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佛学的一些常识 (阅读 28031 次)

区文伟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299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09, 2015, 03:57:29 下午
                                                    佛学的一些常识

      有感于一些同学想多了解一些有关佛教的基本知识,以免以讹传讹。且在此先简要地说一些。较详尽的可等阅我正在写的《中华文化的儒、释、道之来源及其异同》。

      释迦牟尼原名萨婆悉达,是迦毗罗小国(今尼泊尔和印度两国边境)的王子。出生之年众说纷纭,约为公元前560年左右。从母亲之右腋出生,出生时遍体金光,出生后立刻走了七步,然后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了一句话:“上下四维唯我独尊。”十六岁结婚,得一子。为追寻拯救世人之苦痛而于29岁出家修行(有说是19岁出家),35岁得道。曾追随过印度教的两个师傅,修习通过静观冥想去除痛苦烦恼的法门。后又遇到几位修行者,接着走入山林进行苦修六年,瘦骨如柴。终领悟光是折磨身体不可能彻底开悟,于是下山到河沐浴,后遇一位牧牛少女难陀波罗送上一碗乳糜,释迦牟尼喝了乳糜,恢复体力后来到了一株树下面东而坐、静坐冥想,立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

      经过反复平静的思索,他意识到人的苦痛与烦恼来源于人的无知与欲望,只是解除饥饿与疾病的痛苦还不能完全解脱人生的苦难,只有超越生死才获真正的解脱。这就是释迦牟尼的正觉(也可称为觉知或觉悟),也就是他所创造的佛学之最高境界。

      于是,他以梵语中代表“告别迷失、悟得正道”的“菩提”一词命名那树为“菩提树”。

      觉悟后的释迦牟尼开始了弘法传道之路。第一次听他说法的是五个曾目睹他喝乳糜而离开他的修行者(称为比丘),此后,听众越来越多,共有五百弟子。

      释迦并没有亲手写下任何文字的教义,他的讲课都是根据听课者的接受程度而传授的。这就形成了后世佛教经典庞杂的原因。据一些人估计,现存于世的佛教经典有八万四千多部(大多是后人所作)。

      释迦牟尼八十岁圆寂。他的弟子继续以口述的方式传教。直至两百年后,佛门弟子认为应以文字来保留释迦牟尼的思想,于是在斯里兰卡的阿努拉达普拉集会,决定把几代弟子口耳相传的佛祖讲课的内容整理成文。

      当时编撰完成的佛经称为《原始佛经》或《阿含经》。这套经集最为人所知的是《法句经》和《经集》两部。《法句经》以26个主题、四百二十三段诗句阐述佛教思想,容易阅读与理解。《经集》则是将释迦牟尼与弟子间的对话写成一千一百四十九段教义。据说,这是最接近释迦牟尼生前所说过的佛法内容。

      从元朝以前一些记述佛家传播的历史资料来看,佛教的传承也非常庞杂。

      释迦牟尼以清静法眼涅槃妙心宝相无相微妙正法传给摩诃迦叶,并嘱迦叶入寂前传给阿难。以这样的方式传到29代达摩,达摩来华传了六代至惠能(惠能没有以这种方式再传下去)。

      可能这种传承方式属于佛家的正统的传承吧。

      但除了这种传承方式外,释迦牟尼的其他弟子也纷纷以自己的见解去传播,故此形成了佛家很多流派。而各种流派也不断写出著作,也称之为佛经。数量那么庞杂的佛经,可能一辈子也读不完,该选择哪些来看呢?可能还是应该选择最接近释迦牟尼生前所说过的佛法内容来看吧。

      释迦牟尼得道后第一堂课讲了“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谛”指真理。“苦谛”主要是指出人生的苦恼来自无知与欲望,往往因欲望达不到就会心浮气躁,因而就会产生苦恼,而执着于欲望、执着于自己的一些无知浅薄的认定,也会产生痛苦。这就是人生现世的因果表现。能觉知自己的不当欲望与无知浅薄,并决心去改正,称之为“集谛”。能以实际行为消除自己的欲望与无知及执着,就是“灭谛”。清除了欲望与无知后,心灵进入解脱后的平静愉悦的修行境界,则为“道谛”。

      为了达到涅槃的境界,需要进行“八正道”的修行——“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指抱持正确见解,正思是正确地思考问题,正语是不说伤害人的语言(不妄语),正业是指只做利人利物的事情,不做害人害物的事,正命是指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选择正直、清净的生活,正精进是向着开悟的境界坚定不移地前进,正念是指不怀抱杂念,正定是指集中精神,通过冥想来安定心神。

      以上就是佛家最基本、最精要的内容。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也做不到之人,请不要妄自轻言自己学佛、信佛。因为这已不符合“八正道”的要求。

      还有,在元朝以前所记录的有关佛家的典籍中,似乎还找不到“冤亲债主”这么一个提法,不知出自哪一本佛家的著作里。若以佛学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觉悟的真谛来分析,佛祖认为人的苦难主因是自我的无知与欲望,绝无把责任推向他人别物之意。即以观音菩萨的《般若心经》来看,其核心也是“空”的境界,也是为了指导人脱离执着之心。如果设定什么“冤亲债主”,岂不是为自己的欲望与无知寻求辩解而提出另一种执着的障碍?这样就更远离佛家的原义了。

      还有,念经确是佛家的一种修行方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神情专注的念诵来调整躁动的心灵,以期进入清静的境界,以便于开悟。中国式的念经始于曹植把雅言吟诵的方法引入,初时还有人嘲讽他,后来一些修行较好的人发觉其声特异清扬哀婉,故仿其声为梵囋,并称之为“鱼山梵”。

      我认为,无论学什么东西都应该尽可能带着谦谨的心态多了解一些原义的精华,在自己还不够熟悉时,不要随便评议,也不应随意地人云亦云。

      对佛学的一点见解,供同学们参考。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一月 11, 2015, 12:31:02 上午 作者 区文伟 »

吴忠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462
  • 湖南长沙
    • 盘古文化伴我成长
#1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09, 2015, 04:30:49 下午
谢谢老师的教诲,让我少走许多弯路,快速获得真知。
无所谓无,无所谓有,诚心实践,无中生有。

杰岗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17
#2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09, 2015, 04:38:48 下午
实在非常感谢老师的教诲!

liumeimei004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255
#3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09, 2015, 04:55:22 下午
看完老师这篇解释佛学的文章,让我对佛学有了很清晰认识,原来佛学的内容是这样,本意是这样的,我因为有很多朋友都是信佛归于佛的,听她们说的头头是道,也不知对错,有些意思也接近我们学的盘古文化的内容,但是她们听不进盘古文化,口口声声说自己信佛就是要去西方极东世界,我告诉她们人类最终要去的地方是永恒美好人间,她们说是一样的地方,我这时是无语了。我曾经听过一个同学讲宁愿导10个没有信佛的人学习盘古文化,也不导一个信佛的人学习盘古文化啊,可想她们没有我们这么幸运跟随区老师学习盘古文化,而不会一昧地固执下去。  感恩老师又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感谢!

linlin94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34
#4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09, 2015, 05:01:33 下午
          学生非常感恩区老师的“佛学的一些常识”文章的及时引导,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浅薄和不足——如果连“佛家最基本、最精要的内容。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也做不到之人,请不要妄自轻言自己学佛、信佛。因为这已不符合“八正道”的要求。”更要“无论学什么东西都应该尽可能带着谦谨的心态多了解一些原义的精华,在自己还不够熟悉时,不要随便评议,也不应随意地人云亦云。”

          今后更应当努力学习区老师《浅谈文化》中的《修养》,以老师为明镜,不断修正自己。

          再次深深感恩老师!!!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一月 09, 2015, 05:40:47 下午 作者 linlin94 »
学会“平静、宽容、谦恭、坚定、勤奋”地做人。

蓝天和白云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303
#5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09, 2015, 05:03:09 下午
非常感恩百忙之中的区老师!

白云 20151109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二月 15, 2015, 12:32:36 上午 作者 蓝天和白云 »

王峰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01
#6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09, 2015, 05:07:39 下午
  在元朝以前所记录的有关佛家的典籍中,似乎还找不到“冤亲债主”这么一个提法,不知出自哪一本佛家的著作里。若以佛学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觉悟的真谛来分析,佛祖认为人的苦难主因是自我的无知与欲望,绝无把责任推向他人别物之意。即以观音菩萨的《般若心经》来看,其核心也是“空”的境界,也是为了指导人脱离执着之心。如果设定什么“冤亲债主”,岂不是为自己的欲望与无知寻求辩解而提出另一种执着的障碍?这样就更远离佛家的原义了。

感谢老师及时的教导。

                             学生:  王峰
学真、学善、求美。

志平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61
#7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10, 2015, 02:17:17 下午
感谢老师有关“佛学的一些常识”这篇文章。其实一直以来在我生活的环境中经常接触到那些说自己是信佛的人,可是据我观察,他们无非就是到庙里捐点香油钱,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无病无灾,我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还有个普遍现象就是要菩萨保佑自己以满足自己的名利情欲等等名目繁多的索求,却几乎没有听到过什么道德修养的话,最多听到的是“我们是信佛的人,不好做缺德的事情,要遭报应的!”而且在说报应这句话时几乎都是指别人的。所以面对社会上许多所谓信佛的人的言行表现,我从老师的有关宗教信仰的文章中了解到,其实他们是缺乏了道德的依归的信佛的,已经背离了该种宗教创始人的本意。所以我不愿去涉及有关“佛”的知识,因为我无从了解何为“佛学”的原意。只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象征性地根据老人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拜拜祖先、拜拜神。

现在学了老师这篇文章,才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佛学也是有有比较丰富的修正自己的不当贪欲、无知浅薄、以提升自我思想境界的内涵的。—— 释迦牟尼得道后第一堂课讲了“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谛”指真理。“苦谛”主要是指出人生的苦恼来自无知与欲望,往往因欲望达不到就会心浮气躁,因而就会产生苦恼,而执着于欲望、执着于自己的一些无知浅薄的认定,也会产生痛苦。这就是人生现世的因果表现。能觉知自己的不当欲望与无知浅薄,并决心去改正,称之为“集谛”。能以实际行为消除自己的欲望与无知及执着,就是“灭谛”。清除了欲望与无知后,心灵进入解脱后的平静愉悦的修行境界,则为“道谛”。

      为了达到涅槃的境界,需要进行“八正道”的修行——“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指抱持正确见解,正思是正确地思考问题,正语是不说伤害人的语言(不妄语),正业是指只做利人利物的事情,不做害人害物的事,正命是指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选择正直、清净的生活,正精进是向着开悟的境界坚定不移地前进,正念是指不怀抱杂念,正定是指集中精神,通过冥想来安定心神。

      以上就是佛家最基本、最精要的内容。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也做不到之人,请不要妄自轻言自己学佛、信佛。因为这已不符合“八正道”的要求。
     
      从老师这些文字精炼、通熟易懂的佛学常识中让我比较理解了佛学最基本、最精要的内容,可以丰富多一点知识了。但是“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也做不到之人,请不要妄自轻言自己学佛、信佛。因为这已不符合“八正道”的要求”这句话让我感到汗颜,对照自己学习盘古文化多年,也有许多不符合“正道”的要求啊!

老师总是在百忙中写出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发人深省的文章。再次感谢老师!                                                                                                                                                                                                                                                                                                       

佩仙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37
#8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10, 2015, 02:52:18 下午
感恩老师在百忙之中又为我们上了一堂珍贵的课!这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我今后辨析事物指明了方向。使自己认知事物时多一些自以为非,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些独立思考,少些人云亦云,以便更好地传播盘古文化。纵观现“信佛”的现状,普遍存在盲目性,都是一知半解的一己私利而为之。学盘古文化前,我曾经有一年多时间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即使是皈依了佛门的“弟子”(是指有了法号,但不是在寺庙里修行的),我相信,有许多都不知道什么“四谛”,也讲不出“八正道”。我认识的就有这样的人。


    感恩老师又一次的及时教导!

                 学生:阮佩仙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一月 12, 2015, 11:25:25 上午 作者 Xindy »

黄念标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16
#9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10, 2015, 11:06:30 下午
感恩老师,提纲挈领,去芜存精,化复杂庞杂为简单,

提炼出佛家最基本、最精要的内容。听恩师一席话,胜

似活多十年。每每有此感受,心中清楚,让我多活十年

,多读十年书,仍然是愈读愈模糊。难以解惑!面对似

是而非的东西缺乏正见。感恩老师的努力与付出!感恩

老师的揭示与指导!

Franco Zhu(诸先东)

更多…… 离线
  • *****
  • Hero Member
  • 帖子: 605
#10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11, 2015, 12:33:26 上午
看了老师的文章,我已经期待着看老师的文章《中华文化的儒、释、道之来源及其异同》----肯定又是一篇破迷开悟、正本清源、回归本相、引导众生的好文章。

因为女儿读书的学校,要求孩子们写小楷《心经》,于是我就跟着读了《心经》。《心经》也算是文言文翻译版本的,女儿学校让他们写的是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先试着用自己学过的盘古文化的基础来理解《心经》,然后又到网上去找五花八门的白话文的翻译,回头再多次阅读《心经》,反复思考每句话的含义。

一段时间后,我再看网上的白话文翻译,无论是现在那个法师开示的,似乎都有点不怎么入味。最典型的,也是很多所谓的“佛学”大师(不管是自封的还是他封的)或者法师最喜欢拿来说事的几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没看到一个人把这16个字说清楚的,或者越说越玄乎,或者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从糊涂到糊涂,或者似乎讲清楚了,但是清楚不怎么对头了。

顺便又看到,有些地方把《心经》配上了汉语拼音,为的是让人们读音的时候更准确一点,我仔细看过,这些拼音和只有几个字和常规的普通话有差别,其他就是标准的普通话拼音。可是,唐朝的时候是没有汉语拼音的,而且唐朝的“官方语言”是雅言,也不是今天的普通话,哪来什么汉语拼音呢?

如果这260个字的《心经》都没有搞清楚其本义,读音也不准确,那么如何把浩瀚如烟的一本本佛学经典搞清楚呢?是不是有太多的随意说法、自以为是、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在里面呢?

sunlylhxun

更多…… 离线
  • *
  • Newbie
  • 帖子: 30
#11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11, 2015, 10:42:57 上午
谢谢老师的解释与指引,明白到,无论学什么,确立自已正确的人生方向,不断修正存在的自身缺陷,日常以一言一行努力践行。

能与身边的所有人和谐相处,遇见陌生人多点微笑,减少不必的误会,这也是我努力实践中。 :)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一月 11, 2015, 02:23:08 下午 作者 sunlylhxun »

素愫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65
#12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11, 2015, 11:55:50 上午
感恩老师给我的点拨开悟——

人的苦痛与烦恼来源于人的无知与欲望。

佛家最基本、最精要的内容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要悟得正道,需要进行“八正道”的修行——“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努力学习之!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一月 11, 2015, 07:48:39 下午 作者 meelia »

杰岗

更多…… 离线
  • ****
  • Sr. Member
  • 帖子: 417
#13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15, 2015, 05:33:55 下午
         学师千字文,胜读十年书!

         这是学生在学习了老师《佛学的一些常识》一文后的感慨。

         把 “佛家最基本、最精要的内容”,把一般人、甚至是有关专家、 学者和修行佛法者所难以解释得清楚的佛学常识简明扼要地浓缩在一篇只有两千多字的短文里,让读者通过阅读这篇短文后能够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这个认识的程度可能因人而异吧),这就是修养,高水平的文化修养!

         记得老师在2014年新春佳节的贺岁文《总结过去 珍惜现在 着眼未来》中提出了“从修养的角度来读书阅人”这个新概念(在此,我提出一个新概念——“学会从修养的角度来读书阅人!”这个概念是我从古人的修养经验及本人几十年的修养体会中总结出来的。很可能,不管是谁,只要能真正把握了这个好方法,就是走上人生成功的捷径,开创美好的未来!-- 摘自《总结过去 珍惜现在 着眼未来》)。结合这个“新概念” 来学习《佛学的一些常识》,我们就应该不难发现老师是如何用高水平的修养来阐述佛法,教导我等愚学生的,试举数例:

         对于历史悠久,传承和经典庞杂的佛法,老师是从释迦牟尼的生平(包括释迦的求道过程),从佛法的源头开始写的。原来学习任何东西的要点之一是了解其本源,《天地人和》里提到的 “固本追源” 原来也可以用于求学。

         释迦牟尼觉悟后“意识到人的苦痛与烦恼来源于人的无知与欲望,只是解除饥饿与疾病的痛苦还不能完全解脱人生的苦难,只有超越生死才获真正的解脱”。一般人都说佛学难、学佛难,看来这是因为 “一般人” 不能够了解、明白、抓住 “离苦得乐” 这个佛学的中心;不明白“佛学之最高境界”和学佛的目标 -- “超越生死” 而已。

         佛学在中国的传承应该有一千多年了,但老师主要是通过元朝以前的资料来讲解佛学的,个中缘由,大家应该心中有数 ,看来学历史的其中一个益处就是在求学时可以少走一点弯路,少一些人云亦云。

         “释迦并没有亲手写下任何文字的教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佛教经典都是后人所作,但经海茫茫,想要了解佛法,应该从何入手呢?从 “最接近释迦牟尼生前所说过的佛法内容”,《原始佛经》或《阿含经》开始,这也是高效率地学习的法宝之一啊。

         行文至此忍不住要说几句题外话,学生认为“释迦并没有亲手写下任何文字的教义”这句话意味深长,很值得我们深思。八万四千多部佛教经典不是佛祖写的;《旧约圣经》是由多个作者前后经千多年之久写成的文集;同样地,《新约圣经》不是耶稣写的;《可兰经》不是穆罕默德写的;《论语》也不是孔子写的 …… 但从《人生的道路》开始的一系列盘古文化的文章是 ……

         其实,《人生的道路》的正式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旧阶段的结束;一个新时代、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言归正传,如何才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超越生死” 呢?如何引导还没有觉悟、从未听过“道”的五比丘呢?释迦牟尼得道后的第一堂课是 “四圣谛” 和“八正道” 。以前看“四圣谛” 和“八正道”时一直有好像明白,但又好像不明白的感觉,或者那是因为自己不“知其然”,更 “不知其所以然” 吧。读了老师对 “四圣谛” 和“八正道” 的解释后似乎明白释迦牟尼讲的这第一堂课的用意了,“四圣谛” 讲的主要是道理,“八正道” 重在修行。老师把 “言之以理”,“动之以情”“行之以果” 融会在对“四圣谛” 和“八正道” 的阐述里了!

         但真正能够明白“四圣谛”、又真正能够做到“八正道”的有多少人呢?其实我自己就不能,但由于受人性先天缺陷加上后天修养水平的影响,原来自己一直有不懂装懂、懂一点就自以为知、自以为懂、自以为是这些低修养的表现。一句 “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也做不到之人,请不要妄自轻言自己学佛、信佛。因为这已不符合 ‘八正道’的要求” 尤如当头棒喝,阅后心中一惊 (希望这一惊之后是醒吧) -- 杰岗,要 “应该学会随时随地的‘修’和无时无刻的‘养’”啊!(摘自《修养》)

         “无论学什么东西都应该尽可能带着谦谨的心态多了解一些原义的精华,在自己还不够熟悉时,不要随便评议,也不应随意地人云亦云” -- 以谦虚、勤谨、严谨的心态学习,凡事三思而后评、三思而后议、三思而后行,学生谨记师训!

         这就是学生对《佛学的一些常识》一文的一点感想。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一月 15, 2015, 05:56:38 下午 作者 杰岗 »

黄念标

更多…… 离线
  • ***
  • Full Member
  • 帖子: 116
#14 Re: 佛学的一些常识
十一月 15, 2015, 11:37:42 下午
人的苦痛与烦恼来源于人的无知与欲望。无知与欲望也

是正见的最大障碍,正见又是八正道的基础,说实话,

假如回到十年前,浅薄的我也是很难接受老师的这个观

点的,竞然如此的简单明了,简单的和以前所见所闻有

着很大的区别,以前读到的都有点玄,高深的不知所云

,高深到不明白就对了,我辈哪能听明白!但是,非常

幸运!现在的我一听心中就欢喜接受,没有疑问,没有

想法,理所当然!从中意识到正见有多难!接触接受正

见要走很长的路,中国古文化中不缺乏正见,而是缺乏

正见的眼光,正见的心!感恩老师的耐心栽培!
« 最后编辑时间: 十一月 15, 2015, 11:40:15 下午 作者 黄念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