从今天人类的寿命来说,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为此,我查了一点点资料,发现古人的寿命,大多长寿。当然,这个长寿是以今天人类的寿命为比较依据的。今天的人,一般到了70岁,算是长寿了。而古人呢?

《黄帝内经》中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到: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是不是说上古之人,都在百岁以上,并且动作不显衰老之态。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孔颖达疏:“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 此处说到,八十岁算是短命的。

其他的“名人”呢?

少昊:黄帝之子,迁都曲阜,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在位84载,寿百岁崩。
大禹:姓姒名文命,颛顼之孙。年七十三,即天子位。在位二十七年,癸未崩,寿百岁。
彭祖:颛顼孙子(黄帝第八代孙),尧封地彭城,后世称他为彭祖。师从尹寿子,隐居武夷山,商末已有767岁。
姬昌:商末诸侯之长,灭商的奠基者,谥号文王。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前1152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出生,前1056年去世,享年:97岁。
姬发:周建立者,在牧野讨伐商纣,谥号武王。在位19年崩,寿93岁。
姬满:周穆王,喜道术,游天下。50岁继位,在位54年,寿105岁。


其他上古人:
仓颉:黄帝左史官,汉字创造者,姓侯冈名颉,白水人,享年110岁。
伊尹:商初大臣,莘县人,助汤灭夏,世称贤相,享年百岁。
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公元前1211年出生;公元前1072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高柴:寿圣,春秋齐国人,姜太公19世孙,生于前521卒于前393,享寿129岁。
扁 鹊:战国医学家,中医鼻祖,河北任丘人,生于前407卒于前310,享寿104岁。


而我读书时接受到的教育,则说过去的人的寿命都很短,只有到了现代,因为现代医学发达了,很多病可以得到医药(尤其是西药)的治疗,所以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据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70岁了。

呵呵,不知道说过去的人的寿命很短这个人是从哪里得到原始资料的,也许清朝灭亡后,因为兵荒马乱战争不断这段时期,人们死于非命的比较多。但是,如果把这个“过去”认为是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话,显然是没有史料依据的。即使是今天平均寿命达到70了,也还连古代“短命”的标准都没有达到。

至于上古时期,人们能够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不是那时候有了什么现代医学,真正长寿的原因是: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旡,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上古天真论》)

哦,原来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合于道”,又“德全”,所以“不危也”,长寿乃是很自然的一个结果。今天的人,也想要长寿,那么不妨向我们的祖宗学习学习,不要再被什么“现代医学不断提高了人的寿命”这样信口开河的言语所蒙蔽。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3, 2013, 07:56:54 下午 作者 Franco Zhu(诸先东) »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1 Re: 古人的寿命
三月 04, 2013, 01:28:35 下午

“合于道”,“全于德”,“不危也”!

向往之,传承之,共勉之……

谢谢先东! :P

海燕

2013-3-4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2 Re: 古人的寿命
三月 05, 2013, 01:28:06 下午
请允许我与诸大哥抬抬杠——
如果按照“这个人类世界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0岁”规划,那么正因为上古的人长寿,才导致今人短寿了,不然就超过平均50岁的指标。
从“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这句话,看出黄帝时代的人——我们当今称为上古的人也不行了。故此,黄帝才问道岐伯?
《黄帝内经》似乎也并没有说上古的人基本都是过百岁的,只是真人、圣人、贤人,即那些得道者才是长寿者。
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疑问:既然远古的、上古的人的道德很高尚,但后来为什么会礼崩乐坏,一代不如一代
而且,依据《人生的道路》揭示(我理解):经过不断的磨炼,这个人类的道德水平应该是越来越高的呀?但无论黄帝时代,还是孔子时代,还是民国,还是当今,为什么总是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今不如昔”?是不是真的十年猪仔——一代不如一代呢?还是要遵照《人生的道路》的揭示:既不要认为“今不如古”,也不要认为“古不如今”呢?
我想,古人确实是有非常好的养生和品德至上方法,但并不被那时多数人及其后代所接受和遵循。同样,当今也存在很好的方法,但只是少数人愿意接受和坚持遵循。

我喜欢“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觉得它与老师解读的老子思想也是有相通的,应该与孔夫子的思想也相通的。因为孔夫子赞扬过学生穿旧衣服都能够泰然站在穿皮草者旁边、或饮食简单却乐于道。这应该也算是一个印证,即印证老师说的各门各派的学说是有相通的,甚至是说同样的道理。可能也是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一个印证。
«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05, 2013, 03:14:57 下午 作者 高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