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三纲五常 (阅读 3946 次)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三纲五常
九月 17, 2013, 10:56:09 上午
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好,也觉得与老师说的观点是契合的。


“纲”字的初始义是指提网的总绳,抓住这总绳来动作,所有网眼的细绳都能打开或收拢,整个网就能收束自如,就能够“有条不紊”、“纲举目张”。所以,“纲”也就被转喻为把握事物的关键和要领,又可再引申为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尤其是用在社会与政治领域。这里我们或可注意的是,“纲”的初始喻义有很强的指向实践的意义,如先秦韩非说:“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则鱼已囊矣。”又如新中国早期曾经提出的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乃至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抓纲治国”等等说法。如从实践意义这方面将其引申到极端,则这“纲”可能变成目的是纯功利性的,即是指向成功、战胜、夺取和巩固政权的目标,而“纲”本身只是作为战略性的手段。
但如果按传统意义说“纲常”而不仅仅说“纲”,就是强调其作为社会政治的原则规范的持久意义了,它本身是自在的原则。“常”有“普通、平常”之意,又有“长久、经常”之意。被视作“纲常”的原则规范因“纲”而“常”,也因“常”见“纲”。它们是社会持久的大经大法,也是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基本“纲维”或“纲纪”。
但我们今天一谈到“纲常”,几乎马上就会遇到种种疑虑、批评或者不屑:我想这些怀疑和批评一是来自国人对“传统纲常”的百年误解;一是来自世界对“普遍原则”的现代疑虑。在20世纪的主干期,从初叶的“打倒孔家店”到末叶的“批林批孔运动”,影响所及,几乎使今天的不少中国人一谈到“纲常”,就认为它们是捆绑我们的几大绳索,而未理解到它们也可能是维系社会方舟的巨缆。旧纲常近百年来长久地被蒙上恶名,被视为要打倒的对象,要解除的桎梏,“三纲五常”更被认为是最大的束缚,乃至动辄就说“礼教杀人”、“名教吃人”,然而,我们却可能未意识到:我们今天这样说可能已经是轻松地、也是惰性地习惯了透过“百年”的有色眼镜来看“千年”的中国历史,即已经是带上了“近代”的“先见”和“成见”。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中华文明和民族的数千年延续其实正是靠这些纲常在社会层面维系的,而且,今天我们要重新合理地建构新的社会伦理体系,也正是要由它们出发,以提供一个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可以得到可靠保障,并且可以自由地发展的社会平台。

除了上述对我们自己历史的误解,另一个疑虑的来源是来自现代世界。自从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思潮在世界上相当盛行,对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也就常常质疑和否定,这也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灵。加上我们先是奉行、后是高置的革命意识形态也曾倡导“彻底打破旧世界”、和传统“决裂”以创造一个“新世界”,而当这个“新世界”的理想变得虚幻,出现了“三信(信心、信仰、信任)危机”,也就更为加剧了虚无主义的流行。但我相信,我们若是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内心,观察一下历史和现实,就能看到天地间是存在着一种“天经地义”的。我们能够觉到有些事情是永远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去做的,比如任意伤害同类、甚至杀害无辜。又比如这样的直觉也是相当普遍的:人类必须有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政治秩序,否则所有人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样一些戒律和共识其实也是存在于所有文明社会和宗教的历史和法典中的。当然,它们也是范围很小的,非常底线的一些原则或者说“基石”。
我想我们现在需要寻找的正是这样一些比较恒久、稳固的道德基石,或者说是“旧纲常”中后面的“纲常”、“旧纲常”中更为根本的道德的“精神”原则,并依据这“精神”原则,参之以变化了的时代和社会的情况,给予富有新意的重新概括和阐述。而我们也的确能从旧的“三纲五常”中看到一些比其外在的原则规范更为根本和永久的东西,比如说看到后面有对保全生命的一般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肯定,看到这更为根本的东西就是维系人类社会和民族生命延续而不坠的东西。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17, 2013, 12:31:59 下午 作者 高仔 »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1 Re: 三纲五常
九月 17, 2013, 11:04:50 上午
”三纲五常”将家庭秩序与政治秩序结为一体,家国合一,忠孝合一、而且从价值上是更看重家庭秩序的,即以孝为本的,虽然从原则规范的次序上是将国放在前面。它们看起来只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秩序的原则规范。它的确具有等级服从的社会政治含义。现在的一个挑战是,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虽然这主要是儒家的主张,但是也广泛地存在于先秦其他学派,例如法家的政治主张之中。像《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而法家是极力主张君主集权专制,臣民绝对服从的,那么,那么,在这看似相同的“纲常”主张中,如何区别儒家与法家的不同?如何辨识后来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纲常”后面的基本价值?
在我看来,在法家那里,三纲还只是一个政治原则,而在儒家那里,它还是一个道德原则它后面还有尊重生命的基本价值存在。在儒家看来,纲常不是简单地要维护一种政治秩序和社会统治,其实还有一种更深刻的,平等地看待所有生命的道德涵义。或者说,作为“纲常的纲常”,“纲常的核心”的其实是一种道德的原则,这一道德的原则主要的就是生命的原则。它从行为和制度规范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要求保障生命安全和提供生命基本供养的第一正义原则;而从价值的角度来说,则是将生命、生存视为最宝贵的价值,而且,生命之所以宝贵,并不仅是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宝贵,而是本身就是目的的宝贵,因此,所有人的生命也就在基本生存的意义上同等宝贵。也就是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这样,既生之,则须护之养之,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欲望,所有人也都应得活下去的基本待遇。
所以,在儒家那里,除了强调纲常、正名和礼教,更为根本的还有如孔子之仁、孟子之义,荀子也说过“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在儒家看来,政治是要以道德为本的,君主是要以民生为本的。这“本”也就对权力和权威构成了某种限制。所以,虽然有等级的服从,但也非绝对的服从。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痛斥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苛政猛于虎”。孟子通过救一个孩子的事例,拈发出普遍的“恻隐之心”,主张要以“不忍人之心”实行“不忍人之政”。他痛斥君主好战,奢靡,使民缺乏生养是无异于“率兽食人”。即便是更为强调秩序和礼教的荀子,也对礼制和君治的护生养生本意有过明确的抉发: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篇》)
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省工贾,众农夫,禁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荀子•君道篇》)
而西汉对“更化”及明确“三纲”起了最大作用的董仲舒也如是说:
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春秋繁露•服制像》
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春秋繁露•离合根》)
 
 
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三者皆奉,则民如子弟,不敢自专。(《春秋繁露•立元神》)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后来的儒者也大抵如是。例如王夫之批评战国时代纲常大坏的主要依据就是使生灵涂炭:“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与尚书、孔子之言背道而驰。勿暇论其存主之敬怠仁暴,而所行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于死亡。”他甚至认为儒者在面临衰政暴政的时候,也不应首先举事,其原因也是顾及生灵的涂炭,当然,如果,天下已经大乱,出来收拾残局、平定天下则是另一回事。
这一以民众生命为上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传统社会始终,我们不妨再以已经处在传统社会晚期的曾国藩为例,来察看这一保存生命的道德原则与社会等级纲常的关系或先后次序。
1854年,在太平天国起事之后近五年,曾国藩组织了湘军反击,并发表了“讨粤匪檄”的文告来陈述他讨伐的三条理由。我们注意到,他在该文的第二段陈述了捍卫社会等级纲常的理由,他说:“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而洪、杨事变)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这一对传统文化的纲常原则的捍卫,可以说是放在捍卫清朝政府之前,乃至有人认为曾国藩此举与其说是捍卫“大清”,不如说是捍卫中国社会与文化,即忧虑顾亭林所称的“亡天下”。但这还只是他呼吁讨伐洪杨的第二个理由,且这里主要是向士人或“读书人”呼吁,而他在第一段中向所有人、所有“有血气者”的呼吁,才是他更为根本和优先的理由,这一最优先的理由是认为洪杨发动的连年战争造成了无数生命财产被毁,即所称“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
曾国藩的第三个理由是说洪杨辱教不敬神,即不仅士民共愤,也是人神共愤。他的确没有把捍卫清朝政府单列为一个理由,虽然他作为曾经的朝廷命官肯定也是要维护清朝政府的,但也可以说,他最忧心的还并不是“亡国亡朝”,而是“亡天下”,这“天下”既指可以保存生命的一般的社会政治秩序,也是指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社会伦理文化和传统纲常。而这两者经常是紧密结为一体的。或许也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后来在平定洪杨事变之后,据说有人劝他说,既然握有全国最优势的兵力,又是汉人,不妨自己代清称帝,而他根本不做此想,按照他上面自己提出的理由和观念,也绝不可能做此想。因为,改朝换代必然要大动干戈而使无数生灵涂炭,除非也是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任何有良知的政治家都会,也应当在将很可能面临的伏尸千里、流血遍地的惨烈前景前止步。而名分纲常的实质意义,也是根本的道德意义也就在此。保守一种政治秩序,没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这种理由也应是来自生命原则--就不去轻易置换和推翻它,这是有道义根据的这种保守不简单地就是为了保守这个政府,而更主要的是为了保守生命,不去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去大规模地流他人的血。我们当然要注意类似太平天国的事变中的普通参与者和其领导者的不同。从负面来说,参与反抗的人民先前所遭受的痛苦是可悯的;从正面来说,如果受到残酷的压迫,人民有一种反抗暴政的权利。但是,太平天国的举事是不是像陈胜吴广及其部众那样,到了为了生存必须如此大规模揭竿而起的程度?因为这一举事就可能是不知多少人要为此丧生。我们注意到,曾国藩在讨伐其檄文所提出的第一理由还不是国家,甚至还不是纲常,而是生灵涂炭。在曾国藩那里,保存生命的原则是最根本的,因而也是最优先的......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17, 2013, 12:37:39 下午 作者 高仔 »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2 Re: 三纲五常
九月 28, 2013, 07:09:39 上午
一直没有时间好好看看高仔转载的这篇《三纲五常》。今日浏览,方知值得一看,耐人寻味!谢谢高仔!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三纲五常》以下几段话值得世人深思:

被视作“纲常”的原则规范因“纲”而“常”,也因“常” 见“纲”。它们是社会持久的大经大法,也是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基本“纲维”或“纲纪”。但我们今天一谈到“纲常”,几乎马上就会遇到种种疑虑、批评或者不屑:我想这些怀疑和批评一是来自国人对“传统纲常”的百年误解;一是来自世界对“普遍原则”的现代疑虑。在20世纪的主干期,从初叶的“打倒孔家 店”到末叶的“批林批孔运动”,影响所及,几乎使今天的不少中国人一谈到“纲常”,就认为它们是捆绑我们的几大绳索,而未理解到它们也可能是维系社会方舟的巨缆旧纲常近百年来长久地被蒙上恶名,被视为要打倒 的对象,要解除的桎梏,“三纲五常”更被认为是最大的束缚,乃至动辄就说“礼教杀人”、“名教吃人”,然而,我们却可能未意识到:我们今天这样说可能已经是轻松地、也是惰性地习惯了透过“百年”的有色眼镜来看“千年”的中国历史,即已经是带上了“近代”的“先见”和“成见”。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中华文明和民族的数千年延续其实正是靠这些纲常在社会层面维系的,而且,今天我们要重新合理地建构新的社会伦理体系,也正是要由它们出发,以提供一个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可以得到可靠保障,并且可以自由地发展的社会平台。

在法家那里,三纲还只是一个政治原则,而在儒家那里,它还是一个道德原则,它后面还有尊重生命的基本价值存在。在儒家看来,纲常不是简单地要维护一种政治秩序和社会统治,其实还有一种更深刻的,平等地看待所有生命的道德涵义。或者说,作为“纲常的纲常”,“纲常的核心”的其实是一种道德的原则,这一道德的原则主要的就是生命的原则。它从行为和制度规范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要求保障生命安全和提供生命基本供养的第一正义原则;而从价值的角度来说,则是将生命、生存视为最宝贵的价值,而且,生命之所以宝贵,并不仅是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宝贵,而是本身就是目的的宝贵,因此,所有人的生命也就在基本生存的意义上同等宝贵。也就是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这样,既生之,则须护之养之,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欲望,所有人也都应得活下去的基本待遇。

他(曾国藩)的确没有把捍卫清朝政府单列为一个理由,虽然他作为曾经的朝廷命官肯定也是要维护清朝政府的,但也可以说,他最忧心的还并不是“亡国亡朝”,而是“亡天下”,这“天下”既指可以保存生命的一般的社会政治秩序,也是指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社会伦理文化和传统纲常


温故而知新。

我再一次拜读区老师阐述中国古文化最重要、最辉煌的精髓——“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的经典之作《简说中国古文化》。老师说:

什么是品德呢?

从中国古籍来分析,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内容:诚、忠、孝、仁、义、礼、智、信。

诚,是诚实,真诚,用心专注,无杂念。忠,是忠诚,用心专一。孝,是孝顺。仁,是高境界的善和爱。义,是义气,乐于助人。礼,是有教养,懂得尊重人和大自然;明本份,尽所能。智,是智慧。信,是信用,言必行,行必果。

古人提倡的诚,首先是以至诚之心敬畏天道,顺应天道。忠,首先是指对贤明的君王要忠心耿耿。孝,首先是指对父母要尽孝道。

一个人如果真正愿意以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来改造与提升自己的心灵素质,就有可能不断地清除心中那种可能会害人害物的贪欲之念,亦有可能不断地去除自以为是及懒惰之陋习。这样,随着心灵素质(品德)的提高,人体亦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阴阳平衡之状态,就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快乐,古代贤明的君主,大多数都是很长寿的。


我又想起老师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是导致道德滑落的根源》一文中提到的——

人的自我诉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本性。还不懂事的小孩表现最为明显,饿了就会呼喊……因此,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尊重每一个人为了自我的生存而做出的 自我努力(这种自我努力以不伤害别人的生存权利为前提),应该成为人类每一个人的常识和常理。如果人人都遵循这样的常识常理来待人处世,人类世界就会相安 无事、共生共荣。

从“亲不亲,阶级分”;“大批判”;“破四旧”到“向钱看”;“争第一”及“人无我有,人有我先”等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经历了简单片面的排外仇恨主义和 赤裸裸的利己思想的熏染,自觉或不自觉地日积月累而成一种以自我利益为先、以自我感受为重的处世态度——事事以己为先,不能吃亏!为了让自己的儿孙后代能 从小就学会这种自己认为正确的做人处世之道,或极尽纵容溺爱之能事,尽量满足小孩的物欲要求,还会使用表面似乎颇为伟大、实质却夹杂着虚伪色彩的自辩: “现在有点钱了,不应让孩子受苦了!”或随意大声呵斥、责骂,强令小孩要顺着自己要求的争第一的利己方向奔驰,还常常口口声声地说:“我这样做,都只是为 了你好啊!”在日常生活中,种种自私、贪婪、狭隘、蛮横、“八卦”(意指搬弄是非)的丑陋的言行举止在小孩的面前毫无收敛。这样,怎能培育出懂得尊重与关 爱别人的下一代呢?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社会还有道德可言吗?


想起老师在《谈谈盘古山庄夏令营的收获与感想》中关于尊严的诠释——

什么是令人尊敬的庄严行为呢?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与责任。每一个人的这种同等的生存权利与责任,都应该得到彼此的尊重和维护。人类为了共同生存得安全一些、好一些,就必须共同遵守这些规则。这就是做人的尊严!所以,凡是偷、讹、拐、骗者都会令人憎恨;贪婪懒惰、好食懒做 者亦令人鄙视。因为他们的行为已表现出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我认为,在不伤害他人他物(大自然)的利益的前提下,依靠自己自强自立的能力努力去创造财富养活自己,这就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尊严!若能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能有利于别人,甚至造福于人类社会,有利于大自然的平衡,这种做人的尊严就进入更高的境界了。



感谢老师源于中国古文化,又超越中国古文化的经典论文! :)

感谢老师送给我们一系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

萌发于心,体现于行——警钟在学生耳际长鸣……
 

海燕

2013- 9-28

*   *   *   *   *   *

在结束这篇感言时,忽然意识到——我要在此与高仔和同学们说上两句悄悄话:

海燕就要暂别论坛,展翅高飞远行了。飞向哪?等燕归来再向你们诉说……

不管我飞到哪,论坛是我永远的牵挂……

祝福大家! ;) [admire] :D



«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28, 2013, 07:12:17 上午 作者 hytan99 »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09
#3 Re: 三纲五常
九月 28, 2013, 04:58:59 下午
一直没有时间好好看看高仔转载的这篇《三纲五常》。今日浏览,方知值得一看,耐人寻味!谢谢高仔! :)


可叹今日之国人几无人愿花时间好好看看祖宗的教诲!在不读圣贤书,不明大道理的情况下,却动辄“此糟粕”、“那过时”,为自己追名逐利而辩护。殊不知,名利之争消耗太多生命力,而早早夭折生命,实乃可悲。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4 Re: 三纲五常
九月 30, 2013, 03:30:17 下午
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海燕——都是很潇洒的!

祝海燕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