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文化论坛

论 坛

《古雅之颂》部分古文学习参考资料 (阅读 8029 次)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55
《古雅之颂》部分古文学习参考资料
四月 13, 2017, 01:01:37 下午
《古雅之颂》部分古文学习参考资料

前 言

月初第一个星期天,雪梨仁爱健康组音疗结束后,我们讨论学习计划。我建议学习《古雅之颂》,随即有几个同学表示,不明白《古雅之颂》里的古文,还有同学说,每次听《古雅之颂》都睡着,还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想想我自己,又何曾把注意力放到学习《古雅之颂》来呢? 每回音疗,没听上几分钟,也就迷朦入睡了,睡醒就像充了一回电,神清气爽。我这是坐享其成啊,颇有只求索取,不思回报之况味,愧对盘古老师!得益于盘古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我,有没有想过:区老师从浩瀚的古籍里,摘录出这几段古文让我们学习、吟诵,其深意是什么呢?在聆听《古雅之颂》时,我们是否应该知其然,亦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加自觉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会养生之道,处世之道和为人之道?在文化失落,语言流变,吟诵断层之今日,作为雅言吟诵的得益者,我们是否应该为传承中华古文化尽一份绵力?
 
感恩区老师为我们创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正心修身的好方法,引领我们在仁慈友爱、健康快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感谢同学的相互促进!我翻阅了好些书籍和网上资讯,整理出以下学习资料,供读者诸君参考。

*     *     *     *     *     *

《古雅之颂》第一段古文节选于《黄帝内经》(素问篇)

《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解释书名: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白天识药、尝药性,晚上习养生之道,掌握经络医术。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中南子向黄帝推举了岐伯。岐伯后来成为黄帝的大臣。《素问》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以黄帝问而歧伯答的形式记载。)书中论及:

“黄帝曰:……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译文:
“黄帝说:……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

《古雅之颂》第二段古文节选于《道德经》

节选1,出自“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的”。
2.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3.无名:指无形。
4.有名:指有形。
5.母:母体,根源。
6.徼(jiào,读“叫”):边界、边际。引申为“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
7.谓:称呼,叫作:称谓。
8.玄:深奥不容易理解的:玄妙、玄奥、玄理。
9.众妙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亦即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总源头。
 
译文: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故此,保持无所求的状态,就能观察到“道”的奥妙。持有所求的状态,只能了解到“道”的表面。 “无”和“有”,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有别。它们都可以说是高深莫测,极其深奥,极其玄妙,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总源头。
 
节选2,出自“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1.上善若水:上,最高的。善,利人利物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思想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2.处众人之所恶: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3.几于道:几,表示非常接近, 相当于 “几乎”、“差不多”。几于道,差不多接近于道。
4.渊:深水,潭。引申为宁静、深沉。
5.与善仁:用仁爱与人相交往。
6.政善治:从政善于治理国家、地方。
7.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有利时机,审时度势。
8.夫 (fú):为文言文发语词,无实际意思,如:夫天地者。
9.尤:过失、怨恨。

译文:
最善的人(圣贤)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循行于众人都不喜欢的低下虚空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圣贤)选择不惹人注目的地方居住,心胸保持沉静安宁,交友真心相待,说话诚信可靠,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圣贤)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不会怨恨。

节选3,出自“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我生长。
4、化而欲作:欲,指贪欲。 作,萌发,出现。化而欲作:自我生长,而有贪欲萌生。
5、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指压制、镇服;以,用;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我将用“道”之真朴来镇住它。
6、不欲以静: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
7、自定:自正。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不妄为的,但是天地万物没有一种事物不是由于“道”的作为而产生的。侯王如果能守着这个原则(“道”),万物就会自我化育。 (人们)在自生自长时产生贪欲,我就要用“道”的真朴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贪欲就兴不起来。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天下自然太平安定。
 
节选4,出自“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独一无二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词。
7、损之而益:损害它,却反而得到增益。
8、人之所教:人们用来教人的话。
9、强梁者:强悍的人。
10、不得其死:不得好死。
11、教父:父,一家之首;教父,即教首、教的开头,亦即教人的头一条。
 
译文:
“道” 是一种无限大的无形的“东西”, 代表了宇宙原始的自然力量,这种无形的“东西”会演化成性质不同、却可共生共和的两种“东西”——阴和阳两种无形的力量。阴阳二气彼此合作,生发出第三种“东西”——阴阳相合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衍生出宇宙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人们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眼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贬低它,它反而得到抬高;有时抬高它,它反而遭受贬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悍的人不得好死,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头一条。

节选5,出自“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1、信言不美:诚实可信的话是不漂亮的。
2、美言不信:华丽的言谈是不诚实可信的。
2、善者:思想行为善良的人。
3、辩:巧辩、能说会道。
4、博:多,广,大。
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为人已愈有: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实。
7、利而不害:利人利物而不害人害物。
8、为而不争:有所作为或帮助他人,均不与人计较、争夺、张扬。
9、圣人之道:圣人的思想行为准则。

译文:
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并不诚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有真材实料的人不会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而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可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地自然的法则,是利人利物而不害人害物;圣人的思想行为准则,是有所作为或帮助他人而不与人争夺、计较、张扬。

《古雅之颂》第三段古文节选于《四书五经》之“大学”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大学问的原则,就在于发扬光明正直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就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以后,心境就趋于平静,心境平静后,就会安闲舒逸,安闲舒逸以后,就会认真思虑,认真思虑以后,就会有所收获。
任何事情都有头有尾,任何事物都有终了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情合理的“道”了。

《古雅之颂》第四段古文节选于《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注释:
1. 蒹葭:蒹(音“兼”),又叫荻,指形似芦苇的水边植物;葭(音“家”),指芦苇,两者均为多年生水草。
2. 苍苍:深青色。
3. 白露为霜:露水凝结成霜。
4. 所謂:所思念的。
5. 伊人:那个人。
6.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古语, 方,旁通用。)
7. 溯(音“塑”)。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行走均为溯。洄,曲折盘旋的水道。溯洄,逆流而上。此句指在陆上傍水走向上游。
8.从之:追寻。
9. 道阻且长:指道路险阻,路途遥远。
10. 溯游:順流而行。
11. 宛在水中央:宛,宛然、好像。水中央,水之中。

译文:
水边的蒹葭郁郁苍苍,洁净的露水凝聚成霜。我牵挂的那个人啊,她正在河的另一方。我欲逆流而上追倩影,无奈道路险又长;我欲顺流而下寻芳踪,只見那朦胧的身段,宛若立在水中央。

*     *     *     *     *     *
后 记

《古雅之颂》部分古文的学习参考资料编辑至此。后面的诗词文字简练,意境幽远,内蕴丰富,较易理解,请读者诸君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着区老师抑扬顿挫,婉转流畅的歌声诵声,穿越时空隧道,与儒雅睿智的古人意会神交吧……

恭请区老师和同学们赐教!

海燕编撰

2017年4 月12日



备注:

1、注释《道德经》的书籍和网上资料不胜枚举,亦众说纷纭。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被今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断句子(如第一章),让人无所适从。感谢老师在《古雅之颂》里的正确断句导读!这是我学习《古雅之颂》的一大收获!

2、以上关于《道德经》的参考资料,参照http://www.daodejing.org/1.html 和“《老子》白话今译”(张忆译注)一书(中国书店1992年出版),融入我的个人见解,编撰而成,以期抛砖引玉。

3、第一稿写成后,得同学启发,重新拜读区文伟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和《几点随想》,对原稿作了修改。






« 最后编辑时间: 四月 14, 2017, 02:32:48 下午 作者 hytan99 »

吴忠

更多…… 离线
  • *****
  • 坛主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462
  • 湖南长沙
    • 盘古文化伴我成长
谢谢海燕的分享!

我的古文水平是很一般的,通过学习区老师的文章,再来体会经典古文,真是收获不少,在此,我也谈谈对《道德经》第一段的理解吧,仅个人观点,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就直说了:“道”(宇宙的规律)是可以了解或追寻的,“道”不是普通的规律或不是一般的方式能追寻得到的。“道”的形式(或形状)是可以描述的,但不是平常的形状(或难以简单描述)。(道有两种形式:无和有 ?),“无”是天地的本,“有”是万物的源。因此,保持无所求的状态,就能了解或体会到“道”的奇妙(了解宇宙的规律),持有所求的状态,只能了解“道”的表面。“无”和“有”同时存在,名不同(形状不同,一无形,一有形),都是玄妙(深奥不好解析的),比一般的玄妙更高深莫测 ,是一切变化或规律的开始。
无所谓无,无所谓有,诚心实践,无中生有。

hytan99

更多…… 离线
  • *
  • 一星荣誉会员
  • 帖子: 1255
谢谢吴忠的启迪和分享!

我忽然醒悟:在编撰学习参考资料时,我为何不认真阅读老师的《努力贴近老子》和《几点随想》,以求答案呢?

老师下面几段话,说得多好啊:

老子认为"道"是最深邃、最广阔、最玄妙的“东西”,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无所不容。“道”来自于自然之中的“无”(无形的自然法则、规律、力量),作用于自然之中的“有”(物质)。

有点遗憾的是:老子对最原始、最高层次的“自然”的认识与感悟还不够深刻与清晰,故有点欲语难尽意的无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但他又决定把自己之所悟尽可能地都说出来,以让愿意去悟“道”之人丰富自己的思路。故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老子这种心态的如实流露。

老子认为可以把“道”看作是一种无限大的无形的“东西”,代表了宇宙原始的自然力量,而这一种无形的“东西”会演化成两种性质不同却可共生共和的两种“东西”——阴和阳两种无形的力量;而阴和阳通过彼此的合作,又会生发出第三种“东西”——阴阳相合的力量,有了这种阴阳相合的“东西”,就可生化出无穷无尽的万物了。因为万物都是来自于“道”,也来自于阴阳结合而生成,故此,种种事物既有来自于“道”的“因”,也有来自于阴阳相合而成的“果”。用现代的语言来比喻,可说成是万物都具有了“道”和阴阳结合的基因,所以,种种事物亦可通过阴阳相合的作用而产生生生不息的循环。但是,怎样才能使种种事物(特别是人类)的生生不息的循环能出现最美好、最理想的结果呢?那就需要接受“道”的最高境界——自然无为的指引了。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永远都是顺其自然而不妄为的,但是天地万物没有一种事物不是由于“道”的作为而产生的。

“无为”是老子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被认为是“道”的最高境界。

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作为(“有为”)。其含义是:当道德(心灵)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无论做什么,都符合最高境界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都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种最高效的对己、对人、对物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为,就属于“无为”。《努力贴近老子》

老子认为“道”是来自鸿濛未分的“无”(即最高层次的自然力量),因此“道”是永恒的。《几点随想》

相信没有哪一本书,哪一个网页能写出像老师那样全面、深刻、精辟的解读《道德经》的文章了。我该好好珍惜,经常阅读,反复思考,使自己尽量领悟多一些,再多一些。

海燕
« 最后编辑时间: 四月 14, 2017, 05:50:58 下午 作者 hytan99 »