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段字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有些远离孩子的范畴了。
昨天语文考试的卷子上有一篇阅读,讲孩子在成人的社会里长大,开始慢慢模仿成人的各种行为并沾沾自喜,学会了潜规则,学会了贪婪和吝啬,学会了庸俗和世故,在不知不觉之间逐渐长成了不折不扣的“社会人”。爱、善良、信任、平等,一切美好的品质都早被抛在脑后。
跟这些孩子一起走着的时候,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可以变轻许多。虽然自己总缺乏一些主动,总觉得不怎么会跟孩子相处,但是看着他们在笑在闹在奔跑在一步一步的爬山,看他们很激动地一次又一次地用手舀水来喝,看他们为了一张小贴纸就兴奋不已,虽然一边总有大人唠叨着,也还是会激动地满街跑喊“下雨了,收衫了!”……我希望当他们长大之后,也许逐渐褪去了自己的稚气之后,依然会记得自己曾经奔跑嬉戏的那份率真与活力,并能够以此来面对可能会到来的种种挫折与否定。
也许对于孩子来说,最容易感知世界的途径不是大人课堂的教育,而是在自然的环境里慢慢的学会与山水、与花鸟对话,由自然推及社会,然后成为一个具有灵性与神性的人。
我看着那些连笔还不会拿的孩子一笔一笔地在纸上画的时候,真的很感动。也许他们描绘的是他们自己心里面的那片天地,只是大人看不懂而已。其实最后用画笔修饰的时候是有些不安的,怀疑着自己的修改、润饰是不是破坏了这些孩子的天性之作。也许许多时候在我们眼中的完美,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以为这份天真是应该好好保留的。母亲总说,看回自己曾经的画时,还是那些随意的涂鸦最能打动人。
其实自己很羡慕这些孩子。还几乎是一张白纸,还有许多机会去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我总以为能在这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吟诵,学习盘古文化,学习书法,有这样一个大人们努力营造的氛围,在被动和主动的调和之下慢慢地成长,着实是件幸福的事。什么是成长?我希望他们的成长,必将不是一个被成人社会同化的过程。我希望他们的成长,能够在盘古的引导下,永远保有一份纯净、一份活力,以及对世界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人间必能实现的坚信不疑。
这两天在读《从文自传》,看沈老写二十岁前的自己如何经历各种哀乐人事,如何见识大千世界各种奇怪而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小镇里的一条河,河边的人家,打铁店、卖豆腐的、练兵的。一个野孩子在逃学的过程中看过各种为读书人不屑的事,以造就了一份对美、对自然的热爱与憧憬。自己其实感到很惭愧,不知何时开始就成为了只能从书本获得人生体验的人,坐在椅子上生活,回忆的事也大多是些无关紧要的少年哀愁,总觉得少了份与自然的亲近。
自然是本大书,是本比一切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更加真实的大书。孩子们能有更多接近自然的机会,有更多与天地万物沟通的机会,从中获得一份灵性与生命的流动性,着实是件再幸福不过的事。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