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诫子书》---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家书 (阅读 14610 次)

莎莉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05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题目为后人所加。

夫君子之行,
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无以致远。
夫学须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梁枫林.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77
我看过的和楼上的有些不同。请主军帮忙查证一下,可以吗?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曾经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主军有些头晕,头晕晕...   ???

(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 (少了两句“夫君子之行”、“多不接世”)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志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

(七) (少了一句“多不接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精,险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志与岁去,遂成枯落,悲穷庐,将复何及

(八) (少了一句“多不接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志与岁去,遂成枯落,悲穷庐,将复何及

(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穷庐,将复何及!

(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穷庐,将复何及?

(十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穷庐,将复何及!

(十二) (少了一字“ 慢则不能研精”)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十三) (第一句只有四个字“君子之行”、少了一句“多不接世”)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無以成學。慢則不能精,險躁則不能性。年與時志與歲去,遂成枯落,悲窮廬,將復何及

(十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穷庐,将复何及!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   ???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从《淮南子》到《诫子书》——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一点认识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KUT1E41&xpos=128


 一提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们就自然地想起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其中语云:“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之孙。

  《淮南子》是由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全书的哲学、政治思想,最近乎老、庄,同时也融进了孔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

  比刘安晚出生3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苦读,兼收并蓄,摄取了包括《淮南子》在内的历代各个学派的营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诸葛亮汲取了《淮南子·主术训》中的精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完善,直至他临终前,作为《诫子书》写给了他的儿子诸葛瞻,以警醒诸葛氏后人。

  通读《诫子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是对《淮南子·主术训》中精华的借鉴、传承与弘扬,而不是简单地摘录与复制。这本身就启示我们,当我们今天解读、运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时候,既要尊重它的历史原意,也要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它新的内涵。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贯穿诸葛亮一生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27年。前27年,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而后27年,是他身体力行、完善自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27年是他的“淡泊”“宁静”阶段,后27年则是他的“明志”“致远”阶段。诸葛亮一生中借鉴前人的思想很多,但他为何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情有独钟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字面的大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就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不会有益于社会,只是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既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经历的自我总结,更是对子孙后代的严格要求。  在诸葛亮短暂的一生中,出山之后,日理万机,所以著述不多。《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24篇,104112 字,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引用语,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后作为遗训,划上了他人生的圆满句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作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原创《淮南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体现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它的精髓至少能从哲理性、真理性和进取性诸方面凸现出来。

  哲理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孔子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明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它同欲取之必先予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宁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实则“占先”。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说的似乎只是“文化界”和“读书人”的事,其实不然。哲理的境界是最高境界,它所阐述的道理是带有普遍性的。

  真理性。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离我们太遥远了,缺乏时代感。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悟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中所蕴含的真理性。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曾有许多名言,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历经千年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谓真理,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由此,我们考察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遵循了这一真理法则;凡失败者,莫不违背了这一真理法则。尽管真理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分,但经过千余年检验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证明了它是真理。所以,它也是没有时限的。  

  进取性。“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倘若只是一味孤高自许,却没有植根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消极的逃避现实。倘若只是一味封闭自守,懒于交流,更是愚人的做法。“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济世;“宁静致远”,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淡泊”与“宁静”并非空洞的华丽辞藻,并非书生的自命不凡,它需要真正高尚而淳朴、丰富而博爱的心灵。“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理想目标的,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古人说过的话,是无法更改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我们今天也不能更改它,如同当年诸葛亮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注入了新的内涵一样。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

  当年,诸葛亮在我们生活的这块热土上,汲取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养分,同时也把这份宝贵的遗产留给了我们。1800年前,它曾经是诸葛亮的精神,今天,它也应该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04, 2011, 08:03:32 下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淮南子》卷九  主 術 訓  节选


* 人 主 之 術 , 處 無 為 之 事 , 而 行 不 言 之 教 , 清 靜 而 不 動 , 一 度 而 不 搖 , 因 循 而 任 下 , 責 成 而 不 勞 。是 故 心 知 規 而 師 傅 諭 導 , 口 能 言 而 行 人 稱 辭 , 足 能 行 而 相 者 先 導 , 耳 能 ?而 執 正 進 諫 。 是 故 慮 無 失 策 ,謀 無 過 事 , 言 為 文 章 , 行 為 儀 表 於 天 下 , 進 退 應 時 , 動 靜 循 理 , 不 為 醜 美 好 憎 , 不 為 賞 罰 喜 怒 , 名 各 自 名 。

*  是 以 上 多 故 則 下 多 詐 , 上 多 事 則 下 多 態 , 上 煩 擾 則 下 不 定 ,上 多 求 則 下 交 ?。 不 直 之 於 本 , 而 事 之 於 末 , 譬 猶 揚 堁 而 弭 塵 , 抱 薪 以 救 火 也 。 故 聖 人 事 省 而 易 治 , 求 寡 而 易 澹 ,不 施 而 仁 , 不 言 而 信 , 不 求 而 得 , 不 為 而 成 , 塊 然 保 真 , 抱 德 推 誠 , 天 下 從 之 , 如 響 之 應 聲 , 景 之 像 形 ,其 所 修 者 本 也 。

* 人 主 靜 漠 而 不 躁 ,百 官 得 脩 焉 。 譬 而 軍 之 持 麾 者 , 妄 指 則 亂 矣 。 慧 不 足 以 大 寧 , 智 不 足 以 安 危 , 與 其 譽 堯 而 毀 桀 也 , 不 如 掩 聰 明 而反 脩 其 道 也 。 清 靜 無 為 , 則 天 與 之 時 ; 廉 儉 守 節 , 則 地 生 之 財 ; 處 愚 稱 德 , 則 聖 人 為 之 謀 。 是 故 下 者 萬 物 歸 之 ,虛 者 天 下 遺 之 。 夫 人 主 之 ?治 也 , 清 明 而 不 闇 , 虛 心 而 弱 志 , 是 故 群 臣 輻 湊 並 進 無 , 愚 智 賢 不 肖 , 莫 不 盡 其 能 。


* 人 主 急 茲 無 用 之 功 , 百 姓 黎 民 憔 悴 於 天 下 , 是 故 使 天 下 不 安 其 性 。 人 主 之 居 也 ,如 日 月 之 明 也 , 天 下 之 所 同 側 目 而 視 , 側 耳 而 ? 延 頸 舉 踵 而 望 也 。 是 故 非 澹 薄 無 以 明 德 , 非 寧 靜 無 以 致 遠 , 非 寬 大 無 以 兼 覆 , 非 慈 厚 無 以 懷 眾 , 非 平 正 無 以 制 斷 。 是 故 賢 主 之 用 人 也 , 猶 巧 工 之 制 木 也 , 大 者 以 為 舟 航 柱 梁 , 小 者 以 為 楫 楔 , 修 者 以 為 櫚 榱 , 短 者 以 為 朱 儒 枅 櫨 。 無 小 大 脩 短 , 各 得 其 所 宜 ; 規 矩 方 圓 , 各 有 所 施 。 天 下 之 物 ,莫 凶 於 雞 毒 , 然 而 良 醫 橐 而 藏 之 , 有 所 用 也 。 是 故 林 莽 之 材 , 猶 無 可 棄 者 , 而 況 人 乎 ! 今 夫 朝 廷 之 所 不 舉 ,鄉 曲 之 所 不 譽 , 非 其 人 不 肖 也 , 其 所 以 官 之 者 非 其 職 也 。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01, 2011, 05:17:17 下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主军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42
發現:諸葛亮名篇《誡子書》是


金羊網(羊城晚報) 2006-03-24 13:54:43  作者 袁鐘仁
http://www.ycwb.com/big5/content/2006-03/24/content_1093079.htm

今年是諸葛亮(181年—234年)誕辰1825周年。這位在歷史上永遠閃耀著灿烂光芒的巨星,在群眾心目中,成了智慧的化身,正義的代表,忠于職守的模范。他的《出師表》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名作。正如他的事跡,通過小說描寫、戲劇表演、詩歌■嘆,后人不斷添枝加葉,出現了浮夸失實的形象;同樣,他的作品,由于陳壽輯《諸葛氏集》失傳之后,到了明、清兩朝,王士■、楊時偉、張溥、嚴可均、張鵬翮、張澎等學者先后輯錄的諸葛亮作品,都存在真偽雜糅的缺點。其中偽作《誡子書》,提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竟廣泛被人引用,成為名篇。為了去偽存真。本文謹對《誡子書》進行考證。

諸葛亮于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年)病故,那是戰 幠甏??渥髌窡o人整理。直到40年后的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平陽侯相陳壽才編輯《諸葛氏集》,共24篇,約10萬多字。其中書信只有《與孫權書》、《與諸葛謹書》、《與孟達書》各一篇,沒有《誡子書》、《又誡子書》、《誡外甥書》(這三篇始見于北宋李昉等輯《太平御覽》)。原因很簡單,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于蜀漢后主建興五年(227年)誕生,這年三月,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北伐曹魏,臨行向后主呈《出師表》,以示決心,這就揭開六出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的序幕,以后接著在建興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二年,均親率大軍北伐,盡心國事,公而忘私。他有一位賢內助,其夫人是沔陽(今陝西勉縣)名士黃承彥之女,據《襄陽記》說:黃氏“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所以他不用為家事操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諸葛亮去世時,其長子諸葛瞻足齡才七歲,次子諸葛京年紀更小。《誡子書》大談“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理性。”這絕不是童稚所能理解、接受的語言。以諸葛亮的務實作風和文字特點,決不會寫這種小孩讀不懂的書信。再說,諸葛亮的祖輩,在西漢元帝時出了一位“特立剛直”的名臣司隸授尉諸葛豐;其父親東漢靈帝時任泰山郡丞;叔父曾任豫章(在今江西)太守,可謂世代仕宦。諸葛亮自幼飽受儒家思想熏陶,而《誡子書》則充滿道家意識,兩者毫不協調!至于《又誡子書》,全文是:“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余倦,可以主醉,無致迷亂。”試想日理萬機,總攬軍政要務,連罰打20板的小事都要過問的諸葛亮,哪有余暇給幾歲小孩寫什么“夫酒之設”的信件,這偽作也實在太低劣了。

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是曹操的房陵(郡治在今湖北房縣)太守,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孟達的部下所殺。二姐夫龐山任魏國黃門吏部郎,早卒;子漁,晉武帝時為樣柯(在今貴州)太守。看來諸葛亮的外甥都在魏境居留,古代敵國無私交,諸葛亮和外甥沒有來往,因而大談“絕情欲,■疑滯”的《誡外甥書》,可見也是假的。

歷史上所有偽作均經不起推敲、查核,諸葛亮《誡子書》便是一例。


(作者簡介:袁鐘仁(袁钟仁)
《联合报》前记者
原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现任职暨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党委文学院退休教工党支部

袁钟仁著作:《广州古代书籍板刻概述》、《岭南文化》、《诸葛亮文选译》等。)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25, 2012, 11:00:08 上午 作者 主军 »
"当我们睁开双眼去迎接新的一日,拥抱新的一日的时候,我们就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__区文伟老师

莎莉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05
 :)
哈 哈 好野 主军 敢都比你找到,个个版本都唔同,而且,还搞出个假劣伪造产品。

梁枫林.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77

高仔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37
我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忍不住也要说几句。
其一,对同样一封“家书”,就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版本。可谓印证了区老师著作中的一个观点。
其二,可以认为自己对,但不应该随便以自己的“对”来否定别人。更不应该轻易使用“只有……才能……”。太武断了,是不好的。
其三, “先敬罗衣后敬人”既有道理,但也会犯错误的。同样一句话,出自名人嘴巴,比起出自普通人嘴巴,所引起的效应可能是天渊之别的。但是,我想不管出自于何人,最重要看是不适合自己。有时候,萝卜比人参好得多。即使名人说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某人不理解、没有引起共鸣,那么,这话对某人也没用。反过来,普通人的不经意片言只语,可能会使某人产生启发或深思。
记得在《论语》中,就有一些无名氏说了流传至今的经典话语“知其不可而为之”和“若丧家之狗”等。看来,不应因人废言,也不应因人取言。古人真是心胸宽广,不仅记录大圣人的话,也记录“下人”的话,即使似乎是“有碍孔圣人光辉形象”的话。
其四,不管上述的“家书”是否出自于诸葛亮,我觉得它都很有道理,很应该学习之。谢谢主军将之晒出来。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04, 2011, 07:27:10 下午 作者 高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