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盘古文化,我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略谈我对自《浅谈文化》至《德》的8篇文章的学习体会
我与同学们在QQ群一起学习《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已近一个半月,我们已经学习了自《浅谈文化》开始至《德》共8篇文章。文章的时间跨度自1994年-2013年。
之前学习老师的文章是零散的学习,特别是老师近期的作品,基本上是发表一篇学习一篇,从来没有集中学习过。
《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的出版,让我和同学们有幸集中学习老师的文章。这次学习,加深了我对老师的各篇文章的理解,同时,我还感到书中每篇文章的前后次第编排是非常精妙的,各篇文章的内容环环相扣。
请看我对各篇文章的引述和我的体会:
《浅谈文化》道出了文化的本义和文化的作用,让我明白了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和人类文明产生、发展、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在以后各篇文章的学习中,愈发感受到这一点。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p3)
《盘古的传说》道出了引以自豪的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和对中国远古文明的深远影响。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天地人和-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录)》作了铺垫。 其实,在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天地人和”中,已很辩证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和者,合也,和谐协调亲密无间之共存也!也就是顺应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只做对彼此都有利的事,不干对某一方有害的事,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地向着共同理想的方向发展前进。天、地、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任何事物、任何人的关系也是这样!(p13)
这个传说体现了宇宙的基本规律;世间上,宇宙里,任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本质关系,都是相对而存在、相容而稳定、相和而共鸣的!这才是最自然的辩证法,是宇宙的基本规律。(p14)
盘古为了不负混沌的重托而献身于造物育人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仰!(p14) 《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回答了“天道”之核心内容、中国古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国古人如何以“礼乐刑政”的按序施行来齐家治国。让我知道古人,特别是上古时期的古人是如何理解宇宙里被称之为“盘古”的理性力量的旨意,并按照理性力量的指引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造福于人。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天道”不仅包含了现代人所认识的种种事物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更包括了创造种种自然规律的“天意”。“天意”是指上天的旨意,即宇宙的理性力量,引申为神灵。(p21)
在中国古文化里,“神”最重要的含义是“超常”。(p21)
意思是说,在宇宙里有一种远远超越了人类能力的无形的伟大的力量。是这种力量创造了万事万物,又暗暗地操纵着、引导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力量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体现在种种事物事理之中。(p21)
把这种力量人格化、形象化,就成为了像人那样有形有体、有模有样的“神”了。(p21)
中国古人把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伟大力量称之为“盘古”,把具体负责某一项事物的力量,称为某个“神”,如“风神”、“雷神”、“山神”、“水神”等。(p21)
中国古人认为“神”具有大善大爱的最高尚最伟大的品德,所以才会创造人类和创造万事万物。而且,“神”主张人类也要学会具有至善至爱的高尚品德,才能与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相容相安、共生共荣。这就是中国古人所崇尚的“天道”之核心内容。(p22)
他们信神、祭神的目的,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善与爱的信念、培育自己的“忠、孝、仁、义、信”的品德,从而要求自己顺应着“天道”的指引,去实施利己、利人、利物的生存行为与生活行为。这些行为是可敬可佩的!(p22)
例如:他们是如何理解与贯彻“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呢?中国古人约定春季不捕鱼打猎,不砍伐林木;野草枯黄了,但昆虫未蛰伏,也不会烧作肥料;打猎时不能四面埋伏,必须留一条生路让动物逃跑,若见到动物从这条道路逃跑,就不追杀;还有,不捕杀怀孕之动物,不掏鸟蛋等等。(p22)
这种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文明的行为,现代很多人都远远做不到。但在中国的上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约定俗成的自觉行为。这就是中国上古时代所倡导的顺应“天道”的文化日夕熏陶的结果。(p22)
什么是品德呢?(p26)
从中国古籍来分析,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内容:诚、忠、孝、仁、义、礼、智、信。(p26)
古人提倡的诚,首先是以至诚之心敬畏天道,顺应天道。忠,首先是指对贤明的君王要忠心耿耿。孝,首先是指对父母要尽孝道。(p26)
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常常是通过“礼乐刑政”的按序施行而体现出来的。(p30)
古时制定的刑律刑法,主要是用来节制与阻吓人们因贪欲而引发的恶行。(p33)
古时制定的政令政策,既为了指导民众顺应天时去耕作,以期丰衣足食;又为了指引人们接受礼乐之教化,做亲善睦邻之人。如是者,则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矣!(p33) 《努力贴近老子-略谈我对<道德经>之解读》与《几点随想》提炼出老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阐述了道"的三个内容,“德”的五个层次,“道”与“德”的关系。让我知道了:1、老子思想与中国古文化的精华的关系--是在继承中国上古文化“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2、老子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并如何将此化作指导自己言行的指南和终身的坚定追求的。 老子的世界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p35)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p35)
老子的人生观: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p37)
老子的这种世界观和早于老子一、两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所形成的世界观是一致的。(p36)
老子详细分析了世人的生死状况,指出“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说:“长寿的占了十分之三,短命的也占了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本可长寿却因行为不当而自寻死地的。”(p41)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是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这些人太注重物质养生之故,也就是物欲太强而缺德,因而自短其寿。”(p41)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p45)
老子认为“道”是来自鸿濛未分的“无”(即最高层次的自然力量),因此“道”是永恒的。而永恒的“道”创造了万物(包括人),所以,万物和人都具有了永恒的因素。但是,相对于天、地来说,人的道德是最低层次的,故此必须不断地悟道、修德,才能最终得道而获得与天地共长久的永恒生存的资格!这才是真正的长寿。(p46)
“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丧失所拥有的生命力的人,就会活得长久。”老子反反复复提出的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正心修身之法,正是为了让人们不要轻易丧失所拥有的珍贵的生命力!(p46)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p37)
在具体的修为上,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不主张尚贤与尊礼。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永远都是顺其自然而不妄为的,但是天地万物没有一种事物不是由于“道”的作为而产生的。(p37)
应该怎样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使道德进入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与境界呢?(p38)
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致虚极,守静笃。”(p38)
从三皇五帝开始,中国的古文化就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从“无”到“有”、以一概全。(p41)
从“无”到“有”,是指中国古人认为:宇宙是从无形无体的状态,由无形的自然力量(阴阳相合的力量)作用于气态状的物质微粒,使之“气之轻青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进而生化出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于是,“无”便代表了天地万物的来源,“有”则代表了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里,那种本处于无形无体状态里的无形力量、规律、法则,依然存在着,并渗入到每一件事物之中,也存在于空间里,并成为了种种事物的运行与变化的动力和规范。所以,古人认为这种“无”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又无时不用的“东西”。(p41)
老子正是利用这种特点来论述道与德的。(p41) 《天地人和-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录)》讲述了天、地、人三种对象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出了这些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和!这就是《盘古的传说》中所道出的宇宙的基本规律。
在这篇文章里,我知道了:1、宇宙万物和人类(大自然的一切)的起源--都是天的产物;2、理解了“人是个小宇宙”的观点,其实是拉近了宇宙真理与人类认知间的距离:宇宙与人生的真理似乎很遥远、很抽象、很渺茫,其实很实在、很贴近、很具体,因为它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和心灵,关键的是你是否用心去捕捉、观察、领会。(见《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第326页)。
3、圣人和老子提倡的与天地合其德,修德悟道,尊道贵德的思想,是哲学的也是科学的,是符合宇宙的客观实际的。 天,最大的特点是空阔无涯,无边无际,包罗万有,既包容了无限多的物质元素,又蕴藏了无限大的能动能力,因此,一切的事物都只能在她的无限大的时空范围里衍生、发展、变化。地(地球、星球)的出现,正是天的这些特点的产物,是天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动能力作用于物质微粒,使其组合而成的有形有体而又相对稳定的实物,而这些相对巨大的物体(地球、星球)的诞生,又为其本体衍生万物打下了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人类所在的地球的生物衍生、变化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天之空灵,地之厚实,是生化万物的基础。(p50)
灵,主要的意思是指超出物性的能动能力。(p50)
这种能动能力不同于一般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它具有明显的理性特点,如人的思维能力那样。(p50)
“人神如天”说的是人的灵魂具有天那样空阔灵动的特点;“人体如地”说的是人的血肉躯体如大地那样由实实在在的物质组成。这就是具体地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人是个小宇宙”,也阐述清楚人是由灵与肉两个部分组成的道理。我认为既要认识天地人种种事物的本质特性,又要认识它们彼此的联系,更要认识到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和为基础,要解决好人和的问题,就要解决人自身的灵肉相和的问题。(p50)
而要解决与人与物的相容相和,又必须先解决(或同时解决)人自身的灵肉相和即身心健康问题。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头等重要的大事。(p51) 《常与无常》,是我理解起来颇感困难的一章,那就先记住老师的提示,不能理解之处先放一放吧。 它似乎是文字游戏,使人觉得苦涩或费解。然都是作者多年奇特痛苦和艰难思辩之如实写照,又饱含了神奇力量所揭示的整个奇异故事的几乎全部的哲理。我深信每当你理解多一层意思时,你的身心素质和能力又提高了一个层次。(p55)
经历了奇异的遭遇以后,我不得不以更平静的心态来更细致地观察体会一切,慢慢地领悟了许多相对相容相和的道理,世间上种种事物总会时常表现出正常与反常的现象,但其本质是紧密相连的,若破解了,就能成功。(p55) 以下这段引自《天地人和-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录)》一文的论述,让我对《常与无常》诗所论述的“正常与反常的现象本质是紧密相连的”以及对老子所追求的多了几分理解:
时空具有不灭的本性,物质亦具有不灭的本性,为何由不灭的物质孕育而出的最高等的生物,又生活在不灭的时空里的人,偏偏会出现疾病和死亡的现象呢?从本质来说,是因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未能与天、物之不灭本性产生合拍、和谐共存之故。假若人能明白这些道理,努力修练自己的灵与肉,使之适应天物之不灭特性,那么,人之健康长寿甚至是与天物之永恒共存产生共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p53) 《德》阐述了“德”的完整含义,“德”与“得”的无形关系和修“德”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提到老子思想和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时,我已不再陌生了。我读到了令人景仰的三皇五帝等圣人因大德而大得,也读到了失“德”而“得”又失“得”的害人终害己的可悲下场。以崇尚品德为主的儒家思想和以倡导性命双修的道家思想所代表的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正是古人对“德”与“得”的关系,“德”与“长生”的关系的感悟。我怎能再去追求不能长久的不祥之“得”,再不修“德”呢! 德,是指对人对物都有利无害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对于个人来说,那就是心灵善美的表现。(p56)
德,在古文中,还包含了得到的“得”的意思。其含义是指,当人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时,心中的善美收获就越来越多,而贪、馋、妄、骄之杂念就会越来越少。这样,心怀就会越来越博大,就能装载更多的对人对物都有利而无害的宇宙与人生的真理(即老子所说的“道”)。有了如此良好的心灵素质,身体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健康长寿,而且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会达到最高效的境界(即老子所言之“无为”状态),于是要创造丰富的精神生活与丰富的物质生活就不困难了!这就是德所含“得”之全部含义了。(p56)
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上,曾涌现过一批品德高尚的“圣人”(那就是老子和孔子反复赞颂的圣人),如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武、成、康等。他们的大“德”和大“得”永远令人景仰。(p57)
在这些圣人主政时期,都是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垂范于民,以礼乐教化为主,以刑政手段为辅(有时甚至不使用刑律,牢狱中没有犯人),使黎民百姓都以“尊道崇德”为荣,同心合力地创造和谐安乐、丰衣足食的生活。那时国家的储备常达到九年的存粮。故此,即使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也不难度过。那是人类历史上实实在在的因为人们具有了“大德”而收获“大得”的太平盛世的安逸繁华的社会!(p57)
人类漫长的历史早已证实了在人的先天本性里已存在着贪婪的欲望,是以在后天的经历中很容易受到金钱物质和名誉地位的诱惑,因此在天地人三界中,人的道德品质是处于最低层次的,是故人不修德就不足以获得健康长寿的资格,也不具备获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资格。(p57)
若不是老天爷在每一个人还未出世时,就在先天的本性里注入了善美的五分德性,真不知当今的世界已变成了什么模样!(p59)
但,先天的五分德性,若没有后天的不断修持和保养,是很快就会消耗殆尽的。那就会走上老子所说的“不失其所者久”的反面“早失其所者夭”了!(p59)
“德”与“得”的密切关系啊,一直都无形地存在于人类社会里,也无形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p60) 我感到以上各篇文章就是在反反复复地向读者讲述如何看待世界和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这次集中学习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在学习盘古文化的过程中,我已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了!但对于还未阅读《人生的道路》的《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一些缺憾。
些许体会与同学分享。顺便问一下,你们的学习感受与我相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