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唐诗《咏鹅》 雅言吟诵小记 (阅读 3880 次)

智勇·水墨雲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30
唐诗《咏鹅》 雅言吟诵小记
十月 16, 2015, 04:54:27 下午
题记:中国古时候的通用语(国语)–“雅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声调丰富(有九个声调)、音韵悠扬,宛转流畅,口启心动、和于阴阳。因此,最能贴切地表达人内在的丰富情感和多姿多彩的意境。若运用得当,还可怡情养性、调心调身。”(《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

三年前我有幸跟随区文伟老师到香港录制雅言吟诵专辑。期间聆听区老师吟诵唐诗《咏鹅》(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其古版与通行版有别,甚为新鲜有趣:
 
古版《咏鹅》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棹清波。

这里对通行版中的“项”与“拨”修正为“颈”与“棹”,区文伟老师以功态作雅言吟诵,口启心动间,我脑海里那只优哉悠哉、棹波而游的曲颈大白鹅,似乎要呼之欲出了……

“棹”(雅言读:骤),本义为船桨,引申为水中划桨(掌)的动作。“棹”作动词,古而有之。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只要是讲粤语的朋友,看到这个“棹”字都觉得好形象生动。相对而言,“拨”字则显得过于笼统单调了。古汉语用语非常细腻,如“棹艇”的“棹”,“撑船”的“撑”,“扒龙舟”的“扒”,等,都是描写水中行船的不同姿态动作。
 
这些古汉语文字表现了“中国文字最显著的特点是:形神兼备、望文生义、触类旁通。”(《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 )她们曾一度认为是方言俚语,但更多是由岭南保留下来的华夏正音—-古雅言。

“明朝以前的中国,一直使用着五万七千多个文字。而《康熙字典》只收录了四万多个文字。”( 《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 )随后数百年异族统治下的,改变中原语音、“删繁就简”文字之“野蛮运动”,把汉字丰富的音韵与含义一并“简化”掉。“到清末时,中国人使用的文字已不足一万个!”—-这是区文伟老师的慨叹。
 
语言与文字有多重要?
 
“语言(声音)与文字(符号)”是文化的两大支柱。( 《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 )音韵丰富的雅言与内涵深厚的汉字,两者彼此相连,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如果我们国人失落了唐宋时代(中原雅言时期)那种豁达乐观、悠闲优雅的胸怀与气度。又长期处于一种不能“口启心动”,又难以“和于阴阳”的非雅言体系的文化氛围中,那么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水平与身心健康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智勇  乙未年秋  随笔补记)


 
« 最后编辑时间: 十月 16, 2015, 05:09:58 下午 作者 积雪飞云 »
“知浅薄而能丰厚,识感恩而能猛进,真奉献才有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