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桃花潭”琴之由来 (阅读 4006 次)

智勇·水墨雲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30
“桃花潭”琴之由来
一月 06, 2014, 03:28:19 下午
〔转载〕有琴名曰“桃花潭”
 
闲弹绿绮上琴台,珠落龙潭涟漪开。
踏歌声中人远去,桃花朵朵逐浪来。
——赏“桃花潭”琴
 获邀鉴赏高雅文化传播新进古琴一台,琴为绿绮式,通身髹黑漆,只有七弦五徽处擦出一处绯如桃红之底漆。琴之下指刚而柔,再细品,其按音沉实,散音松透。尤喜泛音清亮如珠落湖,余韵悠扬深远。试拂七条散音弦,侧耳倾听琴底声响,其圆形龙池仿如深潭澜起,内有水波如涌、动荡不息。。。
这令我想起了大文豪苏轼在《杂书琴事》的一段话:“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对比之下,眼前此琴可说是一清、润、奇之好琴!正想不知唤作何名,一眼撇见旁边古文化大师区文伟老师的一幅书法,赫然是李白之《赠汪伦》。妙哉!遂知其名曰“桃花潭”也!
于是坐在琴前,弹上一曲区氏雅言吟诵《赠汪伦》。然后静静的坐着,任思绪飘飞,飘回到一千年前的那个清晨。。。有一叶扁舟飘荡在水上,潭水清洌而深邃,水面似有几朵桃花瓣儿正轻轻掠过。。。正要解舟远行之际,忽而,深情的踏歌声从岸边响起来。舟中人回首凝望,心潮起伏,信口而歌: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多么自然质朴的一首赠别诗歌! 据说当时,汪倫与大诗人李白素昧平生,汪倫仰慕李白才气于是修书一封邀李白到当地游玩,信中说道:此地有“十里桃花”云云。。。李白欣然前往,却不见桃花半朵。汪倫遂答:”桃花十里”为此地潭水之称谓也。李白喜欢其质朴纯真,亦并不计较这个小玩笑。于是两人诗酬唱答十数日,宾主尽欢,赠诗而别。
大唐盛世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对,有诺必行的融洽关系,于此小诗中可见一斑。这样的一种随兴雅事,放在如今处处设防的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据统计,与别离有关的诗歌占了唐诗全部篇章中三分之一。在古代的中国,道途险恶遥远,音讯阻塞难通。尤其在非和平时期,人之一别,不知重聚何年,甚至从此阴阳永隔,再见无期! 所以,古人对离情是如此的看重。
相对于古人,我们现代人是多么幸福。发达的通讯与交通网络,让我们虽然身处天涯海角亦可时刻保持密切联系。但科技的发达带来生活的便利却让人类远离自我的心灵。于是,我们这个社会,健身多了,健康少了;快感多了,快乐少了;相见多了,相知少了;情欲多了,情爱少了。。。
这篇即兴纯美的诗歌,短短四句大白话,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这种信口而歌,即兴而吟之作才是“诗生活”艺术的最高境界。我认为,世上之真情必由心而发,亦是简单而纯粹的。那个经典的唐宋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并不妨碍我们去追寻那一份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收回遥远的思绪,我再次吟诵起《赠汪伦》,轻轻拨响身边这床“桃花潭”,让一个个音符如水珠飞扬如桃花飘荡在心上。来吧,用古人雅言吟诵的情怀,让自己的心更柔软一些,让自己的心更感性一些,让自己的心啊,能为这自然宇宙间永恒的真情而感动!
图:高雅文化公司 “桃花潭”古琴
书法:区文伟老师
书刻:智勇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07, 2014, 10:05:39 上午 作者 积雪飞云 »
“知浅薄而能丰厚,识感恩而能猛进,真奉献才有真收获”

更多…… 离线
  • *****
  • 版主
  • Hero Member
  • 帖子: 895
#1 Re: “桃花潭”琴之由来
一月 07, 2014, 09:05:03 上午
来吧,用古人雅言吟诵的情怀,让自己的心更柔软一些,让自己的心更感性一些,让自己的心啊,能为这自然宇宙间永恒的真情而感动!”
 


   谢谢智勇美好的分享!让雅言吟诵充实我们的生活,享受其美妙和乐趣。
« 最后编辑时间: 一月 07, 2014, 09:09:34 上午 作者 科 »
正心修身 善良美好

智勇·水墨雲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230
#2 Re: “桃花潭”琴之由来
一月 08, 2014, 11:16:09 上午
谢谢阿科,你那篇出国游记,优美而深刻 [shakehands]

来吧,用古人雅言吟诵的情怀,让自己的心更柔软一些,让自己的心更感性一些,让自己的心啊,能为这自然宇宙间永恒的真情而感动!”
 


   谢谢智勇美好的分享!让雅言吟诵充实我们的生活,享受其美妙和乐趣。
“知浅薄而能丰厚,识感恩而能猛进,真奉献才有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