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哈佛为何兴起中国哲学热? (阅读 3151 次)

博玄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53
哈佛为何兴起中国哲学热?
四月 18, 2015, 09:33:31 下午
哈佛为何兴起中国哲学热?

2015-04-17  哈佛北京校友会

哈佛中国历史教授Michael Puett,他所教授的《古典中国道德和政治理论》(Classical Chinese Eth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一课是哈佛第三受欢迎的课程,仅排在经济学入门和计算机科学入门之后。Puett教授在2007年第二次开设此课时,由于原定教室人满为患,学校不得不把课堂移到哈佛最大的教室——桑德斯剧院(Sanders Theater)。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本科生选择花一学期的时间去研究深奥的中国哲学呢?首先,这门课满足了哈佛本科生需要选修一门“道德分析”课程的要求;其次,Puett教授曾大胆承诺:“本课会改变你的人生。”

学生纷纷表示,Puett教授所言不虚。他在课程中运用中国哲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反直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理念,这些都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去年修这门课的学生Elizabeth Malkin说:“这门课完全改变了我对自己、对同龄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课堂上,Puett教授对几个世纪前中国哲人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论语》、《孟子》和《道德经》的英文译著,并将书中所学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这门课将中国思想置于当代美国社会的背景之下,帮助20岁正处于迷茫期的年轻人思考如何做个好人、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以及如何拥有绚烂的人生。

Puett教授说,他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被迫走上通往某种职业的道路”,而这种情况在他20年前刚刚执教时还很少见。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10年,哈佛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人数在急剧下降,且此趋势从美国其它文科类院校也可略见一斑。金融仍是最受哈佛学子青睐的职业选择。Puett教授观察到,学生们大多在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来规划选课和参与课外活动。

对此,Puett教授对学生说,制定计划太过审慎和理性可能反而会引导你走上错误的道路。中国哲人认为,过于精明会大大阻挡计划之外的种种其它可能。这样现实的学生很难“留心那些平常生活中真正能激励和启发自己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往往才是获得真正美满且充实的生活的源泉”。如果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与他先前所认为的最适合自己的事情有出入,这个学生就很有可能会在错误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Puett教授希望自己开设的这门课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他们意识到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他曾在课上提及:

1. 微小的举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人主张,大多的平常举动都会产生连锁反应。Puett教授敦促学生加强自我意识,关注身边最微小的细节,如帮后面的人拉住门、对杂货店雇员微笑等等。这些最普通的举动,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一整天都充满阳光。

奔波一天后的幸福感、与好友聊天后的顿悟、有人插队时的愤怒——这些与人生中的大事有何相干?实际上,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这些日常小事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无限机会。当我们知道了什么会触动我们、让我们开心或生气时,我们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这样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解决即将面临的新问题。孟子认为,如果你能在日常小事中培养自己的德性,就有可能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同时,你也会改变周围人的人生,最终达到“天下可运于掌”。

2. 决定是从内心做出的

美国人通常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因而做决定时会靠大脑进行有逻辑的思考。Puett教授认为“头脑”和“内心”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我们做每一个决定时,无论大小(晚饭吃什么、下学期选什么课、以后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如果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心脑结合、理性与感性结合,那么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庄子主张,人们应培养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而不是通过理性抉择来自我封闭。就好比我们有意识地每天弹琴,为的是有一天可以得心应手;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训练自己拥有更多生活的经验、了解更多的事物,为的是能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定,而它们是内心的本能直觉和头脑的理性思考的结合。

最近的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了中国哲学家所言的正确性:脑部扫描显示,真正让我们做出决策的,不是我们的理性逻辑分析,而是我们对身边情绪和情况的直觉感知。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Marianne LaFrance发现,仅在4毫秒的时间内看一张笑脸,就足以让我们有个微小的情绪高潮。

3. 心随形走

即便是在心情不好时,友善的举止和对别人微笑也都会影响你的感受和行为,并最终对事情的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这些听上去像自我安慰,然而Puett教授所讲内容大多是先贤们早已普遍接受的文化智慧,只是这些智慧在当今时代早已荡然无存。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许多思想家,包括孔子在内,也赞同此观点。孔子认为礼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选择一种强势的站姿时(两腿分开,两臂分开并伸出),不仅周围人会感受到他的自信和强势,其本人体内的荷尔蒙也会升高,从而感觉更自信。

每堂课的结尾,Puett教授都会鼓励大家将所学到的中国哲学应用于日常实践。“我们介绍的中国哲人认为,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我希望在此层面上启发学生。我不会教他们生活大道理,我只想让他们觉得,每日力所能为的小事可以改变生活。”学生们的作业很简单:首先,在自己冲他人微笑、为他人扶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体会自己的感觉。然后记录下他们的行为、举止、话语如何改变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然后,Puett教授要求他们坚持那些产生正面效果的行为。在论文中,大家需要探讨中国哲学家的主张对生活有何意义。

一旦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发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他们便可通过大量实践和自我培养来在这个领域做得得心应手。自我培养也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主张:勤奋之重要,胜过天赋异禀。我们不应局限于天赋;只要不断努力,扩展能力,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你不一定要一直做自己天生就擅长的事情,而只需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以此为开端。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对微小事物加以关注“足以改变人生的方方面面”。

年轻人在当今社会压力下,常执着于实现大梦想或追求个人卓越。因而对他们而言,要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把精力放在日常小事上、伟大的成就都是源于最不起眼的行为”还是很难的。这也是中国哲学在哈佛甚至全美开始盛行的原因。这股中国哲学热似乎与当下人们渴望摆脱快节奏生活的观念不谋而合。

Adam Mitchell上过Puett教授的这门课。他是数学奇才,本打算在哈佛读经济学。他说:“我们都期望以理性的方式思考未来。我们权衡所有利弊,然后做出决定。这就使我们容易走上‘只做自己擅长之事’的道路——这条路风险低,回报也低。”但在大二上过这门课后,他意识到这并不是思考问题的唯一方式。他开始修一些自己感兴趣但并不擅长的课程,因为他意识到努力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他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如何受到外界影响,以及外界如何因自己而改变。Mitchell开始学习外语,然后慢慢感觉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更亲近了。如今他正在攻读区域研究的硕士学位。他说:“我可以很开心地说,Puett教授没有食言。这门课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


linlin94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5
#1 Re:哈佛为何兴起中国哲学热?
四月 19, 2015, 10:36:15 上午
                感谢博玄转载了这篇“ 哈佛为何兴起中国哲学热?”的文章,从案例中可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每个人的“正心修身”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相信未来也必将影响世界更多的人。

             我们看了这些案例,更感激区老师这几年通过让我们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吸取古人“正心修身”的做法,以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盘古文化的精髓,更坚定盘古指引我们的信仰,从平时小事做起,关注自己思想情绪中的每个“恶念丑行”,加强觉知能力,及时改正错误,消除对别人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别人和环境带来善良和美好的感觉。

            Mitchell“修一些自己感兴趣但并不擅长的课程,因为他意识到努力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他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如何受到外界影响,以及外界如何因自己而改变。Mitchell开始学习外语,然后慢慢感觉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更亲近了。”      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比如参加公司开设的“雅言吟诵古琴班”,   
      “就好比我们有意识地每天弹琴,为的是有一天可以得心应手;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训练自己拥有更多生活的经验、了解更多的事物,为的是能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定,而它们是内心的本能直觉和头脑的理性思考的结合。”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每天弹琴,终有一天可以“得心应手”;“得心”得的应该就是老师常要我们做到的“平静的心” ,“应手”应的应该就是手能顺应心灵,熟练地、发自本能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地弹出来的“天籁之音”吧。参加了公司古琴班的入门班后,慢慢对此体会更深了。 也真要谢谢高雅文化传播公司为我们创设的这个平台。   
 
« 最后编辑时间: 四月 19, 2015, 10:38:15 上午 作者 linlin94 »
学会“平静、宽容、谦恭、坚定、勤奋”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