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文化 => 文化 => 主题发帖人为: April 于 四月 03, 2013, 12:58:16 上午
-
主持人:
同学们,下午好
很高兴我们又有时间一起来学习
我先提个建议:
同学们如果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思考,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的话,可以向管理员提出来,作为大家交流的主题,当然提出来的人要做主持人。
希望同学们多多发表自己的体会,共同来主持这个论坛
群主:
这个提议不错!有谁有主意的尽管开口!
-
主持人:
还是那句老话:敞开自己的胸怀,不用担心自己讲错了会怎么样。
既然是交流,我们希望在交流中获得调整、获得提高。
OK,本周我们继续之前的话题:
五伦关系的讨论。
前面我说到了夫妇关系,是夫妇有别,夫义妇德。
接着说了父子关系,是父子有亲——父慈子孝。
关于夫妇关系,还可以再多讲一些,
因为最近我又听到了一些夫妻关系不和,要闹离婚的故事
当然,夫妇闹离婚,打击最大的就是孩子。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离婚,不亚于汶川地震来了。
妻子总是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
一哭二闹
把丈夫贬低得一文不值
甚至贬低自己的公公、婆婆
贬低丈夫的所有家人。
总是说,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却得来这个结果。
同学们:
妻子要多忍让,家庭才会多一些和谐。
对,但是妻子有时也无奈
都是老公的错
一个巴掌拍不响啊
从不检讨
主持人:
听到这些故事,我们其实可以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这位丈夫莫非是你蒙婚哑嫁进门的?
是指腹为婚、或者是被人逼婚成家的?
现在不都是自由恋爱了吗?
当成家之后,今天的夫妻很快就忘记了谈恋爱时的“海誓山盟”
其实,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同学们:
妻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太重要了
或者夫妻缺少沟通
沟通好重要
但是结了婚琐事接踵而至,要面对的事太多
离婚更自由
但是结了婚和恋爱是两回事
-
主持人:
这个是俗话,但却有很深刻的含义。
我想看过《人生的道路》的同学,应该能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妻子选择了丈夫成了家,这是你在履行自己的承诺。
丈夫也一样。
就是承诺,不管以后的生活会遇到什么,都要“莫忘初心”。
这个初心,狭义的说,就是恋爱时的海誓山盟。
广义的说,是我们对盘古许下的诺言。
所谓一诺千金,
同学们:
无办法了,现在的女人都可以顶半边天了
谈恋爱视钱财如粪土,结婚后视钱财如命,也是导致家庭不合的原因。
巾帼不让须眉
人的私欲占了上锋
新一代和老一辈的观念又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婆媳都很难相处,变了丈夫站在中间就很难做
莫忘初心这条太重要
现在太缺了
说得容易做得很难
主持人:
不能因为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把这个诺言给忘了,把初心给忘了。
这样的夫妻关系,如何能好呢?不可能的。
不知道爱是什么,
这个是所有问题的根结。
-
群主:
可是有一个更大的问题
那就是很多人没有真正明白爱是什么
所以他们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诺言
或许至少一方没有
以为结了婚对方就属于自己了
不愿意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需要
只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
同学们:
怎样才能做到爱呢?
现代人的情感很脆弱,不堪一击
难
群主:
老师的歌<爱是什么> 讲述得很清楚
爱是尊重,是奉献,是情真意善的水乳交融!
同学们:
问现在有几个人做得到
做人没有底线。便没责任。
-
主持人:
故此,我认为,前几次我说过的,老师提出来的方法,是一个总的原则,是解决所有问题最好的原则。
把这个总的原则,放到我们每个人的不同的家庭角色里面,也就变成了我们应该履行的“五伦”关系。
比如说爱是尊重,是奉献。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已经很尊重你了,我已经为这个家奉献得够多的了,你奉献了什么?
群主:
这个问题问得好!
要具体到每一件事去回答才行
主持人:
甚至:对你,我已经够仁慈的了?
这样的话,无论是电影里、生活中,都是天体可以听到的
老师说到,对人发脾气,就是不尊重。
给人脸色看,就是不尊重。
按照这个要求,那没有几个夫妻做到尊重的。
我们总是那么的放纵自己的情绪,
总是在心里说“你是错的!”,“你应该这样这样,那样那样!”
同学们:
夫妻之间常缺乏尊重,或者说不懂得什么叫尊重
有时是被逼的
心魔是无边的大海
群主:
有事没事都唠叨抱怨也是不尊重
对家里的事情漠不关心也是不尊重
同学们:
没有顾及对方感受
到底夫妻关系里谁最重要
回答很难使对方满意,这是自以为是的结论,
难改变。
只有更多的爱,行动去感动
这是内心在计较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多少,而对方又付出了多少,然后来个加减法就会在某个时刻“抒发”自己的埋怨情绪。真有这种心理,其实本身就已经不算奉献!
还是相对而存在的关系占主导
是啊,矛盾也更多
以前的人碰到什么都会想办法去修补,现在的生就是想办法换,四个字喜新厌旧,
-
主持人:
这个同学讲的在理!
成了家,会遇到很多的事情。有了孩子,事情就更多了。
当我们在为了家庭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是抱着”我做了这些事情,你必须要认可我、赞扬我,要同时也要做到那些那些”的时候,那么这种付出,就不是“真奉献”。
有“有索取的付出“。
夫妻关系,尤其会体现出这一点。
同学:
可以说,我们“生怕”对方不知道!
主持人:
是!
对方如果不知道,好像自己就亏了。
把给家庭付出,当成了要挟对方的价码。
我想同学们可能都有一些这样的体会
无论是自己的家庭,还是自己父母亲的关系,
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
特别是生活在大家庭里,这种情形也比较突出
是的,做个新菜总问:“好吃吗?”如果对方说实话,一般般,做的人就会不高心,说:“不见你煮给我吃?”这种情形太普遍了。用区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来衡量就是很缺乏爱了。
群主:
是的。但是也会出现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形
同学:
所以,还是少说(或少计较),多做事
-
主持人:
特别是今天,妻子也能挣钱了,甚至挣的比丈夫多了,
那就更不得了。
动不动就是“你才挣几个钱”这样的话。
群主:
就是一方默默全心付出,另一方却完全不懂得珍惜、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同学们:
有句话叫: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您。做牛做马很苦很容易有怨气,做人阿妈却做的很开心。
其实也是做牛做马,心里有爱就不计较。
嗯,这种情形会让付出的一方很容易引发计较的情绪,这真考验人啊。
计较是因为心里缺爱很久了
主持人:
“就是一方默默全心付出,另一方却完全不懂得珍惜、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这个又是需要“教育”才行。
群主:
没错!
-
主持人:
上个星期,我们物业公司请吃饭
饭局上,一位女性说到,
说上海的男人,70%都要买菜做家务的,
而她所在的家乡,80%的男人是不做家务的。
于是,引起了大家对于男人做不做家务的一番争论。
听了以后,非常感慨、
感慨的是:因为今天的人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教育,不知道如何做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如果我们都懂得,什么才是爱的话,这样的争论根本就不会存在。
同学们:
会对比快乐做神仙
不会对比苦命人
男人不做家务,不知地比例如何?
90后的人都在糖水里长大 哪里会做 老一辈还很会做
做个调查,让男人们学学习上海男人。
把做不做家务,当成了面子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根本不会做、不愿做。
主持人:
不愿做,才是主因。
做家务有多难?
不难。
只要愿意做,学一学,很快都会。
当然,要做好,那是有点难的。
比如,要我们烧菜,都能烧出老师的水平,
那个就有点难了。
这个是属于“高”的水平的要求。
同学们:
只要愿意做,就会越做越好的。
记得老师说过类似的话“还没开始做,就说不会,这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记得老师说过类似的话“还没开始做,就说不会,这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愿意做是最重要的,,哪怕做得不好,要收拾善后,也觉得窝心
宁愿浪费时间,吹牛,上网、呆坐、看电视
懒惰,自己想舒服一点,
不愿付岀
-
主持人:
而我们99%的人,还是处在“有”和“没有“之间徘徊。
还没有资格来讨论”高“的问题。
所以,我理解老师的讲课的内容,对大同学,提出来的是”有修养、有素质“,对小同学,提出来的是”高修养、高素质“。
因为我们大同学,基本是处在“没有”这个状态,
老师只能希望我们从“没有”变到“有”。
等到“有”了之后,再来讨论如何“高”。
我觉得,老师只是不愿意把我们的状态直截了当说出来,不愿意打击我们的积极性。
其实,我们就是“没素质”。
“没修养”。
同学们:
能否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
也就老师讲的心中的爱不够
成年人已经积重难返,故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比孩子要低。
不知道,作为盘古神功的学员,男士肯做家务的比例会不会搞很多?
高很多
有时家庭观念也会影响的,认为女性做家务是应份的,男人只要工作赚钱。
女人一样工作。
自视过高。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相互体谅,相互爱护,男人女人一样辛苦啊现在
大多数男人还认为这是传统观念。理所当然。
我们真的需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推倒重来”的决心!
主持人:
但是,当我们在家庭里的时候,面对自己的爱人,总是认为自己很高尚。
我在上海,上海的男人的确很多做家务的,比例很高。不过,这并不说明上海的男人就懂得真爱。
群主:
说对了
同学们:
虽然这“工程”真的有点艰巨,但老师已经把方法告知我们,就看平时愿不愿意从一点点来改善。
关键看本质!
群主:
是的,从一点点来认识,然后改善
同学们:
这个是地域特点,上海的男人比较喜欢照顾人哦
虽做家务,但不是真正尊重女性,也不叫爱。
其实每个人要独立生活,必须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饮食。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曾经自己独立生活过,就知道做家务是自己对自己的负责。
-
主持人:
出现这种种的问题,都是因为一个问题没搞好:“教育”。
如果用我们传统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没教养”。
群主:
主持人只不过是具体个例子来说明,我们不必划分男女阵形,其实他说的都适合男女
同学们:
从丈夫角度来看要关爱妻子,为妻子分担家务(其实是为自己的家承担家务),做妻子的以其特长多做奉献,这样才能互爱。
当成家了,就是对自己和家人的照顾。 是生活的最基本要求。男女都是一样。
我好几个女性朋友都曾经吐槽说,结了婚 就像做了带薪工人
主持人:
夫妇有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含义是,夫是男人,妇是女人,男人有男性的特点,长处,女人有女性的特点、长处,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特点、长处来处理家务,那么这个家庭就很和谐。
-
群主:
还有,人必须首先努力尽自己的本分
然后再奢谈奉献!
可惜很多人连本分是什么都还没有弄清楚
同学们:
关键是很多人认为家务就是上天安排给妻子的本分。
与男人无关。
主持人:
说到“尽本分”,这3个字,足可以说上好几天。
我想讲这个五伦关系,
其实很有想讨论“本分”的问题。
同学们:
往往认为人家做不够,自己做了很多
通病
是啊,的确如此,
不过我现在都开始认识到,要想别人跟你动起来,就要自己先动起来
本以为自己做的很好了,一剖析,远远不够。
这个现象和想法跟普遍哦
这样别人看到的话,好多时候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就会相继也动起来
-
主持人:
老师也是从儿子做到了丈夫、再做为父亲的。
看看老师的父母亲,也可以看到中国古文化对于夫妻关系的传承啊。
好多次,老师都提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居然是不会写字的父母亲。
说明了什么?
至少说明了,一个懂得夫妇相处的夫妻,对于下一代的良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同学们:
自己心里就有不平衡的时候,但是会想到老师和他讲的话,
歌曲《我的故乡》就是很好的明证!
就会分析自己
爱是相互的,但是要懂得首先学会从自己开始做出奉献
慢慢就能感染到对方
身教重于言教。
群主:
说明了老师的父母亲做好了本分
知道如何做父亲、如何做母亲
同学们:
是的
我们也别老要求别人怎样,先做好自己的本分!
是的,不要以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素质就高。
主持人:
我记得老师讲过,他的妈妈,到外边去捡砖头,然后自己砌房子,
你看,砌房子,好像应该是“男人”做的事情,但是老师的妈妈去做了。
有没有对老师的爸爸抱怨“你怎么不去砌房子啊?“,”这样的活,应该是你做的啊“!等等
群主:
我觉得对下一代的教育重在父母本身是否懂得教,而不在于孩子是否成长在单亲家庭或双亲家庭
同学们:
可惜现代人不知道本分是什么?
现在很多父母的爱是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该由谁来告诉人们?
现在我们做的很多事,已经不是分男人做女人做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可以做,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家而做
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对孩子溺爱
老师的父亲和母亲是真正达到心灵的默契。
其实做点家务可以很开心的。也不是太难。如今却成夫妻抱怨的主题。
-
主持人:
我觉得,这里可以提出一个观点:”心灵感应“。
当夫妻一方是真心爱对方、真心为一个家付出,那么对方是能够感受到的。
反之,对方也能感受到。
同学们:
是啊,的确如此,
现在的成年人成长过程已经缺乏好的教化,怎么期待所有人都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是的。我也觉得是有“心灵感应”的。
大家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好有动力的
慢慢地就形成一种默契
或者这种默契就是“心灵感应”
群主:
主持人,你有点理想主义啦,哈哈!
感受不到就是感受不到!
这种情况太多了
主持人:
是,是,是有点理想主义了。
同学们:
通过大家的辛苦劳动而达到一个磨练的目的,大家相互的心更加贴近了
我见到有些家长对孩子已经毫无办法,但最初的责任一定在家长。
-
主持人:
当一方把自己的心门关闭了,就很难感受到。这个和老师发功后,还说没感觉差不多。是吧?
父子又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孩子的教育。
同学们:
“当夫妻一方是真心爱对方、真心为一个家付出,那么对方是能够感受到的。”
当双方的心灵素质都相约就会很容易感受到,有共同语言嘛
群主:
是啊!可是当双方心灵素质相距太远时,就是折磨啦!
主持人:
古人对于教育的定义是: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做善也。
这个是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
我觉得这个解释太好了。
把教育的本质给说到了。
同学们:
不错,知易而行难
现在的教育
不过我坚信只要肯坚持,就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谢谢启发!
这里的确是需要一个过程,也是老师说的痛苦的心灵痛苦的磨练
每天前进一小步,日后就会前进一大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群主:
不要忘记了为善的一个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明辨是非,懂得分善恶
-
主持人:
今天人们谈教育,不管是那个阶层的什么人,在我看来,都忽视了一个大前提,“自己要不要受教育”。
比如,谈到教育孩子,
社会上流行的都是想用什么法子,来让孩子得到教育。
一会儿这里有一个什么什么的培训班,
一会儿哪里又来一个什么什么的老师,
一会儿这里又出了一本什么什么的书
一会儿哪里又冒出了一个什么新的教育理念。
家长们在一起交流的就是这些事情。
同学们:
的确是缺少了:“吾日三省其身”的勇气和习惯了
可惜现代的教育功利主义太强了
应该举办家长培训班。
社会上的教育大多数已经为商业所操纵。
莫非是百家争鸣
还是多数都是滥竽充数
我觉得家庭教育最重要!
是
-
主持人:
记得我看过一本书,是美国的最佳老师”雷夫“写的,是他本人从事小学教育几十年的经验之谈。
书名是《第56号教师》
我发现,在上海有很多的家长都看这本书
居然还想成立一个沙龙,来讨论。
后来,我和这些家长说到,
他们在网上讨论,
说要成立一个讨论组。
我和他们说我的观点:
我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教育人的文章和书籍,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教育,故此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上下五千年。
而西方的教育,虽然比今天的中国的教育要好,但是还是无法和我们古人的教育相比啊!
那还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为什么,不去研读研读我们古人的教育方法呢?
雷夫的教育经验的确不错,
不管雷夫也才几十年啊。
5000年和几十年,这个能比吗?
你看,说文解字,就把教育二字,解释得非常好。
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
父母亲怎么做、大人长辈怎么做,小孩子就怎么学、怎么模仿。
这就是教啊。
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懂得这个原理和道理了。
而今天的西方人,在近几十年,用现代做实验的方法,无非是验证了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明白的道理而已。
“育”呢?就是“养子使做善也”,多么好啊!
要孩子做善,根据前面对教的定义,当然就是自己先要做善了。
同学们:
首先从自身做起,懂得如何为“爱”和为“善”
现在的教育已经异化为只注重学知识,考大学,拿文凭。那还重视上施下效?
这样其实也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表现来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喜欢追求物欲,
导致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以功利行头
是呀,学会了大善,孩子就成才!可是,不是每个父母都愿意付出那么多去教好自己的孩子, 自己也不是很懂如何为人。
-
主持人:
所以,把“教育”二字连起来,就是要通过用自己的善良的言行举止来影响自己的孩子进而达到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目的。
所以,要谈教育孩子,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先要教育自己”。
自己不受教育,如何谈得上教自己的孩子?
关键是,自己不受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很难教好的。因为孩子就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啊。
今天的父母亲,很少的认识到,他们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同学们:
这里就需要有老师说的,平静和宽容了
自己提高了,才可以影响别人。
既然自己不懂的话,就学会平静和宽容,多点思考自身和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细细地去体会个中的利弊,慢慢就会有一个较全面、较好的方法
努力向自己心中善良的部分学习
孩子的模范能力很强 可塑性很高
那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做好自己,影响下一代,家长应有这份责任心和使命。
的确如此,现在好多发达地区的家庭都有钱了,所以 好多时候反而就觉得用钱可以买回好的老师,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不是问题了
从而疏于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
主持人:
有句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非常精辟!
这句话,说的就是父母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老”在文言文里面有“死”的意思。
也就是3岁可以看到一个人将来长大了以后的样子。
7岁则可以看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了。
一个人,7岁之前,都基本上是在家里面生活的。
那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是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呢?
但是,现在今天的父母亲,99%的不是这样想的,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么名目繁多的什么培训班上,寄托在某个名校上。
最常听到的是:一旦孩子有了什么问题,马上就怪这个老师、那个老师,
从来不怪自己的。
同学们:
是啊,这样孩子就从父母身上又能学到了委过于人了
有部分是13,14岁才看出本质
主持人:
从小学会了“不负责任”!!!
今天的中国人缺乏责任感,很大程度是从父母亲身上学到的。
而学校的老师呢,很多自己也是父母亲,也一样不懂得教育之道,
也就是除了家庭教育之外的第二个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学校,又是一个不能进行正确教育的地方。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同学们:
是啊,而且这些家长经常会发脾气,而且是当众发脾气,在我们看来这样不是跟你的小朋友一个不好的示范吗
原来只要发脾气就能得到你希望得到的结果的
现在老师只看升学率
我年轻时期就接触盘古文化了,却没有好好把握,认真领悟。至今常常为没有教好孩子而郁闷。其实就是自己没有教好自己。自己没有学好。
整体问题,从上到下
我儿子不叫他,他就不想看书,
说来惭愧啊,的确做不到老师所要求的
主持人:
回到,父子关系上——父慈子孝。
说了父母亲长辈,再来谈孩子,也就是我们每个人。
作为孩子,晚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长辈呢?
也许可以作为下周讨论的话题。
那就下周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