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区文伟的诵和歌曲 => 雅言吟诵 => 主题发帖人为: 区文伟 于 三月 21, 2011, 12:44:19 上午
-
试与苏轼共赏月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深邃博大的青天上,无休无眠地照耀着人间。无论是亭台楼阁、山野平畴,还是花草树木、男女老幼都可尽情地沐浴着她那温和博爱的银
色光华。
抬头仰望,倍感高洁,心中不禁肃然起敬,种种离愁别意及幽怨顿显卑微。于是,诗人发出坚定豪迈的感慨:“不应有恨!”并向人们奉上美好的祝愿:“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所受之教育,崇尚“知天命”。学识与修养都进入高深境界之人,尤其相信“天命”与“使命”,故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仍不懈地努力为
之,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轼仕途不畅、多次被贬,仍努力无怨无悔地为黎民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并在各地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如果没有宽
阔的心怀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感,是很难这样做的。
因“知天命”,诗人相信自己也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的。故此,才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想。特别是面对美好的月色与世间之不平形成强烈对照时,诗人心中出
现了微妙的变化——既有些许的幽怨与离愁,更有豁达乐观的自责自勉。“如果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就回归天上,哪有资格与众神共舞呢?岂不形单影只、 孤清冷寞!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
明月的无私与明亮,给诗人以榜样的力量,让诗人的眼光更远大了:月的阴晴圆缺给大自然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人的悲欢离合也为人的心志磨炼修养提供了丰
富的内容。这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现象与规律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啊,应该敞开胸怀、坚定前行,才能健康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一起愉悦地
共赏美好的明月啊!
我也喜欢常常在皎洁的明月下痴情仰望、思绪翩翩。因此特别欣赏诗人明知故问的开场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每月一次月圆、每年一度中秋,诗人怎会不知道!他是故意营造语破天惊的氛围,耐人寻味、催人深思!也显示了诗人对天对地对人对物的恭谨、豁达、高
雅、洒脱的风度。
表面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深层的意思是:“老天爷在什么时候创造明月的呢?”最深层的含义是:“真正代表人间的永恒美满的明月啊,什么
时候才出现呢?”
每思及此,总会心潮澎湃:“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 附带说几句似乎是多余的话:学习与欣赏古诗词,除了要具备平静的心境与宽阔的情怀,还要努力站在古人所受教育之角度去细细分析,才能贴近诗人心中
的情感与意境。不能以现代人所受之现代教育套进去!]
-
上图:3月19日晚,一轮明月从美国首都华盛顿上空升起。当晚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只有35万多公里,是19年来离地球最近的距离,又恰逢月圆之夜,因此从地球上看去,当晚的圆月要比平时大一些。
中图:3月19日晚,一轮满月挂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上空。
下图:3月19日,月亮下的乌鲁木齐红山塔
-
今年过年,几股冷风交错吹得我的心很寒颤。幸好老师的《赞青梅》及时发表,他告诉我们”寒潮添雅兴,实为报春来“老师的宽容博大的胸怀,深深的感动着我,温暖着我。今天,老师的《 试与苏轼共赏月》又给我指出要”知天命“,更坚定了我,不管前面有多难,都要努力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永恒美好的人间的明月的到来,我愿意等待,付出。
-
老师的分析总是让人耳目一新,受益非浅!
我在想,若我在中学学习此类古文时,就得到如此的观点和解释,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结果呢?说不定会有更积极的世界观。话说回来,现在得到如此高境界的解析,我除了敬佩古人的情怀外,更多的是应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培养这样的情怀,提高自己的素质。
-
老师的入微细致总是让我很感动,好敬佩!字里行间透着坚毅、乐观、向上!文里通透明亮,让我们学习到诗文中的重中之重,精中之精!那是因为老师有着仁爱博大的情怀!我定当努力学习,不仅学习诗文中的意境,更要学习老师的精神!
-
读老师的“试与苏轼共赏月”,真让人震撼!
对古人之作,今人多以自己的境界和情怀来加以解读,像老师这样解析苏轼的《水调歌头》,确是第一次读到。
此解一扫历代释词之人只着意对词人官场失意、厌倦逃避,离愁别思、忧怨感伤的消极揣度,还原苏轼及词作以豁达洒脱、乐履天命、自责自明、心智高远的积极情怀。
苏轼在天,定会为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这样合乎他本意的解读他的词作,而露出欣慰笑颜。
谢谢老师引导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感受古人,以使我们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使自己的心灵素质和心灵修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
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
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不应有恨,照无眠嘛,呵呵~~~~。
具体方法细节参详“六个实践”。呵呵~~~~
-
“试与苏轼共赏月”一文老师多层次的解读,让我对苏轼写《水调歌头》的认识更进一步。
表面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深层的意思是:“老天爷在什么时候创造明月的呢?”最深层的含义是:“真正代表人间的永恒美满的明月啊,什么时候才出现呢?”
另一方面又好似更茫然拉!!
每思及此,总会心潮澎湃:“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回过神来又好似明白了点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
多谢老师教导,还需细细品味
-
念书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习古诗词。及至工作后,经一友人介绍,才知道世上有那么美妙的唐诗宋词。因为没有古文学的底子,读的诗词都要选有注释的。
虽然所读的诗词很有限,但也有几首诗词是特别喜爱的,其中有苏轼的《水调歌头》。那美好的月亮,还有那情感的细腻,以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人与苍穹关系表述得如此的密切,都让我感动不已。
不知何时,流行着以苏轼的《水调歌头》谱写的歌曲,每次在无意之中听到时,心里总是感到有点不舒服:那么优秀美好的词,真让这样的谱曲这样的演唱给毁了。
老师在《诵》中,对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朗诵和吟诵,让人倍觉享受,但我又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
及至今天看了老师《试与苏轼共赏月》一文的赏析,让我更喜爱苏轼的《水调歌头》。老师说到“明月的无私与明亮,给诗人以榜样的力量,让诗人的眼光更远大了:月的阴晴圆缺给大自然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人的悲欢离合也为人的心志磨炼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现象与规律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啊,应该敞开胸怀、坚定前行,才能健康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一起愉悦地共赏美好的明月啊!”。看到这,心灵的震撼已远远超越了以往的那种感动。
世上的万事万物啊,都在给我们昭示着仁爱,昭示着宇宙的基本规律,昭示着我们迈向永恒的方法——“灵肉双修,当可永恒,未为虚也!”
深深地感谢您——我的心灵导师!
-
因“知天命”,诗人相信自己也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的。故此,才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想。特别是面对美好的月色与世间之不平形成强烈对照时,诗人心中出
现了微妙的变化——既有些许的幽怨与离愁,更有豁达乐观的自责自勉。“如果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就回归天上,哪有资格与众神共舞呢?岂不形单影只、 孤清冷寞!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
感谢老师的详细解读,还原了诗人的诗文的原意,如果没有老师的解析,以我的肤浅幼稚的理解,还以为是诗人留念人间,担心回归天上寂寞,影单影只,而留在人间,却没从诗人要努力去完成人生的使命这最关键的一点去理解,万分惭愧!感谢老师让我茅舍顿开。
-
我过往所了解的“知天命”只是消极的,顺应上天安排就是了,却忽视了自己的努力,失意时甚至往往怨命不好。 感激老师向我们解读了“知天命”的真正含义--“天命”与“使命”。 相信自己的生命必有“天命”,也有“使命”,才不枉来人间一趟。 我想,完成使命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老师所说的,也是自己要常问自己的--“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努力“敞开胸怀、坚定前行”!
-
"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这也许是我们目前的任务吧?否则如何能“乘风归去”
-
老师在写此文之前,是否正和苏轼一齐赏月?!
-
今晚把老师的两篇文章《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和《试与苏轼共赏月》读给父亲听(今年87岁老知识分子)。
这是父亲的“听后感”:区老师对古文《晏子使楚》和《水调歌头》的独特见解让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真是“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啊!
我说:“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的意思是:具有高尚情怀的人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理,处于心境平和的人才能得到宇宙的真谛。对吗?父亲说:“对!” :D 呵呵,那我把你的“听后感”发上论坛好吗?“好!”
在深有同感之余,更敬佩老师把“明月几时有?”的理解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表面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深层的意思是:“老天爷在什么时候创造明月的呢?”最深层的含义是:“真正代表人间的永恒美满的明月啊,什么时候才出现呢?”我学识浅薄,还需以“平静的心境、宽阔的情怀来认真学习、细细思量。”才能把古文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得贴切和深刻。加油!谢谢老师的教导!
-
这两天反复读老师这篇简练又深刻的体会,真的很感动,更觉字字如金句,让人爱不释手!
首先个人觉得通篇有个很独特之处,就是以类似倒叙的方法来赏析古诗词,老师很可能是历史第一人,如您创作的《赏秋》一样。从诗的后面“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到诗句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细细品味,其意义深长!听多几次老师的吟诵,个人体会到前面诗句感情跌宕起伏,直到“但愿人长久”开始憧憬,一个“共”字音和语调是诗篇的最大转折以及“娟”的拉长,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对比市面上很多歌手的唱法以抑郁悲观来结束,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的同时很不舒服。而老师在“共”的转音充满了乐观、积极的语调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共”有共同,大家的意思。这应该才是苏轼需要表达的真正情怀!所以,今人之歌星想以创意的方式演绎古人写的诗词还是谨慎为妙,至少应该深入理解才好创作。否则搞不好的话,古人梦中找他们也不一定,比如苏大文豪
这首有名的诗词。
我欲乘风归去”--原来苏轼不是怕高处表面的“寒冷”,而是老师解释的“如果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就回归天上,哪有资格与众神共舞呢?岂不形单影只、 孤清冷寞!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因此,听吟诵时,老师把“胜”字语调加重并拉长。
“每月一次月圆、每年一度中秋”--谢谢老师的提醒!因为学生到现在仍然只记得“每年一度中秋”,却忘了还有“每月一次月圆”!可见,自己对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竟熟视无睹,连这熟悉的自然现象也不知。如果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生活节奏缓和一些,哪怕停下来观赏周围的一花一草以及听听鸟儿歌唱,定能感受自然之美。再细细静心思考,或许也能感悟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生命启示!
“明月几时有”--老师从表层、深层到最深层的意思来解读,让学生深感知识之浅薄!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确实很难有这般深刻的解读。因此,自己更应该学习苏轼和老师的宽阔心怀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感。
非常感谢老师提供了一餐丰富的文化盛宴!!
-
“这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现象与规律呀!”所以,“不应有恨!”
“应该敞开胸怀,坚定前行”!
-
恩师!明师!导师!
此生无憾!
【古人所受之教育,崇尚“知天命”。学识与修养都进入高深境界之人,尤其相信“天命”与“使命”,故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仍不懈地努力为之,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轼仕途不畅、多次被贬,仍努力无怨无悔地为黎民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并在各地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
【“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在我们学习、受教育的那个年代,还能够充满激情地说“读书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现在我们怎么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无奈啊——“努力读书啊!读大学,将来赚大钱,买大屋,买靓车。”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氛围,幼儿园,要赞助,小学中学,要择校费,大学,更不得了。教育都产业化了!
【但是现代的教育,却可让人活到几十岁了,还不知道心灵修养为何物!故此,贪婪、狭隘、懒惰、自大、特别是逞强好胜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欲过烈等等人性丑恶之弊端泛滥成灾,怎能让家庭与社会获得安宁呢。】
——《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
http://pangu.org/cnforum/index.php?topic=1276.60
学习盘古文化也有一段时间了,仍是满脑蒙昧。
不知天命,不知使命。
自然不知能够做些什么了。
是啊,我们的天命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抑恶扬善、改恶从善、传播仁爱。
——踏踏实实地践行“六个实践”。
自省。
-
“如果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就回归天上,哪有资格与众神共舞呢?岂不形单影只、 孤清冷寞!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
仿佛听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心声,又分明感到了老师的期待和自己的使命。
-
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啊,应该敞开胸怀、坚定前行,才能健康长久。多谢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我会不断努力放开胸怀才可以细细品味老师的解读《水调歌头》。
-
“附带说几句似乎是多余的话:学习与欣赏古诗词,除了要具备平静的心境与宽阔的情怀,还要努力站在古人所受教育之角度去细细分析,才能贴近诗人心中的情感与意境。不能以现代人所受之现代教育套进去”,区老师!这几句话一点也不多余。谢谢你的良苦用心!谢谢你授予我们认识事物的法宝,为我的浅薄上了一堂常识课。认识事物,真的不可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更不能没有平静与宽阔的心怀。我能够做些什么呢?我想,用你的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地学习《诵》的诗词含义和其内蕴,也用你的方法重新检视自己认识事物的局限与片面,检视自己的时代烙印。
-
细读“试与苏轼共赏月”一文,让我更深地体会到老师——学识修养的高深境界、平静宽容的心境、对万事万物的体察入微及博
大情怀,以及对学生们不断提高心灵素质的殷切期盼。
榜样的力量,将不断激励我勤奋、踏实地进行六个实践,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
“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具有高尚情怀的人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理,处于心境平和的人才能得到宇宙的真谛。
LZ红父女二人概括解释得多好啊!
-
我们常听到人问,有时自己也会问自己:“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老师似乎给了我们暗示:“人,是为了使命感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的意义,乃使命感之谓也!”
同时,老师解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果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就回归天上,哪有资格与众神共舞呢?岂不形单影只、 孤清冷寞!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可否由
此及彼的问自己:如果我这一辈子不能很好地完成应有的使命,未来是否有资格欣赏到“真正代表人间的永恒美满的明月啊?”
“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的悲欢离合也为人的心志磨炼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现象与规律呀!”聊聊几句,却涵盖了我复杂的人生,包含着难以言喻的痛苦的心灵痛苦的磨炼!“缘近盘古更神奇”,我又是这么的幸运深深切切地有很多机会见证了盘古的神奇,这给了我坚定的信念,永恒美好就在前方!预知结果的磨炼,又谈何痛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最尊敬最慈爱的慈父啊,您在人间的辛劳工作已六十年,什么时候才是乘风归去的日子?
-
中秋节马上来临,我们是否如往年一样忙着送礼?今年我们增添一项内容,让我们的节日过得有文化气息一点,怎么样?
那么请大家回头来品味一下区老师写的这篇文章---试与苏轼共赏月!欣赏完后,回到《诵1》和《诵2》,
学习模仿老师的雅言吟诵、朗诵、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月》。当佳节月圆之时,与家人共聚欢乐,随心地对月唱颂。
这对体验诗人的情怀会否更深刻一点?也就更有文化韵味?
当然,我们也别忘了欣赏老师为中秋节创作的不少优美的诗篇,比如俩诵里面的“中秋月”、“边关月”,
以及更多的诗文就在《菊圃行吟》里。可能你会在这本诗集里发现不少的惊喜?赶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