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摘自彭林先生著作《礼乐人生》) (阅读 4642 次)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文明的进步与礼乐的边缘化这里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周公 制礼作乐 ,第二个是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第三个是儒家礼学思想的边缘化。

一、关于周公 制礼作乐

我们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那么,这个礼仪之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追溯到周公,就是西周的开国之初。周公对我们中华文明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 制礼作乐 。

商朝是我们中原地区一个以青铜文明著称的强大王朝。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许许多多最精美、最雄伟的青铜器几乎都是商朝四羊方尊的,最著名的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但是,这个朝代是一个跛足的巨人,它的物质文明非常发达,但是它在精神上却是一个侏儒。近百年以来,安阳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大多是商王占卜的记录。他事无大小都要占卜,真所谓是 不问苍生问鬼神 。明天天气好不好,昨天做了一个什么梦,乃至他配偶要生孩子了等等,统统都要占卜。商王非常迷信鬼神,迷信天命,认为他执掌这个国家是出自天命,谁都奈何他不得。另外他还非常残暴,商朝有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叫做 人殉 和 人祭 。所谓 人殉 ,就是拿活人去殉葬,一个商王死了以后,要拿几百人去殉葬,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在殷墟可以清楚地见到。所谓 人祭 ,就是拿活人做祭品,商王祭祀用的供品,不仅用牛羊,而且用活人,非常野蛮和残忍。由于这样一些原因,商朝统治者非常不得人心。到了商纣王的时候,民众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

当时的周不过是偏处于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力跟商是不能比的,但是周文王懂得要用 德 来收揽人心,所以许许多多小国都愿意归附它,希望跟随它去跟商王朝做最后的决战。大家知道,在 牧野之战 的时候,商王调集了七十万人上阵,结果是前途倒戈,在阵前起义了。这场战争,只用了一个早晨的时间就结束了。一个国力那么强大的帝国,就像纸糊的房子一样,说倒就倒了。

这样一个局面,让武王和周公感到非常震惊,简直不能相信。《史记•周本纪》上面记载,晚上两个人都睡不着,就在一起讨论这件事,研究怎样才能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怎样才能长治久安。由于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看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所以意识到今后的统治政策不能再信什么天命,而要重视民心的向背,要考虑到民众的感受。周公在发表的一系列文诰中,反反复复谈到这一点,比如他在《酒诰》中引用先人的话,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古人把镜子叫 鉴 ,我们常说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以铜为鉴,就是这个意思。他说不要拿水当镜子,应该以民为鉴,要把老百姓的反应当作检验自己为政得失的一面镜子。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一个主旋律。我们看《左传》《国语》《孟子》《荀子》以及后代的文献,有关的论述非常之多,真可以说是 史不绝书 。殷人很相信天,认为天就是鬼神;周人也讲天,但他们把鬼神置换成了 民 ,他们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样一来,民心和天意就基本上画了等号。孟子说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的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都是源于周公的这个思想。所以说,古代中国在殷周革命的过程当中,实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转变。

这样一个转变,大家千万不要小看。我们清华的前辈王国维先生有一个代表作叫《殷周制度论》。他在《殷周制度论》里面一开头就说: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他认为,周公改革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 道德之团体 ,要用道德把贵族、平民和其他的人维系起来。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周公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史称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使得我们中国实现了由鬼道向人道的伟大飞跃,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不可等闲视之。

经常有同学问我: 古希腊的神话非常灿烂、非常丰富,我们中国的神话却是很贫乏、很单调,这是什么原因? 我告诉他们说,这恰恰是我们值得自豪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古希腊一直到我们的战国时代才走出神话时代,进入人本主义时代,在此之前,它还生活在神的阴影之下。也就是说,他们的神话时代要比我们长几个世纪,他们的神话当然要比我们的灿烂。可是,我们中国在西周的时候已经进入了 人本主义 的时代。所以,在全世界范围,我们中国是最早出现民本主义思想的地区之一,而且有着非常成熟的思想体系。

这是第一个问题,我把周公 制礼作乐 的来龙去脉给大家作了简要的介绍,为的是说明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是从周公开始的。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07, 2013, 08:35:50 下午 作者 高仔 »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二、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

  周公要求执政者懂得尊重人,哪怕是一个小民、是一个鳏寡之人,都不要欺侮他,身份更高的人当然就不用说了。那么,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自身又应该如何处世,怎样才能被他人所尊重呢?也就是说,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成为受他人尊重的人,对不对?所以,作为一个政府来讲,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准,而不仅仅是要把经济搞好。如果经济上去了,而人的精神面貌非常之差,那这社会是不能进步的,甚至要灭亡的。商朝的灭亡就是一个教训。

大凡一个政治家或者一个思想家,在推出他改造社会的理论体系或者方案的时候,他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这套理论怎样最大限度地切合人自身的特点。这个切合点找得越准,他那套理论的效果就越好。道家认为人都不希望别人约束,喜欢放任自流,所以主张 无为而治 。法家认为人都害怕刑法,所以主张一切问题都用 法 来解决。儒家认为,人是有丰富情感的动物,因此,所用的政策都要从顺应人性出发。

1995年,湖北荆门郭店乡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楚国的儒家文献,由于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称为 郭店楚简 。大家知道,在早期儒学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相传今本《礼记》里的《中庸》《缁衣》《表记》《坊记》等四篇就是他作的。这四篇文章对思想界的影响非常之大,尤其是《中庸》。它们原本收录在《子思子》一书中。大约在隋唐时期,《子思子》就亡佚了。因此,后世的学者大多不太相信子思作《中庸》的说法,认为是出于汉儒之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郭店楚简中居然就有与今本几乎相同的《缁衣》篇,此外,还有一篇《性自命出》,内容和文句与《中庸》颇多雷同,其他各篇与子思学派的思想也如出一辙,因此学者大多认为它们就是《子思子》的佚篇。

郭店楚简里有许多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儒家礼乐思想。例如,其中有一篇说到,圣人治理人民,就一定会顺从 民之道 。为什么呢?他说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成功?是因为他遵循了 水之道 ;秦人的祖先造父,非常善于养马,这在《史记•秦本纪》里有明确的记载。造父为什么能把马养得很好呢?是因为他懂得 马之道 ;周人的祖先叫后稷,种地种得非常好,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他熟知 地之道 。所以,郭店楚简说 莫不有道 ,就是说,你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这个对象它有什么特点、什么规律。 水之道 、 马之道 、 地之道 ,都是自然赋予它们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属于今人所说的 客观规律 之类。这种东西你没法抛弃它,而只能顺应它。那么,所谓的 人之道 又是什么呢?郭店楚简说,人之道就是人性。人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不教而有的天性。具体来说,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儒家认为,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尊重、要顺从人的这种 性 。

人性原本深藏于我们的生命体内,无所偏颇。但是,当外物影响你的时候,你就会做出反应:是喜还是怒?是哀还是乐?等等。性一旦表露出来,就称为 情 了。儒家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他人,因为 四海之内,其性一也 ,人性是通的。你不喜欢饥饿,就不要让别人饥饿;你不喜欢战争,就不要把别人推入战争。你喜欢的东西老百姓也同样喜欢,所以要 天下同乐 。从商朝的把人不当人,到周公提出要尊重人,再到儒家提出要尊重人性,这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不仅要把人当人,而且要尊重他的喜怒哀乐,它在思想史上的意义非常不简单。

说到这里,好像很简单,儒家要求执政者懂得尊重人性,不是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吗?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前提,只说了一半,而且是非本质的一半。为什么?因为人性它有弱点。人跟动物一样,是从动物界来的,动物性与人性,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许多从动物身上见到的那种不好的动物性,其实在人性上都有,比方说贪婪、残暴、争斗、不守秩序等等,这些东西人身上也有。

因此,如果过分地强调人性得自天命,过分地强调它的合理性,不许对它有半点限制,那就是将人性等同于动物性。道家就是这样。儒家认为人性不能放纵,人是动物的灵长,人应该对自己的性情有所把握。有些人很欣赏 性情中人 ,我说这要看什么场合。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性情,不适当地张扬它,只要是我的真性情,我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那这个社会非乱套不可。举个例子来说,拳王泰森,他跟人家争论起来急了,就把对方的耳朵给咬了。类似的情况,《水浒传》上也有,叫做 一时性起 。像马加爵也是 一时性起 ,好家伙,拿榔头一气砸死了好几个人。如果人人如此,这社会非大乱不可。所以儒家认为,人的性情是要用理智来把握的。

那么,人性要把握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叫做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人的性情要有一个度,要达到 不偏不倚 、 无过无不及 这样一种境界。子思的《中庸》,我想很多同学都读过,《中庸》开头有一句话叫 天命之谓性 ,什么叫 性 呢?天赋予你的就叫 性 。《中庸》接着说 率性之谓道 , 率 就是沿着,沿着人性去治理民众,庶几乎就是治民之道了,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谈到。《中庸》又说: 修道之谓教。 人性有天生的弱点,任何人不可能生下来的时候,他的人性就是不偏不倚,而且一辈子都不偏不倚,这不可能。所以要通过 教 来修正人性,这个教就是教育。而教育的手段就是 礼 和 乐 。《礼记》说 礼缘情而作 ,意思是说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制定的。但礼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为目标的,《礼记》里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孔子有一位高足叫做子游,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赞扬他的十位最杰出的弟子,人称孔门十哲,后世在孔庙里受到配享,其中文学一科是子思和子夏。孔子还有一位学生叫做有子, 子 是那个时候对人的尊称。有一天,子游和有子在街上闲步,看到一个小孩跟他父母走丢失了,这小孩就痛哭。这个时候有子就借题发挥了,他对子游说:你看你看,孩子一旦见不到父母了,他那种悲伤,又是跺脚,又是哭,又是喊,人性就应该像这样,不要约束他,让他去发泄。可是在丧礼里面,对于 踊 (就是跳脚)却是有限制的,每次只能跳三次,称为一踊;最多只能三踊。在你踊的时候,旁边会有人告诉你:要节哀。有子说到这里,就诘问子游: 为什么要叫人家节哀呢?父母死了,伤心的程度要比这孩子与父母一时走失严重得多,应该由着孝子去尽性情发泄悲痛嘛,这才是正道。 有子觉得自己讲得很有道理,他说准备要把丧礼里面关于踊的规定都给去掉。子游是大儒,识见要比有子高深得多,他听了微微一笑,说 此戎狄之道也 。 戎狄 ,是指古代的少数民族,那时文化不太发达,所以还不大懂得礼的要旨。子游接着说: 礼道不然。 礼道 教育大家不能以死伤身。假如是父母刚死,你不能节哀顺变,悲伤过度,把你哀恸之情尽情地宣泄,结果呢,以死伤身,那边刚死了一个,丧事还没办完,这里又死了人了。这难道是死者愿意看到的吗?所以要节哀,这个 节 ,就是节制, 礼 的作用,就是节制你的情感的。

可是还有另外一种人,父母去世了,他毫无悲伤之心,不念父母之恩,那怎么办?古代为什么死了人以后要穿丧服?这是礼的规定,你必须得穿,目的是要提升你内心的悲伤之情。你早晨起来一看,怎么穿这衣服?一想,原来是自己有热孝在身。每天看到这个丧服,你就会想起老人家生前对于你的种种慈爱,对于你的抚养。因为你对父母的情感达不到常人应有的程度,所以要以此来提升它。而对于悲伤过度的,则要把它降下去,不能以死伤生。悲痛达不到的,要把它提升起来。你父母死了,应该要有悲伤的,不能这样无所谓。目的就是让人的心情要达到合于礼的境界。《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就是说,在受到外物的影响之前,喜怒哀乐没有偏向,处在中立的状态。一旦受到外物的作用,喜怒哀乐被诱发出来时,都能恰到好处、合于道的要求,这就是 和 的境界了,和是天下最大的 道 。所以,人的情感不能大喜、大悲、暴怒,也不能怠惰、懦弱、无情,要力求进入 大中至正 之域,这样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文明时代的人、一个脱离了动物境界的人。

所以说,这个 礼 是规范你的行为的。有同学问,你不是说 礼乐教化 吗?你光讲了礼,还有乐呢?好的,现在我就来谈一谈儒家的音乐思想。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许多民族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音乐的原理,能够演唱歌曲。对于绝大多数民族而言,音乐是娱乐的工具,自娱或者群娱;而中国却将音乐作为教化的工具,而且是教化的最高形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要了解儒家的音乐思想,必须了解《礼记•乐记》阐述过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乐为心声,二是声、音、乐三分的理论。

所谓 乐为心声 ,是说乐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之声。人的快乐,是 情动于中 的结果。某件事情感动我了,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说 好啊! 就会 形于言 。如果我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我的情, 言之不足 ,就要 嗟叹之 , 好啊,唉呀! 如果嗟叹之仍然不足,我就会 咏歌之 ,想用唱歌来表达内心的兴奋。如果觉得 咏歌之 还是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就会不知不觉地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了,高兴得手舞足蹈。所以说 乐 是表达人类感情的方式之一。

那么,什么是声、音、乐三分呢?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自然声响,刮风、打雷、物与物相互撞击,都可以发出响声,还有人的叫喊声,只要是有感觉器官的动物,都能感知这种响声。这种响声没有节奏,没有审美价值,杂乱无章,儒家称之为 声 ,实际上是一种噪声。人比动物高明在哪里呢?人能够从自然界众多的声中找出规律,找到它的音阶,1234567,而且发现这个音阶可以组成旋律,这个旋律又可以配合成声调,声调和旋律的不同组合,可以变成风格各异的乐曲,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儒家把这种有节奏、有旋律、有审美情趣的乐曲称为 音 ,它相当于今天人们所说的 音乐 。这是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所以《礼记•乐记》上讲 禽兽知声而不知音 。

人类创作的 音 丰富多彩,那么大家知道,在我们当今这个世界上,音乐的风格是非常非常多的, 摇滚 、 重金属 、抒情歌曲、古典音乐、流行歌曲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歌曲能够让你疯狂,你听久了就要疯狂;有的音乐听久了能让你消沉,让你颓废;也有的音乐能够让你向上,催你进取;等等。我想,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大家一定都有过体验。

儒家觉得,人既然是情感的动物,而对情感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又是 音 ,这样就有必要对 音 进行审视。在 音 里面,我们应该选择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来推荐给大众呢?儒家认为要选择对大众身心健康有益的、对社会有益的、对人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歌曲,儒家把这样的歌曲称为 乐 ,并且明确地界定说 德音之谓乐 。《礼记•乐记》又说 众庶 知音而不知乐 , 唯君子能知乐 。君子比众庶高明的地方是,君子懂得用 乐 作为教化大众的工具。例如《诗经》里面的诗篇,在古代是可以演唱的,它们主题纯正,节奏平和,你在听这种乐曲的时候,就会涵泳在它的氛围之中,心灵和情感就会随之变化,所以孔子的教育理论中有 诗教 之说。儒家喜欢讲 教化 ,你的情感在听音乐的愉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改变了,好像一颗糖放在水里,不知不觉地化了。这种教育方式一点也不生硬,不仅易于被大众接受,而且好的乐曲 其感人也深 ,能深入你的心田,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孝经》上说: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儒家主张人应该 内外兼修 ,礼乐文化的分工,是礼内、乐外(??)。人的外在的言谈举止,要通过 礼 来加以规范;而内在的德性以及和谐的性情,则要通过 乐 来提升。内在德性的提升比较困难,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达到,而外在的行为举止比较容易规范,对不对?为了便于大家修身,儒家制定了一套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就是通常所说的 礼 ,拿来教育大众。《礼记》说: 礼者,理也。 就是这个意思。你每天践行礼仪规范,不仅可以端正行为,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你内心的修养,使你的德行内化。我们知道,许多宗教都有仪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有复杂的仪式和戒律,它们的目的也都是要让人在践行的过程中,强化内心的信念。形式虽然彼此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儒家认为,涵养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听德音雅乐。古代的文人都喜欢抚琴,有的还要燃上一支香,它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陶冶心性。一个人沉浸在这种德音雅乐里面,他的心态一定是非常平和的。

古人讲 礼乐教化 ,是 寓教于礼 ,就是把教育理念隐含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之中。这种礼仪可以伴随你的一生,所以有 人生礼仪 的说法,比方成年有成年礼,结婚有婚礼,人际交往有交际礼,乡人聚会有乡饮酒礼,人死了有丧礼和祭礼,国与国交往有聘礼等等,把这套东西变成一个社会规范,人人去做,家家去做,这个社会风气就改变了。

礼与乐,乐更加重要,是礼的内在动力。儒家特别强调人内在的德性,《礼记》有一句话,叫做 德辉动于内 , 理(礼)发诸外 。你内心要有一个 德 字,这个 德 字在发着光辉,你的合于礼的行为就会自然流露于外,内外俱修,这才是一个君子。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08, 2013, 08:55:48 上午 作者 高仔 »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儒家礼乐思想的边缘化

  有同学讲了,照你这么讲,我们传统的礼乐思想是非常讲究互相尊重的,怎么现在大家一提起古代的 礼 ,脑子里就会想到好像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就会想到电视连续剧里面三跪九叩,口口声声喊 奴才 、 奴才不敢 、 奴才如何 之类的画面,尽是一些尊卑分明的东西呢?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这就是历史,历史的发展有的时候是曲折的。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世的时期,他们把怎么样教化人、怎么样做可以最有成效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已经发挥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可是,治国的权力却是在统治者手上,统治者是否采用他们的理论,就很难说了,这要看各方面的情况。孔子生前,曾经周游列国,希望能有君王采纳他的治国方案,结果是到处碰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史记•叔孙通传》说了这样一件事。汉高祖取得天下之后,有一天召开庆祝会,满朝的大臣都是跟着他打仗的,很多人是草莽出身,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结果在喝醉了之后互相争功,胡喊乱叫,甚至拔剑击柱。刘邦一看很生气,但是拿他们没办法。这个时候,他下面有一位谋臣叫叔孙通,这个人很能揣摩刘邦的心思,他说别着急,我来给你想办法。于是,他就找了他的学生,又找了朝廷里面一帮人,手制定礼仪,然后教他们演习。演习完了让刘邦看,刘邦一看很高兴。后来,长乐宫建好了,要举行朝会,所有的大臣走到宫殿门口就被拦住,不许随便进去,要有 谒者 ,就是礼仪官,一个一个把你引进去,文官站在什么地方,武官站在什么地方,都有规定。宫廷内外,到处是骑兵步卒,到处是各种旗帜,显现出一种威严的气象。等到人全部站齐了,好,这时候刘邦才坐在辇中,前呼后拥地被人抬着上殿。这个时候,所有的大臣都要在礼官的引导下,一个一个上来给他磕头祝贺。满朝文武,人人震悚肃敬。这样一来,刘邦可高兴坏了,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有多快活,有多神气。后来,这套东西叔孙通不断地让它完善,当然是投其所好,因为帝王很喜欢这套东西。儒家的礼仪本来是为了改造人性的,人跟人要互相尊重的,结果在朝廷里面多出了这么一块,这一块后来越来越发展、越来越重要。孔子和他的学生的那一套理论尽管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但在政府机构里,却是慢慢地被边缘化了。一讲到 礼 就是朝廷的礼仪,天子的威仪。其实我们读《左传》《战国策》等先秦文献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朝仪,君臣是互相对坐的。可是,后来不许臣子坐着了,得要站着。最后是不能站着,得要跪着。这种仪式和思想跟孔子的礼乐教化的思想是大相径庭的。

我曾经把 二十四史 里面所有《礼乐志》给翻了一遍,觉得孔子的礼乐思想一步一步被边缘化的轨迹是非常清楚的。在《史记》里面,有 八书 , 书 是记载典章制度的,后来的史书改叫 志 。《史记》里的八书,《礼书》是第一,《乐书》是第二,《礼书》、《乐书》是摆在最前面的,后面才是《平准书》《河渠书》等等。司马迁把礼、乐看作是引导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最重要的制度。到了《汉书》里面就不同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很大,就把《律历志》放在最前面,首先要看天,天答应不答应,就把自然的天变成一个神灵的天,《礼志》《乐志》放到后面去了。再到《晋书》里面,《天文志》下来是《地理志》,《地理志》下来是《律历志》,《礼志》摆到第四去了。再到《隋书》里面,它又把这个 礼 摆到前面,第一是《礼》,但是它改叫《礼仪》了。 礼 改称 礼仪 ,这是很大的变化。古人讲 礼 ,是包括形式和内涵的,是有思想的仪式;而 仪 主要是指仪式,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古人批评某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的时候,往往会说: 这是仪,不是礼。 这样的批评是很严厉的,因为你丢掉了礼的灵魂,只剩下形式了。这时候的《礼仪志》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不外
乎是几品官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衣服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等等,这哪里还有孔子礼学思想的气味?《隋书》里的《乐》,改叫《音乐》了,这个改变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是触到了儒家礼乐思想的根本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了,在儒家音乐思想里面, 音 和 乐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怎么可以混在一起呢?《乐记》里有魏文侯跟子夏的一个对话。魏文侯说,哎呀子夏,你很有学问,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我 端冕而听古乐 ,把这帽子弄得端端正正,想恭恭敬敬地听一段古乐,没想到,我听一会儿就想睡觉了,实在提不起兴趣来。可是我听那些新乐(拿我们今天的话叫流行音乐),哎呀,我一个晚上都不想睡觉,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子夏听了就笑了,说你问的是 乐 ,实际上说的是 音 。你所说的新乐,是乱七八糟的音,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哪里配称 乐 !只有具有道德教化的音才可以称为 乐 。历史上的圣王,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功成治定,国泰民安,都有当时的颂歌。这种颂歌有乐舞,你看了之后,可以知道他们怎么除暴安良、如何安定社会。可是你喜欢听的那种新乐呢,男女杂厕,一帮人在上面窜来窜去,看完以后不知所云,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主题。我们从子夏的这段回答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儒家是非常看重音和乐的区别的,这一点千万不可小看,而《隋书》不仅犯了这个忌,而且《音乐》里记载的东西,开始偏重于乐器和技术方面了,各种各样唱的东西都叫音乐,这就远离了先秦儒家的 乐 的概念。

到了《宋史》里面,大家知道 二十四史 里面《宋史》的篇幅是最大的。《宋史》里面的 志 ,首先是《天文》,接着是《五行》《律历》《河渠》,下来才是《礼》。而这里的《礼》记载的都是什么呢?帽子上面有几道梁,鞋子是什么颜色的,袖子是什么颜色的,等等,《礼》整个地趋向形式化了,而且这些形式是服从于皇权和特权等级的,已经异化了,和孔子所讲的 礼乐教化 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说明先秦儒家的礼乐思想已经被边缘化了。今天我们往往拿这些东西来说我们古代是礼仪之邦,这就大错特错了。



附:彭林答问曾子墨(主持人):听了您的演讲,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会觉得是受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实在座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像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人真正地受过这种 礼乐教化 的熏陶,可能我们所接受的都是正统的西式的教育。那您认为这些接受了西式教育的人,是不是就是缺乏文化底蕴?

彭林:是的,还不仅是文化底蕴。我先说一个这样的事情吧,顾炎武曾经借用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问过许许多多同学,发现没有一个同学是把这话读懂了的。其实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面就说过,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换了一个皇帝,姓张的皇帝换成了姓李的皇帝,但是国家的文化并没有变,还是中华文化,这叫 亡国 ,这没有关系。另一种情况,不仅皇帝换了姓,而且连你的整个的文化也被人家替换了,或者被人家消灭了,尽管你的人一个个都还在,可是你这个民族已经消亡了,这叫 亡天下 。每一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文化的,我们到云南去,说这是傣族,那是苗族,因为它的文化不同,所以我们才可以区别她们。要是民族文化都没有了,这民族怎么会存在呢?我们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一幅唐代地图,显示出北方有个民族国家叫契丹,后来到哪里去了?今天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里面是没有契丹的,但当时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在俄文里面 中国 这个词的读音就是 契丹 的音译。契丹这个民族在跟人家交往的过程当中,不注意固守自己的传统,被人家同化了,它的文化没有了。

座的就有。可是你不是契丹民族,因为什么?你的文化没了。我们这个民族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这套文化的核心是 礼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的。他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是 礼 。如果你把这些东西都丢光了,最后问题就来了:你们是什么民族?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民族服装,我今天来做讲演,只能穿着洋服,很惭愧啊。

你看我们某些地方的房子,都是欧陆风情,已经没有了文化个性。现在学生的节日也西化得很厉害。我去年在北京某高校上课,上一个学期课,有一天晚上,有一位同学来跟我请假说: 老师,这堂课我要请假。 我说: 为什么? 他说: 我们班有个活动。 我说: 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上课,什么活动能让你们不上课啊? 他说: 今天是平安夜。 我听了特生气,说: 平安夜,关你什么事呀。 圣诞节是外国的宗教节日,你跟着起什么哄啊?

目前,大家普遍没有文化自尊,也没有文化自觉。小平同志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朴实,但是非常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这片土地。我们都是中国人啊,我们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要珍爱自己的文化、珍爱自己的传统。北京有一个礼仪学校,给了我一些教材,我一看前言,说我们是五千年礼仪之邦,我们如何如何好,前言完了,下面就是怎么描眉、涂口红、打领带,怎么拿刀拿叉,全是西方的那一套礼仪。这样的礼仪学校办得越多,我们民族的文化就消灭得越快。现在这个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2004年4月,我在北京大学做了一个讲演,讲完后,有一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女同学站出来提了一个问题,把我深深地震动了!她说,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外交工作,他们创办了一个礼仪学校,学习阿拉伯礼仪、非洲礼仪、欧洲礼仪等等,最后发现居然没有中国礼仪!五千年的礼仪之邦,我们已经拿不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民族礼仪了!

有一句古话叫 入境问俗 ,如果我们要到欧洲去,总是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文化是怎么样的,语言风俗是怎么样的,以免由于无知而做出不尊重对方的事情来。可是现在有个例外,外国人到中国来不需要 入境问俗 ,你懂得欧美的风俗就行了,因为我们不需要别人尊重。这不是滑稽吗?对不对?现在我们已经是没有了文化表征,人家怎么对我们都可以。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有些人正在大力普及西方礼仪,急着要大家学拿刀、拿叉,你这么着急干什么?外国人到中国来,筷子拿不好有什么关系,我们会笑他吗?不会的。学习拿刀拿叉对我们这个民族真有这么重要吗?我们还有尊严没有?

还有一个现象,深圳有一个 锦绣中华 ,咱们北京有个 中华民族园 。里面有中国境内所有的少数民族,但就是没有汉族。没有汉族能叫 锦绣中华 吗?能叫 中华民族园 吗?滑稽。可是话说回来了,我们退一万步来讲,里面给你划块地方,让你去展示汉族文化,你又能展示什么?难道找一伙穿夹克衫的、穿西服的人在里面,互相说 妈咪 、 爹地 、 拜拜 ?

近代以来,我们受到了列强的侵略,在这种很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急于强国,所以不是想 全盘西化 ,就是想 全盘苏化 ,自己的民族文化总是挺立不起来,没有文化自信,也没有文化自觉。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正以加速度的态势在流失。长此以往,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我曾经套用《红楼梦》里面的一句话来作比喻,形容我的担心。林黛玉很爱哭,一年到头,流不完的眼泪,所以有人担心说: 怎禁得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这么流失下去,会不会有流失殆尽的一天?不好说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都已经中断了,比如现在的埃及文化与古埃及的文化,所以有人把他们叫 失落了的文明 。我们中国是其中惟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但是我不敢说它会不会最后流失殆尽。这个要看我们大家有没有文化自信,有没有文化自尊?

现在西方人要占领我们的市场和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还需要像一百多年前那样用大炮吗?用鸦片吗?不必了,用文化就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喜欢过洋节,不喜欢过中国节,我们的文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被征服了。

提问:彭老师、主持人,你们好,我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生,我曾经和一位外国朋友聊过天,谈到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我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甚至远远超过我,我就感到很奇怪了。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了解甚至超过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那么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又能了解多少,又能保存多少呢?我就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何以成为一个中国人?今天听了您的讲座,我深有体会,但同时又产生一个新的疑问,就是您提到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但是即便在孔子的著作中,他都要慨叹 礼崩乐坏 ,他要上西周,要上周公的那个时代去寻找真正的礼。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几千年过去了,无数的灾难,无数的重建,那么我们该上哪儿去找真正的礼呢?谢谢。

彭林:我想,这个礼它是一种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这么做比较,说是孔子找不到,我们到哪里去找?我们当然要到传统文化里面去找。古代的礼,在许多文献里都有记载,不过比较难读,只要找,还是可以找到的。我们不是要去全盘恢复古礼,而是要去寻找智慧和思想。近代以来,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部抛弃了。近年有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是不是有助于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国家怎么强大呢?怎么样不失去自我呢?请大家牢记这样一句话: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 你们是理工大学的,发展科技的重任在你们身上,但是文化传承的重任也在你们身上。不能认为我只是学理工专业的学生,文化问题与我无关,你们不能这么想。我们刚才说了,这是匹夫都有责任的事情。我这里要讲到我们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办学的理念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非常清楚。梁启超先生曾经给清华的学生做过一次讲演,题目叫《君子》。办大学的理念是什么?是不是给大家一个饭碗呢?我是学计算机的,我是学工程的,我是学化学的,不是的!大学是要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同时又有人文关怀的这样一种人,这种人梁启超称之为 君子 ,说清华大学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他说,将来清华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以后,能够挽既倒之狂澜,社会就有希望了。那么,怎么样成为一个君子呢?梁先生取了《易经》里面的话,叫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八个字后来成了我们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八个字,把要说的话全说了,比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口号式的厂训、校训深刻多了,这就是水平。

曾子墨:最后也是按照我们的传统,请您用一句话来简单地概括一下您今天的演讲。

彭林:请善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005年1月15日在凤凰卫视中文台 世纪大讲堂 205期的讲演)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08, 2013, 08:53:27 上午 作者 高仔 »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71
看不完的文章,学不完的知识,想不完的问题,走不完的路!又是一篇值得品味的参考资料。

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给我脑海那片民族文化荒漠又添一滴水,又增一叶新绿!谢谢高仔的辛勤搜索、转载! 8)

喜欢文中提到的这些话:“音乐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许多民族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音乐的原理,能够演唱歌曲。对于绝大多数民族而言,音乐是娱乐的工具,自娱或者群娱;而中国却将音 乐作为教化的工具,而且是教化的最高形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只有具有道德教化的音才可以称为 乐 。历史上的圣王,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功成治定,国泰民安,都有当时的颂歌。这种颂歌有乐舞,你看了之后,可以知道他们怎么除暴安良、如何安定 社会。

关于礼乐之教,区老师在《简说中国古文化》里的论述似乎更为精辟、深刻、明晰——

古人认为: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是天地万物和人的内蕴外延所发出的声音。而人所创作的音乐,则是人利用恰当的强弱长短相应的声音,有节奏地表达人对大自然种种事物事理的认知与感悟,并着重彰显人的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志趣的奇妙形式。因此,音乐既可以表现大自然里种种事物的特点及其彼此微妙的联系,更能表现人的内心不同的感情和志趣。如果能达到顺应天地、和 合阴阳的最高境界而创作的音乐,还可产生调顺心志气血、益寿延年之功效。

和顺、宽舒、圆润的音韵表达仁爱慈祥;含义丰富、节奏简明的音乐表现安康欢乐;粗旷激昂之声表示刚强坚毅之意;细微低咽之音流露忧思愁绪;流宕怪僻、散乱曲折、急成速止的音乐,乃乱世之音……。

圣贤之王主张让老百姓感受到仁爱慈祥、安康快乐的音乐,而这些音乐是要仿效天地万物之和谐才能创作的。三皇五帝、大禹、商汤和周文王所创作的音乐,都属于此类。

我认为,若能较详尽地了解了三皇五帝等先王圣贤的高尚品德,又认识了他们顺天而制、应地而作的旨在倡导仁厚宽容、亲善和睦的礼乐之教,就可算步入上古中华文化的辉煌殿堂了。


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呼吁善待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对的、及时的,但文章似有排斥西化之嫌。依我愚见,我们固然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古文化,但亦不应排斥外族文化。地球上的所有人类、生灵,都是盘古的化身,所有民族文化都有存在的权利,理应相容、相安、相和、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坦荡宽容,取长补短,共存共荣。盘古的宏愿是“愿天下人都仁慈友爱,愿天下人都健康快乐”,是“四海一家亲,天地情长在”。

感谢盘古文化教我们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

海燕

2013年元月8日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08, 2013, 09:25:08 上午 作者 hytan99 »

何其勋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15
彭林:请善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这句话太有建设性和现实意义了!

  中华文明也叫华夏文明,[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华民族是最讲礼仪的民族,因而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善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应从讲究礼仪开始,就从"言之以理,待之以礼,动之

  以情,行之以果
"做起!

  就是最实际的行动!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08, 2013, 11:16:54 上午 作者 何其勋 »
仁慈友爱,健康快乐!

学梅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21
谢谢高仔的转载!
阅后又增加了对中国优秀古文化的认识,虽然是快餐式的,但吃总比不吃好,何况这还是经过同学精心挑选的。 ;D再次谢谢高仔同学的分享!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08, 2013, 03:43:55 下午 作者 学梅 »

爱珍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81
正反复品尝着老师为我们精心制作的极品,又见高仔的转载。这丰盛的文化大餐,让我感到非常的心满意足!现在是要考虑怎样安排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了。谢谢!

谭淑贤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58
       丰盛的文化大餐,很受益,谢谢高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