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文化 => 文化 => 主题发帖人为: 区文伟 于 四月 13, 2011, 05:39:24 上午
-
浅谈文化
(二)
区文伟
语言(声音)和文字(符号)是文化的两大支柱。
地球人类从原始野蛮的状态逐渐进化为比较文明与进步的状态,语言(声音)和文字(符号)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例如,在原始社会,某个人要搬动一块大石,需要集多人之力才可实现此一心愿。他就必须使用能让别人明白自己心意的声音或符号,去与人沟通,才能如愿以偿。
又如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可能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不能及时地利用准确的语言或文字去与别人沟通的窘境。于是,就出现了难受的情绪:或尴尬、或不安、或痛苦、愤怒……
故此,掌握能与人较为顺畅地沟通的语言和文字,就是做人的最起码的文化素养。带着诚实、平等的心意,熟练地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文字,与人快捷高效地沟通,达到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之目的,则是人类文明社会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如果能保持平静、优雅的心态,随时随地非常熟练地使用丰富、精炼、准确的文字和语言与人沟通,达到悦己怡人之目的,就称得上是高水平的文化修养了!
在人类社会里,常常出现以语言代表文字的意思,或以文字代表语言的含义,甚至以行为来体现出文字和语言所蕴藏之意义的现象。这些都属于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何以传承?
一方面是由文字汇成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一代一代的先人以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言行举止为后人作出示范。
不容忽视当你咿呀学语时,常看到父母食饭时只夹靠近自己的菜肴之作用,也不可忽略年幼时母亲平心静气地一口一口喂养你之滋润。这些看似细微的言行表现,正是“把温饱让给儿女,把饥寒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艰难留给自己”的善良厚道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过程。
以丰富的感情为基础、源源不绝地运用语言、文字及行为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善意,共同哺育善良美好的结果,此乃文化之灵魂!
-
感谢区老师第二堂精彩的文化课,给予学生不少启发!
有时跟别人沟通出现窘境,根源在于自己不够平静,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定当努力“带着诚实、平等的心意,熟练地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文字,与人快捷高效地沟通,达到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之目的”。
“把温饱让给儿女,把饥寒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艰难留给自己”--我竟然忽略了母亲的这份苦心,平时还嫌她唠叨,想来我真的很惭愧!年前听了您的肺俯之言:“很感激我母亲把我带到这个世上。。。”然后您又深情为自己的母亲唱了一首歌,当时学生内心很感动又很复杂!之后,当我想偷懒不愿意跟母亲逛街买东西时,每每想起这个场面,我立即改变主意,谢谢您的教导!
还有老师您创造了健康快乐的方法,让我也有机会为家人做点什么,深恩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更多的耕耘和奉献。
-
谢谢老师! 谢谢老师!
-
感谢老师两堂文化课的深入讲解,受益了,老师辛苦您了!
-
明白了很多,谢谢老师。
-
谢谢老师的讲解和阐述,让我们了解文化的含义,并明白到要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和持之以恒地、用心地学习,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与人和,与已
和。
-
老师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例子论述“文化”——这个历来被视为高深的问题,使我们对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灵魂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给以往诸多似懂非懂、朦胧含混的问题找到了明晰准确的理论依据。
老师还阐述了人的不同层次的文化素养及修养——“起码的文化素养”、“基本的文化素养”、“高水平的文化修养” 的状态和具体、明确的标准,让任何一个不同文化基础的人都可以看得懂,为个人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提供了依循和参照。
真是大道至简至易、大家至清至明。
“以丰富的感情为基础、源源不绝地运用语言、文字及行为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善意,共同哺育善良美好的结果,此乃文化之灵魂!”老师话更加激发我对文化的热爱,让我对“文化之灵魂”产生深深敬意和无限感慨!
谢谢老师的教诲!
-
带着诚实、平等的心意,熟练地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文字,与人快捷高效地沟通,达到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之目的,则是人类文明社会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
我好像有点明白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理解和实践老师对我们的这个要求:“否定自己的第一感受、第一想法、第一决定。”
心念形成以后,先不要急于通过为语言、文字或行为表现出来,“给自己的心海和脑海一点时间和空间”,想想老师讲过的话,想想老师做过的事,也许就会记起何谓做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经过否定再表现出来的言行,相对而言素质和效果都会提高一些。
-
多谢老师的教导。心中感到惭愧,更感自身的浅薄。唯有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不断完善,做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使心灵变得更完美。
-
原来“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表现,都是某种程度的文化素养的表现。”令人深思!
老师进一步指出什么是“起码的文化素养”、“基本的文化素养”和“高水平的文化修养” 让我对“文化素养”的概念从模糊到清析,更感到自己的差距。
原来老师那极具亲切和善的声音是“以丰富的感情为基础、源源不绝地运用语言、文字及行为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善意,共同哺育善良美好的结果”表达出来的。顿悟!
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
-
“以丰富的感情为基础、源源不绝地运用语言、文字及行为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善意,共同哺育善良美好的结果,此乃文化之灵魂!”让我深感震撼。 谢谢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文化”,使我更知自己浅薄,日后方能通过学习加以丰厚。 更谢谢老师多年言传身教,把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传授给我! 惟有不断改造自己思想及日常言行才不枉老师的心血。
-
第一次看到区老师揭示的“文化之灵魂”的定义,我仿佛看到一个无比巨大的、灵动的、美丽的生命体。
我愿化为“文化之灵魂”的一点光。
请问老师:文化美德的传承过程中,“情、意、艺”结合的结果,是否就是“文化之灵魂 ”的一种最佳呈现呢?
-
又如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可能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不能及时地利用准确的语言或文字去与别人沟通的窘境。于是,就出现了难受的情绪:或尴尬、或不安、或痛苦、愤怒……
以前我只知道不良情绪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没有认真思考过不良情绪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以前我总强调自己的感受,却很少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影响了别人的情绪。
以前从未有人告诉过我:“以丰富的感情为基础、源源不绝地运用语言、文字及行为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善意,共同哺育善良美好的结果,此乃文化之灵魂!”
-
都深有同感。
“前我总强调自己的感受,却很少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影响了别人的情绪。”我有时甚至明知是自己的言行导致了别人产生了的不良情绪,还不以为然,产生的原因都怪别人,而不反思自己的心的善意到什么程度,讲话的用字、用词是否恰当,语气、声调是否令人的心舒服。真是知浅薄了!
我决定做一个有文化、高修养的人,真要老老实实从一念一言一行做起,去自省、去修正、去提高,以较高的文化修养去待人处事,才不枉恩师多年的言传身教啊。
感谢何准的分享令我的心灵产生震动。
-
老师的讲课;同学们的体会.给我心灵极大的振憾和认同.我 也是如此的向往做一个具有"高文化素养"的人,也是多么的乐意不断''自省.修饰修正''自巳啊!可是,有时连与人沟通的"最起码的文化素养"都未能做好,[尤其是对亲近的人.]那种不加思索.自以为是......急躁的不良情靖如影随形.一不留神又犯上了.让我深感那根深蒂固的丑恶东西是何等顽固.要真正彻底地改变有多难啊!这也许是"痛苦的心灵痛苦的磨炼"的一种表现吧!让我明白想做一个具有"高文化修养"的人.增加学识固然重要,心灵的修炼更重要!对比老师和优秀的同学们真是羞愧无比!
-
老师在浅谈文化(二)中,为我们深入简出地揭示了文化两大支柱——语言和文字,在历史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保持平静、优雅的心态,随时随地非常熟练地使用丰富、精炼、准确的文字和语言与人沟通,达到悦己怡人之目的,就称得上是高水平的文化修养了!”。回忆在平常生活中,有时自己与人谈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顾及自己的言行,是否影响了别人。对比区老师的教导,真是万分惭愧,这是自己语言和文字修养不高的表现啊!,
老师在谈到语言和文字传递的方式,主要由文字汇成的资料,而更重要是前代人言行举止给后代人作出的示范。今天我们为人父母,要把自己的好习惯,好品德,好风气,言传身教传给下一代,做好“镜子”作用。在助人时候,用自己的真心,以丰富的感情,运用语言、文字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善意。一个家庭这样,一个社会这样,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就会世代相传。
今后我要以老师的“ 以丰富的感情为基础、源源不绝地运用语言、文字及行为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善意,共同哺育善良美好的结果,此乃文化之灵魂!”的要求,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素质,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谢谢老师的教诲!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